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56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讲纲(3)

    解道》,Pts.Ⅱ,p.58) 八、修行与解脱 (一)三学 1、戒学 戒:梵语s/i^la,巴利语 si^la。音译尸罗,清凉义。指心防非止恶之警戒性。 (1)声闻戒 ...

    恒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14976945.html
  • 数字“0”与印度文化

    I表示1,II表示2,V表示5,X表示10,L表示50,C表示100,D表示500,M表示1000等等。他们采用在高数值符号的左面附上一个低数值符号的办法来表示这个高数值减去低数值后得到的数。例如用...

    王启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4479231.html
  •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上)

    的,进而武断地否认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独立性。他在《天主实义》第三篇中写道:   天i毅古毅也,释氏西民,必窃闻其说矣。凡欲传私道者,不以三四正语杂入,其谁信之。释氏借   天主、天堂、地狱之义,以...

    李雪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23079527.html
  • 生死互渗

    巨克毅,《中国新兴宗教的生死观——天帝教生死理论初探》,南华管理学院出版,一九八四年一月,I30页)而在中国,一些先行者也发出他们的声音:“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

    达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53380617.html
  • 汉译佛经诵读方式的来源

    ;佛家的俗讲主要借用秦汉以来俗赋的诵读方式,这进一步证明,汉译佛经的诵读方式源于秦汉以来赋的诵读方式。   关键词:汉译佛经;讲诵;源头   中图分类号: I222. 4 ;B948    文献...

    伏俊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3063281887.html
  • 洋和尚照空小传

      洋和尚照空小传   ◎吴孟庆   洋和尚照空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曾名噪一时,人们称他为“国际间谍”、“冒险家”、“风流和尚”。也有正面评价的,说他是一个不断追求,有正义感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天马行空般的生活经历,使人们难识其庐山真面目。   照空原名屈利皮支.林肯(I. T.Trebitsch Lincoln),一八七九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原籍匈牙利,后入英国籍。青少年...

    吴孟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25082393.html
  • 陈寅恪撰《敦煌零拾》札记整理后记

    Malay Archipelago, by I-Tsing, trans. By J. Takakusu, Oxford 1896),因为这正是高楠氏的看法。陈先生在解释佛教名相时常常引用梵文,以便追寻一些...

    荣新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392582522.html
  • “众生佛教”说

    步入全球化的未来?只有回归佛陀的本怀,走“众生佛教”之路。众生解脱了,人才能解脱。反过来说,众生没有解脱,人也不可能解脱。就像在欲望的大海中航行一样,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生命之舟上的芸芸众生面I临的是...

    王亚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040685330.html
  •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佛,通称“过去七佛”。奉国寺所供即此i、   5.环绕主尊像的群像配置   大致可分三类。   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近侍。...

    白化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022185457.html
  • 发展佛教的伦理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

    恶而行善i必将得到善报,死后可以再生为人或生到天界。他把善分为“止善”、“行善”两种,认为二者皆合于正理。所谓止善,仅能改变颠倒,不做恶事;然而行善则更进一步,是主动地去做符合佛道的各种善事。 ...

    佚名

    |和谐社会|观点|佛教伦理|杨曾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314019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