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6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1],见诸佛心[2],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证得),而未能用(发起自在作用),犹如魇人[3],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外来的)邪(邪魅),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4],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滞留)碍(隔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5]妄想,以为其本。

  [1] 奢摩他中,色阴尽者:奢摩他,意译为止,也可称为定,即止息乱心,摄心不乱之义。指在定中的微密观照之下,色阴的坚固妄想已尽。

  [2] 见诸佛心:彻见与诸佛同体的本妙觉心。

  [3] 犹如魇yǎn人:犹如身着魇魅之人。

  [4] 若魇咎歇:若魇魅的过咎停歇。

  [5] 虚明:因妄境生妄受是虚妄照了,故曰虚明。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色阴已消,受阴未破)中,得大光耀[1],其心发明[2],内抑过分[3],忽于其(有众生)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méng),犹如赤子[4],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5],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6],当从沦坠。

  [1] 得大光耀:即前面说的色阴尽时十方洞开,无复幽黯。

  [2] 其心发明:即见诸佛心,如镜现像,悟得自己和一切众生本具妙明觉心,与佛无异,却枉受轮溺。

  [3] 内抑过分:内心自责不早发度众生之心,压抑过分。

  [4]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5]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这名为在禅定的功用方面,抑责摧伤自己过分产生的现象。

  [6] 正受:正定的异名。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1],胜相[2]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3]。此名功用,陵率过越[4]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受阴明白:受阴虚明的境界明白显露。

  [2] 胜相:即见诸佛心,镜中现像。

  [3] 谓三僧祇qí,一念能越:谓诸佛修成佛位需三大阿僧祇劫,我今一念即能超越。妄谓我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4] 陵率过越:陵跨佛乘,轻率自大,过越其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1],智力衰微,入中隳地[2],迥(远)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沉静其心)忆(忆念中隳之境)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3],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cuō摘取)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前无新证,归失故居:向前,则受阴未破,没有新证之境;退归,则色阴已尽,而失故居之所。

  [2] 入中隳huī地:入于色阴破与受阴破中间,进退二念俱不能成的两难之境。

  [3] 无慧自失:偏于定力,没有慧力相资助,自失方便。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1],以诸胜性[2],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3],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4],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失于猛利:失于慧观过于猛利。

  [2] 以诸胜性:以诸定中所见心佛一如等胜性。

  [3] 是卢舍那:自己本来就是卢舍那佛,不假修成。

  [4] 亡失恒审,溺于知见:亡失恒常审察自己的分位,沉溺于自己本来是佛,不假修成的知见,偏执理性废弃事修。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遍)览二(前后)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1],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失于方便: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yǐn用同稳)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1],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qú大路)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此名轻安:此名定心成就,暂发轻安,身心快乐,不可言喻。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1],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2]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3],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此名见胜:此名唯见自己的性灵即众生本具的佛性尊胜。

  [2] 檀越:指施主。

  [3] 氎dié华:细布,棉花。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1],得大随顺[2],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圆悟精理之慧),获诸轻(轻安)清(清净),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3],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于精明中,圆悟精理:于自心识精元明之中,圆悟至精理体之佛心。

  [2] 得大随顺:得一切时处随心自在。

  [3] 无闻比丘:无想天中无闻比丘,未证言证阿罗汉果,及至命终,衰亡之相现前,诽谤佛说阿罗汉不再轮回受生是妄语。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1],其中(心中)忽然,归向永灭(断灭),拨无因果[2],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永远)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3],广行淫秽[4],因魔力故,摄(摄受)其前(现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等同),一种俱空[5]。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于明悟中,得虚明性:于明悟自心之中,观受阴虚明之性,无有一法可得。

  [2] 拨无因果:佛教术语,拨,遣除之意。遣除为无其事,谓之拨无。拨无因果,即否定因果的道理。

  [3] 饮酒啖肉:饮酒吃肉,说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或找其它使之合理化的理由。

  [4] 广行淫秽:广行淫秽之事,说什么淫怒痴即戒定慧。

  [5] 一种俱空:现出一种净秽俱空之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1],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2],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3],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4]

  [1] 味其虚明:体会研究其虚明之性。

  [2] 悟则无咎:若以智慧观照,此是妙触受用,不生耽恋执著,及时觉悟则无过咎。

  [3] 化诸白衣,平等行欲:教化白衣居士,不分亲疏、自他,不择老少、好丑,平等行淫欲之事,说是菩提行。

  [4] 附《楞严经》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返回目录

------------------------------------------------------------------

更多印光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