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六赞偈》赏读
白居易《六赞偈》赏读
白居易 (772~864)是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县)人。贞元十五年 (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 (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下。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明快,简洁易懂,无论老人小孩皆能明白其意。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与佛教结下了极深的因缘,晚年更自号香山居士,矢志做一个皈命三宝,护持佛法的居士。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还常以诗歌作为弘法工具,在诗歌中阐述自己对佛教义理的理解。他晚年所作的《六赞偈》就是这样的诗偈。《六赞偈》共有六首,分别从六个方面赞颂了佛法僧三宝,劝众生多种善根,至诚忏悔,发广大愿。现分别解读如下:
第一首《赞佛偈》云:
“十方世界,天上天下,
我今尽知,无如佛者。
堂堂巍巍,为天人师,
故我礼足,赞叹皈依。”
白居易的这首《赞佛偈》是对佛教《赞佛偈》的仿作。佛教《赞佛偈》说: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意思是说,天上天下没有什么能与佛相比的,十方世界也没有什么能够与佛相比。世间所有一切事物我(指佛)都见过,没有什么能够像佛一样伟大。
《赞佛偈》来源于佛陀降生时的言语。据佛传记载,佛陀从摩耶夫人右肋下降生之后,前后左右四方各走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佛陀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说天上天下都没有我尊贵。后来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从此踏上弘法利生的征程,佛陀降生时的话,也在后来得到印证。
白居易《赞佛偈》的前四句,与佛教中的《赞佛偈》是一样的。偈语中的“十方世界”是佛教术语,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认为,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后面四句,讲述了佛的相好,功德巍巍,真正堪为人天师表,令人崇敬。因此,诗人说自己虔诚地顶礼佛足,赞叹皈依佛。
《六赞偈》之二为《赞法偈》:
“过现当来,千万亿佛,
皆因法成,法从经出。
是大法轮,是大宝藏,
故我合掌,至心回向。”
诗人这首偈语是赞颂佛法的重要地位。我们都知道,法宝都是佛所说,由弟子阿难记下来,后经过多次集结经典,成为佛教教理的基本来源。在佛世时,弟子们都是依佛说法为准,佛入灭之后,后世佛子听不到佛说法,就只能依赖读诵佛经来学习佛陀的思想,明了佛教的教义。法宝记载和保存了佛教各个宗派的重要经典,是后人了解佛法的重要途径。因此,佛教三皈依文中云:“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佛教认为,经藏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使人明因识果,从而通过学习经典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有许多高僧到中国弘扬佛法,翻译佛教经典,使更多的佛教信徒得以通过经典了解佛教教义。也有许多国内高僧,为了澄清经典混杂,无所依从的状况,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求法。诸如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正是由于他们的求法和翻译经典,我们今天才有机缘接触到这些佛教经典,修行佛教的不同法门。
诗人在这首偈语中认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千万亿佛,都是因听闻佛法而成就,而佛法都是从经文中来。佛法是大法轮,是转轮圣王的轮宝,能够摧毁邪魔外道的侵扰。佛法又是大宝藏,其中蕴含了佛教的真谛。依靠佛法而修行,不仅能够明白教义,还能够成佛作祖,圆成佛果。所以,诗人说,正是由于经典有如此殊胜之处,所以,自己要诚心合掌,认真修行。
第三首《赞僧偈》云:
“缘觉声闻,诸大沙门,
漏尽果满,众中之尊。
假和合力,求无上道,
故我稽首,和南僧宝。”
僧宝是佛教三宝之一,僧人的任务是要荷担如来家业,也就是挑起弘扬佛法的担子,代佛宣扬,推动法轮,为人天师表,给众生种福田,续佛慧命,绍隆佛种,令正法久住。因此我们应当敬僧如敬佛。
诗人在前四句中说,通过声闻缘觉而悟道的僧人,他们将来会由于自己的修行,断除各种烦恼,成就圆满佛果,成为受人景仰的人天师表。诗偈中的“声闻”是指佛教的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诗人认为,僧人可以依仗众缘和合之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们是佛法兴盛的重要支柱,是带领信徒修行的师范。所以,诗人说自己稽首礼拜僧宝,对僧宝表示至诚的尊崇。
第四首《众生偈》云:
“毛道凡夫,火宅众生,
胎卵湿化,一切有情。
善根苟种,佛果终成,
我不轻汝,汝无自轻。”
诗人在本偈中劝告苦海众生,不管是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应当不轻视自己,要为自己种下善因,将来定能成就佛果。诗人说,一切生死凡夫,处于三界火宅中的众生,不管是卵生、胎生、湿生还是化身,如果能够为自己种下善根,那么将来就一定能够成就佛果。诸佛不会轻视众生,众生也不应当轻视自己,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够通过修行成就佛果。
