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止的修法:慈诚罗珠堪布
寂止的修法:慈诚罗珠堪布
一、止观双运,方为禅定
无论显宗或密宗,所有修法可以归纳为两种:寂止的修法与胜观的修法。
寂止就是把粗大的杂念停止下来,让内心安住于平静而无杂念的的境界当中,并尽量停留很长时间,就是寂止的修法。胜观就是修空性或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
譬如说,虽然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却不能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一分钟,则修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仅仅是心能静下来,甚至保持一两天没有任何杂念,但假如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也不能断除烦恼,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标准的禅定必须二者兼备。
但寂止还不是证悟大圆满或空性的境界,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证悟空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无上瑜珈大圆满。
二、遵从次第,循序渐进
但对既没有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也没有修内加行锻炼菩提心的人;或虽然修了,但修行质量却不乐观的人来说,修这两个修法还为时过早。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生起来以后,才能修一些正行修法——如果是修显宗,就是修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修法;如果修密宗,就是修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修法。但在修此法之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就是寂止的修法。
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譬如说,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解脱、成佛,而是为了神通和禅悦而修。只有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寂止,才能成为大乘修法,才能成为成佛之因。
虽然读者的层次参差不齐,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是利根,但讲究次第也是有必要的,只有一步一步走,才是最踏实的。很多人不想、不愿意修加行,而妄图直接修大圆满或者大手印之类的正行修法,这都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我们最好是在加行修法修完以后,再去修寂止修法。
为什么先要修寂止修法,而不直接修大圆满或其他密宗修法呢?
本来欲界众生的肉体就很粗糙、很粗大,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可能穿墙过壁。欲界众生的内心也同样粗大,各种各样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安宁;而色界众生的心已经非常平静,他们的肉体也像光明一般透明、轻盈且没有阻碍,穿墙越壁对他们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之事;到了无色界更是如此,虽然《俱舍论》中说,无色界众生根本没有物质的身体,但实际上还是一种物质,只是更透明、更细微而已。
本来物质的种类,就千差万别。过去很多人认为,物质是看得到的,诸如汽车、房子之类的东西。但现在人类已经发现很多以前我们不太相信的一些物质,譬如电磁波、量子力学里面的能量、暗物质等等,这些物质就不是粗大的物质,而是细微而精致的物质。
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身体,就是类似于这种物质构成的。他们的内心状态,也是自下而上由越来越平静的四禅八定构成。
因为我们欲界众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动幅度非常强大,每一刹那都是动荡不安的,随时会往外散乱,而无法锁定在一个目标上。修五加行的时候老是观想不清楚,思维法义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没有修寂止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证悟是很难的,因为心的本来面目已经被妄念覆盖得严丝合缝,除非加行修得非常扎实,有非常具德的金刚上师,自己对法与金刚上师的信心也非常强烈,则在没有修寂止的时候,也有可能证悟。
这种人证悟以后,不需要专门修寂止,因为证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境界,其中不会有任何杂念,所以已经包含了寂止的成分,只需把证悟的境界慢慢延长,就算是有了寂止。
