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佛法说到底,就是心法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4日
来源:妙华法师的博客   作者:妙华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开场白刚才私下里和几位接触了一下,感觉到大家的知识和慧根,还是能够听得懂达摩《破相论》的,而且我们也有这样的心理需要。我们的人生走到这个节点上,可能需要这样一种智慧的提升。

二、净心是至乐至善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这段经文里有两个核心字,就是“染”和“净”。这两个字要说清楚还非常不容易,归根到底来说“即心是佛”。我心本净,我们的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清静得像大海一样。把这层概念要清楚地理解。第一层意思。在经文里头会这样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就是坏人,他的心体最根本的地方也是不染的;就是好人,他的心如果执着于善法,也会有所染污。第二层意思。当你问道修行以后,要念念保持自己的净心。心不要随境所转,心不要被外境所迷,远离污染就可以了。再跟大家打一个比喻可能更清楚。比如说我们得到一个宝石。我们把这个宝石投到粪堆里头,这个宝石受粪堆的染污吗?它不受染污。你把它捡出来洗干净,它还是宝石。所以说我们的佛心,它本来是清净不染的,这就是你们大家平时常说的“即心是佛”的道理。“即心是佛”的这个“佛”是清净的。当你现在很烦恼,很染污的时候,就不是“佛”了。“染”和“净”是修行的一个分水岭。如果你的心很干净,你的身体很自在,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这个状态就非常好。经文里头出现了一个词叫“涅槃”。

