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护他道念,修自福德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一句


  “修行,就是要在微细的地方去修。微细的地方都能做到,我们的心念就能观察入微,心就细了。凡夫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萨的心是粗中之细,佛的心是细中之细。”

 

 

  惟觉长老

 

  佛法中说,出家众的行、住、坐、卧要具足三千威仪;除了威仪之外,还有八万细行,在行为的细节上都要注意,等于儒家所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如“男女授受不亲”,佛法当中也有这些道理,异性之间授受物品,要将物品放在桌子上再拿取。因此,无论是儒家、佛法,都注重威仪。做到了威仪,我们的行住坐卧、一切动静,都能够得自在,也能养成完整的人格;而佛法不但要具足威仪,更要注重戒行、细行。

 

  行正而后心正

 

  我们不但打坐时要用功,行住坐卧也都要用功。行住坐卧怎么用功呢?就是戒律上所谓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外也是修行、内也是修行,藉由规矩、戒律,磨炼我们的心,使心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也定得下来,这样就能够“制心”。佛法有事有理,由外在的规范来定心、静心,就称为由外而内,就是事相上先做到,然后再清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以说一切都要如法如仪。

 

  孔子也说:“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外面要正,我们的心也要正。《大学》讲得很清楚:“诚意正心”,心不正则意不诚,要想意诚,先要正心;心正了,意就会诚。戒律的目的,最后还是归结于心法,因为众生积习难改,必须在事相上慢慢地去规范,养成好的习惯,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就能收摄。

 

  例如,走路的时候,眼睛不能东张西望,可以看着前方的地面。看着地面的目的一方面是慈悲心,恐怕踩到了虫子;二方面是专注,平时眼睛经常攀缘外境,成了习惯了,所以要把眼根收回来。走路的时候,不要有声音,要轻声缓步,不要像一般所说的“人还没有到,声音就到了”。吃饭、关门等动作都要轻,无论是在寮房或是禅堂,鞋子要摆整齐。什么原因呢?因为人在哪里,心就要在哪里,我们这念心,经常都在定慧当中,任何事情都要清楚明白,这就是修。永嘉大师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我们这念心都在定慧当中,修行就成功了。

 

  定心而后明心

 

  八万细行是怎么来的呢?即三千威仪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以及贪瞋痴及等分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细行,略称为八万细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表示戒是很微细的。用八万四千个微细的行门,漏尽自己的烦恼,目的是在这里。

 

  一切举动,都要小心谨慎,时时存着利益众生的心。护他道念,修自福德。凡事替他人着想,就能增长福德;假使只为自己着想,就增长我慢。所以,修福德是从什么地方修来的?是从大众身上修来的。供养大众不一定要拿很多钱去布施,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就是福德。假使每个人都能如此,哪里还有是非?哪里还有烦恼?有这念为人着想的心,就是菩萨行,处处都没有我相。

 

  所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起心动念时,看一看有没有过失?对别人有没有好处?假使没有好处,使他人生烦恼,就绝对不做。因此,修行就在平时。明白这个道理,处处都是道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打坐才是道场,诵经才是道场,拜佛才是道场,就把修行看得太狭义了。

 

  修行,就是要在微细的地方去修。微细的地方都能做到,我们的心念就能观察入微,心就细了。凡夫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萨的心是粗中之细,佛的心是细中之细。如何使我们的粗心变细?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观照,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来收心、摄心、练心,慢慢养成习惯了,心无旁骛,当下这念心就清净了,当下这念心就定了,最后也能明心见性。

 

禅•觉微信号IDfjdhchan

 

禅里禅外、觉悟人生。每日一杯沁心茗茶。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舍爱得道
下一篇:抱怨是败德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