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三十课
益西彭措堪布: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三十课
最近我看了一段名字叫“空性的特性”的文章,感觉很有帮助。这堂课就借它里面的部分内容,来谈谈“空性的特性”。
从究竟上讲,不能谈空性有什么特性。要知道,所谓的“特性”,是指某法特有的性质,但是空性遍于一切法,根本不是万法之外的一种事,所以不能把空性跟万法对待起来看。这样一来,就没办法说它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法的“特性”。而且,“空性”没有任何行相,不是可分别、能计执的事,也就没办法想象,更不可能真正把它描述出来。
这个问题很多人搞不清,常常会在这上面犯错误。很典型的就是:学了空性之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佛教里的高层人士。平时喜欢跟人高谈空性,以能谈玄说妙为荣。并且会想:“那些人只懂得修修无常、皈依,很一般。我修的是胜义谛,每天都在观空性,禅修空性的境界好殊胜……”像这样,常常表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
其实,这样的人跟空性相距甚远。尽管他口口声声标榜自己通达空性,实际只是一种粉饰自我的习气,用“空性”在作自我包装而已。这种情况不仅不是证悟空性,反倒成了入“空”的障碍。为什么呢?先前没说空性时,他还不会这样以空性增加我慢心,而说了空性之后,不但没减少执著,反而跟无明我执相结合,多了一层高傲执著。或者他认为,在万法之外另有一个空性可以观摩把捉,这样反倒成了障碍。结果一直拈牢不放,这样的执著病更难治。
要知道,“空性”到底是什么,这事只有亲证才能了知。唐朝的惟俨禅师说:“我跟你说倒也不难,你听了这些话就应当直下见去,这还好些。如果再作思量,却成了我的罪过[1] 。”意思就是,虽然可以旁敲侧击地讲空性,但这也只是一种方便,不能当成真正的空性。因为这只是一种假说,就像指月的手指不能当作真月那样。
禅宗不落言诠,直接以证量传授,最易显出空性特色。下面就借用禅宗语录略说几点:
一、本来现成
空性本来现成,天地万物无不是空性。桂琛禅师说得好:“佛法不是思量所能测度,你向哪里下口?(你想一口咬住空性,但空性是你咬的对象吗?)还有一法近得你吗?还有一法远得你吗?有什么法相同于你吗?什么法不同于你吗?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却要这样艰难而去呢?[2] ”本来不二,所以没有什么法离自己远、离自己近,也没有什么法跟自己同或不同。远、近、同、异都是在“二”的戏论上建立的。空性本来现成,说什么远近同异,自己在意根下作测度,都是自己作艰难而去。
马祖也说:“平常心是道,没有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3] ”所以“平常心是道”,你不要在这上面增添什么。这里也没什么造作,你不要总想着做些什么。甚至在修行上,你也总想修出个成果,得到点什么,觉得“无作无得”很没意思。其实法性本来无作。同样,也没有是非。“是非、对错”都只是妄情,这里既没没有要建立的“是”,也没有要破斥的“非”。取舍也没有。不必非要把什么取来,紧紧抓住,不肯放手。也不是要舍弃什么。这里没有个实法可得,也就没什么断常。从来没有一个法断灭,也不会有什么法常住不变。这上面也没有凡和圣。有“凡”,才有相对的“圣”。没有“凡”,也就立不出“圣”。如果你执著一个“圣”,也已堕入戏论当中。
有人问僧一禅师:“什么是毗卢佛?”禅师回答:“不超越。”一般人认为一定要超越,要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法性平常,本来现成,就在这万事万法当中。
接茶受食无异于传示心要。像赵州禅师,无论别人怎么说,禅师都说:“吃茶去![4] ”而且因为诸法原本现成,不用动身便已到家,不是非要跑到哪里才是家。[5]
而且,既然空性本来现成,那必然是不假修治。就像有人问水陆禅师:“如何是学人用心处?”禅师答:“用心即错。[6] ”意思是说,这里没有你用心之处,你用心去抓它,反而不是。这里不必以心去取著些什么。本来现成的缘故,根本不必刻意造作。
再说,既然空性本来现成,那就不是另外有个东西可求。所以,灵佑和尚说:“不道别有法教渠趣向。”意思是,我不说另外有什么法叫你修行趣向。
