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基础知识>>正文内容

缘起中道——八正道中之中道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29日
来源:美佛慧讯 第六十八期   作者:昭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法千经万论,要捉到总纲,好像很复杂、很深奥。佛陀当时说法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也可能是一个阶层非常低的苦力,但他们都能透过佛陀说法而开悟证果。可见佛法,并非学问上的深难,也不是有钱、有闲、有知识的精英阶层才能分享的高深学问,佛法应该是每个人生命共通的。那共通的成份,因自身烦恼障蔽而无法发现。佛陀透过修持体悟到的真理,是每个生命,很亲切且能够体悟到的,因此它不应该局限于年龄、阶层和识。

  千经万论看起来确实非常复杂。但大凡一门学问,如果你觉得它复杂,那是你还未摸到门路,还未找到正确的方法,才会觉得它复杂到不堪负荷。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捉住纲领,纲举目张。源头了解了,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枝枝叶叶。学佛也一样,要捉住活水源头、纲领,再推及旁支、支干,行有余力,再涉及枝叶。所以佛法的千经万论不足以吓倒我们。因为捉住了佛法的源头,就等捉住了佛法的主干。

  要理解佛法并不难,难在自我,佛法告诉我们,自我是虚幻的,要对治虚幻的自我。问题是,没有几个人能够放掉自我。这才是它难的关键。

  在阿含经里,佛陀说:你们不要把我的每一句话都当成金科玉律,你们应该去检验它。佛从没说你们一定要信,信我就什么样,不信又什样。

  大家一定听过“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句话,五比丘之一,阿罗汉阿说示Assaji这么宣告。舍利弗听后毅然放弃外道的尊崇地位,进入佛世尊的沙门团中,成为一位比丘。

  “缘起”,“因缘生,因缘灭”的法则,在宗教界是很特殊的说法。也许学科学的人会认为本来就是这样,本来一切都是因缘聚合就出现,因缘离散就消灭,没有什么特殊。它的特殊就在当时把这个哲学或宗教上“本体论”的迷思打破。

  从“缘起”来看待所谓的“唯一”,不管那个“唯一”是神、是心或物,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法和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所以它的构造就是很多因缘条件构成的,是因缘条件在此时此刻,此地所呈现出来的。任何一个因缘条件又是一法,那个法法之所以会成为目前这一法的因缘条件,它背后又含有许多的因缘条件。

  例如:我们都是父母生的,是妇产科医生助产而生的。太多太多的因缘构成生命的诞生,其中随便再举一个因缘,里面又有太多的因缘。例如妇产科医生可以创业就诊,他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医学院七年的教育,而医学院的大楼、师资又是从那里来的?如此推下去,是不是包含了许多的因缘?医学院大楼牵涉到的建筑、营造,乃至仪器,又关系到一些仪器公司及科学家在背后做研究。这里面的任何一法,譬如建筑,培养出一个建筑师,又是许多的因缘。

  佛法不是金字塔,佛从未叫我们去寻找金字塔顶端的那一点,佛法是扇状的。任何一点,往上追溯,就像扇子一样,可以开展到无限。因此,佛法不做“本体论”上的推论,那是没有意义,是浪费时间的,是一种戏论,所以它打破哲学和宗教上寻求根源的迷思。

  另一方面,它也打破自命为科学,认为“科学万能论”的迷思。科学之所以成立,也需要定理,原理和原则。像数学要有基本的公式,从公式再开展出许多的证明题及复杂的演算。所以就科学而言,虽然它可以提出许多结论,和非常精密的推论过程,其实这是从假设开始,经过实验,然后证明。所有科学实验的证明过程,最重要是它采用归纳法。如果下次实验出现同样的成果,那么它就有可能是真的。但科学本身也在谈因缘论,很多科学家,就是因为在因缘论的思考下接受佛法。

  有些科学家,由于知识傲慢,只相信科学,不信宗教。因为他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触及的色、声、香、味、触、法。就像一位出名的科学家在“宗教与科学”的会议上说:“我不相信鬼,除非我看到它”。这就是一种知识傲慢。自己看到的才相信,但是科学为什么可以一代一代的,后代推翻前代?那是因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本来就有限制,尤其是我们的生理。每一代的科学家,往往透过仪器的发明又突破了,增加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根”的能见度,于是他的眼耳鼻舌身“识”就可以面对更多,更复杂、更精密的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情况下,过去他认为没有的,可能等到仪器发明,他就认为有。