三、“涅槃”有四种情况在中学语文里头有“凤凰涅槃”。凤凰死了以后又新生了,叫“凤凰涅槃”。那不是佛教的意思。佛教里什么叫涅槃?一般的人还真讲不清楚。我今天用你们大家能够听懂的话,把涅槃给你讲清楚,整篇文字你就明白了。释迦牟尼佛腊月初八,坐在菩提树下,夜睹启明星而悟道。这个悟道是大彻大悟,远离语言文字的,证到了人生与宇宙的实相。人一旦大彻大悟,他是和宇宙同体,和日月同明的。不是说清华北大毕业了,拿了一个毕业证书,那太小儿科了。生命的大彻大悟,是非常了不得的,是生命的彻底觉醒。虽然内心深处他的精神世界已经一片空明了,大彻大悟了,但是父母给他的肉身还在,所以叫有余涅槃。我们的肉身是怎么来的?我们的肉身是精血二气凝聚而成,母亲的血气,男子的精气,构精而成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修行是很难的。因为来处不净,欲望是原始就带来的。就是把一个小孩子放到山里头,让他不见女人,长大下山以后,还是会有淫欲心。淫根是非常深的。来处不净,是染污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的这个状态叫有余涅槃,因为他的肉身还在。他活了81岁,讲经49年,说法300余会,在婆罗双树间吉祥而卧,圆寂了,这叫无余涅槃。什么意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再在六道里头轮回了。这是一个分水岭,人为什么要去修行呢?就是不要再参与六道轮回。什么是六道呢?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这就是六道。人在六道里头轮回,用一句话来概括,毕竟是苦。你说我当了大官了,我发了大财了,你再往后想想看,怎么样?最终是苦。那么为什么是苦呢?佛教讲这也苦,那也苦,那这人怎么活呀?不是佛非要讲苦,因为苦的后面藏着一个哲学道理:世界是无常的。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你牢牢地抓住,也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的,所以说人是苦的。当你领了结婚证的时候,结婚证的背面就写着离婚;当你拿到毕业证的时候,毕业证的后面就写着失效;没有人给你一个海枯石烂的承诺,因为这个世界内外都是无常的。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能够听得懂,能够明白的。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涅槃了,就叫无余涅槃。但是修菩萨道的人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求证涅槃而不取涅槃。什么意思呢?明知道万法皆空,一切都是假象,但是经还要讲,房子还要盖,工作还要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苦难的老百姓。你必须要有一个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它是手心手背,手心是无我,手背是有他,无我有他。就像现在的企业家,要让你的智慧达到这个圆融的状态,你必须依照佛法的法本,提高自己的智力。对自己来说,我有老婆,我有孩子,我有存款,我一切都有了,但是你要看你底下的员工,他们有很多人还不能够上岗就业,还有失学儿童,还有孤寡老人。再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什么叫证涅槃而不取涅槃呢?就是把一滴水投入大海当中,你才永远不会干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把你放到中国的社会环境当中去看,你虽然盆满钵满了,你虽然衣食无忧了,但是看看你身边的父老乡亲,有很多很多的人,他们上学、就业、工作、家庭都需要帮助,你怎么可以做一个“自了汉”呢?包括我们修道人也是这样。我三十年来不停地在讲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法著书,我什么都不要。但是我为什么要去做呢?那是因为烦恼的人很多。我们为什么会烦恼?得失心,是非心,贪生怕死。哪一个人没有是非心?哪一个人没有得失心?哪一个人不贪生怕死?对于怕死的人,你要跟他说什么?传统文化里头对于生死都是有定义的。佛教里头“生死如梦幻”,佛法里头“生死即涅槃”,你听得懂吗?你不开发智慧,不读大量的大乘经典,你哪里知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呢?求证涅槃而不取涅槃,这是非常妙的。从根本上说,以上两句是一体两面。一体即是性空的。佛说涅槃也是黄叶止小儿啼。如果打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大乘佛教用莲花来打比喻),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长在污泥当中,虽然非常的妖艳,但是不染污泥,这就是大乘佛教告诉世间人的菩萨境界。如果你不听经闻法,常常会执着于一端。要么执着于空,天也空,地也空,爹也空,娘也空,一直空到十八空;要么执着于有,就是入世太深了。搞是非,搞烦恼,搞得自己一点没有质量。你们身边有很多人就是入世太深。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可以闹得不可开交,就是入世太深了。入世太深的状态即是名私心。佛法里头求证涅槃而不取涅槃,就是“中道”思想。中道思想已经很深了,没有一定的佛教基础的人,他听不懂。涅槃还有一个性状,叫“如来藏”。中道实相,实相无相。讲中道是防止执着于一边。其实中道也只是药方而已。不管你修行也好,还是你烦恼也好,你修不修,烦不烦,你都在“如来藏海”当中,这涉及到宇宙的本体论了。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大海里头泛起的一朵浪花,浪灭了还是海水,海水遇到风吹起来就是浪花。全水是波,全波是水。讲到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佛教对世界哲学、世界科学和人类学的最高的贡献。一般人是听不懂的。生命与宇宙同构,而不是人们推演的那样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来藏海”里头泛起的一朵浪花。当你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再去看理论物理学,再看科学家讲的天体物理学,就像看连环画一样。是因为你的智力没有得到开发,你从山底下往山上爬的时候,当然是看不明白的。如果你在山顶上往下一看,一览众山小。我们说佛法博大精深,它的深和精就是讲到了“如来藏性”,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知道它里头的深刻的含义和妙趣。

