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请入普贤愿海(四)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5日
来源:转载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的心还不够诚,没有全心地融入,所以没有发挥出普贤行愿的力量。如果事事都能虔诚地随普贤行愿发愿印持,那就离成就不远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邱有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医院,是韩国佛教曹溪宗庆北协会鲁东明居士经营的。鲁东明在当时闻名全国,他事业成功的后面有母亲伟大的母爱在里面。

  丈夫死去很早,母亲发愿要把儿子培养成中医。这个女人没有把儿子送到大学,而是送到中药房当职员,学习中医。(那时还没有中医院,只有中药房。)

  到了第一个中药房,再没有可学的时候,母亲又把孩子送到另一个中药房学习医术。在那里直到把能学到的都学好了为止,又送到第三个中医房,最后那里的师傅印证了儿子的医术,说他可以独立开中药房时,母亲就给儿子开了一家中药房。

  但是在中青道的小小村间开的中医房,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开得并不成功。

  这时,母亲就做百日祈祷。半夜别人都在睡觉时,母亲起来,用凉水沐浴,然后去挑井水,在家后面的一块很平的石头上放上水,为儿子的成功作祈祷。

  有一天,她端着清水正往房间后面走时,感到手和碗沾在一起。她吃了一惊,立刻把碗丢下,碗并没有从手指上下来,更吃惊的是,她抓碗的地方,留下了深深陷进去的手指印。这以后,这个女人就在手指沾上的地方端着水碗作祈祷。

  百日祈祷之后,她得到了指示:“带着孩子往南走,到有‘大’字的地方,就在那里,你的儿子会成功。”

  母亲和儿子就离开家乡来到了大邱。在大邱,她的孩子鲁东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单单是一杯净水,也不可能有实现愿望的功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坚持的心,在佛前供上净水,把心力融进去祈愿,最后是那么真实地实现了。所以,发愿没见到结果,不是愿没有力量,而是自己没有诚心。

  还有一个例子:隋朝有个叫华严的年轻女子。有一次,一位圣僧来到她们村里,她很想去做一次供养,但自己没有钱财,只有两尺粗布。正当她伤感自己贫穷、不能修福时,忽然看到房梁上有一团杂乱的稻禾,她取下来得到了十粒黄米。

  她边剥黄米的糠皮边想:我要拿这十粒米和两尺粗布供养一次僧众。她没有衣服不能出门,直到天完全黑下来了,她才弯着腰往僧众的住处走去。

  快要走到僧众的房屋时,她把布远远地抛向僧房,之后恭恭敬敬地把十粒米放入饭桶,心里诚心地祝祷:我前生悭贪,今生感受穷苦,我现在对着佛陀求哀忏悔,以微薄的供品供养僧众,如果我的贫穷从现在开始消除,就愿饭器中的米饭变为黄色。祈祷之后,她哭着回到家里。

  第二天早上,饭器中的米饭果然变成黄色。人们知道了这件事的缘由,都非常感叹,好义之士纷纷慷慨解囊,以财物救济她。后来,华严出家学道,做了一名修行人。

  华严的供品很微薄,但她的心很虔诚。她供养时,用虔诚的祈愿印持,愿力很快就发生作用,让米饭变成黄色,消除了她的贫穷。

  这些故事能加强我们的信心。我们缘着《普贤行愿品》深深发愿,无形中,愿就引导着心,按照如海的普贤行愿,铺开来形成万万千千的菩提路。普贤愿的力量不可思议,往菩提行海的方向发愿,一定会引导我们的心,从一生到无量生,从一世界到无量世界。这个行愿力一定会辐射开来,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

  正因为未来自利利他的成就都是由普贤行愿流现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直至成佛,恒时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

  普贤行愿与净土

  问:学习《普贤行愿品》对于修持净土有什么大利益呢?我们认真地学习了《普贤行愿品》,学到最后,会得到对净土更新更深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特定的学习《普贤行愿品》的因缘。