  所以科学家相信因果论、因缘法。无形中,他们还认为佛法是比较接近科学的。最起码佛教国家未曾迫害过科学家,但是他们认为佛法谈的许多东西是他们不知道的,并且是没有办法检验的;因为没有办法检验,所以就从那里切掉,认为那个不存在。但是那并不符合科学精神。因为没办法检验,顶多存疑说不知道它到底存不存在,而不能确实说它不存在。

  这些科学家自认为已经够客观,但他们已预设了一套先验的知识,他认为一定要先存在这些,接下来,推演出来的经验、法则才是正确的。可是那样先验的知识都未必经得起考验,所以科学者往往都成为唯物论者。唯物论也是断灭论,因为眼、耳、鼻、舌、身根与识所能接触到的是此生。此生之前的看不到,此生之后的也看不到。如果说存而不论,倒也好办;但是他们往往会比较果断地认为那个是不存在的!所以容易进入断灭见或唯物论。

  其实佛法的“缘起”论,一方面能对治玄学或宗教上本体论的迷思,另一方面,也对科学有些忠告及提示。如果我们不关心其他宗教,哲学或科学,那我们是不是需要接触佛法呢?“缘起”论当然跟我们的身心有关,这才是重要关键。

  佛法存在于世间,不是为了破斥别人。佛陀也不以破斥他人为乐。佛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忠告者,佛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好,如何超越和解脱。所以佛陀讲缘起论,主要是针对每一个有情,特别是听得懂佛法的人。

  

缘起的主轴──有情

  “缘起”的原则,当然可以推论到任何一件事物上。所有事物都是因缘法则的组合,没有一法是脱离缘起的,但是它特别针对“有情”。关于这点,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也提过。以有情为利益之大本,所以是谈有情的缘起。有情的缘起,是怎样的缘起呢?有情本来的身心状态,是缘起的。佛陀是一个证入涅槃的大解脱者,一个圆满正觉的佛陀,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也是缘起,也是有因有缘而达到的。所以缘起的主轴,还是绕著有情来谈。

  这种结构是从经验开始。佛法不做任何想像,想像没办法检验;但它不像科学家那么武断,凡是看不到的就认为不存在。它常常会提醒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我们的情意错乱,而有了局限;把局限打开了,你认为看不到、听不到的,因缘到了,你会发现它的存在。

  

随喜广度有情

  佛法的经验法则,让我们了解目前的身心状态,以缘起的智慧而言,一个觉得不需要解脱的人,他的因缘不具足,你强迫他并没有什么用,所以佛教在历史上没有圣战,没有为了某人不学佛而打倒他,强迫他改变信仰。对于因缘不具足的,我们可以帮助他,促成他学佛的因缘,如果我们努力了还无效,也没关系。将来有一天他因缘具足,他就会学佛了。所以对一个很满意目前身心状况,或一个很钝,钝到认为自己一切都很好的人,我们随喜。

  假使,你觉得身心不满足,你只想改善目前的身心状况,只希望你现在有钱、有权、有名、有良好的生活品质、有很好的妻子儿女。这虽然是庸俗快乐的追求,佛陀并没因此而鄙视他。在阿含经里,佛陀对于这些身心状态不堪任去寻找更高的解脱时,佛陀随喜地告诉他们,如何做一个好国王、好将军、好媳妇……;布施、持戒、学一点禅定升天的道理。佛从不认为,你如果要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做一个快乐的天人,就必须信仰佛陀。而是公正地告诉我们,行为要符合因果法则。而不是说佛陀有一根魔棒,只要信他,他一点你就成了。

  

因信称义与因德称义

  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的分野。佛教也讲升天之法,虽然它不是很高的境界,但也教我们怎么做。其他宗教,莫不在追求长生不老或升天,永生天国,它们比较趋向于“托附”,把自己托附给那个不知名状的最高主宰者,只要完全信靠祂,祂就会给你恩赐。在基督教里,一直在争议:到底是因信称义,还是因德称义。一个人获得救赎,上升天国,是来自于他纯一不杂地信靠上帝,还是来自于他的美德?最近,我读到他们的文献,天主教和基督教已经达成共识:他们认为是“因信称义”,也就是说,人的福乐不是来自于他的美德,而是因为他得到上帝的恩宠。上帝白白赐给大家一个恩宠,这里面有人得到恩宠,但也有人得不到恩宠,你没办法去解释它。

