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A 一、等心经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9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A 一、等心经

 

  漫说《中阿含》(五)

  (卷五)

  《中阿含经》第五卷共有五部经组成,分别是《等心经》、《得戒经》、《智经》、《师子吼经》以及《水喻经》。

  一、等心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舍利弗及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为诸比丘分别内结人和外结人,等心天则以此告佛,佛在大众中颂称他。

  在开始叙述这部经典之前,我觉得有必要把几个名词术语搞清楚。如果把这几个名词搞明白了,那么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本经大门的钥匙。

  第一,就是什么叫“等心”、“等心天”?

  第二,什么叫内结(内结人)、外结(外结人)?

  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等心”。什么叫等心呢?就是于一切众生怨亲持平等之心。《大智度论》卷八:“等心者,是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具体而言,就是无差别心,宁静不执着之心。而进一步说,它实际上就是等于“四无量心”,即同时具备“慈、悲、喜、捨”四心。那么什么叫“等心天”呢?一般的解释也只是说它是天界之一,该天界的众生心意都平等相同。根据我的理解,等心天可能就是指广义上的梵天,生到此天的众生,一般都勤修五戒十善,再继续四无量心,命终之后上生天界。这个天界,就是梵天,或者称之为等心天。

  关于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即什么叫内结(内结人)和外结(外结人),它也是这部《等心经》所重点探讨的问题。在一般意义上讲,“结”即“结使”,就是“烦恼”的异名或同义词。而此处的“结”,却是“结合”、“相应”的意思。内结就是内相应,外结就是外相应。这个“内”是指我们自身;“外”就是我们自身以外。那么,什么叫内结人与外结人呢?从经典中对此二词的解释是,内结人就是指阿那含,而外结人就是指非阿那含。阿那含华译为“不来”,即三果罗汉,就是不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了;而非阿那含,就是阿那含以下的果位,包括初果的须陀洹(预流,七还),二果的斯陀含(等流,一还),乃至普通的凡夫人等,都是属于非阿那含。这些非阿那含,或多或少地仍要流转于此世间,故称之为外结人。

  这部经典,是缘于舍利弗的一些言论所引起。此时的佛陀正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行化。有一天夜晚,看来是初夜时分,大家都集于精舍内的讲堂,在一起讨论有关佛法的一些问题。在《长阿含经》里我已经谈到,舍利弗作为佛陀的上首弟子、十大弟子之首,深得佛陀的赏识。他常常代佛说法,因此凡是他所止之处,大家都十分乐意听闻他为大家讲讲开示。

  今天大家在一起讨论的主题是:内结与外结。

  当谈到这个话题时,舍利弗谈了他的观点。他把世间所有的人,分成两种人,即内结人和外结人。那么如何区分这两种人呢?舍利弗首先谈了内结人,“有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至于外结人,舍利弗说,“有外结人非阿那含,还来此间”。根据舍利弗的观点,已经脱离了这个世间,从此以后不会再来这个世间了,已经达到了圣域的境界了,就叫做内结人;与之相应的是,那些尚要来此世间,继续遭受轮回之苦的,无论是来此世间一次、七次还是无量次,都还要继续修行,才能最终跳出这个世间。在舍利弗看来,这些人应该划分外结人范围。其实通俗一点讲,所谓内结人,就是已经具备进入圣人的圈子内的资格,或已经处于圣位;而外结人,则仍不具备当圣人的资格,这些人还是处于圣人圈子以外。

  接下来,舍利弗对于此二种人进行具体分析。

  什么叫做内结之人呢?

  第一,修习禁戒,无穿无缺,无秽无浊,极多无难,圣所称誉,善修善具;

  第二,在上述基础之上,复学厌欲、无欲、断欲;

  第三,得息、心解脱。

  第四,得已乐中,爱惜不离,于现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传食天(欲界天),生余意生天(色界天)中;

  第五,既生彼已,便作是念:我本为人时,……生余意生天在于此中。

  什么叫做外结人呢?

