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文化教育>>正文内容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1日
来源:安住菩提_新浪博客 2014-10-15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编者按语

  正坐是我国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也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

 

  我国古代原本是没有椅子的,也没有现代吃饭用的大圆桌,人们普遍都是跪坐着交谈、读书、吃饭、休息等。可以说,中国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状态就是一种“平面风格”——席地而坐,择地而卧,身体受力重心不离“地面”。

 

  但是,自从西方的椅子传入中国后,就改变了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将“平面”变为“立体”。

 

椅子改变了中国人的起居方式

 

  与“平面”相对的,是西方人的“立体”起居方式——即身体重心离地,以椅、凳作为支撑工具。

  

  其实,人类很早就学会坐了。第一把椅子出现于石器时期,椅子应该是从凳子发展而来的,贯穿于“苏美尔文明”整个时期,椅子都在使用。古埃及文明一开始就有椅子,古埃及的椅子发展已经很丰富,皇室椅子的制作非常精美,扶手和靠背都已完整出现。下图是古王国第4王朝胡夫法老的母亲Hetepheres I的椅子(大约4500年前),是从吉萨金字塔旁边的一个墓中出土的。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椅子相对于中国古老的文明来说,完全属于舶来品,自从椅子进入中国并被普及以后,中国人的起居方式,也就渐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高坐。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到习惯垂足坐椅,其过渡时间大致在五代至北宋之间。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早已习惯坐着椅子、伴着高高的桌子生活,其实这本是“西式”的起居方式,西式起居与中国文明结合,博大包容之下或许亦多少有着原生文明的失落。

 

  但只要想一想,那时的人们长期以来在地上生活惯了,对于平民老百姓而言实在没必要在居室里增添这么一个多余物件,而且也缺乏来源渠道。因此终唐一代,椅凳并没有影响、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而大规模使用椅子始于宋朝,这基本成为共识。

 

从席地跪坐到垂足胡坐

 

  唐代以前的人们,在室内仍以席为主,人们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需要一提的是,席地坐也是有规矩的,必须跪坐,当时称之为正坐。

 

  跪坐就是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做“长跪”,也叫“起”。在《后汉书·列女传》中“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有句成语叫“促膝谈心”,是说两个人跪坐在地上的席子上谈话交流,越谈越亲密,不知不觉地越来越近,膝盖都碰到一起了。在今天,人们用“促膝谈心”来形容亲密地交谈心里话。

 

  至于随意地盘腿而坐,古人称胡坐。同样是坐地,“正坐”与“胡坐”相差很大。胡坐以卑贱不恭的臀部着地,把“不洁”的足部正面示人,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他人的恭敬都大打折扣。因此很长时间里,胡坐被华夏礼仪看作失礼的表现(胡坐,顾名思义即胡人的坐姿)。

 

为什么说椅子让中国走向衰落

 

  跪坐才是华夏古人的标准坐姿。虽然进入隋唐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有文化包容力和兼容并蓄的时代,社会已经不那样强烈地排斥胡坐了,但是跪坐(正坐)仍具有传统礼法的地位。不过唐朝后期,文人的地位越来越低,武夫占据了社会的统治阶层,社会风气日渐堕落,大唐迅速走向衰亡,可能与“胡坐”越来越流行有着巨大关系,后文会说到原因。

 

关键的变革发生在宋朝

 

  宋朝社会,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中国进入平民时代,市井的活跃,经济的繁荣,使椅子终于在全社会普及开来,以至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都坐到了椅子上生活,中国人的起居方式终于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平面”变成了“立体”。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这种改革给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要小看这个变化,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建筑风格、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气质,让中华璀璨的文明进程走向衰落。宋朝以后,中国人的思维从此渐趋僵死、老迈、枯燥、压抑……

 

椅子的舶来,使跪坐消亡

 

  由于不坐地了,所以就用不着脱鞋了,中国人曾跟日韩人一样的除履席居的习惯就此革除。而由于坐在椅子上比坐在地上高出了许多,所以桌案也必须升高以求适应,桌子高了,一系列的家具也随之升高,相应的,房间窗户也要升高,进而导致建筑结构的变化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变化,从“跪坐”到“椅坐”, “立体”起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气质。

 

