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完了正宗分。下面是流通分:
三、流通分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十缘备识”:“念佛恩故、念父母恩故……”等的十种发心因缘都完备地认识了。“八法周知”:发心的八种相貌也完整地了解了。这样就“趋向有门,开发有地”,要发菩提心,再不是糊里糊涂、不知道该怎么修,已经指示了门径可以趋向,开示了方法可以开发,剩下来就看自己努力修了!
[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身心、内外各方面的条件,这又是人生当中意义最大、最深远的一件大事。不具备因缘,不能发菩提心,当然是可怜。具备因缘,不愿意发心,那就更可惜。省庵大师在这里苦劝与会大众及时发起大菩提心,不必等待。
大师说:我们都共同得到宝贵的人身,生长在佛法住世的中国,六根健康无病、四大调和轻安,对佛法僧三宝又具有信心,也没有魔障干扰,这已经是极为幸运的人,况且又能出家,又能受具足戒,又能遇到殊胜道场,又能听闻到难闻的佛法,又能瞻仰世尊的灵骨舍利,又能修习忏法悔除罪业,又能值遇善友,又具有内外殊胜法缘,这真是胜缘中的胜缘。千千万万个人当中,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福份呢?那么在这样万缘俱备、千载难逢的时候,不发大菩提心,还等到哪一天再发呢?
难得的因缘聚会的时刻,应当为了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在亿亿事当中是关系自己慧命、关系一切众生利益的最重大的事。前面说“心发则佛道堪成,愿立则众生可度”,为了众生为了无上佛道,有佛性的人应当发无上的菩提心。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这是省庵大师再次苦口婆心地劝发,大师说:我但愿大家哀愍我的一腔愚诚,可怜我的一番苦志,和我一起来建立大愿,共同发起菩提心。没有发起菩提心的现在应当发起来;已经发起菩提心,要让发心进一步增长;已经增长的,让它相续不断。
就像我们一天也不能离开饮食,发菩提心需要年年发、月月发、日日发、时时发,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须臾也不可离。《发心仪轨》当中说: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发菩提心是我们大乘修行人每天不可缺少的功课,这不是最初略略口里念念就能完成的事。应当从最初入大乘门开始一直到成佛之间,时时坚持、辗转不断地增长圆满。
以一个比喻来说明,我们人活着,要靠心脏的搏动,心脏停止跳动,生命就会终止。菩提心就像心脏搏动一样,什么时候能离开呢?舍离了菩提心,大乘菩萨的慧命就会从此中断,菩萨行持一切六度万行,菩提心就是所依,就是菩萨行的动力源泉,所以这有多么重要呢?(所以我们要三番五次地考虑、再三地观察,相续当中要么就是以改造的方式相似的菩提心、要么真实无畏的菩提心乃至相续当中没有生起之前,通过很多的途径积资净障,要祈祷佛菩萨,尤其要祈祷诸佛菩萨和传乘上师,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增长菩提心、圆满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下,自己的身口意直接间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样再再祈祷、再再观想皈依及发愿,然后积资净障的方式做一些修行,最终回向唯一生起佛菩萨传讲八万四千法门核心的一个菩提心的功德。这样,相续当中串习大乘菩提心的功德。)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勿畏难而退怯”:不要害怕众生难度、菩提难成而退缩怯弱。如果我们畏难而退失菩提心,那会失坏暂时和究竟的大利益,可以说是大乘菩萨最大的衰损。应当这样想:诸佛因地也和我一样,是业障深重的凡夫,甚至做过下劣的恶趣众生,但是因为有勇气承当,精进不退,最终圆满了一切菩萨万行究竟成佛。既然诸佛是从凡夫做成的,我也不必退怯,只要努力,随着修行的提高,一切菩萨的难行都能逐渐做到。
“勿视易而轻浮”: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容易而轻浮躁动,真正肩负救度众生、成就佛道的重担,要有稳固、坚定的菩提心作为支点,这不是以轻心、慢心、躁心就可以承担的,所以菩提心要殷重地修炼。处处历炼,百折不挠,在苦难中发起菩提心,在行持六度万行当中不断坚固菩提心。轻躁浮动,浮在表面上,决定深入不了,很快就会失败。