  同样是追求升天之路,佛陀教的不是要信靠佛陀,甚至不认为成为一个佛弟子,就保证能够升天,因为那要看自己的德性,绝对不是“因信称义”而是“因德称义”。能够相称于目前的人格、品行,就能够自然地达到某种境界。如果你对生命的境界,基于因缘法则下,你要给自己快乐,就必须给别人快乐,不要带给别人苦恼,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进一步,如果你觉得生命就是这样。虽然快乐又怎么样?快乐还没到手都是苦恼,到了手以后又觉平淡空虚。自杀的,很少是到了走投无路而自杀,而是因为空虚得不得了而自杀。这种人有足够的时间去烦恼,快乐对他来讲已经麻痹了。对一个穷苦的人来讲,忽然间得到一幢漂亮的房子,里面设备齐全,他会觉得此生富足了;但对一个一直都在富足环境生活的人来讲,他的感官已经麻痹,他并不觉得住豪宅有什么快乐,他要寻求更高的快乐。如果他没有其他的精神目标,他会觉得他的生命很无聊,这时他的苦恼就产生了。

  心念、境界是无常的,令人患得患失,没到来的好境界盼望它;到来的,又开始麻痹迟钝,然后又开始要追求新的刺激;而等到它灭坏了,又开始痛苦。不但是境界的变迁使我们痛苦,心念的变迁也使我们痛苦。心念也是无常,不断地在变迁。因缘不断地聚散,环境还有相对的稳定性,心灵的稳定性更差,不断地在生灭生灭中,无常变化。

  从“乐”到“不苦不乐”到“苦”,一直不断地变化,所以佛法不是不讲快乐,而是告诉我们,本质上的“乐”,相对地呈现出“苦”相。尤其是当我们还执着自我时,苦感就更深。

  

我爱我结苦恼因

  要改善因缘摧毁所产生的败坏之苦,就要寻找出病根:那就是爱,自我爱,爱结。自我的念头太强,以致那种强大的本能产生一种内聚力,使每一个生命根深蒂固,本能地认为有一个独立、恒常、真实不变的自我,并且去聚集任何对它有益的质素,排除任何对它有害的质素。以胎生众生为例,从受精卵的那一刹,结合父母的基因开始,它就不断地增长扩大,合和增长扩大,靠外在的物质养份而强大,牢牢抓着自己。这种本能的“身爱”和强大的爱,使他没办法看透缘起缘灭的道理。使他在恍惚之中,抓住一个模糊的中心,从这个中心滚出具相的东西,如我的身体、我的杯子、我的桌子、我的家、我的国家、我的宗教…。不断地从这莫名其妙的一点,产生一个漩涡,内聚不断地增强。只要一有内聚就有排他、排外;那不是我的,这是我的。我的,我就比较爱。不是我的,就比较冷漠。为了成就我的,可以攫取他人的。这样的运作,这样的我爱,变成问题的症结。有了我爱,于是有了烦恼,这种烦恼就是我爱推演出来的。遇到顺境贪着,遇到逆境排斥,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不明事理,永远都从自我去看待问题,这就是愚痴。先扫内毒再除外毒

  这种贪、嗔、痴,佛法名为三毒。名之为毒是一点也不假。我们常常认为外境很毒:农药很毒、毒蛇很毒…。我们想尽办法去排除农药,所以吃有机的蔬菜。毒蛇很毒,就想尽办法赶尽杀绝。可是你会发现,当医学、科学不断的进步,那个毒依然存在。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克除了一种病毒,另外一种病毒又出现了。不断出现新的病毒,我们不断地忙着扑灭旧的病毒,好似冥冥之中,有某种因果报应似的。说穿了也很简单,万物有一个法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投”。我们内心有贪、嗔、痴三毒,也就很难不感染毒性的东西在我们的身边了。

  所以要改善这些,并不是用我们的嗔恼心去杀灭它,而是先改善我们的心地,去除我们的贪、嗔、痴。这并不是天方夜谭,看过高僧传就知道了。猛虎毒蛇在高僧身边乖得像一只猫,一条虫!当高僧、阿罗汉、佛陀的慈悲心无量无边扩大时,他就不惧触毒,众生见到他生欢喜,众生不会用他的毒去触他!众生有毒,他的毒可以触别人,就不触圣者,所以名之为毒,是有道理的。

