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二课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狮吼音·开示集: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二课

 

  时间:2013年11月1日下午

  首先祝大家午安,同时下午的课程也进行到「出离来世」的阶段,「出离来世」的阶段分为「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上午讲过,所谓「轮回过患」就是顺着业与烦恼,而流转在轮回当中。

  我们在此处讨论的「痛苦」,并非平日「苦果的感知」,不是仅论述痛苦的感知,而是要更为深刻、细微的找出痛苦的根源,要懂得痛苦的概念。

  譬如佛教将「痛苦」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也就是越来越细微的痛苦,因此现阶段论述,若想「从痛苦中获得解脱」,首先要了解「痛苦」的本质,了解苦苦、坏苦、行苦的本质。

  譬如说「坏苦」,是说我们虽然暂时获得人天善道、身心获得暂时快乐,但这些看似快乐的幸福,却会转变为痛苦,这并非是由「快乐」转变为「痛苦」,而是这些我们误认为快乐的人事物,本质就是痛苦,转变让痛苦变得更加明显,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有漏的快乐」、这些看似快乐的痛苦,并非快乐,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痛苦。

  譬如在我们右肩压上一个极度沉重之物,久了就会痛苦难忍,若此时将重物换到左肩上,刚开始会觉得有些放松、有点快乐,但一压久了,快乐感觉也会消逝,而相形之下更觉痛苦。

  痛苦与痛苦之间就是暂时的变相痛苦

  因此所谓的快乐,就是从右肩换到左肩的瞬间,当时前面的痛苦逐渐消失,后面的痛苦还未来,有片刻喘息的状态,此时虽然看似快乐,但只是一种隐隐的痛苦。

  身体感受到细微痛苦的状态下,在前苦已灭、后苦未来之前,会有短暂休息状态。这即是一种变相的痛苦,因此其实我们无法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快乐,而总是觉得,这种变相的痛苦才是快乐。在此也不多说谈痛苦,不然若着重于讲说痛苦,会被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宗教」,「怎么总是讨论痛苦、让人担心啊?」

  但虽然我们逃避痛苦、希求快乐,却不知如何造作快乐之因、该如何断绝痛苦之因,因此佛教所主张精进修持,是追求不因业而产生的快乐,而不是满足于暂时没有痛苦的状态中,后者并非真实的快乐,所谓的「快乐」并非仅是一种感知,这种依靠外缘所能产生的快乐,绝非究竟的快乐。

  因此我们一定要达到某种境界,产生无须因缘产生的快乐,慢慢抛弃细微的痛苦,藉由了知痛苦而能从中解脱出来,因此请大家不要满足于现状,或将希望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因为外在物质是很难解决痛苦的本质的,一定要从自己内心出发。

  一般来说并非说暂时快乐不好、要挡住快乐、我不需要暂时快乐,我不喜欢暂时快乐等,有暂时快乐并非不好,但不要沈溺其中,而是依靠这种暂时的快乐,进一步去探究更殊胜、更究竟的快乐,让暂时快乐能成为我们寻求究竟快乐的阶梯,让我们能一步一步向前迈。

  痛苦也有暂时痛苦,有时我们受痛苦所逼,而被困在其中,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们要去想,所谓的「痛苦」,其实只是痛苦的感受,要去依此了知痛苦的本性,因为痛苦的「本性」才是我们无法解脱的阻碍,才是大问题,因此要透过小痛苦的感知,去了解痛苦的本性而去解决的话,就很容易摆脱当前的痛苦。

  虽然所有人都希求快乐,但我们不知如何取舍因果,不知因,因此无法取舍果,对于因果的迷惑让我们不能获得快乐之因,所有辛苦都注定一无所成。

  解决究竟的痛苦才有真快乐

  就如同藏传佛教中的大师、密勒日巴大师在无人山中修持苦行时,他的妹妹前往探望,很担心密勒日巴大师无吃无穿,很挂念他的生活起居,妹妹觉得,世间上,哪有比无吃无穿更痛苦的事情呢?