“勿欲速而不久长”: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发菩提心需要有长远心,就算要经过百千劫才能让一个众生相续当中生起一个刹那的善心,也终究不退失发心。如果只求速成而不愿意长久地行持,那只能说是心力薄弱,这样中间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退掉。所以不能只发露水道心,而要发金刚一样的菩提心。何况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本来是最安乐的事情,为什么要怕时间长呢?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说:“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意思是,大乘菩萨为了利益有情,没有丝毫的退转心和满足心,见到能让某个众生生起一刹那的清净善心,为了做到这一点,菩萨即使要在百万劫当中精进,也不会感到疲厌。如果不发这样长远的心,一旦到了实际当中见到众生难度、佛法难行,能心甘情愿百折不挠地去做吗?肯定不会做的。 多半时间一长都没有心力趣入,觉得还是只顾自己算了。以这样的心态怎么能速成佛道呢?所以,菩提心坚固长久,才能快速成佛。
“勿懈怠而无勇猛”:不要懈怠懒惰而没有勇猛的心。
“勿委靡而不振起”:“委靡”就是精神不振作,颓丧消沉。这是说,不要委靡不振,应当振作精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勿因循而更期待”:“因循”就是照老样子不改。“期待”就是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后天。不可以因循苟且,找理由说:我现在还有事没有了结,等我都安排好了,我再来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在这个大问题上不能拖泥带水,应当当机立断,不然这一耽误,要延迟多少劫的时间在轮回里面吃苦头,一直以一个狭窄的心态没有办法开出自己的如来藏。所以,现在开始就要发菩提心,以菩提心来要求自己。(这就是大乘行人决定要发的,决定要做的,决定要下功夫行菩萨道的。)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不要以自己禀性愚钝而一向无心进修,愚钝就是过去自私自利造恶障蔽了心灵,现在只有发菩提心才能逐渐消除业障,所以越愚钝越应当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多做利益众生的好事,才能消除障碍,把心结打开,(让心流通无碍的。)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也不要以自己根机浅薄,就看轻自己认为自己无分。这个自卑心一定要消除。(而且,大乘的大经大论、了义的这样的法门当中处处说到,)大地众生都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成佛”,世上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只要肯用功按佛法修行,浅根栽培长久就成了深根,何必妄自菲薄、轻视自己呢?
以上讲了发菩提心需要远离八种不正的心态,就是畏难心、轻浮心、求速心、懈怠心、委靡不振心、因循期待心、无动于衷心、自卑心。我们应当反思,把每一句都反到自己身心上检查,自己有哪种不良心态,就要尽量改正。相反的方面,要让自己具足八种德相,就是无畏心、殷重心、长远心、勇猛心、振奋心、果断心、一向有心、尊重己灵心,这样就能成为大乘法器,真正踏上自利利他的菩萨道。
下面再以比喻劝勉后进,不必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丧失发心的极好因缘。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
比如说种树,最开始根也很浮浅,但只要假以时日,不断浇灌培植,根就会越扎越深、越长越坚实,最后根深蒂固,根本以外缘动摇不了。又好比是磨一把钝刀,久久磨砺,钝刀也会变得极其锋利。
所以,浅深、利钝都是相对来说的,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自己能多栽培多磨炼,浅的会变成深的,钝的会变成利的。在这一点上应当要有足够的自信心。(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就知道,只要按如理如法串习,或者就是按大乘的经论的教言那样修行,久而久之,相续当中决定产生大乘殊胜的功德,而且成了利根者,成了善根者,成了真正救度众生的怙主。)
[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怎么可以因为根浅而不种,让它自己枯死;怎么可以因为刀钝而不磨,放在一边让它无用?(这些都是根本没有道理的。)
每个人都不能自暴自弃,知道自己根机浅,更应当自强不息。人贵在有向上的恒心,心一发就会有转机。不然无动于衷,机不转,那就会永远沦为下劣的一种身份。其实一念回心,就已经开始在从钝转利、从浅转深,长久坚持,效果会越来越显著。古人说“勤能补拙”,别人付出一分努力能达到的,我付出十分努力也一定能达到。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必要退缩、怯弱。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又如果以修行为苦,受不了闻思修的辛苦,岂不知懈怠更苦。修行只是一时勤苦,换来的却是永久的安乐,懈怠虽然这一生暂时得一点安逸,但来世要在多少生当中受苦。
所以,深明大义的人为了自他究竟、长远的利益,会舍弃暂时的一点享乐。如果只求眼前一点享乐,对后世、对解脱、对众生、对成佛什么都不去想,这和旁生有什么两样呢?