四、轮回并不难发现"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我在前面说了,一旦有染污了,种下了恶因,就在六道里头轮回,在三界里头受无量的苦。在这里稍微做一点诠释。我们投身为人虽然很宝贵,但是人中有一部分人,由于他是从地狱里头,从饿鬼道里头出来的,勉强投身为人,福和慧都很肤浅,生到人间以后盲聋暗哑,残缺不全,费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收获寥寥,这就是佛教说的要培养福报的来历。借着我们头脑发达,四肢健全,要不断地为他人服务,培养福报,让自己的后半生或者来世更加优秀。关于佛教的因果和佛教的六道轮回,是在每一次讲课当中大家疑问最多的地方,以后有机会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证。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为什么贫穷暗哑,残缺不全呢?同样是人,有的人过得这么好,有的人过得这么苦。佛教在这里头揭开了一个秘密,这里有一个新概念,叫“真如”。什么叫“真如”呢?真者,真一不杂;如者,如如不动。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来解释,就是“道体”是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的,是清净无为的。而人恰恰有悟道的功能,即心性。我们投身为人以后,有的人业障少,习气毛病少,有福报,过得吉祥如意。有的人投身为人了,智力很弱,能力很差,一窍不通,过得很艰难,在佛教里头用一个词来解释叫“业障”。业障是一种无形的力,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智力、品行等发现它的存在。为什么会有“业障”呢?综述前面我所说的,“真如佛性”我们大家是一样的,只是说有的人蒙尘很厚,有的人蒙尘很薄。就像我们农民伯伯到地里去种庄稼。看到天下雨了,把种子埋在土里头,薄薄地埋上一层土,那个种子很快就发芽了。愚蠢的农人,他把种子种得很深,那个种子拱不出地面,不能发芽。种子是一样的。修道和学佛是同样的道理。有的人一闻千悟,势如破竹。有的人每天念经,每天打坐,“生瓜蛋”一个,不开悟,听不懂。老师已经讲得非常明白了,他还是听不懂。为什么?就是他的“真如心”被蒙蔽了。在下面就会打比喻。

五、金刚心比喻空性《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他说众生的“真如心”,就像把这个灯装在瓶子里头,看到有一点亮,但是它不透亮,如瓶内灯光。我们在这里就理解为我们的智慧心没有得到开发。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如果念过《道德经》,念过《阴符经》,甚至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你就会知道,我们的心和日月是同辉的,我们和天地完全是感通的,是天人合一的。我们现在变得这么薄弱,变得这么烦恼,变得这么愚蠢,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蒙蔽了,像瓶内的灯光。蒙蔽我们心的五种东西叫五阴,即五蕴。在这里为了增加自己讲经说法的说服力,他还引用了《十地经》。《十地经》上说,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金刚佛性”,在这里需要跟大家说一说。翻译成你们大家最能听得懂的话,就是说一个人投身为人,如果你的心里头无欲无求,没有人能把你打垮。如果你的内心里头有欲有求,就像树空心了,就烂了根了,人家一推你就倒了。《道德经》中,怀柔、抱一的意义在这里。中国的文人就有一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佛教劝人无求。你看求人办事的时候,气也短了,腿也软了。很多人见到当大官的,浑身都发抖。你为什么发抖呢?此人也,彼人也,我也人也!人身在天地间是多么的宝贵,你为什么要为金钱和权力而发抖呢?我们的良心不断地受到外界的折磨。“金刚佛性”讲的是空性。一个人在世界上一旦悟空了,和谁在一起没关系。和鬼在一起没关系,和坏人在一起也没关系,因为你空掉自己了。人就是空不掉。“犹如日轮”,他在这里还是打了一个比喻,像太阳一样,当下具足,本自圆满。你们大家学过“阳明心学”没有?王阳明活了57岁,临死的时候说了一句什么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你看学儒的人,他学通了以后也了不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言外之意说我不怕死,我已经把生死看破了,这个和佛经里头可以相互印证的。当然这个不能本末倒置,王阳明是因为学习了佛教而明白了生死的大事。这样一个日轮,被乌云所覆盖,我们众生的乌云就是色、受、想、行、识与心中的贪、嗔、痴、慢、疑,见。不但中国人内心深处装着贪、嗔、痴、慢、疑,见,就是美国人的心里头也装着贪、嗔、痴、慢、疑,见,只要是地球表面的众生,没有一个能够逃出这六个字,贪、嗔、痴、慢、疑,见。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心,没有一个人能跑掉。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心。如果你把镜子擦得干净,一照自己的心,发现你心里头或多或少都有这些东西。 
 
