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节•目连悲泣陈情
昌莲: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节•目连悲泣陈情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解字
[大]作形容词,与“小”相对而言,以反衬目连之大呼、大喊之急切心情。
[叫]作动词,呼,喊的意思。
[悲号]有声无泪曰悲,哭而有言曰号。悲,作形容词;号,作动词。如《诗豳风七月》云:“女子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涕]名词作动词,涕,本指眼泪。在这里指流泪、哭泣。
[泣]作名词,指眼泪。如白居易《琵琶行》云:“座中泣下谁最多”。
[驰]作动词用,疾行的意思。如: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沁园春•雪》。
[还]作动词用,返回的意思。如:还而不入。——《诗•小雅•何人斯》。
[白]作动词用,禀告,报告的意思,亦含有尊敬之意。
[佛]指释迦文佛。
[具]作副词用,完备,详尽。如《岳阳楼记》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陈]上言、陈述。
[如此]如,助词;此,指示代词,代指上文所发生的事,即“食未入口,化成火炭”之事。
说文
目连见自己以神通之力所馈饷其母之钵饭,因其母“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故,“食未入口,化成火炭”,其母“遂不得食”。情急之下,
于是目连大叫悲痛,血泪哭泣,疾行返还祗园精舍,禀告佛陀,详尽陈述,如上所见情况。
会意
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势所必然。目连之神通,可以化刀杖作天华,翻大地而取地肥,震动世界,回转日月。外道移山制之不动,满城释子举之梵天。曾止耆婆之车,焚得胜之殿。其审理叵可思议而得也。岂料其母身萦极苦,命若倒悬,但竭其孝诚,尽其神变,而竟不能令母除恶报,暂济饥渴。所以,大叫悲哀,急驰白佛,备申恳请。此则更显孝子度母之急切心情,亦更说明其母堕落之深。
更令人深思的是,目连虽得六通,自以为神通广大,可以度母得解脱。但他不知与母之食,乃是循业化成火炭的道理,故其神力是不能挽母定业的。这充分说明,“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的道理。原以“求人不如求己”故。所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人之帮助仅仅是外缘而已,改变命运的主因在自己。
鉴赏
仅仅十六字,就把尊者“驰还白佛”之原委交代得一清二楚。鉴赏此段文,甚有意义:
1、从尊者的“大叫”、“悲号”、“涕泣”等情形看,尊者只得心自在,还未能得法自在。所以,一见与其母之食顿成火炭,就难以接受如此之现实,故悲痛万状。岂不知此种现象乃是循业发现也。尊者的“驰还白佛”,乃为下文如来之弹斥作了伏笔,以此可证此经乃属大乘。
2、“具陈”一词,说明尊者将自己所见之实况,如实禀告于佛陀,将尊者出家修道,欲度父母之孝心本怀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了也。就此一词,为下文之发挥孝顺之到张本,可谓妙哉!
出典
这里出一“求人不如求己”的典故:
佛印禅师擅长诗文,经常和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禅师常用宗下机锋取笑东坡,所留佳话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日,佛印禅师携东坡居士游玩吴越山水。为访三生石上的旧精灵,途径杭州中天竺,便走了进去参礼,此寺乃观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圣像之道场也是生逢佛世的千岁宝掌和尚栖真之地,名传中外。
当他们走进山门,经过哼哈殿的时候,见两尊神态威猛的金刚神像镇守山门。东坡好奇地问道:“禅师你说,这两尊金刚神将,哪一尊重要啊!”
佛印禅师“哼”地答道:“当然是拳头较大的那一尊啊”
东坡无语,“哈”地跟了进去。
当他们来到后殿时,又看到千手观音菩萨手持念珠,东坡又问道:“禅师,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禅师“奥”了一声说,“她像凡夫一样,也在祈祷啊!”
东坡不解地问道:“她向谁祷告呢?”
禅师笑答:“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
东坡又追问道:“她自己既然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
点评
目连尊者的“驰还白佛”,警告我人神力难以挽救定业的道理,亦是说明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而目连不能以自己的神力挽救自己母亲的堕落饿鬼之苦,这充分说明大乘佛教的救济不是外道所谓的纯救济,而是自他不二的。“天上降包子,还须自己张口”,这句名言即是明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