常常要想:眼前暂时吃一点苦,能灭除无量劫的大苦,得到最永久的安乐,应当刻苦发奋修行。世间人为了五欲的享乐都能吃苦耐劳,我们要成道度众生,更应当有百倍的精进才行。
《大乘庄严经论》当中说:“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这是说,菩萨为了利益有情发了菩提心,荷负了利生的事业重担,那就应当遵守承诺,为了证到大菩提果地,必须行持六度万行。如果不实际勇猛精进地修行,反而懈怠,那是极丑陋、极不庄严的事。声闻为了自己断除业惑,都知道要像钻木取火一样不能松懈,何况大乘菩萨要断除自他相续的一切业和烦恼,更应当百倍地精进。(这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对大乘的上根修行来讲,这个是必须要行持的。对他来讲,这是非常勇悍心推动下精进修持的。)
以下再消除恐怕发心之后退转和菩萨行难行的顾虑。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
况且以净土作为舟航,一生净土就成为不退转菩萨,位不退不堕生死,行不退不堕小乘,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根本没有退堕的危险性。而且往生西方,花开见佛悟无生,具有无生法忍的力量,可以分身尘刹自在地度化众生,何必顾虑度众生艰难呢?(所以讲的非常正确,我们想,只要以利他的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去积资净障、求往生,一旦往生以后,这些自然而然成就。确确实实感觉到,任运自成的方式可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所以,发不仅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娑婆世界上上下下的根基共同重视的一个殊胜法门,也应该要听闻、要思维、要修、要弘扬这样的法门,护持这样的法门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大乘菩萨唯一让大家相续产生菩提心的一种方便。)
没有净土这样的胜妙方便,中下凡夫确实也有发心之后退转或者度生不堪能等等的情况,对发心难免犹豫不决,现在有净土这样的易行道,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做保障,这一生能往生西方就可以真正圆满菩提心,成满菩提大愿,不应当有畏难的心理。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
要知道堕落地狱的罪人还能在往劫发菩提心,怎么可以得人身成为佛子,还不在今生建立大愿呢?