  妹妹说,「你不应该这样修行,没有人像你这样修行的,你连果腹都做不到,怎么帮助他人?怎么去修法呢?」

  密勒日巴大师说,「虽然我没有衣食,虽然我有时会有饥饿之苦,虽然我身体如动物一样,我吃的连猪狗都不如,就算是敌人看到我的面貌,都会悲伤流泪,虽然别人看着我是如此遭遇,但这都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真实本性,这才是真正痛苦」。

  要解决大苦、面对痛苦的本性,这些衣食之苦相较都是小苦,这些小苦都被密勒日巴大师宽大的心胸所盖住,变成微不足道,且成为鞭策密勒日巴大师更精进努力修行的助缘,因此让密勒日巴大师更有勇气、更有出离的去修持法。

  密勒日巴大师曾说,他「心如佛陀、身如乞丐」,「如果佛陀和菩萨等看到我的心,都会非常欢喜,但若看到我的身,也会升起悲悯之心」,因此首先要从究竟的快乐出发,去解决根本的痛苦,如此一来,才能获得究竟的、真正的快乐。

  虽然密勒日巴大师所作如此高尚,但我们也没有这么大勇气去模仿,因为密勒日巴大师并非是解决饥渴才去山上,是为了修行,解决饥渴并非他追寻的最终目的,因此根本不会对他造成丝毫影响。

  反而是我们,我们只要稍微衣食堪虑,就会造成影响,我们被衣食痛苦所折磨时,就会像是显微镜下的细菌一样,会将很小痛苦放大再放大,把它当成天大的折磨,然后沈溺其中无法自拔。

  因此不要老是迷惑于暂时的坏苦上,而是要去解决究竟的痛苦。

  三主要道第二部分,也就是「菩提心」,也分为升起菩提心的「理由」和升起菩提心的「方法」,偈文为:

  「出离若无菩提心 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 智者应发菩提心」

  成佛仅需修一法:菩提心

  因此,若缺乏出离心的摄持,以及发愿救度普天底下如母众生、不生广大菩提心的话,无论你修什么法,都只会成为一己解脱之因,无法成就自他众生获得解脱或全知佛的果位。

  因此佛教在大乘中讲到,要成佛仅需修持一法,就是菩提心,因此菩提心是成佛的主因,也是成佛的根本。

  有很多人说「我成不成佛无所谓」,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佛陀的果位,因此会觉得成佛未必是一件好事,或者他们会问「成佛会怎么样呢?相貌会变吗?会不会没朋友,很孤独?」等等,我觉得这都是无谓的担心。

  如果你成佛后,你还需要担心这些吗?因此,自己虽然获得解脱、获得快乐,这还不是究竟,正如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因此自他所有众生都希望获得解脱,因此我们自己获得解脱,也要帮助别人,等到帮助别人、自己获得佛果后,安立什么名称,就都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成为圆满自他二利的佛陀。

  因此既然自己已获得解脱,既然已经证得如此高的智慧,在这样高层次、高阶段下,为何还不能为他人着想、还不想为他人服务,空有智慧却不利益他人呢?缺乏的是悲心和菩提心。

  如果没有悲心和菩提心,再有多高深智慧,都不会想去帮助他人、去利他;但若你有利他之心,没有太高智慧,也能帮助到很大众生,有很大利益事业,因此要想任运成就圆满二利得佛果,就必须去修学菩提心。

  现今社会上有很多人精打细算,而成为大富翁;也有人受过高等教育,对他们自身来说,一切条件都很圆满俱足,但却无法升起帮助和利益他人的心,因此他们的财富、智慧和文化,只会成为他们自私的一部份,因为没有菩提心,所以觉得一切事不关己,以此姿态袖手旁观。

  「无悲心」是苦难众生的杀手

  世界上若有悲心、菩提心、慈爱之心、有彼此关爱之心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太多人遭受痛苦。正因为我们欠缺这种心态,所以现今世界仍哀鸿遍野,因此最大的杀手就是「无慈爱、无悲心」的状态,就算你知识再渊博,没有悲心也是枉然,即便你有善心、有智慧,若不落实在行动上,也只会成为解脱的逆境、障碍。

  其下谈升起菩提心的方法:就是原偈文中的:

  「四瀑流冲难阻止 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 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状思已发大心」

  就像刚刚所提到,慈悲心有多大,利他的事业就会随之有多广大,讲到出离心与悲心之间,是有非常密切的关连,他们的关联是,比方说朝内称之为「出离心」,朝外是「悲心」,可以说出离心和悲心是一体两面,本质上是一样的。

  首先从自身出发,修持出离心,然后朝外想,所有众生也都想要离苦得乐,也跟自己一样,有时候也会看到很多众生比我们还要可怜,会觉得「若他们不获得解脱,谁还该获得解脱呢?」

  众生苦乐感知都相同,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人苦乐的感知,以此发心,自己修持出离心后,将对境朝向外,以悲心来帮助、解救和自己一样想要离苦得乐的众生。

  「悲心从根生、轮回如火坑」

  因此,若你懂得修行的话,自利和利他并无太大区别,而且非常容易,出离心和悲心两者本质相同,彼此成为相互的帮助修法,众生的痛苦就如同自己切身体会、感同身受一般,就像是将自己的身心都装入他人之中,自己成为他人的一部份一样,对于他众的苦乐,自己可以切身体会得到、感受得到。

