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教诲甘露明点 第四讲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2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教诲甘露明点 第四讲

 

  “温良”,就是对待人的态度要好,不论跟什么人相处,既不要冷若冰霜,也不要热情似火。太冷了,别人会感觉不好接触,距离就很远,心和心没办法沟通;太热了,有意的热情也是过分的负担。如果有温良的品行,人家接触起来会很舒服,会感觉很温暖,有一种依靠。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很自然、不过分,在哪里都能和别人相处得来。别人也感觉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适,这样关系也会长久。

  “量大”,就是心量很大,能够包容。就好比在一座十层的高楼上,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这一切都是在你心中显现。以因缘和合,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显现。量大的人这一切他都能容得下,都能看得惯;量小的人就以自己的主意为主,想让其他东西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就容不得人、容不得事,常常会生烦恼。

  万法各有自己的法位,香就住在香的法位上,臭就住在臭的法位上。如果你硬要使香变成臭,使臭变香,那是自己不懂道理。所以在我们的心前,确实有千差万别的显现。量大的人再多的事情,他都能容得下,他不会太在意。

  比如说你只容得下香,容不下臭,硬要把它排斥出去,那是不是全世界的厕所都要排斥出去呢?这也不可能的。如果只喜欢吃这种味道,而排斥其他,那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口味,这也无法排除。就像这样,能很开明通达,世上的人是千头千面,各有各的性情、习惯、爱好,世上的事物,也是不断随着因缘而发生。在佛教里面,也是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这些都是随着自身的因缘而显现的。

  量小就局限在一个地方,一旦不符合他的意思,就会生很大的嗔心,所以无法包容人。就像一个器皿,量很小,它包容的就小,最后成就也小;量很大,包容就大,心就很大,福德也大,事业也大。所以,心量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决定人生境界的大小。

  在人的品质上,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量大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乐呵呵的,什么都看得惯,什么都能包容,他有一种豁达大肚的气度。量小的人,就处处看不惯,一挂在什么上就想不通,包容不了,过不去。这样会很难修大法。

  “识广”,就是见识面要很宽广。我们在什么事情上不能通达,就是在那里愚痴,做起来就会有障碍。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拓宽自己的见识面,这样方方面面才能圆通。

  比如同样两个人,一个人见识面广,心境开阔,处理事情就很灵活,对未来的设想也很远大。见识小的人,通常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就像穷山沟里的人,见识狭窄,他的想法也会很小。这都是人的品质问题。

  修道就是靠这八种品质。八种品质培养好了,就是上等的材料,这样学佛是相当快的。无论是持戒或修法都很容易上路。

  简单地说,所谓的人品好,就是指对于长辈尊敬,对于平辈能随顺相处,对于晚辈能爱护。更简要一点,一切都归纳在一个“心地善良”上。心地善良了,对待人自然有一种合适的方式,能随顺别人的心来利益他,不会做谄诳的行为。心好就对人真诚,待人长远,时时处处为人着想,也就会开拓心胸,有一种深谋远虑;而且不会以身语意损恼别人,是一种很温良的性情。也会心胸开阔,处处能包容,而且经常与人交流,见识也会广大。

  这个心地善良的具体内涵,落在最切近的人世间的生活中,就是传统中所说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怎么结合在自己身上实行呢?

  下面就讲一个王凤仪善人的事迹,作为大家效仿的榜样:

  王善人天性淳厚,遇事总是为人着想,从小就很有孝心,从让肚兜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善人这样讲:

  我妈看我赤身裸体的,给我做了个肚兜遮丑。我三弟和四弟看见了,就非要不可。我妈又不肯给他们,惹得吵吵闹闹。我就对我妈说:“我不爱戴肚兜,给弟弟好了。”心里暗自立志——我一辈子也不戴肚兜。因为它让我妈为难过,流过眼泪。

  这是他8岁的时候,很小的孩子,他就很有善根,已经知道为母亲着想。小孩家里穷,母亲就做了一个肚兜遮丑,弟弟们都很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想?他就自己说:“我不爱戴肚兜,给弟弟好了。”这就是他的让和孝。

  在他14岁时,又有一件事,他是这样讲:

  我是极愚极笨的人,又没念过书,家里有些山坡地,因为缺少肥料,打的粮食很少。我十四岁那年,就给村东头的王树德家里放牛。我上工的时候,东家吩咐我:“你每天上山放牛,再把牛放饱了,喝好了水。当心不要叫牛吃了人家的庄稼。晚上再烧好这十二铺火炕。挡好鸡架和猪圈的门。”

  我就照着东家吩咐的话,每天上山放牛。我不和别的放牛娃在一起放,因为他们把牛放在一处,就只顾自己去玩,也不管青草是好是坏,一有跑出圈子的,就拼命毒打,有一些牛都被打断了腿。有的牛打伤了,伤口化脓长蛆,还有因为吃不饱生病死掉的,我看着实在不忍心,我是专门找草好的地方去放。给牛饮水的时候,饮完了不叫牛跑,怕它串了水受病(这是他很细心地体贴牛,在牛喝饱了水的时候,不让牛乱跑,不然这样一跑,串了水,就会得病)。冬天生小牛的时候,晚上我把牛犊抱到伙房的炕上,怕它冻死。所以我放的牛都吃得肥胖。毛色油光水滑的,生的小牛也没有损伤。我常说:“因为有牛,东家才给我们饭吃。如果不爱护牛,就太没有良心了!”

  王善人14岁时就知道爱护生命。他跟其他放牛娃不一样,其他人不知道怎么体贴牛身上的苦乐,所以放牛都是马马虎虎的,只管自己去玩,也不管牛吃的草好不好。牛一有跑出圈的,就拼命毒打,那些牛有的被打断腿;有的被打伤,伤口化脓长蛆;还有的吃不饱,生病死去的。善人看着不忍心,他就反过来做,设身处地地为牛着想:牛是一个生命,在它身上有苦乐,我怎么来使它得安乐呢?他专门找草好的地方去放,而且知道牛喝饱了水不能赶它跑,生下的小牛怕受冻,就把小牛抱到火炕上。所以,他放的牛长得很好。

  我烧这十二铺好炕时,总是留心考查,哪一铺炕,犯什么风,刮什么风的时候倒烟,随时修理。东家告诉我,冬天每铺炕,烧两捆高粱杆。我在天暖的时候烧小捆,天冷的时候烧大捆。老人住的坑,总是烧大捆,烧完了炕,把烧火门堵住,不让冷风吹进炕洞里去,好保住暖气。凡是东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尽心竭力地去做,不让东家分心。我满工时,东家对我说:“你做的太好了,你真忠诚可靠,将来一定能成人。”

  这就是做人的道理,怎么尽忠。善人给东家干活尽心尽力。如果我们有私心,就马虎了事;如果我们有善心,就有能力,就会方方面面为别人考虑周到。心的力量实际是无穷的,有自私自利,就把心障住了。

  善人烧十二铺火炕,他是细心地考查,他要去观察哪一铺的炕犯什么风,刮什么风的时候会倒烟,他就随时修理。按照东家的吩咐,冬天每铺炕,要烧两捆高粱杆,他就不浪费,他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来烧。这都是替东家着想,不是乱烧的。

  他就会想到,天暖的时候,烧多了没用,就烧小捆,天冷的时候要加温,所以就烧大捆。又很体贴老人身体衰弱,需要保暖,对于老人总是烧大捆。而且烧完的时候把烧火门堵住,不让冷风吹进去,好保住暖气。所以他是处处用智慧观察,怎么把事尽心尽力地做好。

  他说:“凡是东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尽心竭力地去做,不让东家分心。”这是他当时内心的想法。我们要学的就是这种用心。其实能让东家省心,自己就省心。如果做的不好,东家时时担心、提防,实际上就触犯了东家,没有尽到仆人的道。他守住一条原则:我做事一定要尽心竭力,想方设法把它做好,使东家放心。能让东家放心,自己就得到了信任。所以,到他满工的时候,东家就非常感动,说:“你做的太好了,你真是忠诚可靠的人,将来一定能成人。”

  还是14岁这一年,善人讲过一件事:

  我放牛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回家,我妈总给我留一些好吃的东西,我都不肯吃。我对妈说:“东家给吃的东西,我们家都没有的,我吃得太饱了,一口也吃不下,给弟弟们吃吧。”因为他年纪小,在外面给人家放牛,他的妈妈本来就不放心,怕他在外面吃不饱,睡不好。他的想法是,我如果在妈妈前狼吞虎咽,不是更叫我妈不放心了么?我才一口也不肯吃,好叫我妈放心。

  从这一段能看到王善人的孝心。他心里想:如果我狼吞虎咽,让我妈看到,她会认为在外面吃得不好。这样母亲就会担心。他不想让母亲担心,所以就说:“东家给吃的东西,我们家都没有的,我吃得太饱了,一口也吃不下,给弟弟们吃吧。”然后母亲就认为,我儿子在外面肯定吃得很好,也就放心了。

  善人有这种天性,知道体贴母亲的心,想方设法让母亲放心、省心。

  我家里穷,弟兄又多,我妈给我们做鞋,很困难。哥哥弟弟们,又都争着要新鞋穿。所以我就天天光着脚上山放牛。有一天,东家叫我去给亲戚家送记钱,我本来想回家拿鞋,又怕我妈为难,就光着脚去了。第二天回家和我妈一讲,我妈说:“你不穿鞋,就到亲戚家里去,不是叫人家笑话我吗?”我才知道错了。

  这是善人能行悌道,事事懂得谦让,把好处让给哥哥弟弟们。

  他是这样想:我们家穷,哥哥弟弟很多,妈妈做鞋很困难。他就不跟哥哥弟弟争,自己光着脚上山放牛,这就是在行一个“让”字。

  所谓的心地善良怎么来实行,首先是在最近的家庭、生活、工作当中,努力地去奉行孝、悌、忠、信等的善道。首先是要学会体贴别人、把利益给别人,这要从家庭做起。先发出这份心来,就是最基本的善心,然后在这上逐渐地去充实、圆满。

  善人15岁时又有一件事,他这样讲:

  我十五岁那年,在家里学做活(就是种田),有一天跟我爹铲地(就是在田里面锄地),我爹一边铲地,一边跟我闲谈。讲起人生过日子的事,他老说:“我们朝阳人,每人有五亩地就保住命了。”当时我就暗自立志,决不多贪求。

  所以,他后面能够行一个“俭”字。他很节俭。他觉悟得快,他父亲讲一些人生道理。实际上人要维持生存,无非是要养身体,基本能维持吃、穿、住就行了。他爹说了,人不必过多贪求,有五亩地就能保住命。他就暗暗立志,以后决不多贪。

  17岁那年,善人给人家做长工,下面是他讲做长工时的体会:

  我最初上工的时候,就留心考查东家的心理和活计的做法。看到他的院子里如果清洁,东西放得整整齐齐地,就知道东家喜欢干净、整齐,以后干活的时候,一举一动,都要求干净整齐。看到他的菜园子和田里,沟很深,粪土很肥,就知道东家干活很切实,不论做什么,都不能草率。如果看到他的粪堆得不整齐,园子里荒草很多,就知道东家干活很慌张,以后干活就要求快。如果你求切实,他准不说你做得慢(意思就是,如果你求切实,一点一点地做细致,东家并不会赞叹你做得很慢、很好。他是急性子,不合他的心,他就不高兴)。俗语说:“做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这话一点也不错,一定先要摸透东家的心理,才能使他称心满意。

  当仆人的要尽仆人的道,就是要尽这一个“忠”字。因为东家,你才有活干,东家给了你钱,你就要好好为他办事,这是做人必然的道理。如果拿东家的钱,却不顺他的心干活,那就没有功德。干活能由着东家的心,做得他心满意足,就算是把事办好了。

  这是教我们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顺人的情,能顺得到,心和心就相通。无论到哪里,都能和人和睦相处。只顺自己的情,不考虑别人,那就处处行不通。

  秋天卖白菜的时候,东家叫我打水浇菜地,从早晨一直浇到小半夜(就是晚上10点多钟),他也不叫我休息。我问他:“可以了吧?”他说:“你浇一夜吧!明天赶早去卖,好长份量。”(这个东家很贪,明天要卖菜,他就叫工人从早上一直浇到小半夜。)