我们有幸做人,贵为万物之灵,又皈依佛门成为人中尊贵的佛子,怎么能甘居下流不立大志?地狱众生罪业那么深重、受苦那么惨烈,都还能发心向上,而我们现在具备这样殊胜的福德因缘,发菩提心有极好的身心所依,为什么不发大心呢?《入行论》说:“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能发菩提心,才算不辜负这一期得到人身。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
无始以来昏迷颠倒,无意义地虚度了无量生,时光不会倒流,过去的就算过去了。今天觉悟发大心,未来无限长远,还有美好的前途。然而,痴迷不悟固然值得怜悯;明知而不实行,更让人觉得可惜。
人生就这么一条大道,这是能真正实现生命大义、究竟成佛、利益无限的大好事,为什么还不幡然醒悟?就像饥逢王膳宁可饿死也不吃,渴遇河水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样也太顽固不化了!(确确实实我们这样想,这些教言非常深奥、非常有价值。我们得到了最殊胜的人身宝,我们明明知道我们得到了暇满人身宝,明明知道依止了大乘的善知识,也遇到了大乘的显密殊胜的甚深广大的妙法,都知道的。而且都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一切垢障都是忽然的一种客尘的障垢,一切众生都当过自己的母亲,这一切一切知道而不发菩提心,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个事情。)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
如果我们能时常想到地狱痛苦,自然会生起精进。想想无始以来造了多少罪业,一口气不来,就成为地狱烈火当中的炭灰,趁着一息尚存还有机会,只有精进修行,才能救自己。净土在前,地狱在后,精进修就能往生净土,了结无量劫的轮回,懈怠放逸,一定会堕入恶趣深渊。
常常忆念无常迅速,这一生像石火电光,稍微一放就会流走,人生这样宝贵,怎么能让它无意义空耗呢?想到这里,有一刻光阴就要做一刻修行,不能浪费时间。(所以这里就说到“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教言。)
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造次”,是短暂的意思。“虞”,是忧虑、忧患的意思。)
又需要以佛法作为鞭策,在这颗心安于逸乐不愿上进的时候,要像用鞭子抽打马匹让马前进一样,以佛法来鞭策自己进步。而且要依止好的道友互相提醒、帮助,在修行上携手共进。这样造次不离佛法和善友、终身依赖佛法和善友,那就不会有退失的忧患。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不要说一念轻微,不要认为虚愿没有利益。发心真切就是事实,愿力广大行持就深。虚空不算大,菩提心最大;金刚不算坚,愿力才最坚。(这个问题我们逐渐作抉择。)
怎么不能说“一念轻微,虚愿无益”,经中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一切缘起原本只在我们心上,心作心是,丝毫不爽。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是心作人天,是心是人天;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升沉迷悟,趋祸趋福,全在这一念,所以一念关系极大,不能说轻微。所以省庵大师说“勿言一念轻微”。
再说有愿必满,并不是“虚愿无益”。按照彻悟禅师语录当中举的一些公案来讲:过去有个郁头蓝弗,在水边林下修习非想非非想定,每次快要修成禅定时,有鱼和鸟来干扰让他心里惊动,他就发愿以后做飞狸入林吃鸟入水吃鱼。后来修成非想非非想定,往生天上安住了八万劫。受完天报之后,果然堕落为飞狸,吞食鱼鸟。发恶愿还有这样大的力用,八万劫之后还能满愿,何况称性发起菩提大愿,怎么会没有利益?(决定有殊胜的利益。)
《神僧传》当中有一个公案,过去有个僧人在石佛像前面开玩笑发愿说:如果今生不能了生死,愿我来生做威武大臣。后来果然变成一名大将军。戏发的愿都会实现,何况以至诚心发菩提心,这个种子播在心田当中,怎么空耗得了呢?(绝对不会空耗的。)
《神僧传》还讲到有一位出家人,博通经论,但没人请他讲法。有个僧人对他说:“你学佛法没有因缘,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来为你代办。”然后问他:“你有什么积蓄?”
