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大乘唯识的缘起——中国本宗的缘起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6日
大乘唯识的缘起——中国本宗的缘起
净界法师
我们看看中国本宗的缘起传承,这地方有四大段,先看第一段,玄奘大师: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幼年出家初学律典,后习《俱舍》,《成实》等论,因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玄奘大师,去印度参学的一个因缘,他为什么去印度参学呢,他不是为了好玩,他是真的产生了障碍,产生了疑惑,说唐代的高僧玄奘大师,他出家以后,先学比丘戒,后来学了小乘法,《俱舍》,《成实》等论,那么当然他后来也学了大乘法。他学了法华涅槃,但是他学大乘法的时候,出了一点障碍了,因叹诸师所论不一,那么祖师的一些论点,有一些矛盾,那么即便去找佛陀的原典呢,也是隐显有异,莫可适从。
我们说明一下,他当时的盲点在哪里?
玄奘大师他当时学大乘法的时候,现藏跟当藏这两个观念产生了矛盾,就是这个清净心有两种说法:
一个是现藏,你现在就清净,比方说《楞严经》,《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这样子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他认为虚妄的本来就没有,你只要直下承担就够了,妄想本来就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你当下清净,这个是经典上,佛陀有宣说的。《金刚经》《楞严经》都讲当下清净,但是有的经典说,你现在不清净的,但是你未来会清净,是当来清净,那么到底我们的心是现在就清净呢,还是以后会慢慢清净,这两者思想在大乘佛法都有宣说。
所以这个时候,玄奘大师,其实这等于就是性相二宗的差别,圆顿止观当然讲的是直下清净嘛,那么唯识学是讲慢慢清净,所以他对这个性相二宗的思想有所疑惑,所以就誓游天竺,去找这个最原始的经论,看看佛陀当初是怎么说的,所以依止这样一个疑惑,就到印度去了。这个是他老人家到印度学习的一个缘起。
接着我们看看他到印度了以后,到底学了是什么东西,看第二段:
师于贞观三年西行,历经艰难,越过新疆进入印度,于那烂陀寺戒贤论师门下,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俱舍》论,及因明学等凡经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兼通大乘空有二宗及小乘法要,凡十二年。
那么玄奘大师是在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经历了这个帕米尔高原这个大沙漠,越过新疆,最后进入印度,到了印度以后,他主要的学习的地方在那烂陀寺,跟戒贤论师主要的是学《瑜伽师地论》,还有《显扬圣教论》等等唯识的教义,当然也先学一些《俱舍》、因明等小乘的论典,那么他在那烂陀寺呆了五年,这五年对玄奘大师的唯识的基础是非常的关键,他这个时候打下了唯识的基础,对于整个赖耶缘起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那么五年以后他就离开那烂陀寺到处参学,他有十二年的参学,就遍游整个的印度,也拜访很多的大善知识,对兼通大乘空有二宗跟小乘的法要凡十二年。其实我们看玄奘大师,就中国的传承,你如果看唯识学,如果你看的是印度论师的,早期的我们很难看到性相圆融的这个痕迹,很难,一般唯识学的,讲赖耶缘起的避谈真如,不谈真如,讲真如缘起的也不谈阿赖耶,这两个是性相二宗,在早期的时候是区分的很清楚,当然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典是讲得很圆融,但是佛灭度以后的祖师派系分得很清楚,但是你看中国的唯识传承,到了玄奘大师,就有那么一点性相圆融的味道,这阿赖耶识里面有真如的影子,真如当中也带有阿赖耶识的影子,中国祖师也就是到明末的时候,就有性相圆融的味道,就是理观用真如思想,事修根据阿赖耶识的次第,就是修行的次第根据唯识学,但是你生命的一个目标理观的安住点以真如为住,以这个真如为理观。
那么这个思想某种程度受了玄奘大师的影响,因为他那个时候,亲近很多大小乘的思想,所以某种程度他也把它融会贯通,好,我们看第三段,那么玄奘大师在印度学完以后,他回国以后,做了些什么事,看第三段:
其后归国,为太宗及高宗所钦重,赐号三藏法师,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于长安建译经院,诏译经论,凡十九年,翻译梵本七十五部,盛弘此宗是为本宗东土初祖。
那么这个玄奘大师在印度总共参学了十七年,回来以后得到当时皇帝太宗跟下一个皇帝高宗的重视,赐号三藏法师,那么玄奘大师他回来以后,唐太宗跟他刚开始的时候是经常在一起,唐太宗对他非常尊重,什么事都请教他,因为他博学多闻,甚至唐太宗希望他还俗,你还俗好了,做我的宰相好了,那玄奘大师说,他说这个鱼它从小在水里面游惯了,跑到陆地不习惯,就像马一样,马在路上跑跑得很不错,丢到海里面去,它也不习惯,那玄奘大师说什么呢?