但这不是普通人的路,作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后,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专门修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修好以后,上师才会给具格的弟子传讲大圆满,传讲的方式也有点像禅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讲,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状的传法方式,但因为基础打得牢,所以证悟也是吹糠见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修寂止有了明显进步的时候,修大圆满也会比较容易证悟。所谓进步是指:一,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寂止状态;二,不但能轻松进入,而且在寂止境界中保持的时间也比较久。
不仅大圆满,包括生起次第也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修,很多人会说,修金刚萨埵的时候观想不清楚,这就是基础不牢靠的表现。
菩提心与出离心等加行修法本来就属于思维的范围,所以不需要心平静下来。但若试图在我们这颗像垃圾一样杂乱无章的心上修密宗修法,就不会有什么功德。只有经过寂止的过滤,把粗大的念头滤掉,让心慢慢清静下来以后,才能有真正的修法。
三、前期准备
律经当中说过,禅定的头号大敌或最大违缘,就是噪音。修禅定的地方应该比较安静,最好没有任何噪音,万籁俱寂、了无声息,让人感觉像在月球上一样。
其次,在修禅之前,要放弃身、口、意三门的所有行为。按照佛经所说,就是九种事业都要放弃。
九种事业包括:
身的外事业:即上班、吃饭、做生意等日常生活中的杂事。
身的内事业:即磕头、供佛等身善业。
身的密事业:即结密宗手印。
语的外事业:即平时的言谈(所有寂止修法其间,最好能止语)。
语的内事业:即念咒、念佛等语善业。
语的密事业:即密宗气的修法。
意的外事业:即平时心里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念头。
意的内事业:即观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等善法。
意的密事业:观想佛菩萨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要放下身口意的所有事业。
四、具体修法
寂止的修法很多,在小乘《俱舍论》与大乘《阿毗达摩》当中,都讲了很多禅定修法。虽然修法众多,但基本过程与最终目标也大同小异。而密宗修法当中,就有一些简单易行且效果明显的寂止修法。
总的来说,密宗的寂止修法有两种:有相的寂止修法和无相的寂止修法。有相的修法是指,在修法的时候,要借助于一些外在的物体;无相的修法,则是心里没有任何作意,不想任何事情,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并保持这种状态。
(一)有相的寂止修法
首先皈依、发菩提心,之后让心静下来。并按照《出座与入座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中的入座修法去做(这是每次打坐的时候都需要的)。身的要点,是毗卢七法;语的要点,是排除污气;意的要点,是观想并祈祷金刚上师,祈祷完毕以后,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心。全部完成以后,就开始正式修法。
1、第一个修法
首先把一支笔、一粒米或其他任何一个小东西作为目标。目标物(或所缘境)什么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是佛像、经书或白色的藏文阿字等等。
就像观想本尊种子字的时候,要尽量观想得很小很细,其目的,是为了注意力更加集中一样。此处的目标物也不能太大,而是越小越好,因为那样我们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集中。
将目标物放在自己的眼睛自然往下垂视能够看到的地方,然后两只眼睛和注意力都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能闭着眼睛,眼睛要看这个物体,心里不要去分析、思维这是一粒米或一支笔,这支笔的颜色是什么等等,也不要去追究过去的任何事情,同时也不要去迎接任何未来的念头,把一切都放下来,内心要完全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作意、分析、思维,这样当下的心也就平静下来了。
这个修法很简单,其中没有复杂的内容,也不分文化层次的高低,佛教知识的多寡,只要懂得这个方法就可以修。
比较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感觉比较好的时候停下来,而不要让好的感觉一直持续,直到消失为止。
停下来以后,要尽力杜绝其他杂念,马上重新进入这个状态,间断的时间不能长,更不要停下来休息、散乱、活动,而是立即去寻找刚才的感受,这样反反复复地修。
也许有人会问:比较好的感觉不是持续时间越长越好吗?为什么要去打破它呢?
