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H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H
1301经:本经叙述当如法亲近沙门。
在第1301经中天子向佛请教:“善学奥妙说,习近诸沙门;独一无等侣,正思惟静默。”大意是欲学甚深微妙之法,就需要亲近于各位出家沙门;听闻正法以后,在独自去思惟其中的奥理。佛陀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回答说:“善学微妙说,习近诸沙门,独一无等侣,寂默静诸根。”佛陀在印可的偈颂中,实际上隐含了四正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以及法随法行。亲近善知识的对象虽然并不一定要限定于出家法师(居家亦可),但是出家比丘作为住世三宝之一的僧宝,理应是佛弟子礼敬亲近的首选。《华严经》中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在此经中,普贤菩萨勉励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慧,应当寻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一方面讲到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意义,另方面也谈到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亲近善知识。在本经偈中的亲近善知识的对象,重点是“习近诸沙门”。
第二是听闻正法。当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就好像进入宝山之中,总不能空手而归吧?所以就要向善知识多多请教,把心中的一切疑问迷津请法师开示指点,此便是“听闻正法”。具体而言,亲近善知识当具备目的性,即“成就一切智慧”,也就是解脱成佛。如何成就佛道?就要请法师明辨是非善恶,按照法师的开示,一步一个脚印地依信、解、行、证的次第修学,方可获实益。
第三是如理作意,就是在沙门比丘之处听闻正法之后,要如理如法地对种种教诲进行认真思惟。“彼由如是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句义。”(《法蕴足论·卷一》)思惟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无阴无我,生来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八大人觉经》)。进而思惟四圣谛、十二因缘,然后按八正道如实而修。如何修呢?这就是佛陀在偈颂中提到的“独一无等侣,寂默静诸根”,即寻一处相对安静的环境,然后摒弃内外一切诸缘,把握住六根门头,“寂默息诸根”,对世间真理进行如实思惟。
最后一个便是“法随法行”(或称法次法向),也就是四谛之中的“道谛”,具体而言便是三十七道品,一般简化为八支圣道。“谓彼旋环如理作意,审正观察深妙义已,便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谓信精进,及念定慧。彼於自内所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修习坚住,无间修习,增上加行。”(《法蕴足论·卷二》)认真思惟之后,认为沙门法师说得很对,很契合自己的实际,那就要依之而修习,并边修习实践边继续认真思惟,不断地从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从佛陀的短短四句印可的偈语中,我们深切地体悟到佛法的甚深妙义。四正行中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属于“闻”;“如理作意”属于“思”;“法随法行”属于修。三者合起来,便是“闻思修”三慧。而如果与戒定慧三学相融合,前二正行属于“戒学”,如理作意属于“定学”,而法随法行则可以归之为“慧学”。二者结合,便是完整的修学次第。(4.20.)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