六、什么是佛性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在这里大家要肯定地认识“即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都有佛性。我在这里讲,你能听懂,那都是佛性在起作用,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无明覆故,不得解脱”。无明就是烦恼,不能够得到解脱。我退一万步和现在的人说一句话,出门有车,房子好几套,存款都花不完,你为什么每天就吊着个脸,得了抑郁症呢?你凭什么不高兴?现在的人,如果稍微学点传统文化,心里头明了,发明一下自性,每天都像过年一样,每天都是活神仙。其实你什么都不缺,你缺心和缺德。因为你缺了心,你不快乐。因为你缺德了,你心不安。你把这两个补上,你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包括今天的出家人,有飞机、有高铁、有互联网,随时一搜都有佛经,都有人给你讲经布道,不需要你为衣食担忧啊!你为什么还不去学习,不去修道?你为什么还要烦恼呢?可怜的芸芸众生啊!在作践自己的生命啊!你们各位企业家,除了自行圆满以外,你们就担当一个社会责任,要为更多的人谋福利,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你就非常幸福。这都是可以做到的,不是属于政治口号,也不是一些大话,都是大家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佛性者,即觉性也。佛性就是觉性。 
 
七、以比喻而得明了我们喝茶的时候知道茶的味道,我们吃饭的时候知道饭的味道,我们知道好人和坏人。猫和狗知道吗?虽然它们也有觉性,但是它们的觉性层次很低的,而我们人的觉性是念念受用。按照道家的说法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道”就像鱼在水里头一样,鱼永远没有离开水。只是鱼自己不知道,人在道中亦复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头头是道。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够闻到味道,嘴巴能够吃,多么美妙呀!你为什么不懂得生命的自受用呢?为什么要搅扰在是非和烦恼当中呢?我们的心被染污了,知道吧!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回光返照,猛然觉醒,生命当下就解脱了,当下就自在了。当然面对外境和外面的污染,要学会拒绝,要有免疫力。我们有很多人缺乏免疫力,交很多不三不四的朋友,妄作妄劳,那是因为他自己对生命不自觉。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自觉觉他”。自己是明亮的,也能够叫别人明亮;自己能够断烦恼,也能够断别人的烦恼;自己在物资上是满足的,又能够帮助别人。“觉知明了”。内外一片通明,知道哪些是正的,哪些是邪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用“照见而不要看见”提醒大家,这是心性与意识的区别。“则名解脱”。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解脱不是像一些老太婆一样信佛,“两腿一磴,两眼一闭,我死了才叫解脱”,“死了好,死了好,一了百了”。 

八、死了未必是了我跟你们大家讲一个可笑的故事。我和心理学家张久祥对话,张久祥告诉我说,他会诊了一万个病例,抑郁症和精神病的病例。诊断的病人越多,他越相信“灵魂”的存在。他说有一个研究生,家里非常穷苦,父母供他上学,结果研究生毕业不了,他就从四楼跳下去了。跳下去的一瞬间他后悔了,但是一切无法挽回,掉到地上了。掉到地上以后,他自我陈述说,“自己”从自己的身体上爬起来,赶快就往家里跑,去看他的妈妈。跑到半路看到他妈妈披头散发,和他迎面过来,他叫他妈妈,他妈妈不理他。因为毕竟从四楼跳下去,这时候他才醒来了,被抢救过来了,没摔死。抢救过来以后说的第一句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他说看来死亡并不能够结束生命。言外之意,当你活着的时候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把事情没有搞清楚,你就是死了,也未必能够摆脱“心灵”的纠缠。比如说你对父母不尽孝,比如你干了很多的亏心事,你以为一了百了。可能是没完没了,不一定是一了百了。是因为我们的烦恼太重,我们的心太粗,我们对杳杳渺渺的业的世界,我们不了解,仅此而已。佛教讲的解脱是究竟解脱。不但在人世间不烦恼,而且不再参与六道的轮回,得到的是究竟解脱。找几个好朋友喝瓶酒,解不解脱?很自在,很解脱。酒席散了怎么样呢?酒醒了又怎么样呢?你们比我更清楚。你们是很清楚的,对吧?所以佛教讲的这个解脱是究竟的解脱,是最根本的解脱,不是表面的。(待续)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