同理,空性天然不二的法性,没什么生灭、净垢、增减等的差别。正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不要认为空性有什么生灭。也不是先前受了染污,后来变成清净。悟了空性的人也没增加什么,还在迷惑中的人也没减少什么。包括地狱众生也不少分毫。
虽然空性本来现成,但是真正悟到并不容易。一般人生活在无明系统里,错把迷乱当真实,由于这种妄见遮得太久,积习太深,以至于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出生妄执,把自己隔离在空性之外。所以,这事要悟也不容易。因此,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空性本来现成,就整天散乱放逸。这样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就好比说,虽然电台的信号本来现成,无处不在,但是,如果自己的收音机出了故障,也没办法接收。同样,空性就像电台广播,无所不在,本来现成。但如果你自己相应不上,也只是空谈。所以要重视修行,不能落在豁达空当中。
总之,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现成”。不是只有特殊的地点、情况才有,它无处不在。所以,我们看很多祖师就是在穿衣、吃饭、担水、劈柴等,做一些日常行为的时候开悟的。这样知道后,起码方向上不会搞错。至少不会学完空性,认为:我现在就修一个空性,一切万法都是低等的,只有我修的“空性”最高深,与众不同。这种情况,明显是不懂空性“本来现成”的表现。如果这种偏执一直不改,执著病只会越来越加深,口里再怎么谈“空”也触及不到真正的“空”。反而成了“执空”的病人。
二、无执
空性不是执著处,你能执著的事都不是空性。道悟禅师说:“去!不是汝存泊处。”讲得明明白白,学人不可执著。我们的心执著惯了,一说起什么就会产生妄执。包括对于“空性”,也要起执著。我们的心习惯住在一个所缘境上,碰到什么就耽著在上面,对于空性也是如此。这时禅师就说:走开!走开!空性不是你停住的地方。
其实,“空性”就是真如,或者说是真如的异名。用“空性”这个词,就是为了让众生听到后不去执著。要知道,众生处处生执,因此只能用“空”这个名称来启发他,让他知道法性本来无执。意思就是,说到“空性”,你就应当知道这没有丝毫可以把持、执著。
因此,匡真禅师也说:“举一则语,教汝直下承当,早是撒尿著在你头上。”意思就是,我如果举一则话,叫你直下承当,让你一定抓住这个话,结果你把这个执为真如,那就误会了。也等于我害了你,我在你头上撒尿。因为你把语言、分别的境执为真如,也就成了证得真如的障碍。所以《起信论》说:“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同理,古德感念自己的师父说“不为我说破,所以衷心感恩。[7] ”禅宗祖师们都不肯说破,因为说出来的都不是。就是要你自己去悟。若是说破,你很可能把它执实了,这样反而成了障碍。以这种方式,学人了悟后,就会非常感恩:幸亏你当时没为我说破,不然我今天就没办法开悟了。悟本禅师也说:“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既然无可执著,那么“有”和“无”都不是。如果你说“有”,就像一个僧人曾经问:“一尘含法界时如何?”投子和尚说:“早是数尘也。”这个僧人正问的时候,已经在执著“一微尘中含摄法界”这个名言,所以投子和尚说:你早已经是很多尘垢了。同样,如果你执著一个“澄澄绝点”,也已经成了心识的境,并不是真如[8] 。如果你专门学这些话,这是鹦鹉学舌,并不是你的实证境界。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以这些话来装点门面,诳惑别人,那就造罪不浅了。再比如,有一僧人问:“吞尽百川水,方明一点心。如何?”阾珏和尚说:“虽脱毛衣,犹披鳞甲。”“吞尽百川水”,但还有这“一点心”,就像虽脱了毛衣,还披着鳞甲。这还不是!这“一点心”也要吞尽才行。
同样,“无”也不是。如果你说“无”,比如双峰禅师说:“据某甲见处,实无一法可当情。” 仰山禅师却说:“你解犹在境。”意思就是,你的解还在“境”上。既然没有一法可当情,你为什么还著在“无一法可当情”这个法上呢?因此寂天菩萨说:“胜义非心境。”
三、无得
证得空性时,你自己就是空性,所以空性不是你所得的对象。在现证的时候,并没有“主客对待”,哪里有什么得或不得?假如有所得,那你已经处在空性之外了,能说证到空性了吗?
