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心中有烦恼,便是修行
觉察心中有烦恼,便是修行
圣严法师
(一)静坐不是禅,枯坐也不会开悟
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曾于雪山下坐了六年,而达摩祖师初入中国之时,也曾在嵩山面壁九年,由此可见打坐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初期的禅师们,都仍沿用印度的传统方式,特别偏重禅坐的工夫。这种情形一直沿袭到惠能大师,尤其是南岳怀让禅师时,才出现了一番变革,那就是重悟不重定。
有一个公案便是个中代表,当年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岳怀让座下的时候,十分用功,整天都在蒲团上打坐。但是怀让看在眼里却颇不以为然,于是捡起一块砖头,到马祖面前用力的在石头上磨起来;由于声音很大,惊扰了正在打坐的马祖,开口问说:「和尚磨砖作什么?」
南岳说:「磨来作镜子啊!」
马祖失笑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
南岳反问:「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听了这些话,当下便开悟了。
开悟在于放下自我执着,打坐只是身体不动,如果内心思绪汹涌如波涛起伏,或如躲在黑山鬼窟,无所事事,坐得再久,也是白费工夫。
(二)静坐时能觉察心中有烦恼,便是修行
《圆觉经》中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但也切忌抗拒烦恼,希企开悟,否则,喜静厌闹,欣净拒染,便不能悟。
(三)平常生活即是禅的修行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一天有位僧人向赵州请法而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
州云:「吃粥也未?」
僧答:「吃粥也。」
州云:「洗钵去。」
这也就是说,该吃粥时去吃粥,吃完了粥应洗钵,该如何就如何,便是佛法。
许多发心学佛的人,常误以为,只有在佛前上香、礼拜、诵经,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闭关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禅宗主张应该将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日常一举一动的每一个念头,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待人接物都是修行。
所以,有一次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海禅师答说:「用功。」
又问:「如何用功?」
禅师云:「饥来吃饭困来眠。」
有源律师问:「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
慧海云:「不同。」
曰:「何故不同?」
慧海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可知,心无杂念妄想,不打坐也是修行,心有杂念妄想,打坐也不能开悟。
(四)执着修行便不是真修行,不注意修行更不是真修行
现在我们再回到「磨砖不能作镜」的公案上。马祖知道执着于形式上的修行没有用,因而开悟。那么,是否便意味着,不曾练过打坐,或从来不注意修行,也一样可以开悟?当然是不可能的!
许多年轻气盛的人,往往以为:「成佛也不过如此,开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对我而言,开不开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一旦困境现前,烦恼缠绕时,就不免于挣扎之苦了。
(五)经常保持一直心和平常心,便是修行
《维摩经》中有两句话:「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所谓直心,就是平常心,也就是完全没有主观的分别和执着,但有超越主客观的清净心,那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经常保持直心,当下就是在清净的佛国里。不过要有这种工夫颇不容易,所以,需要不停地练习。
有些人会自以为他们的心,已经不具任何主观意识,也不带半点分别执着,其实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因为凡是没有大彻悟的人,都还有我执未消融,自然会有人、我之别,乃至不免于内在感情的冲动。
(六)清清楚楚的不思善、不思恶,便是修行,便是开悟
远在四祖道信的时候,他就曾提出如下的看法:「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他认为不用任何方法,不须行善去恶,该怎么就怎么,不作主观的分别,当下就是佛性的显现。
又《六祖坛经》里也有一段有趣的公案:当初六祖惠能为了避开夺法争衣的纠缠,向南潜逃,却被惠明追到。六祖于是对有意夺他衣的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便于言下有悟。
(七)参话头,坐疑情,破疑团时即为开悟
我有个学生是澳洲人,他经过长达八年的修行,功力已达某种程度,可以连续打坐数小时而不起座。他自以为已入无我之境,因此十分自得且执着。直到有一天看到我所写的书,才惊觉原来他对自我的执着仍然牢不可破。因此,特地到台湾,跟我打了一次禅七,我教他用参公案的方法来淡化自我;七天下来,他觉得自我的意识果然比较淡了。
所谓参话头、参公案,就是用紧迫盯人的工夫,把参禅人的心逼得进退无路,而又非走不可;无开口处,却又不得不开口。所以,参公案就是叫人生起大疑情,把妄想杂念,通通逼进死巷,继之一网成擒,兜底捣成粉身碎骨,便是悟境现前了。
禅•觉微信公众号: fjdhchan
禅里禅外、觉悟人生。每日一杯沁心茗茶。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