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2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敦煌写本看汉族佛教传入吐蕃的历史

    即摩珂衍和尚一宗的第一位祖师。《和闻记》曾由·W·托玛斯由藏文译成了英文(载《新疆藏文文献资料集》,1935年,第1卷,第84页),书中含糊其辞地声称,自从金城公主于710年到达吐蕃之后,“唐朝皇帝...

    戴密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64269812.html
  •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无义的国王拉下宝座,扔进山沟,拥戴隐士当了新国王。   从载入佛本生经的这几个文本乃同一故事之丰富多彩的异文,以及它被选编为著名的《五卷书》(《五卷书》84-88)中的故事来看,它们显然源自印度民间的...

    刘守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63870028.html
  • 中日民间目连故事及目连文化比较

    1346),小比丘法祖率诸子弟予以重刊,从此便在日本广泛流传。[3](P178)这里虽以“经”名之,其实是宋代的“话本”,为“话本”中的“说经”一体,近人常丹琦《宋代说话艺术探讨》[4](P84-89...

    郑土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80370111.html
  •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一辑)

    护持,开引契入无上智慧,自化化他,乃至传心授记?种种方便或究竟,皆佛施设,岂可不知怀德,依教奉行?  突有所感,斯为之记!   第84篇   修行人应时刻检省,慎勿放逸。  诸佛因地,都是凡夫,而能一...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3270236.html
  •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二辑)

    不禁嘘唏,复闻某师讲经,评某经究竟,某经不究竟,不禁摇头!复闻某师说修行当修无为法,不可修有为法,不禁哑然!  修行人不谙正思惟,实在冤枉!  第84篇  急于摆脱恶果,往往堕入另一恶果中。  业的...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3270237.html
  • 唐开元二十年禁断摩尼教原因辨析

    经,诈云佛说;或辄蓄弟子,号为和尚。多不婚娶,眩惑闾阎。触类实繁,蠹政为甚!”[82]开元五年有诏令命“僧尼道士等,先有处分,不许与百姓家还往”,[83]开元十四年也颁布过《禁左道诏》,[84]甚至...。  [82]《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页589。  [83]《捉搦僧尼道士与百姓家往还诏》,《唐大诏令集补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1360。  [84]《全唐文》卷二九,页331下—...

    王媛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5270483.html
  • 周伯戡:佛教初传流布中国考

    )。(注84)这种误译把佛教转换成'佛道’,(注85)一种以崇拜佛陀的宗教信仰,和其他中国的宗教信仰没有什么不同。   对早期佛经的翻译,cher教授发现,佛教观念性的词汇从未出现在当时或以前的儒家的...原本对不上。)叉罗支越,斲凿之巧者也。(在翻译中过分润饰原文。)巧者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矣。’《出三藏记集》,大正,册55,页52c。   注83:《出三藏记集》,卷一,大正册55,页4c。   注84...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4070539.html
  • 韩愈论佛骨表的缘起及其内容分析(2)

    的例子,举的是儒家一向推崇的三皇五帝。他的取样虽有些偏颇及传说待考的神话色彩,效果也欠佳[84],但根本上,他就是暗寓行儒教将可求得寿考,所以才会有弃儒奉佛反致年促的推论。   .  其次从文化危机上...而诵之,排前二家有年矣。”,可知他反佛道思想已多历年所。   [84]:此处指宪宗评此段言论为乖刺之言的反应而言。   [85]:参见《全唐文》卷三○一,韩朝宗〈谏作乞寒胡戏表〉。   [86]:《...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42570616.html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上)

    公地悖论。阳明已认识到如不把「知」放在价值本体83上那就不是「良知」。可以说,「良知」是人回到在国家意识以前秩序预设的权利84。   汪缙在《内王》中说「中也者,天之命,人之性,圣之心,一之精,化之本...评价者的东西是否『存在』着价值」的问题(参见《伽达默尔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页280。   84 王凤贤认为儒家的「良知」是先念的道德意识,而笔者认为是「个人的前国家性权力」诉求。(...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470761.html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下)

    成王败寇,而是文明中心的转移。可以把《仁学》看作是黄遵宪与日本维新志士对话的继续旨在确立东亚在民权基础上的新型国际道德。  张灏指出,在近代中国思潮中出现的「观念创造文明」的信念与谭嗣同的「心学」有关84...一样认为要告别天下观念按西方主权国家的逻辑重建中国。   84 参见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页138。   85 参见王泛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学传统...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57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