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来世生于何方由我们自己决定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6日
来源:常随佛学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来世生于何方由我们自己决定

  太桥旦曾堪布

  事实上,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生”苦,只是全都忘记罢了。现在有很多人都好像是从天而降似的,既忘记了生的痛苦,也不去感激母亲的恩德,这是很可惜,也很可怕。所以说,人一定要在觉醒中生活,现世的每一个刹那都不可以忽略、不可以放纵。觉醒是可以发展的,觉醒的力量是无穷的,当觉醒的力量达到至高无上之时,便是成佛。

  然而,我们众生的习气根深蒂固、顽强有力,所以想要觉醒,必须依靠佛法,只有佛法具备了让众生觉醒的能力。但若是让自己一生都忙碌于世间俗事,很少为佛法付出,佛法就会像水面上漂浮的油一样,无法融入我们内心。若是如此佛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很多学佛者都说自己太忙,没时间学习佛法、没有时间修行,但我们之所以忙碌都是在为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劳苦奔波。有什么比“生”更为最重要呢?生是老、病、死的根本,如果无法安排好自己的“生”,只会在轮回里越陷越深,越来越痛苦。

  “生”对我们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存在于天地之间,就不需要再“生”了。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生”与“死”会像白昼与黑夜一般,无穷无尽地往复下去。我们现在能够听闻这样殊胜的金刚乘教法,从而能够辨别善与恶、对与错,是十分难得,相当有福报的。这说明我们过去世对佛法有一定的付出,所以这一世的“生”比较正确。但是,以我们现在的修行能力无法把握未来的“生”。

  当然,我们凡夫的善业是非常脆弱、容易动摇的。虽然开始了佛法修行,积累了一些善业,但在尚未证悟之时,我们所积累的善皆是有漏之善,很容易被摧毁,所以我们还是无法对“来生”有所把握。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丧失信心,因为机会依然存在——即是要把此生剩下的时间尽量用在修习佛法上。

  虽然大多数人为现实生活所迫,很多俗事也很重要,但我们一定要明白,修习佛法比世间事更为重要。或许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清醒的、自己所见所闻是没有偏差的,自己所说所想是正确的。但通过学习佛法就知道,其实作为凡夫,所想、所说、所做大都是颠倒的、迷惑的、不正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觉醒,而觉醒唯一的途径就是修习佛法。佛法能引导我们正确无误地选择一个光明的来生。

  那么,具体来讲,要怎样才能觉醒呢?其实很简单。我们首先要了解已被全然忘记的“生”的痛苦,并不断地以此苦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使其成为精进修习佛法的动力。如果我们在早上赖床时、外出闲逛时、游山玩水时,刹那间想起“生”的痛苦,即便无法立刻停止放逸,最起码会心生不安,明白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是在减少福报、是在错失修行的机会。若是经常产生这样的想法,慢慢地就会精进起来。

  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对于“生”的痛苦要反复研读,反复思考,明确这些痛苦都是自己未来所要经历的,并生起深刻的感受。看到别人怀孕生子,要感同身受地去体会“生”的痛苦。当然,还要坚决抵制堕胎这样的事。

  “生”并非造物主的安排,而是由我们的业烦恼所控制。业烦恼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我们的随心所欲。佛陀无法控制我们的欲望,却告诉了我们控制欲望的方法。我们要依靠自己来控制自身的欲望。

  控制欲望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了解欲望的过患。佛陀初转法轮时宣讲苦谛,就是要让我们认知轮回的过患,从而产生对解脱的希求心。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快乐,却将导致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痛苦,我们就会逐渐地控制欲望、减少欲望。

  人类的欲望就像刀刃上的蜂蜜,虽然蜂蜜香甜,但在舔食蜂蜜时,我们的舌头一定会被割伤。为什么高僧大德们不会让欲望毫无控制地发展下去,也不会随意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蜂蜜下面所隐藏着的锋利刀刃的厉害,所以不会因为贪图一时的香甜享受而让自己流血受伤。

  再比如说,古代拉车用的都是马匹。当马拉着很重的货物前行时,忽然想吃路边的青草,于是就停下来低头去吃草。但在马匹吃到青草的同时,会被自己所拉的车压到。为了吃一口青草而失去生命,这值得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一定要明白,眼前微小而短暂的欲望背后隐藏着巨大且持久的痛苦。只要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们就会逐渐地断除欲望,断除欲望以后就不会再“生”,没有“生”就没有老、病、死,没有“死”再也不会“生”,轮回也就停止了。

  曾经有人问竹巴昆列:“轮回里有这么多诱惑、这么多忧愁、这么多痛苦,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竹巴昆列回答说:“不生就可以了。”那人继续问道:“那有什么办 法可以不生?”竹巴昆列说:“让业烦恼停止就可以。”睿智的竹巴昆列回答地非常直接。他并没有说,痛苦时尽量保持平静,散散心排解痛苦之类的,因为这些方法解决不了问题。就像人们在被伤痛困扰时会服用止痛药,但止痛药治不了病,一旦药力消失,疼痛依然存在。

 

  所以我们要了解了“生”的痛苦,也要明确解决的方法,那么以后还要不要“生”?“生”于何方?就全看我们自己了。

 

 

常随佛学 微信号:fjdh66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