  

从三毒而生业

  从贪、嗔、痴三毒产生了“业”。“爱”是一体两面的,“自我爱”,为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可能会侵犯其他众生,因为他有他的贪嗔痴。所以自觉或不自觉地侵犯众生,那就是爱的负面,就是贪嗔痴产生的恶业。但是他的爱,也可以因为自尊自重,他要求自己品格高洁,是壮士仁人,有浩然的天地正气,或者说等而下之,他希望群众接受他。他节制自我,不管是来自于自我的要求,或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自增上,他增上”;自己对真理的爱好:“法增上”,那个都可以塑造自己某种道德的力量。那也是自我爱所扩展出来好的一面,可以从自我爱发展出善业来。

  可是不管善业或恶业,它都是有执着,有自我爱的。有自我爱,所以杂染,所以不能纯一不杂。这样发展下去的善、恶业都必定会得到果报,善业得乐果,恶业得苦果。乐果和苦果本身不是善恶,可是它们可能会使我们产生新的善、恶。不但苦果可能会让我们造善、造恶,乐果也一样。一个人在贫穷之中,可能会杀人放火,也可能会因为在贫穷而体谅贫穷的苦难,珍惜贫穷者;一个人在富贵之中,可能乐善好施,也可能放逸诸根,败坏家财。所以乐果、苦果本身不是善与恶,但可能衍生善与恶,这是非常复杂的。

  总之“自我爱”的问题不能解决,有了自我爱,产生了力量,就会延续生命。在这一期的生命,所有行为言语的总记录,不会就此一笔勾销,它会发生接下来的影响力,去抵偿我们所有的言语和行为散发出来的效果。所以,生命会不断地在死亡的那一刻再生,原因就在自我爱。自我爱使我们不能容忍生命就此终止,一定就本能地去捕捉下一期的生命质素,从那一点开始继续发展。自我爱又使得我们有烦恼和业,有业的力量,又使我们产生依业记录的果报。

  

业与异熟果报

  这个业的影响力产生的果报有两种。一种是它产生了“异熟果报”:不同类、不同时,但是它必然还是会成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而且变异成熟。“变异而熟”,故名“异熟”。这种果报,从我们的行为而产生。这种行为,为什么叫“异熟”?比如说,当我们布施,我们产生了对众生的欢喜心、布施心,这个布施未来产生的果报,可能是非常富有。布施跟富有是两件事,是“异”,不同类,而且不同时。从布施到成为富有的人,可能经过若干生也不一定,“变异而熟”中间好像从布施这个动作产生了影响力,经过变异,最后产生了富有的果报。

  

业与等流果

  这个“业”,也产生了另外一种影响力──“等流果”。为什么叫“等流”呢?因为它平等流出,也就是说,怎么样的一种行为和心念,它会一直增强下去,并且持续下去。比如一个人乐善好施,他不但为未来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富有果报,且产生了良好的品格。至关重要的品格会一直等流下去,甚至增强持续下去,,他下一生可能还是乐善好施的人。一个悭贪的人,他未来的贫穷果报,就是异熟果报;而这个人的悭贪,这一生没有经过对治,下一生依然悭贪,这就是等流果。

  从“爱结”、“爱”、“我爱”,产生烦恼、业和果报,这一连串也是生命会再流出的另外一层原因。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爱的力量。爱有两重力量,第一个力量,使生命产生强烈的生之意志。生命一定会不断地再生,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另外它会从自我爱产生烦恼、产生业和果报,也就是说,自我爱又有第二重力量,它会决定我们下一生,乃至未来若干生的生命型态,它到底是苦还是乐,是天、人、鬼、还是畜生。

  所以自我爱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直接绝对会出生的力量;第二股是决定我们会生在何处的力量。一个是直接的,另一个是间接的。所以佛法讲缘起,主要是告诉我们,我们的一切,背后有因有缘。你只能信靠自己,去改善它。佛陀教我们可以改善它。怎样改善呢?这就要依缘起法则。那个境界叫“涅槃”,当生命死亡的一刹那就终止,不再轮回了,因此它不叫死亡,叫涅槃Nirvana。

  

