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用心体解 智慧涌泉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用心体解 智慧涌泉
⊙修行唯心体解,信受奉行如教,道源本在自心,悟则智慧涌泉。
各位,我们修行不就是为了要觉悟?觉悟佛他所体会到的道理。最近一直向大家谈心,这念心,反观自性,好好找出我们内心这念真如本性。所以,唯有这念心来体解。若不用心去体会,真的是无法与觉悟的境界会合,所以我们要时时用心。
若要用心,当然要从[信受奉行如教]。每一部经,佛陀说法,最后就是信受奉行。佛所教法,我们必定要信,[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的内心能产生菩提觉道,必定要先有信心。就如有人为我们指路,你既然问路了,过来人为我们指导:[从这条路走过去,就是你要找的地点。]这样我们应该相信。我们若不相信,又走往岔路去,想,我们不就是愈走愈远,愈走愈迷呢?所以我们必定要相信,相信为我们指路的人,所以我们要信受奉行,如教修行。
所以,[道源本在自心]。真正我们所要求的道是在哪里?应该就是在我们人人自己本来的心中。只是我们凡夫,将我们的心打乱掉了,一念无明,三细烦恼生,贪、瞋、痴,所以生起了很多烦恼,使我们本来已经有的自心觉道,我们已经模糊了,不知道在哪里。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再重新回归本性。重新回归本性,那就要有方法,所以我们要修行。
我们若有信受奉行,相信,也如教修行,我们就能回归我们的道源,自心的本性。所以,[悟则智慧涌泉],我们若能觉悟,智慧如涌泉一般。天地万物,一切的人、事、物、道理,有什么不能通呢?通通都能通。只是我们迷了,不自觉。所以我们就要用很多的心,用很多的时间,好好听法,闻、思、修——听了之后,好好思考,思考之后,是真理、是道路,我们要身体力行,所以叫做闻、思、修。
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说起了[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我们要如何能了解佛的智慧呢?佛陀的本怀智慧,原来就已经在内心,觉悟之后立刻向大家开示。但是,他从他的心境来说法,似乎天人根本就无法体会到。因为,天界还是在六凡之内,所以要了解到真如本性那分的清净透彻,还有差距,无法了解。
那时候的释迦佛,他一念心:既然连天人都难得了解,这个心境要如何向芸芸的众生来开导他们呢?所以有一点沮丧。其中就有一位梵天主,他感觉到佛陀所说的法,佛的内心那么清净无染,好像一面大圆镜,这个境界照耀出来。他就自己这样想:很难得才能有一尊佛成就在人间,应该就要随喜来劝说。他就现身在那里膜拜他,恭敬随喜劝说。
在这期间,十方诸佛也现前了,那就是过去诸佛,十方世界的诸佛,无量数,同样现前在释迦佛的周围,同样安慰释迦(文注:这在经典里也有这样一段的经文出现。)
所以,这是佛陀初成佛之时,那个觉悟心境浩瀚无涯,在这宇宙间,他所要说的法其实是很深、很深,真实甚深!所以不可思,不可议。我们凡夫真正要体会佛陀这个心境,无论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说,佛陀的心境浩瀚如宇宙,无涯无边际,这么开阔的心。我们只是听到,说:[有,我有听。到底那时候佛的感觉是如何?]