他说:“我只剩一件衣料。”
那个僧人说:“这就足够了。”这样,就帮他把这件衣料变卖得到钱,买了一些食物,带着他到一个幽深的树林里,找到一块虫鸟多的地方。然后把食物放在地上,教他发愿,之后嘱咐说:“二十年之后,你才可以开法。”
僧人遵照嘱咐,到二十年以后才开法,结果多年受他教化的都是那些受过施食的昆虫鸟类。
别人代为发愿都能摄受虫鸟脱离旁生做人,现在自己发愿怎么不能自利利他?所以,发愿的作用不可思议。(我们在学习《百业经》里发现了很多公案,)在《百业经》里可以看到往昔有无数修行者,因为多劫前在三宝前发殊胜的愿,以后都以无欺的缘起力一一实现。这些都显示了我们的心不可思议!缘起力不可思议!(所以,发大心、发大愿、发大乘的菩提心,这就是真正一切功德的源泉。)
“心真则事实”:一切事相由心造,心真切,事就不虚。
“愿广则行深”,这是讲愿和行的关系。有愿就能引导自己的行为,愿越广大,行就会做得越深。
在我们的想像当中,虚空应当是最广大无边的!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都在虚空当中,无论从哪个方向延伸出去,都不见有边际可得,而且虚空不会变易,这是一种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广大的相。但是和菩提心比起来,虚空也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我们以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可以作抉择。)以胜义菩提心也就是妙明真心来说,《楞严经》上有这样几句:“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十方的虚空生在你的真心之中,就像一片云点缀在太虚空里,何况诸世界在虚空当中呢?更是微不足道了。)这个菩提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缘故,所以说“虚空非大,心王为大”。当然,世俗菩提心是证入胜义菩提心的方便,在发心的相状上看,以大悲遍缘一切十方世界的众生,以智慧遍缘一切无上佛果,广大没有限量,从这个无量的角度,也是“心王为大”。
再讲“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智度论》上讲,世间的金刚放在牛角上可以摧破。或者,金刚再坚固,也只是有为法的物质,到了劫末仍然会化为乌有,而愿力是无法摧毁的,即使须弥山可以崩溃、四大海可以枯竭、日月可以坠落,愿力终究不可能被四大的灾害破坏。只要自己守持不舍弃,愿力永远不会消失,一定会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长河当中不断地发挥它的殊胜作用。
《普贤行愿品》有一段经文说,一个人到了临终最后一刹那,什么法都保不住——身体的诸根要散坏、一切亲属要舍离、一切威势都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一切都带不走,只有大愿王不相舍离,在一切时候引导其前,一刹那当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什么都会坏灭,唯有大愿王不相舍离,愿王在自己的相续里,即使受生轮回当中,也不会失坏。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联姻”,就是结成亲戚。“缔”,就是连结在一起解不开。)
大众真能不舍弃我的话语,那今天相聚,因缘非同小可,从此我们已经结成菩提道上的亲友,成为生生世世不分离的菩提眷属,而且彼此结成莲社,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多么好的菩提因缘!(确确实实上师三宝殊胜的加持力、自己的善根,这样殊胜的因缘和合的前提下,能发菩提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生世世做度化众生的一种修行人,这是多么好的因缘啊!)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
大师又说:我的所愿是我们大家一起往生我们的故乡极乐世界,一起面见我们的慈父阿弥陀佛,然后一起教化众生,一起成就佛道。这是我们向往而且共同行持的一条成佛之道。
这里讲的是生净土、见弥陀、化众生、成佛道的大众共同的心愿,实际上是选择一条成佛之路,也就是选择今生往生净土,径登不退而成道度众生的菩提之路。(确确实实这样做了殊胜的教诫。)
[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
我们怎么知道,将来成佛得到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是从今天发菩提心、立菩提愿开始的呢?
所以《华严经》当中也说到“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应当说,未来圆满成佛都是从今天发心立愿作为起点的。这是何等殊胜而甚深的因缘!正像《菩提心义》当中所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没有超过发菩提心的大事因缘。
[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我愿意和大家共同勉励来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是值得庆幸的胜事!真是很幸运的!
以上我们讲完了《劝发菩提心文》。为什么要讲这篇文章呢?因为汉地有成千上万的道友修持净土,求生极乐世界,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并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发菩提心是成就净土极重要的正因。这次选讲这篇净土宗祖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也就是提醒大家要大力弘扬菩提心的教法,努力实修菩提心。像这样好的文章,五、六次就能讲一遍,也应当多演讲、多弘扬,让人人心中都知道菩提心,都向往发起菩提心。
当然,在藏传佛教当中,有很完善、很完美、很清净的菩提心的实修教授,单单以世俗菩提心方面来说,像宁玛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车疏》、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当中,都有极殊胜的菩提心实修教授。印度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是开示如何进入菩提心、菩萨行的重要大论。如果能摒除门户之见,深入学习这些教典,我相信在菩提心方面,不论从认识还是从修行,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以这样的一种发心,这次辅导讲殊胜的《劝发菩提心文》。)
最后把这次讲闻的善根,回向未来全世界佛教的复兴!
(讲授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