  舍利弗说:“若有一人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如果按照舍利弗的这种解释,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舍利弗把人分成内结人和外结人,事实上就是两种人:一种是通过修习,已经超脱此世间,也就是从此不再返还世间的人;一种就是不断地修习,但是仍旧还要来此世间轮回的人。这两种人的划分,事实上是针对出家的比丘而言,与我前面所作的分析,是不完全一样的。我在前面理解的,将外结人的范围扩大化了,其中包括阿那含以下的二果与一果,以及普通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甚至是三途中的众生;舍利弗则将阿那含以上的人列为内结人,将一果、二果乃至修行比丘列为外结人。那么其他的众生人等又归入何种类别呢?舍利弗在此处没有交待。

  舍利弗和诸位比丘等众在这里谈论佛法,他们所谈论的内容,没曾想被等心天的居众都听得一清二楚。在第二天后半夜的时候,大约凌晨一点到五点之间吧,他们就一起,“色相巍巍,光辉炜炜”,来到佛所,并把舍利弗等人的言论毫无保留地向佛陀作了汇报。他们的用意也很明白,就是想知道佛陀对这件事是如何地看法。这些等心天众就对佛陀说:

  “世尊!众已欢喜,唯愿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讲堂!”

  佛陀当然没有表态,但是他已“默然而许”,也就是同答应了等心天众的请求。这些等心天很是高兴,“稽首佛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看来这些天众们都很有神通,都具备隐身术,与电视剧《西游记》里所描述的神仙样子也大体相同。

  待等心天众们离去以后,佛陀就起身,前往讲堂。此时舍利弗与诸比丘们仍在谈论佛法,大家在一起交流修行心得,都很是欢喜。他们聊得兴起,佛陀推门进来了,大家都很高兴,纷纷站起来,向佛陀合掌问讯。侍者们替佛陀敷设好座位,佛陀待坐下来,就将等心天来提问之事,述说了一遍。

  佛陀对于舍利弗,一贯以来都很是赏识赞叹。他说完上述因缘后,就说:“舍利弗,你说得非常好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昨天夜里把世间之人分成内结人和外结人,我很赞同!”

  佛陀接下来对舍利弗说:“舍利弗,这些等心天的天众们,即使有十个乃至数十个人,让他们共往在锥尖之处,他们都会不觉得拥挤,大家互不妨碍。”

  佛陀继续说道,这些等心天众,并不是因为生到锥尖这个狭小的地方,才生起修行善心的。事实上,他们在世间为人时,就已经开始修习善心,广行善举——他们并不是生到天上以后才开始修行的。佛陀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善报,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有时需要累劫的修行,才能够最终获得善报。佛法中的“善恶有报”,如果理解为现世报应,那么就过于狭隘。如果只讲现世果报,那么很多坏人一生为非作歹而得善终、而许多一生行善的人却屡遭不没,像这样的现实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佛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主张三世因果。而只有通过三世因果乃至累劫世的因果考察,才能把世间的一些貌似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给彻底解释清楚。当然,很多人都会说:前世与后世究竟是否存在?纵然存在,几人能参透其中的奥秘?如果非要抛根问底,那么这远远不是我辈所能解答的。怎么办?老实修行吧,待修到三果阿那含乃至四果阿罗汉时,那么,对于这些问题,肯定会一目了然。因为当到了罗汉境地时,会自然修得“宿命通”,我们对于前世后世,自然是了若指掌。

  佛陀最后对舍利弗以及大众比丘们说:

  “舍梨子!当学寂静,诸根寂静,心意寂静,身、口、意业寂静,向于世尊及诸智梵行。”

  “舍梨子!虚伪异学,长衰久失。所以者何?谓不得闻如此妙法。”

  此处,佛陀很明白地告诉大家,第一,要“寂静”,要向佛陀以及诸大善知识们看齐,而不要把自己降低到那些凡夫俗子的胡作非为的等级中;第二,为抛弃邪知邪见,不要学习外道的那一套,因为外道们所修学的,都是虚伪不实的,这些邪道教法,我们将得不到丝毫的好处,我们只会不断地消靡堕落下去。

  什么叫“寂静”呢?这里的寂静,应从两方面去理解,一个是修持的法门,就是指心凝住一处,平等安静的修习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通俗地讲,就是通过修习禅定而达到的境界。第二个是指一种修行的次第,是指涅槃的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若联系上下文理解,我觉得第一种解释,似乎更符合佛陀的本意。

  对于佛陀所说,我们当铭记在心,恒念不忘失!

  (界定  2008年12月24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协会)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