  跪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家居态。与跪坐相得益彰的是中国人宽大飘逸的汉服,跪坐在席上,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然而由于椅子的到来和普及,这种优美的身体符号没了。

 

  反过来想想,穿着宽大飘逸的汉服,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依着高高的桌子,仔细想想,是不是少了一点纯正的味道?而西方人的紧衣窄袖坐在椅子上才好看,可如果穿那样的服装跪坐于地,不也显得很别扭吗?我们古人宽大飘逸的汉服,只有用跪坐的身形,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雍容、端庄、宁静、谦恭的美韵。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跪坐的消亡,使中国人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跪坐作为一个文化重要的符号标志,随着椅子的舶来,慢慢消亡在中华的文明中,随之消亡的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很多优良传统。

 

  例如,朋友之间再也不可能“促膝谈心”了,夫妻之间也无法“举案齐眉”了……想想看,古人跪坐在席上,双膝相依四目相对,身体距离与心理距离都离得很近,很容易坦诚相待相互交心。

 

  若是放到今天,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椅子上再“促膝”在一起,不但两个人自己觉得别扭,旁人看来也必觉得不伦不类。人与人原来诚挚地正面相对,变成了坐在椅子上侧身相顾,或是隔着桌子拉开了距离,坦诚、信任的品格从此渐失……

 

  正因为在历史上摈弃了跪坐(正坐)的礼俗,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变了——端正平稳变成了歪斜不定,原本的典雅变成了渐沾市侩粗俗与慵懒散漫之气。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而席居生活,实为一种“大起大落”的生活——坐卧得低,突然站起便显得高,因为中间落差的距离很大。这种“大起大落”天生就是“四平八稳”的反义词,容易形成一种果敢、锐利和具爆发力的性格。

 

  而当中国人普遍都在高桌高椅高床上生活了以后,由于坐卧站立的距离落差小了,“大起大落”的感觉便没有了。奇妙的是,这时候中国人的性格也走向了四平八稳,并且用“中庸”来解释自己四平八稳的合理性,把古人的哲学概念也拖进庸俗的境地。

 

跪坐的消亡,固定了中国文化的性格特征

 

  现在,已经有人在医学的角度上,发觉正坐对中国古人思维的影响了。不少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冥思苦想的时候,突然站起来走动,这时候,脑中灵光一闪……医学上的解释大意是从地上跪坐的状态突然站起,由于距离落差大,体内“气血”上冲,刺激脑部神经,使大脑思维功能瞬间加强,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灵感的迸发。

 

  古代文人在思考、写作的时候,由于思绪翻飞,难免会围绕着案几站站坐坐(没有椅凳羁绊,站站坐坐很容易),多少哲思的火花,便在那许多次站起后的瞬间闪现。

 

  我不敢武断地说这种“站站坐坐”就等于在提高智力,但古人一会儿贴着地面思考,一会儿又凌空思考,这种大落差的转换或许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体验,从而影响到思想的性格特点,以至影响、形成一个民族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心理。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中国文明最大部分的智慧成果也正是产生在那个席地跪坐的时代,尤其在正坐习俗最盛的周、秦、汉、魏、晋时代,是中国人最具灵性的时代,全面固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特征。

 

跪坐的消亡,减弱了中国人的优势思维

 

  纯粹的华夏哲学精神就是跪于天地之间思考,这是典型的东方思维修炼,讲究的是顿悟,是灵光的闪现,是一瞬间就使思维达到终点。

 

  与之对应的西方人思维,反倒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思维,它不讲究顿悟,不需要太灵光,重视的是过程,重视老老实实地推论,所以西方人的逻辑演绎能力强于中国人。客观地说,这两种思维各有优长,由于文化背景各异,很难兼而优之,但是,要俱失之却并不难!

