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B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B

 

  1295经:本经叙述业与心识及生死轮回之间的关系。

  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于六道,其流转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单我们人类关心,连高人一等的天人们也十分关注。有位天人在佛前请教:“车从何处?谁能转于车,车转至何所,何故坏磨灭?”车在行驶中,既无始点,亦无终点,只要在行驶途中,就必定会一直轮转下去,不会有所止息。以车轮延续轮转来比喻生死轮回,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轮回”一词的来源。生死之车辆,从何而生起,如何才能使之磨灭?谁能使此车运转不休,生死之车它的终点又是何处呢?

  佛陀回答说:“车从诸业来,心识转于车,随因而转至,因坏车则亡。”这里所讲的,便是佛教的生死轮回观。生死从何处而来?依业而来;业是如何运行的?是依心识而转。如果业尽,生死之车便至终点。佛陀的四句偈实际上蕴含了甚深的义理,三言两语根本不可能说得清楚,而且用语言也很难加以准确表达。

  这里的“业”,一般指行为或造作之义。业之种别繁多,我们常称三业,即身、口、意三种之业;业有三性,即善业、恶业、无记业;依是否可转而公,可以分为定与不定之分。从众生根性而言,一般为恶业居多,善业趋少,从人类四万岁,到现在的平均不过百年,说明人类随业力因素,福德也渐随减少。业之思想并非佛教之独创,但佛教将此业轮回思想加以演绎与发展。众生由于无明与爱执而造成种种罪业,故而轮回流转于生死六道。例如贪心特重而堕入饿鬼道,痴心特重而堕入畜生道,嗔心过重而堕入地狱道,皆由不善业所引发。但六道却以人道为中心——天人耽于享乐,修罗道嗔恨心难灭,只有人道善恶参半,且能将自由意志发挥到极致,故诸佛皆在人间成就佛道,在天上极难成就,即是此理。正缘于此,故业虽如影随形,然倘因缘不具,还是不会生发果报。在此之间,我们完全可以面对现实而发挥主观意志,弃恶从善,广为善业,使善业日增而恶业日损,最终可以使恶业悉数消弭,从而掌据法师而安住于涅槃。

  业与轮回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在起作用,这便是经偈中所说的“心识”。心识与业始终纠缠在一起,心识为染则造作为恶,心识为净则造作为善,所以《华严经》中有“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以及“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说,《正法念经》亦有“心能诳众生”之语。

  然轮回之说乃是基于世俗谛而言,即众生无异于流转于轮回,而圣人则不存在于轮回之说,故在真胜义谛方面是破除轮回。轮回从自性而言,其本身亦有虚妄性,并不真实,亦或说是一种施设。然当一旦脱离了轮回,便回看到六道轮回中的众生犹如梦中花木一般虚幻不实。所以佛教虽然主张轮回之说,然其终极目标乃是不堕恶趣,并在此基础上破除轮回。众生与圣人之分,乃为心识所系,故我们常说“地狱天堂,全赖一念之间”。(4.12.)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