  以我们的学习经验来说,讲偈颂时,讲了七支(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的七个部分)之后,又讲愿差别的十六个部分,一愿一愿都琢磨了“所愿求的是什么”、“有何种利益”、“为什么要发此愿”等等,这样一路讲下来,到了“趣入圣者行境的愿”“随学诸佛、随学文殊、普贤的愿”时,感到一步步在往上升,已经达到了高潮,在朝着高深的地道、朝着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引着心去希求,但此后一转,普贤大士以身垂范,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无量普贤行愿,普度法界众生。这样的表现,给人触动很深。只要一路如量地学下来,到这里会产生非常大的对西方净土的认识。自己的心是会得安慰的。

  一般我们会疑惑:一个凡夫该不该现在发普贤行愿呢?这样广大的行愿发了之后,到底怎样去实现呢?心里会没有底,恐怕是要三大阿僧祇劫、转无量生才能修成功的事。但本经最后指明一条捷径,以导归极乐来圆满普贤大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一条条思维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之后,会恍然明白,一部普贤行愿就是立志求证大菩提普贤行海的境界;而一部弥陀愿王正是加持我们迅速实现普贤行愿,阿弥陀佛的发愿力投注在这个重点上面。看到每一条普贤行愿都能在弥陀愿海里找到加持实现的愿文。这就给了我们极大的保证:我们在修习普贤愿王的基础上修持净土,往生之后以阿弥陀佛的悲愿加持,一定能圆满实现所发的每一条愿。因此,我们希求成就无量普贤行,就会把一切心愿都归到一个核心上,就是通过往生极乐来成就愿王这个核心上。

  这样,就更加会欢喜地发普贤愿,因为发普贤愿并非空谈,而是可以很快实现的。只要过了这一生短暂的几十年,就能踏上净土,马上就实现普贤愿王。这是非常快速的,就像从家里出门坐车行驶一小段路,就到了机场登机飞向天空。看到自己能走到这条路,就有勇气敢随经文来发普贤愿,而且会着重发普贤愿。另一方面,也会全力以赴地求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是凡夫成佛的关口,是一成一切成的关口,一旦往生,自己的一切发愿、一切修持,都不会落空,而且,像画龙点睛一样,以前所画的龙身各个部分,经“往生极乐”这一点睛之笔,就一切都活了,都飞起来了。理解了这些,会加强我们往生的信愿。

  所以,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之后,会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生起很大信心,会对往生生起强烈的愿望,而且会非常尊重净土法门。有些道友修净土宗,有自卑心理,认为我其它都不行,只能修净土这样愚夫愚妇修的法。这种认识很不正确,净土法门是极高深而又极平实的法门。学了《普贤行愿品》之后,自己会加强信心加深信心。

  进一步细心地体会,还会认识到“普贤愿王导归极乐”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行愿品》的结尾发人深省,一部《华严经》最后归到《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最后又归到自他导归极乐世界。这里面有大问题,点出了普贤愿王的核心是归向极乐,一代圣教的指归是“普贤愿王,导归极乐”,一切众生成佛的关键也是“普贤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大士以身垂范,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最后以悲心观照沉溺苦海的无量众生,也是发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大士这样示范,是给我们表演成佛之路的走法。普贤菩萨是我们的榜样,他怎么发愿,我们也照着发。他求生净土来圆满大愿,我们也求生净土来圆满大愿,按这样走,决不会错。这样认识清楚了,自己求生净土的心就会非常坚定。

  再一点,会认识到在往生时普贤行愿的重要。经上明显地提示:临终时,身体、名声、权势、财富全等于零,这时候只有愿王能引导我们一刹那顷往生极乐世界。

  这显示了愿在往生关头所起到的极端重要的作用,最终要依靠愿力来往生。这让我们看到普贤行愿的牵引作用。愿力的作用是不虚的,平时真正有发愿,这时愿力就现出来,引着心只求往生成佛,因此就和阿弥陀佛的愿相应,往生西方。

  不仅如此,这个普贤愿还会在往生之后辗转不断地起作用,这种起用是尽未来际不断的。也就是,往生后莲花化生,得佛授记,显现利生的大事业,究竟成佛——在这从始至终的过程中,普贤愿王都起着极其关键、强大的作用。

  我们眼光要放得长远,现在努力串习普贤行愿,将来得利益是极大的,这边串习进步一点,那边往生后的成就就会快一大步;这边能把普贤行愿串习得很好,那边就能以愿力全分地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

