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汉传佛法>> 教理释疑>>正文内容

太虚法师:答张曦问(八则)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1日
来源:   作者:太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法师:答张曦问(八则)

 

  问一:唯识不认识外有境,一本十支,皆反覆推明此义,然影像之外,非无本质。成立本质,取证虽多,以破极微和合、方分种种反证为最有力。按本质之名,易混外物,迷者易执。精而言之,外物有无,可置勿许,纵许实有,终非吾识之所得缘,所得缘者仍识而已。此系揣度,不知有当否?

  问二:近人或谓二十论天亲如梦之答,亦有不极成处。读者不可执著,以梦无他心,醒有他心,三境有异。此说似甚精到,弟子对于兹喻亦尚有疑:醒时之山虽有时无,一到有山之处,山可立现;梦时村舍虽有时有,一经醒后,难可再寻。一则有主,一则任运。执为尽同,亦不应理,不知然否?

  问三:本质尘亦名疏相分,惟第八能现乎?抑前七皆能现乎?

  问四:生而瞽聋,其现出相分必甚简单,是否其众同分中即有所缺欠。

  问五:二十论有“异大种”,基记甚略,望详示!

  问六:性宗、禅宗皆不立阶段,直证圆成;唯识法相广诠依他;世间学问则遍计所执而已。此解有误否?

  问七:猫之捕鼠,颇难寻思。猫为能杀,鼠为所杀,揆理当不外两途:甲则鼠前生负命债,而猫今生捕食以报之;乙则鼠无命债,今生杀业由猫自造。以为甲也,则人亦有前生害命而今生抵偿者,何以人见人或杀或不杀,而猫见鼠则必捕?以为投胎作鼠,必有夙债,则应一一被捕,无有孑遗,何以不被猫食之鼠,数仍累累?此甲理之难通者也。以为乙也,则猫个个皆造杀业,来生应一一受报,捕杀猫者,又是某类?即有“其类”,见猫必杀,如猫之于鼠。则“其类”亦必有报之者,如“其类”之于猫。以类报类,推至无穷,不可究诘,此又乙理之不可解者也。若谓猫之杀鼠,出之生性偶然,则轮回因果之说,登时被破。究竟猫之能杀,果乎?因乎?鼠之所杀,因乎?果乎?

  答一:本质境对影像境言,自识亲缘皆为影像,其疏托者则名本质。或为“自有情”之他识相分,若六识相分之疏托第八识相分为本质;或为“自他有情”之他心心所,若六七识及他心智之以心缘心,疏托现行他心心所为本质;或为“他有情”之他识相分。若欲界有情缘色界或佛净土,疏托之上界有情或佛菩萨等之他识相分为本质。对此识之亲缘影像,虽云本质,而仍为他识或他识之亲缘影像。识者、通指一切有情,各有八识之总称,决定无识所不缘之识外境,故云唯识;非以“纵有外物识不得缘”之识外境为本质,但以识所缘到为唯识境也。

  答二:醒时、梦时,应以觉时、迷时为例,不应以有山处、无山处为例。醒时有山处、无山处,应以梦时有村舍处、无村舍处为例,不应以醒时、梦时为例。迷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可思准之!

  答三:详第一答,思准之!

  答四:其现行缺某识,亦即缺某识之相分,然种子仍具有之;或第八识所变器界亦仍具有之,故聋盲根身转为聪明根身时,眼、耳识现,眼耳识相分亦现。

  答五:此间暂无二十论参考,容后查答。

  答六:法性、法相,说明之方法有殊,事实之转进无异。观有为相即无为性,故无阶段;从有漏道进无漏道,故有阶段。世俗学说,大都不离计执,然间有略知依他者,但不能证圆成。

  答七:猫之捕杀于鼠,猫众同分业与鼠众同分业之报也。人与人之或相杀或不相杀,应以此猫与彼猫,或此鼠与彼鼠为例,不应以猫与鼠为例。鼠被猫食,虽亦为鼠同分业之一种,然鼠自以鼠业受鼠报,不专以供猫食而为鼠;犹猪、鱼等或为人食,非专以供人食为猪鱼,故尽可有不为猫捕杀之鼠。而猫亦不专以食鼠而为猫,故亦尽可食他物及作猫事。鼠被猫食,虽系还债,然非鼠所知,亦非鼠所甘心,故仍必衔怨图报,亦果亦因。猫之杀鼠,虽为收债,然猫杀鼠亦仍为杀业,亦果亦因。以亦因故,鼠死或为猫,猫死或为鼠,以互相报偿──或牵以他业,暂不相报──。

  若人之相骂相打,非一方或双方之觉悟,或甘心受报,或释怨不求报,势难停止。此众生之所以轮回不已,而“惟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为能解脱,以恩报怨为能济度也。所举甲乙二例,各偏一边,故皆不当于理。(见海刊九卷二期)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