我也是一直说,佛陀那时候是这样,你若要问我说:[师父,那个时候佛陀他觉悟之后,那个时候的心境,您一直在描述,到底是怎么样?]我只能告诉大家说:我也不知道!只是,若是说到这段经文,自己的心也会感到很开阔、很欢喜、很明朗、很亮、很明,这样的感觉而已。
不过,这个感觉,你若要再问我说:[师父,您是不是整天都有这种的感觉呢?]要告诉你们,没有。讲完话之后,也是同样很多世间的担忧,听到哪里什么事情,哪一个地方需要谈什么事情,……很多。过去的,要如何将它好好建立起来;未来的,要如何再去规划;现在的事情如何处理?这过去、未来、现在,同样有杂念,很多杂念的担忧。不是烦恼,是担忧,还是会在内心。
所以说起来,要能透彻了解诸佛那个心灵境界,能够一闻千悟,能够如我们常常一句话说,[把握当下,恒持剎那]。虽然我能常告诉大家[把握当下,恒持剎那],现在体会到、了解这念心,我们要永恒都在我们心灵的境界。虽然是这样告诉大家,是否能够恒持着那个剎那,这个境界的内心,常常都是大圆镜智,那个圆而清净那面镜,常常都那么明朗?实在很困难。
所以,无明一来,这心镜就被它遮盖住了。这就是我们凡夫的苦,苦在无法保持着这念清净,永恒地心镜明朗,这就是我们要再努力。不是永远都是这样,常常被无明卡住,我们要培养;这无明是来自习气,我们的习气若沿习着现实的环境,不断地人、事、物,这种的习气常常都遮盖我们的心。其实,我们的心灵本体都是那么的清净,所以我们应该要努力如何改除习气,人世间的烦恼减少、减少、再减少。所以才会在佛教中常常说[放下了],我们学如何放下,才能减少。
所以,修行唯有就是我们从心去体解,用内心,我们的心去体解这个道理,才有办法。
我们前面一直说,不论是一般的声闻,多少人如舍利弗的智慧,大家结合起来的智慧集中,都无法了解佛的心境。哪怕比声闻又再升一级的辟支佛、独觉,他们这样的智慧,如稻麻竹苇那么多数,再集中起来共一心,同样还是无法体会。
还有,前面说过,新发意菩萨,这些菩萨开始知道要接近佛的佛意,已经开始要接近了,知道自觉还要觉他,自救还要救人,已经发菩萨心。但是,要将他们的心又再结合起来,[一心以妙智],这就是新发意菩萨的心,[一心以妙智],自觉还要觉他;这样[于恒河沙劫],用很长很长的时间结合起来;[咸皆共思量],全部结合起来一起来思量;[不能知佛智],要能了解佛那个心境、智慧,实在还是有一段的距离。
所以,我们要追求这念心。心,一心以妙智,一心具十法界,叫做一心。佛智之不可思议,无以伦比也。
⊙一心以妙智:一心具十法界,谓之一心。是即佛智之不可思议,无以伦比也。
这个一心就是[具十法界]。之前已经说过了,[十法界]大家还记得吗?六凡、四圣。所以这六凡、四圣就是在一念心。我们若相信,这念心能遍十法界,若如此,既然六凡,我们的心若照顾不好,那就是坠落于六凡之中。
这六凡,修十善行,生天堂;修五戒,在人间;假使恶念一生,那就是三途苦报,地狱、饿鬼、畜生;若我们内心的习气没有改除,那就是阿修罗。这叫做六凡。这全都是由不得自己,随我们的因缘果报这样在轮转。
所以佛陀来人间,为我们[开、示],让我们一步一步能够了解,来[悟、入]。所以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叫做[四圣]。这四圣,从声闻、缘觉、菩萨,他们还是要从[分段生死]开始,一直进修到[变易生死]都完全了脱,这样才能真正与佛同等。
所以,这一心在我们人人现在,这十法界中,我们要如何去精进,如何能够脱离六凡,进入四圣的阶段,这是我们人人要努力的地方。
佛陀不只是六凡已经超脱,还在四圣中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用我们还在六凡中的心,要去体会佛的境界,真的是不可思议。所以[佛智之不可思议,无以伦比],要用什么东西来给大家看呢?
前面的(经)文:[是法不可示。]很多的这个形相,这个法是这样,只能用口说,无法用东西拿出来。总而言之,我们学佛,总是最重要就是要用心去体解,唯有心来体解,信受奉行,如教、如法,这样步步向前前进。
其实,道源本具在我们的内心,要去何处找呢?[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常常向大家提醒。[道源本在自心,悟则智慧涌泉],我们若能觉悟,这个智慧如涌泉般,就没有受什么样的环境来障碍我们,我们就能一心透彻了解佛的智慧。当然,这还离我们很远,还是一句话,要用心精进。
【注】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据大智度论卷三载,释尊于过去世,曾为瓦师,名大光明。时有佛名释迦文,其弟子舍利弗、目干连、阿难等曾到瓦师屋舍住一宿。时瓦师布施草坐、灯明、石蜜浆等,供养佛及比丘僧。瓦师便发愿言(大二五•八三中):[我于当来老病死恼五恶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释迦文,我佛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弟子。]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