《永嘉证道歌》中也说:“不见一法即如来。”由于自己跟诸法已是一体,哪里还有什么法和非法呢?《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没有什么智慧,也没有智慧的所得。石头和尚也说:“真物不可得。”真东西不可得,可得的全是假的。居遁禅师说:“若道我得我会,则没交涉。”如果说我得了什么,会了什么,那就成了毫不相关。绍修禅师也说:“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是凡夫。”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圣人法成了圣人所会的对象,那就落在能所二取当中,也就成了凡夫法。
所以这里不能拟议,也无可趋向,它并不是你所得的对象,这不像我们读世间书,或者做世间事业,最终得个什么。它是无所得。但也不要落在偏空上,《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果以无得而得。
四、心无能所
智禅和尚说:“能所俱绝,名为见性。”能所都没有了,才叫做见性。雪峰禅师说:“尽大地是汝。”这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能”,此外还有个“所”,或者说这边是“我”,那边是“法”,你就在诸法之外,就不能说“尽大地是你自己”了。
总之,对于证得空性的人而言,万法是同一个本体、同一个本源,所以说空性外没有自己。如果你认为空性外还有个“我”,是“我”证得了空性,那你早已误入歧途,因为你把空性看成对象了。其实,前面说的“无执”、“无得”,也是因为“能所不二”。所以这上面没有可执的事,也不成立所得的法。
五、不可思议
空性难以领悟的原因是只有亲证了才知道。此外它不属于什么,既不是口里谈的,也不是心里思量的。只有机缘成熟,你丢掉执著时,才容易体会。
一般人习惯于用自己已知的经验,来想像未知的事。但是已知的法全是错乱,怎么可能用它来想象一个未知的事呢?这样去想象、推测,结果就是,越是用心去求,执著反而越深,离空性反而越远。
相对我们凡夫已知的经验来看,空性当然是不可思议。正如《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含摄了一切身心世界的现相,而这些竟然都是空性,这对于已知的经验来说,实在难以理解。我们会认为,所见、所受、所想、所知,样样都很实在,为什么说它们是空性呢?《金刚经》中说:“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等,这也同样让初修的人摸不着头脑。又像法融禅师所说:“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我现在说的无心之处,并不是跟有心分开的。而且“即心是佛”和“非心非佛”竟然是一回事,一般人也搞不清。又说“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等等,实在都难以思议。
为什么佛菩萨、祖师们非要这么说,不能讲的简单点,让我们都能体会呢?其实,这里有一个不得已的苦衷。
想想看,假如你吃过辣椒,而一个人从没吃过,他现在问你,辣椒是什么味道,你能怎么回答?你只能说,很热却不单单是热,像火,但又不是火,有点麻,却又不是麻,有些疼痛,但也不是疼痛,比较刺激,也不完全是刺激……像这样,如果你说像火、热、麻、痛等等,由于他从来没吃过,你说一个“热”,他有可能认为像夏天那样热,你说像“火”,他又理解成炉灶里的火,像这样,他理解的早已不是辣味。说的很多,听者只用意识去想象,再怎么也不是辣味本身。到这时候,最好是让他自己亲自尝一下,那就“辣味自知”了。
所以,为了不搞错,只能是对于口中说的、心里想的都一概破斥,因为空性自身是没办法说出来的。因此空性也一样,不是凭语言、分别就能了达,也没办法把一个可思议的东西等同于它,那样早已离题万里了。
