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无常苦海>>正文内容

不留心死亡的损失[嘉华仁波切]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6日
来源:转载   作者:嘉华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觉知到自己将死是有益处的。为什么?如果不能觉知死亡,将无法全心留神于修行,只会无谓地浪费生命,无法确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会令痛苦永续,而哪些能带来快乐。

  如果不能全心注意到自己也许很快就面临死亡,将会受虚假的恒常感支配,以为“我很久、很久以后才会死。”然后等到时间一到,即使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也已经没有能力做。很多西藏人小小年纪就进寺庙,研读有关心灵修行的经典,但到了真正修行时,就似乎少了实修的根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实地了解无常。

  如果你已经想到如何修行,决定自己绝对要闭关几个月或甚至几年,这表示你已经受无常的知识所驱策。但如果不能一再思索无常的毁灭性,就无法时时提醒自己赶快修行,而使修行停顿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闭关几年后,却在稍后的人生中无法留下任何印象。思索无常,不但能驱策我们修行,同时也能为修行加油。

  我们甚至有可能出家到寺庙中生活。如果是这样,我们将得到新的名字和新衣,同时也不会太忙碌;我们只需改变自己的态度,将注意力放在更深入的目标上。但如果仍然持续忙碌于眼前一些肤浅的事情,像是美味、华服、豪宅、开心闲谈、交很多朋友和点头之交,当别人做了你不喜欢的事时,你就争吵打架、树立敌人,这和出家之前相比好不到哪儿,甚至可能更糟。要记住,如果只是因为尴尬或害怕道友指责,从这些表面的活动中抽离并不够,你还必须从内心开始转变。这对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居士都一样。

  也许我们被一种恒常感围绕,认为自己不会马上死,而在活着的时候汲汲追求特别好的食物、衣服及谈话。即使就长远来说这些都没有意义,但由于渴望眼前的奇妙效果,我们也会运用一切无耻的夸口和方法取得需求,像是放高利贷、鄙视朋友,以及提起诉讼等。这一切都是为了不必要的贪婪。

  一旦将生命投注在这些事情上面,金钱就会变得比研究更有吸引力,即使试着修行,也不会太专注。如果书中有一页掉下,我们会犹豫要不要捡起来,但如果是钱掉在地上,我们毫无疑问就会捡起。当我们遇见真正将生命投入到更深追寻的人,也许会觉得他们那样投入很好,但也仅止于此;可是如果看到有人身着绫罗绸缎、展示他的财富,我们却会渴望得到这些财富,万般欲求之。结果就让我们愈来愈执著,最后会不择手段要得到它。

  一旦投注心力追求这一生的华丽装饰,烦恼就会增加,进而带来更多恶行。这些负面的情绪只会带来麻烦,让自己和周围的人不自在。即使我们短暂地学习在觉醒之道中循序修行,也只会获取愈来愈多的物质、与更多人牵扯,无异在做此生肤浅之事的修行,禅定式地培养对朋友的渴求和对敌人的仇恨,同时算计着方法来圆满这些烦恼的情绪。

  到了这个阶段,就算听闻真实而有益的修行,我们也会觉得“是的,是这样,但是……”。一个“但是”接着另一个。确实,我们在无始的轮回中已习惯于烦恼情绪,但现在还加上对“肤浅”之事的修行,变得更糟,让我们远离真正的助益。

  当我们受到如此欲求的驱使,就无法得到自在。我们无法令他人快乐,当然也不能让自己快乐。当我们变得愈来愈以自我为中心时,一切都是“我的这个,我的那个”、“我的身体,我的财富”,只要任何人干预,就立即成为愤怒的对象。虽然我们从“我的朋友”和“我的亲戚”那儿得到很多,但在出生和死亡时,他们都无法帮助我们;我们独自来到这世上,也必须独自离去。如果死亡那天,朋友可以伴随,那么执著就有价值,但事实不是如此。如果在一个全然不熟悉的情境中再生,而过去的朋友可以帮上忙,也许我们就可以考虑对他们执著,但事实上他们却无法帮上忙。

  然而,在生与死之间,这数十年来就是执著于“我的朋友”、“我的姊妹”、“我的兄弟”。这个错置的重点一点助益也没有,只会创造更多迷惑、欲求和仇恨。

  当你过度强调朋友时,也会过度强调敌人。出生时,我们不认识任何人,也没有人认识我们。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求快乐、不要痛苦,但如果我们喜欢某些人的脸,就会想“这些是我的朋友”;不喜欢某些人的脸,就会想“这些是我的敌人”。我们替他们贴上身份和绰号的标笺,最后还一再练习对朋友的渴求,以及对敌人的仇恨。这样做有什么价值?没有。只是花费过多的精力关注这一生肤浅的事务,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中遗忘了深度。

  如果还不修行,在临终那一天,周围环绕的不是能提醒我们做善德修行的人,反而是哭泣的朋友和其他相关的人。这只会带来麻烦,而这都是我们自己招致的。错在哪里?就是没有全心留神无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