  我一听,心里想:那我不累死了吗?我打满水,又用力往下一顿,水桶咚地一下,掉到井里面去了。东家听到响声,问:“水桶掉井里了吧?”我说:“是啊!等我捞出来再打。”他说:“半夜了,看不见,不要捞了,明天再说吧,你睡觉去吧!”人不能做过分越理的事,所以说坏心眼用对了,也是道。

  这个东家为了赚钱,有意地浇水长份量。善人认为,这是过分越理的事。所以他想了一招,把水桶咚地掉到井里去,就再也浇不成了。深更半夜,东家也不可能让他去捞。他就说,坏心眼用对了也是道。

  善人19岁时做了一件救蒙古女人的事。他是这样讲的:

  团子山南屯的李东家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子,他娶了一个蒙古女人做小妾,才生了一个儿子。因为附近有煤窑,那一带家家户户都是烧煤煮饭的。蒙古女人初来乍到,不会用煤炉,煮的饭不是生了就是糊了。李东家的大老婆叫做内东家,因为她嫉妒蒙古女人,所以在一边看笑话。东家每逢吃饭就生气,他怕干活的吃不饱,不卖力气干。蒙古女人把饭菜做坏了的时候,就时常挨打。内东家就在旁边看热闹,她不但不帮,还暗自得意。

  我听到这件事,实在不忍心,就故意到他家去找活干。老东家正愁雇不到人呢,一看我肯去做,非常欢喜,亲自陪我吃饭。遇着饭做夹生了,或者是窜烟了,老东家就开口骂他的小妾,举手就打。我看到这情形,就故意说:我爱吃这样的饭。还比往常多吃一碗,免得老东家生气。

  每逢下雨阴天,不能下地干活,我就说:“今天外边没活,我做饭。”借这个机会,我告诉蒙古女人怎么用煤火。不过半年的工夫,她就学会了。老东家也不再生气,他的小妾也不再挨打受骂了。

  日子长了,我看老东家高兴的时候,就劝他说:“二内东家抛井离乡来到我们这地方,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风俗习惯也不一样,只有你和少东家是她亲近的人(二内东家,指这个蒙古女人;少东家,指蒙古女人生的孩子),你得同情她,优待她才对。”老东家说:“你说得很对!我哪里是爱生气呢?她把饭做坏了,我是怕雇的人不愿意,才打骂她的。”

  到我满工的时候,老东家说:“你这个人,我算考查明白了,你真有良心!现在我也不生气,她们娘俩也好了,这全是你的功德。以后有为难的事,尽管来找我,只要我做得到的,一定帮你的忙。”

  所以,善人出于一片善心,他到哪里都是为人好。看到这一家不和,二内东家经常挨打受骂,他就有心要帮她。所以想方设法教会二内东家用煤烧火,使得这一家变得和睦。这样就感动了老东家。

  人要有这样的心,能处处为人家排忧解难,把别人的苦看成自己的苦,来替他解决,就是心地善良。这样到哪里都能感动别人,转恶为善。

  讲善人的传记,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做人的榜样。如果听了,能学会善人这样用心,把它用在自己生活中,也同样能做一个善人。关键是学了就要在自己身上运用。能学到一句、半句,都能让你受用终生。这都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马上用得上。

  善人20岁的时候,他这样讲:

  我干活的时候,遇到一位东家奶奶,喜欢骂人,骂她儿子能够连骂三天。我想一个人总骂人,不是好事,但又不好劝她。四月二十八号赶庙会(以前的时代是农业社会,庙会是一个很重大的日子。赶庙会就像过节一样),所以到了这一天,照例都是放假,早晨还要种一段时间的地。东家奶奶打发小儿子去看看我们种完了没有,她想要种一些玉米。她儿子也没来对我们说,看完了回去,也没跟他妈讲,我们也不知道东家奶奶的心思,就把犁给解了,她就大骂起来。我听她骂儿子,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我在伙房吃饭,大师傅来盛一次菜,我问一次:“她还在骂吗?”大师傅说:“还在骂呢!”连问了三次。