这是一种技巧,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进入平静状态的次数要多,时间不能长。如果强迫让时间延长,再过几秒钟以后,即使我们不去主动打断它,心自己也会散乱的。而在比较清静的状态当中结束观修,再进入的时候,因为前面的修法已经证明自己能够修这个法,所以就会对这个修法充满信心且兴趣盎然,这对修行有帮助。
早期的时候,是次数越多、时间越短越好;修到后面的时候,因为境界已经比较稳定,就可以把次数慢慢减少,并将时间慢慢拉长。
如果修行精进、方法得当,仅靠这个修法也能修出禅定。平时心里不舒服、不开心或很浮躁的时候,修一修这个修法,也是有帮助的。
出座的方法,也参照《出座与入座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中的出座修法去做(这是每次打坐的时候都需要的)。
2、第二个修法
这个修法显宗也有,就是专注于佛像。
出入座的程序,与第一个修法相同。之后观想一尊一卡大小的金刚萨埵,如果观想不清楚,就找一尊比较标准的、开过光的金刚萨埵像或一幅唐卡放在前面。注意不要放在眼睛往下垂视的地方,而是要放在前面。这个修法的眼睛不是也往下看,而是平视金刚萨埵。观看佛像的时候,要把佛像看作如幻如梦、通彻透明、现而无实有,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金刚萨埵的心间,然后让心静下来。
具体方法与前面讲的完全相同:第一是不能有杂念,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第二是心要完全放松,既不能太紧张、太用力,也不能听之任之,随其散乱。
另外还要有侧面的监督,这在《四法印的修法》(见《慧灯之光》)里面讲过。也就是让心去监督心,看它有没有散乱,如果它已经离开了目标物,就要及时修正,否则,后面的修法就不会有效果。但也不能直接去观察它,如果直接观察,就会扰乱禅定境界,本来心还没有离开目标,自己一起观察的念头,反而让心离开目标,起了矫枉过正的副作用。侧面的意思,就是要随时警惕、小心关照、不直接观察。
这种修法同时有两种功效,第一,观想佛像本身,就是菩萨真正的禅定,所以可以积累很大的资粮;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我们的心静下来。
3、第三个修法
具体修法同前,只是对境由金刚萨埵换成了释迦牟尼佛。
4、第四个修法
与前两个修法差不多,不一样的是:一,对境换成了藏传佛教的四臂观音;二,还要在观音菩萨的心口,观想观音菩萨的种子咒,一个白色的藏文舍(ZA:)字。舍字要观想得越小越好,并将眼睛与心,都专注在舍字上面,其他过程与前两个修法完全一样。
5、第五个修法
当前面的修法都修了,却效果不明显,心里的杂念还是源源不断产生时,就用最后一个修法。
让心里的杂念随心所欲地生起来,当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就去看这个念头。这不是用肉眼看,而是让心自己去看,让心自己去面对自己。
一般而言,不太强烈的细微念头,在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它会继续保留,一旦被发现,它自己会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乌云在空中消散一样来无踪、去无影。
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一朵红花的时候,心里立即产生了这是一朵红花的念头。此时如果我们能立即发现这个念头的产生,它就会自己主动停下来,这也叫做念头的自解脱,念头的自生自灭。
但这并不是大圆满的自解脱,既不是空性,也不是光明,二者根本是两回事。不仅是心,包括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再以耳朵听到的声音为例,当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人的耳朵里面,引起鼓膜振动后,耳朵便听到了声音,但之后声音很快就消失了,这样的消失,跟空性完全不同。就像空中一颗流星划过去,一下子了无踪迹,不留下任何东西,仅剩下一片虚空一样。
找到念头消失的感觉后,立即停在这个境界中。
这样停顿几秒钟,乃至一分钟、两分钟,然后在第二个杂念还没有产生,感觉比较好的时候主动打断它,之后又从头开始修。当第二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观照它的诞生过程,并能意识到它自己会消失。在它消失以后,也要知道它消失了,但此时不能去分析。譬如去想,刚才我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然后我去看它,看了以后,它就消失了……不能这样分析、思维,因为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念头。我们需要的,是它消失之后的境界。其后又以同样的方法,去观察第三、第四个念头,就这样轮番不断地修,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修法,这种修法有点类似于大手印的一种修法。
当然,这个方法对强烈的念头是不管用的,比如,当猛厉的嗔恨心生起的时候,即使我们发现到并去专注它,它也不会停下来,因为它发展得已经很强大、很有力了。中等以下的念头,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