本诗偈中的“胎卵湿化,一切有情”是指四种化现的众生。胎生即从胞胎而出生,即人畜龙仙之类;卵生即从壳而出生,鱼鸟龟蛇之类都是;湿生即从湿处而受生,含蠢蠕动之虫类;化生即无而忽有,夜叉罗刹恶鬼之类都是。这里的一切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因此,本诗中所指的众生,是指胎、卵、湿、化等有情众生。
第五首《忏悔偈》云:
“无始劫来,所造诸罪,
若轻若重,无大无小。
我求其相,中间内外,
了不可得,是名忏悔。”
忏悔是佛教中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的最好方式。“忏悔”中的“忏”有忍的含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在佛门中,每逢诵戒、说法等庄重场合,如果有犯戒之人,应当于大众前发露忏悔,他所造的恶业才会得到改过的机会。
佛教认为,一个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犯了戒规,就应当及时忏悔罪过,这样,他所造作之业才能消亡。若不忏悔,会使所造之业越积越多,将来会因业受报,遭致更多的痛苦。
诗人在本偈中说,众生于无始劫来所造作的各种罪过,不论轻重,也不管大小。都应当寻求其形相,不管是中间或是内外,都让这些罪业得以忏悔。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忏悔。
第六首《发愿偈》劝人发愿求生极乐,度化众生。发愿是一个修行者修行的基本要素,如果不发愿,一个人的修行便难以有所成就。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将发愿放在重要的位置,认为对佛法的行持,如果没有信心,便不会发愿,不发愿便难以坚忍不拔地去行持。只有发了大愿,一个人才会向着自己发愿的目标前进,他的修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白居易在本偈中介绍了众生应当发的几个愿。诗偈云:
“烦恼愿去,涅槃愿住,
十地愿登,四生愿度。
佛去世时,愿我得亲,
最先劝请,请转法轮。
佛灭度时,愿我得值,
最后供养,受菩提记。”
“烦恼愿去,涅槃愿住,十地愿登,四生愿度。”诗人说,众生应当发愿断除烦恼。佛教认为,烦恼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教的修行其实也就是为了断除众生的烦恼,达到清净涅槃的彼岸。佛教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明确将断除烦恼列为其中之一。当人烦恼断除了,也就看破世事了,他就会觉悟了。
断除烦恼之后,诗人认为还应当发愿求生涅槃之境。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同时还应当发愿登十地。 “十地”的名称依《华严经》所说,“十地”的名称如下:(一)欢喜地,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二)离垢地,又作无垢地、净地。(三)发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 (四)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五)难胜地,又作极难胜地。(六)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七)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云地,又作法雨地。
诗人还劝人要发愿度化卵、湿、胎、化四类众生。其实,这四类众生包含了一切众生。度化众生是大乘佛教修行者在成就佛果之后应当做的事。净土宗认为,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应当自利利他,将来应当不违安养入娑婆,度化一切苦难众生。
“佛去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四句,诗人在追想过去的心愿,诗人是在遥想当年释迦佛入灭时,众弟子围绕跟前,劝请佛陀住世的情景。诗人由此发愿,真希望自己能在佛去世时,亲近佛陀,最先劝请佛陀,住于世间,转大法轮,度化更多苦海众生。诗人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有种离佛久远的哀愁。
最后四句“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 。诗人还是在感叹没有生逢佛世时的遗憾。佛教认为,一个人能够生逢佛世,接受佛陀的教化,是一种福报。佛教将佛法分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代。生在正法时代的人,能得到佛陀教化,而且慧根深厚,修行容易成功。生到像法时代的人,虽然佛陀入灭,但仍容易修行成就。而末法时代的人,由于根性陋劣,智慧浅薄,虽然用功,但难以成就。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诗人发愿说,希望在佛灭度时,自己能够得遇,作最后的供养,请授菩提之记。
白居易的《六赞偈》分别赞颂了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在赞颂过这些功德之后,诗人还劝诫一切有情众生广种善根,发愿成就佛果。诗人还在赞偈中劝告众生应当发愿断除烦恼,求证涅槃,度化众生,登于十地。赞文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而且也表明了其对佛教义理理解的深刻。同时,也表现了他希望将佛法传扬光大的愿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