很多人想:你一定要告诉我空性到底是什么,说了我好记住,然后我就认认真真地按那样去修。但问题是,空性实在说不出,根本没办法说到它。如果说它是什么,让人产生误解,把错的当真,那样问题就更大、更麻烦了。只能告诉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没办法说,否则很可能越说越走样。
空性的不可思议,在于它不在日常经验的范围里,也就是“胜义非心境”。所以没办法适切地表达。具体来说,日常经验中总有个“我”来领受,或者有个心来了知,其实这就是能所。而悟入空性的时候没有能所。既没有能感受的心去领受,也谈不上什么悟境经验,更不用说怎么去描述它了。所以,空性到底怎样,只有亲证才知。光是强记、分析、思维,跟瞎子摸象差不多,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认识。
而且,一提到“不可思议”,一般人容易执著一种渺茫、玄妙、难以捉摸的状态。其实,“不可思议”就表示什么都不是,不可执著。结果很多人听了之后,反而执著一种难以思议的玄境,这样难保不被玄杀。换句话说,你在那里天天谈玄,其实早已被“玄”杀死了。正如古德所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增上慢空见如芥子许。”执著顽空比执著“有”更可怕。执著实有,反正一切都有,修一点就得一点,这个还没那么可怕。但你若是著了顽空,或者执著虚无飘渺、玄玄妙妙的境界,整天揣摩、想象一个“空”,很可能会处在空的幻觉里,变得神神叨叨,精神不正常。
六、离知见解会
空性本来现成,随处都在,不必刻意寻找,它就是你自己。只是一般人被无明障蔽,虽是自身上的事,却也很难体悟。
要知道,无明我执是我们学空性所要灭除的对象。但如果你对此辨别不清,在方向上不是破无明我执,反而习惯性地用无明我执来学空性,结果“无明”和“空性”结合在一起,或者说,“空性”会成为你无明我执所虚拟的一个东西,而且进一步串习成一种改头换面的“空”方面的无明我,由此出生很多知见解会。
比如你认为“我知了什么、见了什么、解了什么、会了什么”,这个“空性”是什么样的等等。像现在一般的知识分子,学佛之后就喜欢谈空性。本来空性什么都没有,但他们口中谈的空性,足够装满一个图书馆。其实,他只是分别意识对空性产生知解,不是真正的空性。
不仅如此,由于产生了很多空性上的知见解会,就会使得无明更盛,我执更强。比如,没学空性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一般。学了空性之后,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会想:我懂空性,我明白了一个超出一切,非常高、非常了不起的“真理”;我现在是空性方面的权威,完全超过世间的学者、外道和小乘行人……像这样,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把自己封为“空性之王”。过去只是认为,自己在世间法上很不错,但现在觉得,自己已经在佛法的顶峰——空性上摘取了桂冠,并且戴到了自己头上。所以,他会觉得自己更光彩、更耀眼,在人群当中更是显得不同凡响。像这样,他现在的我执比原来更强,我慢比从前还高。
要知道,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就是执著,不是断除执著。而空性是不可琢磨、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你以惯有的方式,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诠释空性,之后就把这些分别心的产物当成空性,认为自己已经悟了空性,会到了真如……这样搞完之后,就觉得我现在差不多开悟了,应该写一本空性的书,来教导世界上的一切可怜众生。然后编出一套“空性论”。把它设计得非常完善、无懈可击,在论述上严谨、精密,在意义上玄深、独妙,向世人昭示这就是空性。
