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531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梵网经》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戒比较(下)

    )不瞻病苦戒”包括《优》的“(3)不瞻病苦戒”和“(28)行路见病舍去戒”,《梵》的“(37)故人难处戒”包括《优》的“(11)险难独行戒”,《梵》的“(30)违禁行非戒”包括《优》的“(7)不持六斋戒”,《梵》的“(32)蓄作非法戒”包括《优》的“(15)蓄猫狸戒”和“(19)贩卖斗秤不平戒”。   如果减去上面所列的《梵》与《优》内容相通的8条戒,再除开它所包含的6条出家菩萨戒:(25)为主...

    觉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52579930.html
  • 梵语诗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运用

    中国古代神韵论和印度韵论的同与异进行考察。[10]黄宝生以《禅和韵》为题也对中印韵论异同进行了探索。[11]杨晓霞对中印韵论也有过比较论述。[12]李思屈也就中印韵论异同做过探索。[13]龚刚论述了中印味论的异同。[14]刘九州论述中印味论的文章还受到侯传文的学术质疑,这体现了中印诗学比较正在引起学界的注意。[15]关于中印修辞论(庄严论)的比较研究,以汤力文的文章最为典型。[16]还有的学者不...

    尹锡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70380151.html
  • 慧远佛学的“寂智论”

    的佛性思想实有由玄学而般若学而涅槃佛性学的过渡性质。”[11]此处我们仍要强调的是,作为“寂智论”的根本基础,本无性空思想,确实在其整体佛教观中成为了一个理论标志。   如果将“寂以行智”作为...。非夫正觉之灵,抚法轮而再转,孰能振大业于将颓,纽遗纲之落绪,令微言绝而复嗣,玄音辍而复咏哉!”[15]对此,吕澂先生有相当令人信服的确解:“由般若的思想来理解性空,就是中道。他‘以无当为实,无照为宗...

    赖功欧 余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24781206.html
  • 越传越多的“仓央嘉措情歌”

    究竟是“情歌”还是“道歌”的性质11。在“仓央嘉措情歌”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越往后,收集到的被说成是仓央嘉措所作的“情歌”就越多。据佟锦华先生统计,《情歌》辑录成册的有:1950年代前...二十四岁时死在“执献京师”途中的青海境内15。在他年轻短暂的生命中,写下六七十首诗歌尚属可信,写下几百首、上千首,“几万言”,就难以置信了。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那些后来越收集越多的“仓央嘉措情歌”,不过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2081351.html
  • 刘萨诃研究综述

    最为详细的一篇文章。[11]三是对番禾故地和武威的两件文物进行了解读。孙氏在番禾故地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一尊与莫高窟所见形象相同的番禾瑞像,经过考证,推测其为文献所记载番禾瑞像的原物(参孙修身《古...宝玺《圣容寺与“凉州山开瑞像现”》[14]、杜斗城《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15]二文都是在孙修身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展开,不过均未超过孙氏的研究水平;曾德仁《四川安岳石窟的年代与分期》[16]一...

    尚丽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392782525.html
  • 佛教正法的存亡?

    (10)能教弟子於依慧学(有大智); (11)能教弟子於依有学解脱(心解脱於贪瞋);(12)能教弟子於依有学解脱知见(心解脱於痴);(13)能教弟子於依无学戒;(14)能教弟子於依无学定;(15)能教...,是第八五。   (9)戒, (理)病,诸见,多闻,十夏,是第九五。   (10)戒,(理)病,诸见,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   (11)戒,(理)病,(离)难方,多闻,十夏,是...

    法増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0484643.html
  • 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依据

    不能反求诸己且随物而动,天理就会沦丧。所以焦竑认为“我即是道,而昧者失之,愈求愈远”[11],人本心即道,昏昧的人迷失自性向外求道,“于一片身心反置之而不讲”[12],结果愈求愈远。“的者何,吾之初心是...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15]“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16]圣人作《易》的目的,在于顺应性命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040985336.html
  • “我”的唯识观

    谄  7 害 8 憍  9 嫉 10 悭  11 无惭 12 无愧  13 不信 14 懈怠  15 放逸 16 悟沉  17 悼举 18...2 耳根  3 鼻根 4 舌根  5 身根 (以上五根)  6 色境 7 声境  8 香境 9 味境  10 触 (以上五境)  11 法处所摄色  一切...

    威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5585586274.html
  • 支遁“逍遥义”与嵇康养生说

    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蒸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虽然这里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却是支遁逍遥义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在学术史上影响巨大。[11...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由此可见一斑。孙绰《喻道论》称支遁:“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15]   支遁在与...

    章启群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312787169.html
  •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

    修与外弘之所必学。六度为从愚迷此岸,自度度他,以超越生死长河,而达正觉彼岸的方法;包括利他的福德道与自利的智慧道。[11]四摄则为摄化众生同向佛道,摄受志趣相同者同行菩萨利生事业的方法。故说六度与四摄...相当程度,不能见于实行;或者实行时,不能与所学相结合。那相当的闻思知解,可说一无用处,久久也会退失了。那一心想学,专重闻思而不想实用,将永远是空虚的,也难有更高的造诣。[15]所以“唯有‘学以致用’,...

    传道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0654389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