  所以现在就要把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装在心里,串习熟练,一点点地引发自己的希求心,把它修积得尽可能强、尽可能深。这个大愿的能量蓄积充分之后,一遇阿弥陀佛,佛一点,就能飞起来,就像火箭燃料充足,一点火就能升天飞行一样。所以,普贤行愿是修持净土上等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成就菩提的基础。

  明朝袁宏道 居士的《西方合论》有一段话说:“修净佛国土者,当发大愿。一者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二者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者不为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者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如来法轮,作大法王,生净土故。五者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者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七者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者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者不为一世界千世界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者不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众生故愿,愿代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一切众生,生净土故。若能如是发大愿者,最后刹那,决定当如普贤愿中所说。是故当知愿为截苦海之舟航,导极乐之明师故。”

  以上的十条愿完全含摄在普贤行愿中。如果我们有真正的愿力,为了实现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最圆满的因,最能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成佛的大愿相应。阿弥陀佛创建净土就是希望众生生到他的世界去圆满普贤行海而圆成佛果,所以最希望我们发普贤愿。我们以普贤愿求生极乐世界,临终以大愿的力量决定会引着我们的心,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普贤行愿前前后后都贯通了,都思维清楚了,再看净土愿这部分,就会明白,这是在给我们示范:现在该怎样朝着这条一生成佛的大道对应着发愿。

  这一点,很多人粗心大意,很快就滑过去了。其实,要注意的是每部分如何具体地发愿,而且,要在心中依样引发。多少人都流于表面,没有落实。这四颂是誓欲临终时没有障碍现见阿弥陀佛,一刹那即往生极乐世界;誓欲往生极乐世界之后,现前就成就所有的普贤行愿,利乐一切众生界;誓欲得佛授记之后,化身无量,周遍十方,利益众生。这是展示往生成就之路初、中、后每一步的走法。我们按照每部分的愿文,一条条地落实发愿,就是首先把圆满的种子都种好,将来就会圆圆满满地结果。

  这里的重点是要得解(得到认识),一旦得解,心态就会随着改变,就是会意识到:我现在要在净土愿的每个环节上,努力去积聚愿的力量,现在积聚了这分愿力,将来就会在每个环节上都发挥作用。由此就会主动地去落实这组净土愿的每个环节,对应着这条成佛之路勤恳地串习发愿,从而改变以往的盲目状态。这就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效果。

  总之,学好了这部分,就能让我们往生净土的发愿得到提升,可以开发广大、长远的往生大愿。经过了这个过程之后,心里装的就是一组非常完整、广大的往生愿。在愿上开展得广大、长远了,往生的信愿就得到了提升,这时修起来,心量非常开阔,信心非常充足,修持净土非常有动力,方方面面的作用都会起来。

  最后要说的是,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来人间的一件大事因缘,就是要接引我们这些有缘人,修持普贤行愿,导归极乐世界。这是现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上师自己就是这样示现的。作为善财童子的化身,上师领受了普贤菩萨的法教,也如普贤菩萨示范的那样,大力引导众生在修持普贤行愿的基础上,求生总集数百亿佛刹庄严的无与伦比的极乐世界。因此,我们要跟随法王如意宝,走这条以普贤愿王导归极乐的成佛之路,而且,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从今生到未来世,在十方世界中把无量无边的众生从烦恼大苦海中度到极乐世界去。

  为什么要讲解《普贤行愿品》

  我的经验是,好好讲几遍,对普贤行愿的认识会加深,对普贤行愿的内涵能理解得更准确,随着对普贤行愿的内涵和利益越来越了解的清楚,自己的信解、欢喜心、希求心等等都会得到提升。

  有句话叫“教学相长”,讲解本身就负有重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心是一股很强的动力,促进我们主动地展开思维。为了解释地清楚普贤行愿的内涵,为了开演出普贤行愿的深广意义,自己会反反复复地去思维、去观察每一句、每一颂的涵义,上上下下的连结,整体的体系,前后的道次第,普贤愿不共的特点,最后的归趣等等。这就让心很近地、很细致地贴近法义、看清法义,对普贤行愿也就能得到深刻、具体的认识。

