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0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鉴真与文化扬州概论

    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1月第1版,1996年第二次印刷。 (4) 《中国书法博物馆》P151页,南兆旭主编,海燕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 版第1次印刷。 (5) 《鉴真东渡》P6插图页,...

    周 正 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31551150.html
  •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

    的虔诚,佛学都含摄无余。就出世间而言,佛学又超过了三者无法跨越的极限。”([8],p.151)随着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的深化,其理性化特征会得到进一步彰显。可以认为,佛教作为一种独具理性特征的信仰体系在...

    王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3252035.html
  • 台湾净土教法的发展

    140  壹、生平事略141  贰、思想特质142  参、弘化成果146  肆、结论151  第六章 弘扬净土思想的具体模式153  第一节 净土法门的安立─持名念佛153  壹、生死心切155  贰...

    林美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0253926.html
  • 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

    ”自投于地,尘土坌身。(卷三,3/138/b)  父母闻之,举声大哭。自投于地,生狂痴心。尘土坌身,自拔头发,而作是言:“一何薄命!生亡我珍。”(卷五,3/151/b)  检索30种东汉译经,未见此词...

    方一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1054924.html
  • 佛典语言的诠释学问题──以观诠教的建构

    151  (3)简别本体论 156  (4)化法四教 158  第四节、释迦说法的对机实践性──四化法 163  第陆章、以观诠教的具体化与举例操作 166  第一节、以观诠教的具体化 166  一、...

    王兴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3755228.html
  • 宗教组织及其适应型认同模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协调功能

    德曼著,郭建如译,《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1页。  [⑤] Troeltsch,Ernst,1931,The Social teaching of the ...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3955468.html
  • 北宋皇室在相国寺中的活动与佛教的中国化

    延安桥后亦曾“幸大相国寺”(151页)。英宗即位有疾,曹太后临朝辅治。宰相韩琦深以为忧,遂力促英宗幸相国寺,“京师之疑已解,太后不久即还政”(后集卷1,17页a/b)。由此可知,巡幸相国寺本身就是一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5656287.html
  • 论敦煌佛教讲唱文学所见之净土信仰

    净心,来世往生西方净土。莲花化生,永抛三恶道,长得见弥陀,愿不愿?(149一150页)   (b)朝朝听法闻经,日日持斋受戒。纵有些些罪,忏悔急遣消除,如斯清净之心,必须龙花三会。(151页)   (...

    (韩)郑炳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2156584.html
  • 从负重生活到艺术生活——佛教与盛唐诗人生活态度

    瑜伽中还是在佛教的冥思中,精神上的彻悟都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它使人们摆脱对自我的执著。”(注:斯特伦:《人与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杜甫从佛境中所获得的人生力量,就来自于“...

    傅绍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91458441.html
  • 立人中的本体论内涵——鲁迅早期文化思想的佛学透视

    主体我,(5)真我、本体我。(注:参见霍韬晦《绝对与圆融》第150-151页,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版。)各层代表了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前四层属于形而下层面,第五层属于形而上的本体层面,它就是“自性”。熊十力说...

    潘正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9565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