  我吃完了饭,走到上房前面,大声地说:“别骂了!气死一位老太太,我们可担不起。”我又招呼伙计们说:“走!给她种玉米去!”她出来说:“今天放工,别再干活了!”我说:“不要紧,今天是我们的工。”

  确实是为人厚道,心里不计较,能吃亏。主人想多种一会儿,我就多种一点,是这么厚道。所以,他一听到东家奶奶不高兴,骂三骂四的,他就跟伙计们说:“走!我们一起去给她种。”

  过去在赶庙会的时候,照例都放假不干活,就像过一个重大的节日,老板都给工人放假。按照一般人的见识,这时就会争:为什么要给你干?今天不是干活的时间。这样就会伤情义。善人的做法跟世俗人相反,他宁愿待人厚,不可待人薄。他甘心尽义务,这就是心量大。这样的话,他在理上占了上风,东家奶奶也要佩服他,人的心自然归向他,这就是以诚感人的道理。

  这样的话,东家奶奶拦也没拦住我们,我们硬是把玉米给种完了(这样就做得人家佩服),我们是种好了,尽了责任再去逛庙。这个时候东家奶奶又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去吧!”(庙会也可能有几天。)我说:“这是我们的工作,耽误点不要紧。”(就是说,今天种玉米是我们的工作,耽误了时间赶庙会不要紧。明天不去赶庙会,明天有明天的工作。)东家奶奶就觉得过意不去,故意说:“今天没钱给你们!”我说:“不用钱。”说着就走。在这时候,老东家背着几吊钱赶过来(老东家心里也过意不去)。我对伙计们讲:“我们挑人家的礼,别叫人家挑我们的礼,晚上还得早点回来,做些零活。”一边说话,一边慢慢地走,怕累着老东家。等他赶上,把钱分给我们,又陪着我们游逛了一天,晚上乐哈哈地回来。东家奶奶也乐了,以后她也不骂人了,反倒时常劝我不要生气。我说:“我哪有气,我是为了你们一家和和乐乐。”由于这一椿事,我才明白,悟谁的道,谁就听你的话。

  这话说得很好。“我们挑人家的礼,别叫人家挑我们的礼”,意思是:如果自己没尽到责任,就有别人挑我们的地方。但我们尽到了责任,只有我们挑别人的礼了。所以,东家奶奶都得转过来听他的话。他不要钱,老东家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亲自背着几吊钱赶过来给他。他是真心为东家着想,把东家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尽力做好,东家怎么不受感动呢?

  他在赶庙会时,还想到晚上早点回来,多做一点零活。这种做法跟现代人恰好相反。能够这样做,人的心都是肉长的,能不感动吗?主仆之间心和心就通了。

  所以是心和心相交。如果只为自己,不为别人着想,彼此的心一有利益的争夺,就对立起来,心和心就不能融通。所以,在选择是取义还是取利的时候,应当取义而不取利。如果取义(就是只尽义务而不求回报),以一心为人的忠诚,那心和心就相通了。

  所以他说,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悟谁的道,谁就听你的话(这里说的“道”,指伦理的道,做人的道)。

  有一天,少东家打他弟弟,他妈和他妹妹都哭了。我就不让了,我说:“你是打你兄弟么?你简直是打你妈!你妈为这事痛哭,你能算孝吗?”他一听,立刻就不打了。你看我这样做活的,还管东家呢!这就是尽忠。一般人都是习而不察,才看不出奥妙!

  有一天,少东家打他弟弟,他妈和他妹妹都哭了。善人这时就说:“你简直是打你妈!你不知道你妈和你兄弟的心是相连的,你打在你弟弟身上,就等于打在你妈心上。你妈为这事痛哭,你能算孝吗?”

  善人说这句话完全是为他好,而且说得在理,少东家理亏,立刻就不打了。所以一个打工的人能够尽伦理的道,结果还能管东家!东家的心也佩服他。

  总的说也很简单,就是一条法则:“吃亏就是占便宜。”所以,这个道是反过来走的。你能够尽忠,别人就忠于你;你能够奉献,别人就回报你。以义相交,彼此的心就相通;以利争执,彼此的心就对立。

  学到这里,我们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有哪些错误,在这里能把占便宜的心改成尽忠诚的心,心就会开始变得善良。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