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423篇,用时10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达摩祖师之研究

    》,34—35页)。今将达摩以前所译之禅经,且存于藏经同时较重要者,略举于下:  安世高,于后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元148年)来中国,他所译的禅经等有39部之多,然今存藏经者有5部:即《大安般守意经》二...

    文 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31064155.html
  • 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题

    向、地及佛果六住,依托二千行法所修成。  5、依人人证成德分  逝多林会又称只园重阁会,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重阁讲掌开说,有入法界品一晶。此晶是善财童子广泛参询佛菩萨等五十五位善知识成就缘性之德,证人...

    今津洪岳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32864170.html
  • 读印顺大师《心经·讲记》—兼与王永元老居士商榷

    说观自在菩萨由破我执而证空——「照见五蕴皆空』,而「度一切苦厄』。勿庸置疑,印公之说,完全是符合经义,契合大乘佛法甚深之妙理,也是符合佛法实践之进路的。  5 何谓般若智慧  破我、法二执,度一切苦...

    鋆 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1164276.html
  • 敦煌《坛经》随想录——反省与展望

    3)宇井伯寿:《坛经考》(《禅宗史研究二》所收),东京,岩波书店,1941年。  (4)陈荣捷:《坛经——禅宗的基本经典》,圣约翰大学出版社,纽约,1963年。  (5)菲利普·B·扬波尔斯基译注的《...

    [韩国]金知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2164288.html
  • 敦煌本《坛经》的佛经引述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义

    。当然,慧能并不是按原经的意思来解释阿弥陀佛净土信仰的,而是根据自己的顿教禅法对此进行新的解释,断言“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实际是主张“唯心净土”。  5.《楞伽经》。慧能为僧俗信众作的《无相...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3064296.html
  • 梵网经菩萨戒本之真伪辩正考

    也)1、从非亲里乞衣2、受自恣与3、多受钵4、自乞缕令织5、卧具、坐具7、受金银,余二百四十四戒(尼则余三百四十二戒)皆与小乘同学。至於戒条之意,乃指受了菩萨戒而故意起心不持,反去专习声闻律方违戒法:...

    埋 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70864365.html
  • 王恩洋:佛教概观

    学。  (5)摄论宗 瑜伽宗之《摄大乘论》,北魏南陈均传之,陈隋之间学此论者称摄论宗。慈恩宗兴,此宗归人。  (6)地论宗 依《十地经论》得名,北魏菩提流支传之。中唐并人华严宗。  (7)华严宗 ...

    王恩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1364456.html
  •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

    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试作诠释和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诸位学者的补充和修正。  一、佛教教义和伦理规范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1564458.html
  • 佛教与中国俗文学

    特别大,一直到清朝末年,各地还有刊印宝卷的场所,还有虔诚的宣卷活动。   5.弹词   弹词是明清两代盛行于南方的俗文学艺术形式,和妇女的关系特别密切,妇女最喜欢听,最喜欢看,清代还出了不少有名的女...启谢,回视其马,化为金毛犼,高丈余,童子超乘而去。母以手挝门,豁然启扉。有人出问,怪其音熟,视之,成也。母子抱哭。妇亦惊起,一门欢慰。疑媪为大士现身。由此持观音经咒益虔。遂流寓湖北,治田庐焉。   5...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3264584.html
  •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世音变性的影响》文献综述

    ,观音的形象依旧是一匹可爱的小马驹。但随着佛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马头观音正式变成勇猛的男相之身”。《大日经疏》卷5云:“作极吼怒之状,此是莲花部愤怒持明王也”   二是在《悲华经》中的记载,观音是...

    诸旷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456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