在没有证悟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会因为这与禅宗公案,以及大手印、大圆满字面所讲的内容比较相似,所以会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证悟不是这样的。我们自己可以去体会,这只是没有任何念头,非常平静、非常宁静的状态,它的本质是阿赖耶识,既不是光明,也不是空性。
虽然这样的境界离证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如果真的修出了这种寂止,前面的加行也修得很成熟,再加上具德上师的窍诀与自己对大圆满的强烈信心,则开悟也是非常有把握的。
如果一天修四座,坚持一个星期左右,也会有效果,念头一定会减少。但如果在效果出来以后,就停滞不前,再也不修了,那就没有用,过一段时间以后,一切又会恢复如初。
这里讲得很清晰,一般的书上不会讲得如此明晰。哪怕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凡人,经过这样的密法引导,也能非常顺利、非常成功地抵达空性、光明的境界。
(二)无相寂止的修法
整个寂止修法从头到尾,都与禅宗的《六祖坛经》,以及大手印、大圆满法本的词句所讲的非常相似,都是放松、无念、无相,都是不思善、不思恶,都是善恶念头消失之后的本来面目,但实际上根本不一样。究竟区别在哪里,要我们自己去体会。
1、第一种修法
这种修法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比较昏沉时候的修法,另外一个是比较散乱时候的修法。
(1)昏沉时的修法
前后的过程同前,准备工作结束以后,让心静下来。
此修法与前几个修法的看式略有不同,毗卢七法的眼睛是往下看,而此修法的眼睛是往上看前面的空间,但也不要看上面的天花板,或专注在一个物体上,就看自己眼睛与外界物体之间的空间,心也跟着眼睛专注于虚空中,没有什么目标,既不去想虚空是什么样子,也不能想我一定要专注在虚空当中。放下所有的念头,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人要精神一点,不能太随便、太放松,不能有什么执着与念头,这样就不容易昏沉。
现在有些企业家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所以也会选择偶尔到山上去打坐两三天,把这种修法作为一种休息,让整个人的身心全部放松。这肯定很好、也很管用,但我们不能仅仅追求这些感觉,而是要在感觉比较好的状态中静下来,在念头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中断观修,之后不思维其他东西,心立即又专注于这种境界。
所谓感觉好,并不是找到空性、光明的感觉,这些离我们还有一定距离,只要心里没有什么杂念,很清楚、很透明、很宁静,有舒适、快乐、轻松的感觉就行。
这个修法与前一个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是没有任何念头。略有不同的是,前面的修法,是首先让一个念头诞生,然后等它消失,在它消失以后,再停留于这个状态。此处不是这样,不用等念头出来,而是在心里没有任何杂念——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思维当下,将所有念头放弃以后,让心安住下来,这就是一种寂止境界,但这还达不到真正标准的四禅八定。
此处也有一个类似禅宗的修法,有些时候我们要看看修禅定的修禅者,也即修禅定的主人翁是谁。回头反观:是谁在修禅定啊?肯定不是我的肉体在修,也不是我的语言在修,而是我的精神或心在修,那正在修寂止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2)散乱时的修法
前一个修法,是眼睛往上看,虽然没有专门去想什么,但因为要求人精神一点,所以虽然不昏沉了,但容易散乱。
这个修法眼睛不是往上看,而是像平时的毗卢七法一样,眼睛随着鼻尖往下看,不要专门去看前面的任何物体,而是专注于眼睛之前的空间,然后让整个心全部放松。虽然空间当中没有什么可以专注的东西,说穿了也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这叫做修寂止。
放松的意思,也不是说心里什么杂念都不管,让它妄念纷飞,而是要有侧面的监督。
昏沉时的修法与散乱时的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不去想任何事情,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在平静的境界中专注、停留。二者的差别有两点:一个是眼睛往上看,一个是眼睛往下看;一个是人要精神一点,一个是要放松一点。
在感觉好的时候,立即间断修法,之后又从头开始,这样周而复始地修。所谓的感觉好就是心平静而没有杂念的状态。
2、第二个修法
最后一个寂止修法,是麦彭仁波切讲的,也是最好的寂止修法。
其内容不是很多,其中讲到,在所有有相、无相,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寂止修法中,最关键的精华修法是:
前期与后期的步骤,同前几个修法一样。之后身体如前一般作毗卢七法,眼睛往上、往下看都可以,昏沉的时候就往上看,散乱的时候就往下看。但最重要的精华性技巧,不是面对外境,而是心自己回头去看自己,让心自己去面对自己。看心的意思,还不是看空性或光明如来藏,说穿了还是仅仅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境界中,这叫做心看心。心本来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虽然也可以称为心的本性,但这并不是光明的本性,而是世俗谛的心的本性。
因为心看心的时候,不会发现什么东西,故而也找不到什么可安住、可抓获的焦点,但我们也无须担忧,本来这就是不存在的,只需在这样的境界中静下来不往外面散乱,当发现它散乱的时候,要设法让它回头,继续专注在心的本性上。
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本性,譬如说水,在世俗谛当中,它的本性不是固体、气体,而是液体;在胜义谛中,它的本性就是空性、光明。同样,我们的心也有两个层面的本性,最深层次的本性,是光明、空性;世俗谛中,它的本性就是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阿赖耶与阿赖耶识,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比较明亮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没有念头的部分,叫做阿赖耶。
所有人的精神,是明亮、透明的。当然,此处所说的透明,不是类似于玻璃的透明,而是每个人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感觉到痛苦、快乐等感受,因为它不像无生物那么毫无觉知,所以也叫做明亮,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
出座以后,要注意检查自己刚才打坐的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力争以后进行调整,之后是回向。
在寂止的基础上,如果上师给我们传授了很好的窍诀,就有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空性境界,因为寂止与证悟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了。
如果加行修法修得很成熟,对密法也很有信心,则证悟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没有修加行,则连证悟的可能性都没有。
如果真的以后想修大圆满、大手印,或者密宗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就要这样做,此外别无选择。我们不能怕麻烦、怕费劲。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妄图把费劲的修法都抛开,迫不及待地像六祖慧能大师那样去开悟,纯粹是炊沙成饭。
在心平静下来的过程中,也许有可能证悟空性,但即使没有证悟也没问题,只要加行基础扎实,并有上师的引导,在心静下来以后,一定很快会开悟。开悟并不难,难的是开悟以后智慧的成长。我们不能认为开悟就是成佛,就是达到目的了。
寂止的修法说得再透彻,也就是这些了,最多把分支说得复杂一点而已,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些修法。
禅宗讲的顿悟、明心见性,与大圆满讲的开悟比较相似,这些都还不是很高的境界,明心的程度不是很高,见性见得也不是很清楚的,还比较模糊,还没有看到法性光明真正的本来面目,但此时体会到的,已经不是理论上、字面上的理解和了解,而是切身的感受。不需要逻辑推理,也不需要书本的知识。此时的感受,不是因为龙树菩萨说是空性,所以是空性;不是因为弥勒菩萨说是光明,所以是光明,而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空性和光明,这才叫做证悟。
但这种证悟只是初步的证悟,仅仅是一个开端,以后还要经历长时间的修行,那样才能渐入佳境。如果不坚持修行,这种境界就有可能会自行消退,尤其在没有加行基础的情况下,就更会如惊鸿一瞥,仅仅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复存在了。
五、出座后的行为
出座以后的行为很重要,假如闭关专修此法,则在每一座修完出座以后,万万不可说很多话,更不能做打篮球之类的剧烈运动,这样很容易将寂止境界打破。本来这也不是藏传佛教独创的规矩,禅宗打禅七的时候也是这样规定的:吃饭的动作不能快;说话声音要小,语速也要缓慢;走路的时候,也要庄重平稳……总而言之,所有的动作,都要像电影里面的慢镜头一样轻柔平静,尽量将出座以后的行为,与入座的境界连接起来。
但我们平时修寂止的时候,不可能保证出座后所有的动作都很轻缓,因为要上班、要生活,这样做不但自己不方便,也会引起别人的误解。但闭关专修的时候,出定之后的所有言行举止,都要与寂止接轨,保持宁静的状态,不能很急躁、很匆忙。急躁与宁静是两个矛盾体,而寂止的境界毕竟只有一两个小时,如果出定时间很长,行动又很猛厉,寂止境界就可能会受到破坏。
在修到得心应手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有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就是在每一座修完出座以后,要故意大声说话,所有的动作都很急、很快,同时观察内心的平静受不受影响。如果受影响了,就要停下来继续像以前一样打坐;如果内心不太受影响,怎么样都能保持平静,就是修法大功告成了。