其实,从前到后,整个这一套都是骗局。你已经被自己骗了。那些只是你的意识在暗中操作,全部是分别妄见。只有当你歇下狂心、无我无执的时候,空性才肯显现。而你现在只是意识执著,如果还用自己的知见去解会空性,只能让“空性”成为你新的执著对象,不仅不会断除执著,反而会形成障碍,甚至误入歧途。
下面的一些语录都是在说这个意思。比如玄沙禅师说:“何处更有一物为汝知见?”哪里更有什么东西被你知见呢?师护禅师也说:“不要领会。”我们说领会了什么,其实早已落入能所,而你仍然在用心去抓一个所缘境。又如文益禅师所说:“不知最亲切。”现在的人喜欢说“我知道”,生怕别人不了解,以为他不知道。其实,不知才最亲切。
璘和尚有一句诗:“个中生解会,眉上更安眉。”意思是说,你心中生一个解,会一个意,就像在原有的眉毛上再安一个眉毛,又加了一层障蔽。所以,你不要再用你的妄识去揣测、想象,也不要认为,我现在已经解会得很好。其实,对于经验的执著恰恰是障道因缘。所以,没有必要执著过去分别心的经验,认为那个很宝贵,放不得。
有个僧人问:“如何是沙门所重?”道膺禅师说:“心识不到处。”心识能到的地方都不是,沙门所重的是你心识不到的地方。所以,你再怎么聪明,多么会写文章,意识上能左攀右缘,搞得非常精细等等,这些都没有用,因为沙门所重的是心不到之处。
天皇禅师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也是这个道理。见则直下就见了,如果去揣摩、猜测,早已有了偏差。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需要特意知个什么。像是穿衣、吃饭、睡觉、走路,这些样样现成。不知同样井然有序,同样妙用无穷,不用了解、不用功夫,自然而然都会。比如,每个人都有新陈代谢,但不是人人都必须把这些研究明白了才能活。实际上身体自己就会做这些。再比如睡眠,每个人每天至少进行一次。也是自然就会睡觉,用不着了解。如果你一定要研究清楚,到底自己是怎么失去知觉而睡着的,可能最后只有失眠了。这些都是知识分子的毛病,什么都要去寻思、琢磨,很喜欢寻求一种知识、搞出一个答案。当然,如理闻思得到正见是很重要的。而且暂时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修单空也必不可少。但要知道,这些修持的方向是在逐步减少你的妄执。最终确实是“以无得而得”。
七、周遍
空性周遍在万有中,不偏在人、我、净、垢、时间、空间等的任何边上,所以万法都是同此空性。这空性也就是法性,也就是真如。要知道,我们常说此法是空性,彼法是空性,但这不是指空性有很多个不同的体,一个事物有一个空性,十个事物有十个空性。要知道,空性的体性本来不二,不可分割。
正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一个芥子中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芥子自身的体性成立,当然不可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就连两个芥子也不能包含。但芥子没有自性,是空性,所以能含容一切法。
另外,空性虽神奇但又十分平常。现在的人喜欢用“神奇”这个词。这就表明,人们内心深处喜欢不平凡,会被神奇的事物吸引,这样就跟空性相差甚远。实际上,空性虽然微妙,却又极其平常。
一切无非法性,灵云禅师是见桃花而悟道,洞山禅师睹水影而开悟。所以,空性周遍,在在处处都是空性显露。
八、无我捷径
有人问:既然空性不是修成的,是不是就不用修了呢?这也不是。对于没开悟的人来说,修持戒定慧,能够减少造恶,减少杂念,这样就容易开悟。因为,天天造恶业,心一直很散乱,这样是很难开悟的。所以还是要修。但不是说,空性是由修持新生出来的有为法,而是由修契合到它、证到它。总之,开悟之前一定要修,开悟之后也要修,最终达到无修。
那么,我们初学的人该怎么修才能接近空性呢?