  像一般人只是带表,从不关心表壳里有什么,但要修表,就迫使人把里面的零件一个个拆开来看,对每部分的结构和作用、各部分彼此的关系、如何组合等等,都要摸索得很清楚。虽然最初需要下一番摸索的功夫,但也正因此而让自己很受益。等到里里外外都摸索透了,心里便了如指掌,闭起眼睛也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就知道该怎么修理。

  同样,我们能认真地讲解《普贤行愿品》,讲上几次,会对愿文的内容非常熟悉,具体到里面一词、一句、一颂的内涵,都会很清晰。再念到这些句子时,根本不一样,字句意义能很清楚地显出来,到了哪一段,是属于发什么愿,要在哪些方面具体作意,心里非常有数。

  像偈文是由一组组具体的行愿串连而成的,各有各的重点,上下彼此间有合理的联系。如果没有用心学过、思维过,感觉会非常含糊不清,真正考问起来:哪几句是属于发什么愿,每一愿在哪个重点上发,愿的范围如何,每一句讲愿的哪个侧面,哪几愿属于一组愿……,都是模模糊糊,根本不能清晰地把握。按这样随文作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像偈颂,有些六句一个内容,有些四句一个内容,有些八句,有些两句等等,如果心里不清楚上下的内涵,往往上面的发愿跑到下面来连接。或者,念颂词的当时就准确地作意,需要速度非常快,要求对这一套愿义非常熟,才能一念,心就趣向愿文所指的涵义。对法义不是熟得透透的,一般人根本来不及反应。

  我们因地是随着文句来串习发愿,如果所缘境都还不清楚,从心里发的信息很乱、很不到位,它所起的作用也很难准确有力量。所以能认真地讲几遍《普贤行愿品》,对自己串习普贤行愿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如果我们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没有好好地学过、思维过、讲解过,这个收效是比较低的,前后比较,会有一比十、一比一百等的差距。

  不通法义,单是念,好像嘴是在文字表面上溜过,经文的意义都藏在里面,好像从没发现过一样。没有真正下到行愿海里游上一遍,没有自己用心一字一句地摸索过,那闭上眼睛,空空如也,愿文的意义不能在心中清楚地显现。但认真思维过、讲过,就很不一样,已经有所认识了,再一想,就像想老朋友的相貌一样,眉目清楚、五官具全,一个明显的总相就可以现得出来,这对于随文发愿大有裨益。有很厚的闻思基础,这时,直接心就缘着愿文的每一点,就按那么去作意,去广阔地用心,这个愿的内涵随着文句就能准确地在心里串习起来。

  我们讲解的时候,需要把心里的理解表达出来,如果心里消化了,作过独立的思维,突破过很多理解上的疑点、难点,或者以前没注意的地方得到了认识,去除了盲点,方方面面做过了,一点点地摸好了,再上来,心是非常定的。这样在修的时候,不是心里还有模糊、还有犹豫、还有错误,这些是没有的,至少也是很少的,这时就是直接按心里所决定的那样去作意。相反,没有下过功夫,没有相当的熟练程度,心就发不出力量来。

  毕竟没有一句句地消化过、融会过,心没有真正去搅过它,没有真正得到认识上的决定,当然念修时不能有力地把住关要,作意也难以做到深刻。

  我们好好地对《普贤行愿品》听闻、思维、讲解,逐步逐步是会抓到要点的。教法的东西,需要用心去搅拌、去提炼。起初,我们也是很肤浅的,嘴上在重复说那些话,心里根本没得到。但经过反复地思维、观察、讲解之后,一点一点都会定下来。最后得到了要点之后,有非常牢固的理解,再修就非常方便。

  注意,自己需要动手去摸索,对经文的内涵要多问为什么。起先会把握不准、把握不定,但准是从不准来的,定是从不定来的。摸索来摸索去,总没有摸索准,但最后到摸索得准的时候,心里的认识会非常牢固。思维多了,这个把握的力量也就练出来了。就像侦探破案,他要反复地观察衡量,最后才能拍板定案,一旦拍板就谁也推翻不了。我想,按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来讲解《普贤行愿品》,对于拿到关键性的那一颂“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是很有帮助很有希望的。