凡缘生者必趋于灭

  为什么可以灭呢?为什么其他生命会煞不住车一直下去,而佛陀、阿罗汉可以到这里就终止呢?这也是缘起法则。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里有一段话──“凡缘生者必趋于灭”,这是很重要的法则。如果此一法则和现象,并不因缘生的,那么它应该是实体性存在的,它不受因缘的左右。如果这是个圣人,那么他应该永远都是圣人;是凡夫的,就永远都是凡夫,翻不了身。可是,就是因为它是因缘的组合,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是因为爱结,所以只要爱结的因缘摧毁了,它就没有理由不消散,它的“生命之流”就没有理由不停息。

  “灭”:很多人解释“苦集灭道”的灭,往往会太强调“某一个东西”把它弄灭,很像火在烧,消防车过去把它扑灭,这样的解释是很危险的事情。假使那个火是一个实体,十辆、一百辆消防车都没有用,因为它会源源不绝的冒火。它不是一个实体,就因为他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以火宅来说,消防车不来,有一天它会不会灭呢?它还是灭啊。怎么会不灭呢?东北的大火烧了几个月,当然我们要赶快扑火,不然烧下去怎么得了!但是如果你不扑,它就不灭吗?它怎会不灭呢?它烧完就灭了呀。所以有生者必有灭。灭其实也是缘生法则,它也是缘起法则。因此,一个圣者得到解脱,寂灭,那是符合缘起法则的。

  但是为什么佛陀、阿罗汉灭,而我们不灭呢?以火炉作譬喻:在家乡灶升火时要放柴进去,甚至还要用扇子来煽,后来还有煽风机,抽风来煽,火就不断的烧。我们的“爱结”使得我们生活中充满很多的烦恼,造了很多的业。这些烦恼和业就是很好的柴薪,让生命的五蕴炽燃;色受想行识,太多的材料可以烧,不断地燃烧。一生的记录,业的种子可以烧个几百生,它可以有无量无限再生的形式质素。“自我的无明”就像源源不绝的风,永远有自我,有自我的无明,不能看到实相,看到一切都是缘生的影像。因为人不断的灌无明的风进去,所以五蕴怎能不炽燃呢?所以一切法生起必趋于灭,它不灭是因为我们不断地炽燃它,不断地加添烦恼、业的柴薪,及无明之风。所以表相看来,就好像生命一直在持续之中。

  

根境识三事和合生触

  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亲自检验它,这种事可以亲自体会到,不必等涅槃才体会到!你去想某一件事,这件事情让你很生气,如果你当下能看到生气,“根境识三事和合生触”,这个触的当下生起了苦受,生气的法生起了。有些人可以气一辈子,有些人气完了,会慢慢地消散。大家一定有类似的经验:前一天遇到一件很生气,很伤心的事,经过一个晚上,可能还是一样想不开,愈钻牛角尖。但是第二天早上看到太阳,听鸟在叫,你会觉得这世界没那么差。为什么呢?因为烦恼生起是因缘法则,但因缘是会消散的,所以情绪生起一定会趋于灭,之所以不趋于灭,是因为你一直“等流”它,所以不趋于灭!

  台湾有位歌星白冰冰小姐,她的女儿被绑票,惨遭凌辱撕票。她只要一讲起那个罪犯,甚至罪犯的家属,她都咬牙切齿,有时甚至乱弹四射乱讲话。我觉得不要讲宽恕那么伟大,毕竟女儿不是我们的。可是,她要善待自己,先不要讲善待罪犯,她得先善待自己。一直不断地把女儿最痛苦的镜头重复,不断重复,不断地恨,那个恨不断惩罚她自己,情绪不断高涨。即使几个人为她女儿陪葬,她也不满意。她不断地添加恨柴和仇风,这样仇恨怎能停呢?所以就不趋于灭。因为她制造新的因缘让它能够等流增加。

  所以,以灭谛来说,我们没有证得彻底的解脱,可是我们必定有类似的经验。一件事情想不开,就过不去,一直不断地想它。有些事情,时间和空间可以治疗,随着时间慢慢淡忘。过去了,在心里头就不再生起很大的情绪,我们必然都有类似的经验,这就是一种缘起的生灭法则。所以“灭”不是无中生有的。

