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尊者:倾听弦外之音 二、谈止 不可动摇之寂静
阿姜查尊者:倾听弦外之音 二、谈止 不可动摇之寂静
以下内容是阿姜 查在巴蓬寺为前来礼敬他的学术僧及随行信众所做的随机开示。
本文在六0年代,曾以泰文 Gunjaer Bhavana 为题付梓,可说是他最早期出版的著作。二00二年完成的新译英文版,曾以“解脱之钥”为题付梓。
修习佛法的目的无非在于寻求一条解脱苦而达寂静喜乐的道路。我们不论是学心理的(法名)或生理的(色法),或研究心、心理元素(心所 cetasikas)也罢,唯当视解脱苦为究竟的目的地时,才算走在正道上,如此而已。苦之所以生起,是有其因缘的。
请务必明白,当心静止不动时才是它本然、正常的状态;一旦它动了,就成了受制约的“行”(sankhara)法。如果我们的觉醒没能赶上它们,这些心理造作(mental proliferation)生起时,心只能尾随其后,任其摆布。心念一动的那一刹那,立刻成为世俗谛。
佛陀因此教导我们要善加思惟(观照)这些浮动的心理状态(Conditions of the mind)。一旦心有所动,便是不稳定且无常、不圆满(苦),以及无法视之为“我”(无我);它们是世间一切有为法的三项普世真谛(三法印)。佛陀教我们要好自观照和思惟这些心理活动。
如同我们在经典上所学的十二缘起法:无明是行生起的因、缘;行又是识生起的因、缘;识则是名(精神)、色(物质)二法生起的因、缘等.....。佛陀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将此锁链的每一环节个别区分开来。虽然这是对实况精确分析,但即使是学者,也无法在此链锁过程于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时,追赶上它们。这就好比我们从树梢堕落到地上,全然不知过程中掠过多少树枝一样。同样地,当心蓦然受到心理印象(法尘 mental impression)冲击时,它若是心所喜欢的,便会有好情绪。然而,心以为这是件好事时,却没有觉察到在此之前发生的因缘锁链。当时的发生过程虽和经典里所列出的一模一样,但实际的情形却远超乎有限理论的范畴。
它不会公布:“这就是无明,还有行、以及识。”也不会给学者一丝能大声颂出当前状况的机会。虽然佛陀仔细剖析、解说了瞬息间的心理次序,可是对我而言,更像是从树上掉下来。当我们从树上掉落地面时,根本没有机会评估自己掉落的高度,只知道砰然一声着地,好痛!
心亦然如此,当它因某情境而陷落时,我们唯一能觉察到的是“苦”。这种种苦、痛、悲、伤等到底从何而来?绝非来自经本里的理论罢。我们不见任何地方曾把痛苦鉅细靡遗地记录下来。我们的痛苦虽无法与理论全然吻合,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说,光学术是追不上实况的。这就是为何佛陀要我们自行长养清明觉知的原因。不论什么生起,都要在觉知中生起。当那如实的觉知者觉知时,心和心理元素(心所)都会被视为非我们所有的。毕竟,一切法皆应弃之如粪土,不应执取或赋予它们意义。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