  认真讲几遍,非常有功德、有效果。像我们讲的时候,硬是要对每一句每一颂费很多功夫,等到有一定量的理解了,才觉得那些经文是那么的重要,这时内心才肯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心上,去依教奉行。

  如果我们深入细致地讲解过、思维过,那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会觉得普贤行愿每一愿都是极其重要的发愿,必不可少。像修炼国土、不忘菩提心、依止善知识、常见如来常兴供养、趣入无障碍的境界、常学文殊普贤、导归极乐等等,深入理解了之后,当一愿一愿的名字在心里显现时,都会非常地殷重,都会顶戴在头顶上,心里会觉得十分重要。正是因为作过讲解,下过功夫,才有这样对普贤行愿十分尊重、景仰的心,这一点在没有闻思之前、没有讲解之前,是很难从心里出现的。

  “皇天不负苦心人”,有苦心有诚心去学普贤行愿,得到的是很丰厚的回报。“对里面的每个字都尊重都欢喜”——这样的心情是会有的。不必要别人强迫,自己就有信心要受持一辈子。

  思维、讲解之前会有什么状态呢?就是想:愿文各种各样的,学一点,了解了解也可以。至于是否终生奉持、尽未来际奉持,那是心里没有信念的,好像普贤行愿是外人一样,和自己关系不大,这是缺乏认识的一种表现。

  但学好了,感受绝不一样,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求胜菩提心渴仰”,对于菩提道上修行的种种要点、果地展现的种种大行,会非常有希求心,也就是对于从因至果的广大的普贤行,会有渴望仰求的心,天天都想按这样串习一遍。行什么善、修什么法,都是为了这件事,都会以普贤行愿来印持。这就成为自己菩提道上一刻不能缺少的修法。

  我们当初学《大乘庄严经论》的时候,就知道弥勒菩萨对于学习教法所说的六种心是非常正确的学习程序。曾经很多次做过对照观察,觉得确实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前面四种心,主要是讲要把握文句、文句的意义,法的各部分的体相、数量、前后的关联等等,方方面面需要具体落实,记好、学好、定好。这些做到量了,后面好结果就会出来——“总聚心”会引生,那些一条一条的东西,最后会积聚起来,得到总体上很精要的认识,也就是会获得要点,心里会很清楚要点在哪里。然后,“希望心”就自然要起来,也就是在“总聚心”——得到要点的心生起之后,紧跟着,会生起“我一定要按这样实修”的希望心,这是会很真切地从自己心里发起的。

  像我们学普贤行愿,最初就是做基本功,一条一条的愿,老老实实地去记住、去读诵,把发愿希求的内容、为什么要如此发愿、前后发愿的联系、这一愿为什么要有这几项内容——一条条地思维清楚,最后综合起来,会生起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所以要多讲、多思维、多读诵,这些量上做到了,就会有好消息。只要肯持之以恒,坚定地受持,用一生一世去受持,这个普贤行愿绝不可能不融会在自己心里,绝不可能不生起对普贤行的希求心,绝不可能不转成自己的修行。

  这一套愿文先要理解好,对经文理解得越好,越有助于引生信解,而且,自己修习的愿望、修习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强。而且,处理起来非常有灵活性。这些愿文的套路熟了,就像太极拳的招数练熟了,可以一整套地打,可以一组一组地打,还可以一招一式地练,非常灵活、得心应手。这套愿文,除了日常功课整体地从头到尾念诵之外,可以安排时间,有时思维一条愿,有时思维一组愿,或者这一周修这组愿,下一周修那组愿,这样把它练习熟练。

  在具体的场合,除了完整地念修之外,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发愿。比如,礼拜大藏经或讲法之前,有意识地发愿:“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学。”承事善知识时,心中默念:“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受持戒律时发愿:“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又如,对于不可思议的境界,常常希求发愿:“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等等。见到别人有功德时,作意发愿:“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普贤行愿的愿文好比一套拳法,每一步练熟了,到处都会打,都打得好,到这时,真的是受用无穷。当然,不想打的人,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大的意义。但不希望如此,希望人人都能迈上这条大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