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佛像风格应向像法回归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5日
来源:新浪佛学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像风格应向像法回归

唐代释迦牟尼佛像

 佛教早期的造像

  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佛陀纠正了当时婆罗门教的一些错误认识,其中就包括偶像崇拜。在印度阿育王时期,作为佛门的大护法,阿育王十分崇敬佛陀,造八万四千个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分布到阎浮提;在国内大兴佛教,并将佛教推展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佛陀是人天师表,庄严无比,智慧福德圆满无缺,不是人间凡夫的雕塑画像所能完美体现的,贸然雕塑佛像,有亵渎佛陀的可能。

  大约在佛陀灭度六百年之后,佛像开始渐渐多了起来。无论从修行上还是艺术上,都成为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现象。这也表明我们已进入了像法时代。随着人们根器越来越差,对佛陀意旨的理解也越来越艰难,必须要借助佛像来表正法修行悟道了。

  像法时代的佛教造像特征

  汉代以前的佛像比较少,主要以塔为主,以法轮为主,凡表现佛之处,均以佛座、足印、手印、或菩提树等象征物来代替。其中最主要的表法形式是塔,因此,在正法时期是以造塔为主,用塔来表法。

  汉代以后,中国的佛像受到了老庄、孔孟文化的影响,但仍旧带有一些古印度的风格。这是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一个阶段。这也表示,中国进入了像法时代。

  在那个时代,造像者以修行人为主,这是贯穿整个像法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造像者首先要理解佛法,进而将自己深刻的信仰体悟融入到佛像的建造中,以表达这种气息和韵味。这就意味着修行是造像的前提。也就是说,造像者必须要修行,必须对佛法有深刻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法时期,以听闻为解脱之道。在像法时期,以佛像和佛经来表达佛法。但在像法时期,信心不容易建立,必须要借助佛像、佛经不断熏习,借助理论,反复讲解,依托这些外在的形式,来提升坚固信心。

  因此,我们从事佛像雕塑,最应该继承的是像法造像时代的原则,因为这是最接近佛陀本意的原则和风格。

  末法时期的造像风格

  我个人认为,末法时期的造像是开始于一部经书—《造像量度经》。为什么要有这样一部经书的结集呢?因为造像缺乏一个标准,造像者背景不同,有的是修行人,有的是功德主,有的则是官府资助的,有的是民间的……各自想法、理念不同,造像的意图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为了统一这种风格,就需要一个规范,于是就有了这部经书。

  这部经书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后世人在理解、运用上则会出现偏差。最大的一个偏差,就是佛教造像出现了公式化、模式化、流程化的趋向。这样,也就把塑像者的灵性、创造性给压制住了。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根性都不同,因而对佛陀的理解、对法的领悟程度也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并不会导致造像的根本分歧,因为佛陀精神的本质如果抓住了,像虽不同,其中的气质和神韵,其实都是一致的。这也是塑像者自身创造性的来源。

  从唐代到宋代,由像法时期进入了末法时期,从佛教造像上看,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唐以前,佛像是没有媚俗的,精神都在骨子里,不在衣服上;而宋以后,就把装饰、衣服、颜色等提到一个极高的高度,开始强调线条、比例、规矩等等。

  如果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个比方的话,像法时期的造像有点像写意,关注其中的精气神,注重传达其中的内涵本质;末法时期的造像,则更像是写实,更关注其中的技巧,因此,这里面就有了很多的匠气。

  像法时期也未必就没有匠气,但由于像法时期的造像充满了对佛陀的崇敬,其中包含有很深的情感,于是就把这个匠气给压下去了,或者稀释掉了。而在末法时期,造像越来越精美,比例越来越严谨,技法越来越高明,但其中的崇敬、真挚的情感却少了许多。

  如何回归像法时期的造像风格

  现在的美术教育很发达,高考之前,强攻一段时期,都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为什么呢?因为技巧确实是一个“无他,唯手熟尔”的东西。比如说学雕塑的学生,如果有十年的反复练习,他的手指也就足够灵活了,他就有了足够娴熟的技巧,可以通过雕塑的形式任运自如地传达他的内心意图了。

  但是,由能够从事雕塑到能够进行佛教造像,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任何人只要经过雕塑艺术的反复训练,都能如实地刻画一种形象,也能传达内心感受。这就表明,造像的本质是在传达造像者的内心。因此,最终的问题,还是落脚在了造像者的内心上。

  所以说,我们要向像法时期的造像原则学习,最好的途径,就是修行者从事造像。因为造像者的修行程度是很关键的因素,而造像的技巧,则可以退居其次了。

  作为佛教造像,向像法时期学习,能够收获什么?或者说,一个造像者,最终是收获了一尊佛像?还是收获了一个艺术品?还是其他什么?其实,我们首先能够收获的,是在佛法上的收益,而不是艺术创作。因为艺术创作,也是服从于佛法学习的,造像,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是契入佛法的道路。

  我们在学习像法时期造像的那种风格、感觉、韵味甚至技巧的时候,都难以回避学习他们的思想、信仰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学习他们的雕塑的时候,其实也在接近他们的生活方式,接近他们真诚契入佛法的精神,也就是离佛陀更近了一步。

  现在的佛像都做得金碧辉煌,十分强调庄严、神圣、高贵。佛陀当然庄严、神圣、高贵,但佛像所透显的内涵却不仅于此。佛像真正的初衷,以及最终的目的,是给信众以深刻的启发。如果仅仅是雕塑品,那么它就不足以弘扬佛法。这种启发不是从技巧、工艺上来的,它是造像者内心最真诚的信仰,经过最艰苦的修行磨炼,最终传达到佛像上去的。修行人内心的虔诚和对法的领悟,通过佛像传达出强烈的感染力和摄受力,就能够给予信众启发,使他们萌生信心,产生崇敬,亲近佛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