但这都是修到后期,寂止功夫已经比较深,自心不会受外界影响之后的做法。我们不能太心急,妄想在一两周之内就一蹴而就,而是要脚踏实地地修持,力争使自己的禅定更成熟、更有力。
六、特别提醒
想调服无始以来就狂躁不安的这颗心,是需要技巧的。如果没有技巧,就会产生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在闭关专修的头一两天,反而会感到心里杂念更多,浮躁波动的程度比平时还严重。有人就会纳闷:以前没有修这个法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杂念,现在修了这个法以后,不但没有减少杂念,反而杂念更多了!所以很不开心,甚至认为自己可能是业障太重,修这个法没有希望,继而产生了干脆不修行的念头。很多修行人也过不了这个关。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实际上不是杂念增长了,而是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本来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中,除了晚上深度睡眠的时间以外,我们的心一直处于波动不安的状态,只是我们没有注意,所以感觉不到。现在只是发现了而已,但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苗头,因为只有在有一点点禅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杂念。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灰心丧气,一定要突破这个关卡。
第二个极端,如果修行的时候,实在心里有很多杂念,越想控制杂念越多,就不能强迫修下去。否则不仅禅定修不起来,而且一看到自己平时打坐的地方心里就烦,连佛堂都不想进,更不要说坐在打坐的地方修禅了,严重的甚至精神都会出问题。
如果心实在静不下来,就看看佛陀与前辈大德的传记,看看佛教方面的书籍,或念念咒缓解一下,等到情况好转的时候,再继续打坐,那样效果肯定会越来越好。
佛告诉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面,都不能堕两边,不堕两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七、防止误区
在《四法印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中,也反复提到过,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很了不起的修法。尤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修这种修法的修行人甚至会出现一些误区:在比较投入地修寂止修了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一些觉受——可以在几个小时当中没有任何杂念,保持非常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的状态与空性的见解表面上比较相似,一进入这个状态,就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当从这种境界中出定的时候,会感到突然间从空中突然诞生了自己整个人的精神和肉体。因为这种境界比较接近于空性,所以已经脱离了语言的范围,若用语言来表述,就有点像空性——有人在感受到这种境界之后,再去看一些禅宗或密宗的书,会发现自己的感觉,与书上讲的非常相似,因为在密宗的喜极金刚、时轮金刚以及大圆满、大手印中,也会有描述与之类似境界的词句,因而就会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大圆满,证悟了空性见等等。包括藏地有些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人,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我们了。虽然我们的根基不会比他们差很多,但他们在修行上投入的时间,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其实,这些都是心平静的一种感受而已,不是证悟空性。虽然在进入这种平静状态的时候,也有喜悦、安乐的感受,有些时候也会出现一些神通,有些外道就是为了追求这些东西而修寂止,但这也是修行层次比较高的时候才会出现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有证悟者的印证与引导。
我们经常也说,禅宗是非常了不起的法门,同时我们也认为,禅宗不是纯粹的显宗修法,它基本上等同于大手印的部分修法,但禅宗修行人也必须要有证悟的前辈引导,才能真正比较顺利地进入证悟空性的境界;如果禅堂里面的指导者自己都没有修证经验,没有真正开悟,仅靠书面上似是而非的知识,想开悟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我们以后修寂止的时候,出现前面所说的感受,唯一的方法,就是既不追求,也不排斥,让它自生自灭,这样就不会有问题。
体会是否准确,该怎样确认呢?