他说我从小出家,我对佛法的教义,我是通达到的,但是跑到世间这一块呢,我就没办法施展开来,所以就说愿守戒缁门,这个缁门就是出家众,出家穿的衣服叫缁,缁门,所以我希望在出家众里面,好好的持戒,好好的弘扬佛法,就婉拒了唐太宗的邀请,唐太宗只好顺从他的弘法志向,在长安盖了一个译经院。
当时召集了五百个很有名的法师,经过十道手续由翻译到校对到入释十道手续,经过十九年的时间,翻译了七十五部的论典,七十五部的经论,那么这当中当以唯识为主,所以就被尊为唯识宗的中国的初祖,当然玄奘大师在翻译大宗唯识这块最重要的就是《成唯识论》,《成唯识论》就解释《唯识三十颂》。好,我们看玄奘大师以后的传承:
玄师弟子窥基法师,从师学法相唯识之玄义,尽得其传,著有《成唯识论述记》等,本宗始卓然特立,是为二祖,此中土本宗之缘起也。
那么玄奘大师之后就有窥基大师,那么他做了《成唯识论述记》,等于是解释《成唯识论》,因为《成唯识论》其实不是玄奘大师作的,它是护法等十大论师作的,但是玄奘大师把它集合起来,把它做一个汇总,那么窥基大师再把《成唯识论》加以解释,叫《成唯识论述记》。
那么这个是整个中国本宗的缘起。
好,我们把这个诸师的传承,简单的看一下:
这么印度佛陀灭度以后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无着菩萨、天亲菩萨、护法论师跟戒贤论师,那么中国就是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慧沼法师、智周法师。那么本宗唐时宗风大盛,晚唐以后渐衰,至明末四大师,复加提倡。中国佛教,按蕅益大师的说法有一个缺点,就是畏繁乐简,讨厌繁琐的喜欢简单的,最好是有一个法门能够总持的,所以中国佛教一般来说,喜欢圆融而不喜欢次第,这一点是跟藏传佛教最大的差别。
藏传佛教的次第非常清楚,你怎么修皈依,怎么忏悔,它有一个很清楚的道次第。大凡是重视唯识的人,他才能够看清楚次第,因为你这个唯识学,你不学,你直接正念真如,因为真如它没有什么次第,它要你直下承担就够了。
所以说玄奘大师的唯识学,唐朝以后到了宋朝以后,全部都比较不兴盛了,一直到明末四大师,尤其是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又重新提倡,蕅益大师很强调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理观一定要配合事修,事修不能碍理观。
蕅益大师举个例子,他说画龙点睛,你不能够说只要点睛,这个龙没有画出来,你眼睛要点在哪里?
中国唐朝以后,深受禅宗的影响,直接,直指人心,观照现前一念清净,即空即假即中,大事以办,但是从清净心的角度,我们的确有如梦如幻的烦恼,有如梦如幻的业力,有如梦如幻的生死要了,你还是要忏悔,皈依,发愿,从事修当中来慢慢调伏。所以,这个最好你能够把真如的理观跟唯识的事修结合起来,会比较好一点。
这个是到了后来,憨山大师,蕅益大师所强调的理观事修,理事圆融。
唯识学概要——005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