景岑禅师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是说到,“我执”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如果由它来当家做主,你就会忘失自性,把“我”当成本来的人。
“我执”是思想和判断的根本。一切的想法、判断、行为,都是依我执而来。但它隐藏得很深,所以很多人不了知一切妄动都是从这个根源中发生,反而认为它很宝贵,结果一直保护它,完全被蒙蔽。
其实,你所说的每一句话,起的任何一个念头,包括做出的一切判断,都是以你最舒服、最习惯的方式在做——即“我执”的方式。而且,多生以来,这种想法、做法、判断方式已经形成非常强的习气势力,已经认同它了。在这之外,人们不会用别的方式去思考、判断等等。
“我执”总是让你觉得一切法真实,让你自以为是。其实,所有的妄动都是因为它而发动出来的。因此,它正是轮回的根本,是修证空性所要解脱的对象。如果没从“我执”中解脱出来,那“空性”就只停留在口头上面,而不会有契实证量。
所以,证悟空性的最大障碍就是“我执”,给你制造混乱的也是它。只要有个“我”,就会有一个所执著的点,而且它很难辨别,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如果你看不清它,就必定被它骗得很惨。
打比方说,如果你的那些思想、判断,全部由“我执”里面出来。那样的话,你的思想越是复杂、精细,就越是自以为是,离空性也就越远。因为这些见执已经形成了知见稠林。你若是放舍不下,它们就会成为障碍你见真实的直接因素,并且越来越难以清除。所以,千万不要再幻想在我执里编织些什么,要认识到,“我执”是最需要消灭的对象。
如果能够直接抓到它的要害处,把“我”空掉,就很容易观空性,很容易契合真如实相。空性是一种证量,是一个实际体现,不是言语,也不是知见解会。其实,空性就是法界,所以你不能把它私有化,成为你自身执著的一个事。另外,由于你发生烦恼妄动的中心点就是“我”,只要空空无“我”,就没什么执著了,一切就会开始变得正常。从此之后,你再不会偏执在哪个点上,这样才能回归本来,才显露空性。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证悟空性呢?
九、空性的证量
我们现代人喜欢口口声声谈怎么证悟空性,其实我们根本不晓得证悟是怎么回事。空性虽然不可思议,却也不是含糊笼统,随便说说的事。也不是单单不去修持,就是证得空性。是否悟入空性是有具体证量的,没这个量也不能冒充。
按照书上说,最初悟入空性,要有明相、无念、心无能所、气离出入等的证量。就像禅宗公案里所讲,像是“露地白牛[9] ”、“桥流水不流[10] ”、“东壁打西壁[11] ”等等。又比如米拉日巴祖师能在虚空中行走、从石头等中穿过,这些都是证悟空性的具体显现。
十、空悲不二
佛被称为两足尊,这有多种解释,这里解释成空智和大悲就是佛的两足。
其实,空和悲就像一物的两面。悟了空性的人,由于了知天地万物无不在此空性中,就会对于一切众生,自然兴起无缘大悲,想要救拨他,并且会在实际行动当中随缘去做。
相反,如果自以为看破一切,什么都不执著,觉得众生再怎么痛苦都是他们自找的,对此没有悲悯心,也发不起利他心。这样就能证明,他根本没真正悟入空性。或者说,修空性的人,不论你有多么安乐光明境界,如果你的心没转成慈悲,其余的验相就不可靠。
--------------------------------------------------------------------------------
[1] 《联灯会要》:“僧问:‘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师良久云:‘吾为汝道亦不难。只宜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思量,却成吾罪过。’”
[2] 《景德传灯录》:“师曰:‘诸上座!不用低头思量,思量不及,便道不用拣择。委得下口处么?汝向什么处下口?试道看,还有一法近得汝,还有一法远得汝么?同得汝异得汝么?既然如是,为什么却特地艰难去?’”
[3] 《四家语录》:“示众云:‘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4] 《禅苑蒙求》:“赵州问僧:‘曾到此间否?’僧云:‘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僧:‘曾到此间否?’僧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问:‘曾到且从,不曾到如何吃茶去?’州乃唤院主,主应诺。州云:‘吃茶去。’”
[5] 《正法眼藏》:“赵州问投子:‘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投子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6] 《天圣广灯录》:“僧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
[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一闻法语,即契初心,然后知先觉之不吾欺。则师于我,实有解黏释缚抽钉拔楔之力也。唯当拗折竹篦,如烧禅板,庶可少报不为我说破之恩耳。”
[8] 《五灯会元》:“问:‘澄澄绝点时如何?’师曰:‘这里不着客作汉。’”
[9]露地白牛:《景德传灯录》:“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逈逈地,趁亦不去也。”
[10] 桥流水不流:《景德传灯录》:“大士躬耕而居之,乃说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11] 东壁打西壁:《济颠禅师语录》:“济公坐禅椅上,令取文房四宝来,写下一绝辞世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