就像用手指指示空中的月亮,我们不能看手指,而是要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往上看,就能看到月亮一样。虽然语言不能如实地形容,但最后的境界,还是可以用语言来叙说,有证悟的人也可以判别出说者讲的是不是真正的境界。
如果自己没有开悟,就永远无法用语言描述证悟与否的差别。
另外一个误区是,我们不能一听禅师或上师说自在、放下、不执着,就认为放生、念佛也是执着,为了达到无执着的境界,就不做任何善事,把所有善业都放下了。
当初和尚摩诃衍到西藏桑耶传播的禅宗也是这样。他对人们说,心里不能有任何念头,善也不思维,恶也不思维,只要不想任何事,就是涅槃。而磕头、烧香、拜佛、供佛、念经,是下等根基的修法,上等根基根本不需要这样修。
有些西藏人也听信了他的话,故放弃一切供养、念经等善行,致使桑耶寺原本每天都有的供灯、供花都间断了。后来由莲花戒论师出面拨乱反正,重新整顿见解,才使一切恢复如初。
本来禅宗是非常了不起的法门,但摩诃衍的这种说法,是有一点问题的。虽然对他这个人,我们不能随意评价。但这种传法的方式却忽略了次第。他的修法也许对某些人比较适合,但对大众是不适合的,所以在藏地还没有传播开来,就中途夭折了。
另外,有些人会说的: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的确如此,第一年学佛的时候,信心百倍,随时都感觉到佛在眼前;等到学佛时间的延长,反而越来越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路,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学佛很容易的,只要去修,很快就会成佛,但真正深入以后,才发现不是这样,之后就会越修越迷茫,越修越茫然。
还有些人性子很急迫,眼光也很短浅,所有的目标,都定得很近,既不考虑后世,更不考虑成佛,只巴望着这辈子马上能得到幸福,后面漫长的轮回既不会相信,更不会挂怀。修行也是急躁冒进、缺乏耐性。
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找到一条适当的路。
修行的路要一步一步走,前面该做的都不能省略。有些人试图抛开前面的加行,而从中途开始修寂止,这样的结果,仅仅能让心静下来而已,但仅仅心静下来有什么用啊?!有些动物冬眠的时候,两三个月都没有杂念,色界、无色界的众生,连思维都来不及,就被迫进入到寂止状态当中,一呆就是几万年、几十万年,但出来以后还是一介凡夫,仍然是烦恼重重,仍然会惨堕地狱,所以没有用!
佛离我们很近,解脱也离我们很近,但如果不按次第修,就永远摸不到解脱的边际。
八、高处着眼,底处着手
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每个人都在轮回中经历了那么长时间,但我们不但没有成佛,而且从来没有靠近过佛。修得不成功不是佛法的问题,更不是佛在撒谎,而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真正的方向,所以越走越远、越走越偏。如果找到一条真正的路,并系统地修持,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当然,如果自己不修,那肯定佛永远都在天边。
修行需要制定一个方案,从发菩提心到成佛,不可能在一两个月或一两年内完成,但真正努力投入地修持,如理如法地用功,也有少数人会即身成佛;退而求其次,中阴成就还是有把握的;即使没有成佛,也能达到比较不错的境界
有相寂止的修法,还有一点思维,但思维不多;而无相寂止的修法,就更没有思维了,不过也没有达到真正没有思维的空性境界;到了胜观修法的时候,空性境界真的是像禅宗所讲的一样,不思善、不思恶,超离言思、不可名状,如果有思维,则无法修光明与空性。
《般若摄颂》中的一个比喻说得好:“如人为观海水往,见树林山仍遥远,不见彼等遥远相,思近大海无怀疑。”就像人们为了观海而前往目的地,在还能看到绵延的山脉和辽阔的森林之际,就说明离海洋还很远;当既看不到山脉,又看不到森林,到处是一片平原的时候,就毫无疑问地可以推知,自己已经离大海比较近了;真正到了海边的时候,四处都是水天一色。
我们都知道,宇宙飞船刚刚冲出地面的时候,必须要有火箭的推动力,才能摆脱地心引力;当它彻底摆脱地心引力后,就不再需要火箭,而可以在太空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同样,虽然思维本身是我们的分别念,是不需要的东西,但在没有到达无思维、无念头的境界之前,我们还需要有思维的推动。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思维是我们修行的动力,思维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思维;到了修行的后期阶段,思维反而成为修行的一种障碍。如果一开始就不思维,是不会有进步的;但如果到了最后还要思维,就永远不能摆脱思维,所以此时必须放弃思维,这与得鱼忘筌、过河弃舟是一个道理。
虽然修行最终要达到没有思维的地步,但必须通过有思维达到无思维的境界,通过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的境界,这是非常重要的次第。
藏传佛教或密宗的优点,就是引导方法非常系统、规范。佛法本身没有差别,显宗与密宗、藏传与汉传都一样,都是从相同的印度梵文版经典翻译成不同的两种语言而已,但修持的方法还是有一些差别。对根基不同的人,就要有与之相宜的法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