 

  也许是巧合,自中国人普遍地从地上站起坐到椅子上去以后,中国人的思维从此走向僵化,曾经有过先秦的深邃、魏晋的灵睿、盛唐的飞扬,而自宋以后,则渐趋僵死、老迈、枯燥、压抑。

 

  中国人一贯擅长的东方思维能力亦步亦趋地下降,只有在禅学中还得到了几许继承,而逻辑思维更是自古以来的弱项,从此以后,中华文化呈萎缩不前之势,盖因中国人的优势思维正在减弱,而劣势思维也未能增强之故。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其实正坐的优处还不只如此,它真正的意义是吻合中国古人的哲学思维和对待天地的态度。坐于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亲近,而采取跪坐,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这正是华夏文明的原道精神;与之相对的是西方人“凌空而起”的“立体”起居,象征着疏远自然、不敬天地,故西方人热衷改造自然。

 

  当中国人全部习惯坐椅子的时候,这时的日本人突然又模仿起中国古人的跪坐了(朝鲜人更习惯盘腿坐,也即胡坐)。因此今天我们不要鄙夷日本人喜欢跪坐,他们是我们的学生,只不过作为老师,我们自己后来弄丢了最珍贵的坐姿。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这一丢失不要紧,整个民族的阳刚之气也慢慢丢失了!所以自宋以后,中国在外族面前屡受屈辱,不复当年华夏之雄伟。

 

  跪坐对身体的好处

 

  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跪坐是一件痛苦的事。跪坐其实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是一种锻炼,对身体有诸般好处,这已有医学证实。

 

  跪坐能减少驼背及脊椎弯曲病变的发生

 

  跪坐对整个脊椎的生长发育和保养都是最佳的坐姿。《黄帝内经》上说:“粗守形,上守神!”这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持形体端正。人的脊柱就像汽车的大梁,汽车大梁上放着发动机、水箱、变速箱等,大梁下再安上轮子,汽车就可以跑了;人的脊柱上也“挂着”人的五脏六腑,人的手和脚也象汽车轮子一样,支撑点在脊柱上,这样人就可以正常运动。

 

  大家知道买二手汽车,不能买出过事故的车,出过事故的车,车的大梁会有变形,大梁变形汽车的油耗就会增加,整体汽车的损耗也会增加。人的脊柱也一样,如果出现小关节错位或脊柱侧弯,就会导致五脏六腑不能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会影响相关脏腑的气血运行,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患者脏腑的病变。

 

  跪坐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膝骨

 

  今天膝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9亿骨性关节炎患者,4O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而6O岁-75岁人群的发病率高于5O%,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8O%。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关节疾病,将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引起中老年人群致残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跪坐恰恰能保护我们的膝骨,减少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跪坐能降低男性阳痿的发生

 

  现代医学告戒我们,长时期坐着对身体不利,尤其不利于男性健康。因为男性的生殖器不适宜长时间受到来自下方的托力,久而久之将损伤男性功能,如果还是长时间坐在柔软的坐具如沙发,则情况更糟。

 

  甚至有过这样的极端例子见诸新闻:某青年因为痴迷上网,长时间风败俗。因为坐椅子把睾丸坐坏死的男子毕竟很少,但这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长时间坐椅对男性生殖健康客观上存在威胁性。

 

  研究表明,常年坐在办公室的男性,阳痿的发生率比其他职业男性高出几倍。所以现代医学建议白领男性,为了自身健康,不要在椅凳上坐得太久,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活动。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椅子损害了男人的阳刚性

 

  人如果是跪坐,这些隐患就没有了。因为跪坐只是把脚后跟垫在双股下,生殖器并未受到何种托力,而是悬于股间,因此跪坐虽然是坐,却几乎跟站立时一样使生殖器不受束害,这就很可贵。

 

  这不禁使我产生一种奇想,当然也仅是一种奇思妙谈——难怪中国古代的文人,从外在形象到心灵状态,直到唐代还有一种健康、刚毅的气质;入宋以后,则渐成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形象,柔弱萎靡,心灵渐趋病态,阳刚之气大不如前。

 

  原来宋以后的文人,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挤压阳物,实际上就是戕害自己的男性功能,也就等于损害自己的阳刚性,即使没有坐成生理阳痿,也多少使自己精神气质上有些阳痿了。

 

  而整个民族的男人们,都是以这种慢性戕害男性功能的方式坐着,因此整个民族的阳刚之气也就下降。所以,自宋以来,中国在外族面前屡受屈辱,不复当年华夏之雄伟。

 

跪坐可以产生一股刚毅正大之气

 