  就如同密勒日巴大师一样,「悲心从根生、轮回如火坑」,如果你从根本升起悲心的话,并不是说「悲心」就代表要给予或施舍一样,而是如同自己深处火坑中一样,遭受完全无法忍受的痛苦,如此感受下,才会真实的想要从轮回中解脱,才会真正的想帮助他人,这才是真实的悲心。

  在世间很多痛苦都是由人类所造成,譬如彼此的杀业,和百般折磨、奴役着动物,虽然外在世间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我们人类却总是制造灾难、自比为王,滥杀生命和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只是大家庭中的一员而已,只是一员,并没有主控权,应该共同守护,而非破坏及杀虐其他众生。

  以上这些道理,并非是因为佛陀所说或上师所说,是对信众的指令,而是真实能体会到的道理,必须要去做,这并非是为依靠上师或佛陀教言,而是这是人类在这世界的真实处境。

  接下来就是正见,分为两个部分,「证得正见的理由」和「所要证得的见解」,也是在偈文中所讲:

  不具通达实际慧 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 应勤通达缘起法

  所以如同前述所提修持的「道」是否真实烙印在心中,就要看是否心中升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大乘教法是否深植于自身心相续中,要观待是否升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是否真实能从痛苦中解脱、从轮回中解脱,要观待自己是否证得「人无我」及「法无我」这无我二法。

  接下来正见的见解,就很困难了,大家有得受了。

  「正见」分为「正见的真实正解」以及「正见的量」、也就是正见的界线,如果你证得显空不二,那诸佛欢喜,若你仍将「显」「空」区分开来,彼此分离,则尚未证得真实的见解。

  其后偈文是:

  「见世出世一切法 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我们从无始以来就与生有「我执」,或以为有不需要依靠他者的「我」,但真实状况上并非如此,一切事物都并非自主成立,讲到我执,讲到「何谓是我」,大多数人都会指着自己身体说「这是我」,但这身体也是源于其他众生,若以一个细胞一个细胞或器官去区分,根本无法找到「我」在哪里。

  若往下探询,只能找到因缘和合下的、由各种物质结合的、外在的一个身体,而将「我」的名相安立于上,才能说这是「我」,但如果不满足于名相的安立,往更究竟去洞察,是将永远找寻不到「我」的状态的。

  因此所谓「要点」,就是一切都是不具实义的,仅是在缘起、显现上的安立。

  法王用康巴语说,「如果说法遇到困难,就要讲康巴语」。

  这里讲镜子和镜中影像的差别。镜中的影像、镜中映照的言行举止,是不是自己的行为呢?不是,但又可以看得到,因此可以说镜子本身不具备这些动作,但因缘聚合之下,我们就会看到镜中的行为。

  我们可以看见镜中的表情或行为,但镜子本身并不具足这些表情、行为和颜色,这些映象也不会一直留在镜子上,最初不存在、中间不留驻,之后也不会去到其他地方,但我们也不能说他不存在,因为因缘和合,而让我们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举止。然而镜中之物并非真实存在,不如我们所见一样的具足实义。

  因此本质上,镜中影像、表情、动作等,本质都是不成立的,不像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视为的真实状态,但因缘和合下我们可以看得到,因此我们也不能说这些映相根本不存在。

  因为我们并未断除迷惑,因此也无法阻止自己看到镜中之物及言行,而会一直看到镜中虚幻的影像,但即便看着镜中物和动作时,若能了知其本质为空性,那在了知其为空性,现见空性时,又能了知其所见及镜中物并无实义,此时,才会升起很好的正见。

  因此所谓「空性」,就如同科学家或科学家理论中的「零」。就像是零到十,他们说数字之中,「零」占据最重要地位,因为有「零」才会有其他数字。正如「零」一般,正是因为有空性才有其他显像。

  所谓「空性」并非「空无一物」的片面的空,因为是空性,才会照见世间万物,与一般的「空空」是不同的,「空」并非「有」,也并非「无」,空性的「有」和「无」都是无法被安立,因此我们迷惑于空性的「有」和「无」的概念,因此产生了很多错误。

  接下来我也累了、你们也累了,大家都已经很累了,真的是该苦笑的时刻了,虽然说要讲到五点,但我现在已经像车子一样没油了,因此今天就到这里,明天会把余下的法讲完。

  昨天有些人说需要灌顶,但我觉得,灌顶者并非像我这样资格的人可以给予,求灌顶者也并非像你们这样的根器可以求受,也不是洒一洒水加持加持,就可以圆满灌顶,因此我现在不敢对大家做保证,我今晚会想一想,明天再跟大家做个答复,很高兴大家能来到这边,也很抱歉耽误了大家时间。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