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禅图里的佛教禅文化
二十四禅图里的佛教禅文化
由著名画家高尔泰、浦小雨绘制的系列禅画,内容丰富,风格古朴优美,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为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大智化人精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二十四幅,一一题写了画名,并对说明文字进行了精心整理,以便于读者欣赏、阅读。
01. 无 生 秘 义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举着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
婆罗门便将左手举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
婆罗门又将右手举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接着,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
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教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忍。
02. 初 示 宗 旨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答道:“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
祖师知其不切法要,便摇头说:“不知道。”
03. 断 臂 求 法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时常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深冬季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风雪之中。达摩祖师问道:
“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
“如来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怎料,慧可竟然以刀自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心。
慧可这些坚定求法的举动最终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并赐法名“慧可”。此后,慧可跟随达摩祖师,朝夕参学修行,长达九年,终于得其心要,继承衣法。临别时,达摩祖师说:
“二百年后,此如来禅法将在中华国广泛传播,虽然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但自参自悟,潜行密证者仍然成千上万,不可胜数。”
04. 法 界 眷 属
有一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05. 拜 诣 真 身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继续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从容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感慨地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来,我以此试人,无一能解者。请你善加保任。”
此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光涌,乃肉身佛也。”
06. 古 镜 茶 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点了一下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着转身就走开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惭愧!”于是痛下决心,勤苦参学,闭门深修,终于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地说:“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07. 喝 消 轻 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听说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于是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 功如何。刚一见面,东坡就说:
“听说禅师禅悟功夫很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东坡答道:‘姓秤,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08. 生 死 思 量
金山昙颖禅师,曾游京城,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
“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虽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人眼前见牢狱时,为何不心内见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于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会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正当太尉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喝道:“你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明白了,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09. 不 可 思 议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
学僧又问:“禅师你有没有佛性?”
禅师答道:“我没有。”
学僧不解地问:“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却没有呢?”
禅师说:“因为我不是一切众生。”
“你既然不是众生,那一定是佛吧?”
“也不是佛。”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
学僧思考片刻后,问道:“可以看得见,想得到吗?”
禅师笑着答道“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说不可思议。”
10. 孰 见 斩 蛇
有一位讲经僧来参访智常禅师,禅师正在田间锄草。忽然草中窜出一条蛇来,禅师举起锄头便砍。讲经僧不以为然地说道:“久仰禅师道风,今天一见,原来是个粗行沙门。”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究竟是你粗,还是我粗?”
讲经僧于是展开辩论,问道:“什么是粗?”
禅师放下锄头。
讲经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讲经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又问道:“你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呢?”
禅师道:“凭什么,且不说。请问你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了?”
讲经僧理直气壮地答道:“当下!”
智常禅师以训诫的口气对这位讲经僧说:“你当下见不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讲经僧终于有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