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尸罗清净;三者,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11) 上述两种作意,不仅修习止观的人应该具备,即使是一般的出家修行者也不可缺少。如果我们的心念中缺少了这两种作意,或者一种,或者两种,或者此时,...。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转依,方乃究竟。得转依故,于所知事,现量智生。。(15) 在《解深密经》中,同样也用止舆观的非有异,非无异性(16)来说明止与观不可鲍然分开,又不可完全等同的道理...
释高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147978.html
-
环境伦理,较为接近生态主义者一一基于缘起法相的相依存性与缘起法性的平等性的向度思考”。*15 所以说,宗教道德在引导人类社会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品质的提升,这恰...佛学辞典》846页 10、同#8 11、唐能赋著《经济伦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四倍半富裕”出自ANGUSMADDISON,《...
王丽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2648360.html
-
。 召陈甲区发掘八次,面积共6,375平方米。建筑 遗址分两层,上下叠压共15座,下层仅有两座,上层 为13座,建筑由少到多,规模愈来愈大,可知建筑形 制发展的进程。东部有座单体高台建筑,地基东西长...遗址出土的青瓷簋 相同。出土的还有精美的玉器和石磬。乙区出土石 磬残片共68块。都是青黑色石灰石磨制而成,上刻 阴线纹饰,线条明快,经拼对可知是15块以上石磬 残片,现已复原三件石磬;底边大体平直,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450026.html
-
之《机缘品》、《般若品》、《付嘱品》。 ⑥南怀瑾:《禅宗与道家》第7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⑧⑩①贾题韬:《论开晤》第15么15氏157页。 ⑧③毋⑩南怀瑾:《禅海鑫测》第11乐118、6卜66...
李国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1951300.html
-
;。他生于古印度的巴格甫尔(另说为班加尔或比哈尔)。10岁就学会医方、工巧、文学等技艺,并开始皈依三宝,守持斋戒,对于佛法的信仰和修行,都有明显的表现。11岁时,他对宫中宝车彩女等繁华享受起厌离想,便...藏语:“当”)创立藏传佛教噶当派。宋嘉元年(1056)建热振寺,传播甚广。15世纪初,宗喀巴在此派教理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主张以“中观见”为中心,学行并举...
蔡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4852989.html
-
从至龙王宫。"(15-34上)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一:"又送神珠一枚,明耀百六十里。珠之所在,众宝寻从。满其明内,在志所欲,无求不获。"(3-4下)又:"梵志曰:'天王布天仁之惠,必欲殒命以济下...937中)后汉失译《分别功德论》卷二:"汝识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来在此。卿虽见我去我大远,彼虽丧命常在我所。卿今来见我者,正可睹我肉形耳,岂识至真妙戒乎?……"(15-36中)支谦译《...
陈文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0253528.html
-
一度败落,直到15世纪才恢复发展。 宗峰妙超弟子中著名的有彻翁义亨、关山慧玄等。妙超死后,花园上皇舍出花园离宫,改建成妙心寺,请慧玄为开山祖。妙心寺长期附属于大德寺,一度被废止,直到15世纪中叶才...山禅僧周健,后师事大德寺住持华叟宗昙。一休的信徒遍布各阶层,影响广泛。 村田珠光(1423-1502年),奈良人。珠光11岁便进了净土宗寺院——称名寺做了和尚,20岁离开称名寺,流浪四方。30岁时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1553541.html
-
)。
这类工商行会组织的捐资刻经题记很多,仅以游金应为首的范阳郡丝绸彩帛行为例,其刻经题记粗略统计约15条,刻石达36条;又如范阳郡白米行,在这一时期的刻经题记有8条,刻石24条。这些情况指出,...火烧而弥固,桑田变而不易。或祝慈圣寿,寿愿高于崇山;缄彼石经,经愿延于沙界。鸿祚景福,与天无垠,圣寿无疆。幕府众君子同称讚之。時元和四年四月八日記。(《房山石经题记汇编》第15-16页,书目文献出版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2653607.html
-
IIII. 14, 15):傳說九分教為第一結集時所誦。
l有關Bairat法勅,仍見論於宇井伯壽著「印度哲學研究」第四卷‧三二四-三二五,及Rhys Davids註Dialoguos ...大緣方便經 (15)Maha-Nidana.
7.弊宿經 (23)Payasi.
人本欲生經
中‧蜱肆經
阿難惑經
鳩摩迦葉經...
石川海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70155301.html
-
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按一个新的方向、以种新的形式,又形成了一个新生命。"11按照释迦牟尼的说法,众生的生命并不与死亡同时绝灭,虽然一般的精神活动由于形体的破坏而休止,但...为人若能永存神气,岂不就可长生不死?同时,道教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原则和依据,积极向外观察、体认。他们以人身比天地,以人为小而微之宇宙,认为"天人生体,上禀乎天,下象乎地。"15"...
王永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095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