  有很多人问“灭”是什么境界?“涅槃”又是什么境界?难道是无中出现的?你现在的状态止息下来就是灭。你现在所有烦恼的状态止息下来,就是灭。到那个时候生命已尽,没有“自我爱”就没有妄动,不会产生“生”之意识,就不会结合下一期的生命。所有过去业的记录,由于缺乏自我爱的推动,所以就不生了,这就叫灭。有人问,那涅槃是怎样的境界?你这样问就不是缘起法则了。你认为有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是“真常”不灭不变的,那个东西在那里摆着,你这样一想,那就不是缘起论了。

  

灭必趋于灭

  接下来讲灭,要如何证灭呢?讲很简单,“必趋于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过痛苦的经验,也知道不要去添柴火,不要去加风扇,说起来很简单,问题是过不去啊!我的“无明”,我的“爱结”怎么消散?那当然是高难度的事。所以佛法的难,就难在这里,不是难在理论。理论讲两句,就没有什么疑问,难就是难在实践。虽然如此,难道就没有起步的可能性?当然有。本文八正道之缘起中道

  佛法讲“八正道”,指出方向。我从八正道归纳的一个道理,就是“中道”。佛陀说中道,很多人问什么是中道?龙树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啊,学问大了!那跟我有什么相关呢?中道又跟我有什么相干?我知道这个颂之后,生活中怎么运用它呢?佛陀说法,怎会脱离人的生活经验呢!所以,中道有“缘起中道”,“八正道中道”。

  缘起中道,在哲理上,思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或“八不”中道,从这里可以推出结论,可以破除任何一种执着的见地。但我们这次讲八正道中道,不研究这个部份了。

  八正道中道,佛陀说那是古仙人道。一切过去的佛陀都是这样证道的,未来的众生也依它为道基而证道。那就是我们的戒学、定学和慧学。身语二业学习端正,心念学习增强。心念增强了,才能把本能的自我爱挽救,扭转回来。不能纯靠理论!理论听懂了,情意还是一样的错乱,所以透过强大的心念去纠治。至于慧学,慧学是基础,更不可少!也就是要有正确的知见,从正确知见,培养出端正的身口二业,和端正强大的心意,再用这个心念继续观照正确的知见,如此这个正确的知见,到那个阶段,不再只是理性上理智的认知和知识,而会变成情意的一部份。这溶入情意的部份,一定要经过强大的纠治力。

  

八正道以正见为首

  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先要树立佛法的缘起正见,从缘起正见再正思维,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能不能用缘起的正见去对待,去诠释它,能不能如理的面对事情作意,这是很长的功夫。因此,我们会觉得为什么有些人讲的是一套,行为又是另外一套。他的正思维欠缺,正见对他来讲只是一连串的名相和理论而已,他没有运用到生活中。一个人能正确的理解佛法,就不会为生活的事而烦恼,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检验他的正见的机会。一件事情来到了,如何去面对?你所面对的和你背后的逻辑哲理思考有关。

  一个坏人在欺负另外一个人,你是一个缘起论者,你会如何看待它?如果你没有进入缘起正见,你会觉得很烦,心想他们害得你不能打坐,那个“我”就起来了,这就不是缘起。“我”啊,都是“我”,充满著“我”!这个人打那个人,你劝弱者,不要跟他一般计较,这是缘起正见吗?让弱者愈弱,让强者愈加变成强,增强他的恶习,以为如此有效,这并不是缘起正见。那你该如何对待呢?你为什么没想过去制止强者呢?这时候,你就看到很多佛弟子说:要忍辱,修忍辱波罗蜜啊。他可以用佛言佛语去打发,可是增长恶人的习气,不是“正见缘起”。

  在一个大法会上,涌来数百人听经。而你却在厨房里捡菜,一边挑,一边生气,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去大殿听经?那就不是缘起。如果你觉得因为我跟师父很有缘,为师父做事我都满心欢喜,这还是有贪有嗔有痴,也不是缘起,是从“我、我所、我所爱”而起。如果没有任何的特殊因缘,只觉得能够有人听法,真好。能够成就别人听法,能够得到广大无量的欢喜,就算自己听不到都没关系,那不就是缘起嘛!在挑菜的那一刻,也可体会缘起。所以佛法不怕生活来磨,怕的是没正见。没正见,所以没正思维。有了正见,能把正见用在日常生活中,每个生活对他来说,都是很好的考验。有了正思维,他的正语、正业、正命就会出现。正当的言语,行为,再加上正确的谋生方式,这其实也是戒学广义的一部份。

  

标签:中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