  采取跪坐的姿势读书、听课、冥想,你可以感觉到身上仿佛在酝酿着一股刚毅正大之气。这种大气,与那种大大咧咧、靠在椅子上的慵懒散漫之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有人可能觉得跪坐的样子刻板,岂知那正是一种刚性的符号,那端端正正一动不动的姿势,其实内含着一股爆发力!中国人性格最果敢刚健的时代,也正是那个普遍“跪”着的时代。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在很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地,以这种刚直、恭敬、典雅的姿态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先秦人就是这样面对面跪坐着产生了丰富的哲学理论,汉唐人就是这样跪坐着傲视天下。

 

  坐得越高,精神越脆弱

 

  当中国人的坐姿从席地跪坐变为腾空高坐的时候,当中国民族终于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时的中国文明却地走向了下坡路。

 

  当中国民族看似骄傲地高高坐到椅子上去的时候,内心与精神却颇为奇怪地走向了自卑,这个站立起来的民族竟走进了一段屡受外侮的历史,宋朝人坐是坐起来了,外交地位和民族精神却是跪下去了。

 

  后世国人不明白这种华夏原道精神的奥妙——当你跪坐于地的时候,你不是婢膝于他人脚下,恰当地说这是一种亲于地、仰乎天的生活符号象征和精神体现,是自卑于天地。跪坐修养就是与天地合一的修炼,有利于心之纯正,人格之独傲。

 

  在“平面”席居时代,你拜见自己的上级或长辈,对方会端端正正、腰杆笔直地正坐着等候你上前问候,你会感到那比坐在椅子上更具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气,而且这种凛然气质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同时也是“不亢不卑”的精练表达,使你鲜明地感受到今天许多达官贵人歪歪扭扭坐着,翘着二郎腿待客是多么地浅薄,有什么尊严可言。

 

  而近古以来的中国人,坐是坐得越来越高,精神却是越脆弱。却不知道当你的身体愿意矮一节表达对天地的恭敬时,你的灵魂却能得以在天空腾飞。

 

国人更乐于久坐椅子上

 

  有人可能会说:西方人不是一直坐在椅子上吗?今天最强盛的欧美大国和民族们,也没见得一直都跪坐着啊?

 

  其实,中国人比西方人更乐于久坐于椅凳上,因为总的说来,国人远不及西方人喜好运动,中国人最普遍的娱乐是坐在那里打牌、上网、打麻将、唱卡拉OK、喝茶聊天、大吃大喝。去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最新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在过去一段时间没有任何体育锻炼,运动不足成超重肥胖和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西方人长期以来,普遍热爱运动、户外活动、探险,用体育的发展史和现状来看,最能看出中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异。比如像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橄榄球、网球之类需要大范围跑动和身体对抗的,西方人都比东方人历害。越不需要身体素质,没有直接身体对抗,越要靠技术、动脑子和技巧的运动,东方人都比西方人历害,比如像国际象棋、射击、跳水、羽毛球、乒乓球等等。

 

跪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跪坐”文化不是糟粕

  

  本文虽然论述了正坐习俗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好处,那么是不是提倡恢复这种古代礼俗呢?其实不然,许多早已逝去的事物,要想完全拾回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为跪坐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符号,它在形式文化体系中具有连锁性,它会牵涉到现代中国人诸多的生活习惯及外在文化的问题。如果复古,就不得不牵连至居室文化的复古,牵涉到生活用具的问题、中国人起居习惯的问题、社会礼俗的问题等等。

 

  而中国人放弃席居后的历史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批判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要误把精华当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不少,但“跪坐”作为曾长期存在于古人生活中的礼俗,还真不是糟粕,而是精华。它体现了先人深邃的智慧,对身心体都有各种益处。对于今天我们的成年人来说,跪坐是一种有益无害的修养身心的方式。

 

  本文旨在阐述跪坐的文化内涵和优点,论述跪坐确实对人的身心有好处,值得推广,感兴趣的朋友自可一试。

 

  当然,关于中华文明的衰落,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等,都从不同方面都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自宋开始,中原文明屡屡遭受游牧民族的侵扰,终宋一朝,一直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外族的侵袭和挤压,最后亡于元。这些外族都是马背上彪悍的民族。后来大明朝又是亡在游牧民族女真之手。四平八稳、越来越僵化的农耕文明屡屡败于强健奔放的游牧文明,这其中的根源或许可以从本文的观点中得到某种启示吧!

(文章摘自朋友圈经编辑整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