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锦堂<庄子与禅>一文特别指出二者相同之处, 并引铃木大拙说: 禅是中国佛家把道家思想接枝在印度思想上所产生的一个流派。(注38) 罗氏文中还引证美汤姆士默灯(Thomas Merton)「...中国禅宗史》页八五~页八九,正闻出版社79年版。 注37:以上引文见毛丹青译柳田圣山《禅与中国》页五七~五八,页六六~六七。桂冠图书公司81年版。 注38:罗锦堂<庄子与禅>一文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174034.html
-
lam)、(37)造福功德(bsod-nams bya-ba.hi yon-tan)、(38)沙门婆罗门及外道名目(dge-spyong dang bram-zed dang mu-stegs-can-...
胡进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774048.html
-
佛性究竟论》と《一乘佛性权实论》との对照检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5卷第2号(1987年);浅田正博,〈石山寺所藏《一乘佛性究竟论》の检出にっいて〉,页153-154。 [38] 《究竟论》卷...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374057.html
-
将此「境 妙」对比于湛然「色心不二门」来看,「色心不二门」所强调的在于 「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注38)即 是强调「一念心性三千宛然」,此在「内外不二门」中可得...参《大正藏》卷33,页705上~中。 (注37)《大正藏》卷33,页690中。 (注38)《大正藏》卷33,页918中。 (注39)《大正藏》卷33,页918下。 276页 力,是以理具的...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574059.html
-
这个坚实而可资参照的基础上,一方面有诸如罗常培与张清常等前辈学者致力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而导其前路,[38] 另一方面则更有当代俊彦,诸如尉迟治平、施向东、储泰松,乃至刘广和等人继之于后,并且更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4年,页20-24)。 [38] 这包括了罗先生的《知彻澄娘音值考》与〈唐五代西北方音〉,以及张清常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一项参考材料──天城梵书金刚经对音残卷〉(按...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974062.html
-
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页38。
黄淼基,<佛教心灵哲学的物理模型>,台北,华梵大学第五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2001。
阿利斯科. E. 麦克格拉思着,王毅译,?科学与宗教引论?,页215...Perls, Rogers)和「行为主义心灵治疗学」(Verhaltenstheorapie: Skinner, Lazarus, Kanfer, Meichenbaum)等三个主要进路[注38]。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174065.html
-
之间的互为内在的关系(《约翰福音》10:38, 14:11, 17:21)。四世纪的加柏多加教父们(Cappadocian fathers)已有类似于互为内在的观念,只是没有正式用perichōrē...
赖品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474433.html
-
名生灭四谛也。”[38]智旭据此在生灭四谛中“自注”云:“苦则生、异、灭三相迁流,集则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39]即是依此说。又其《释义》第十一条更进一步解释生灭...
正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874441.html
-
176 三、大师游学之深义[38] 奘师于贞观十七年 (645) 入长安,前后十七年,周游一百三十八国。同行法师不是半途而返, 即是中途丧命,奘师孑然一身独排众议,为法牺牲之精神与愿力实已超越...注34。 [36] 〈玄奘三藏〉页 5~11,前岛信次着,李君奭译,专心企业有限公司发行。 [37] 以其游学之直线、或重要地点记述,其直线内,不重要之地点,国名均省略。 [38] 同注...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20674457.html
-
。[38]关于《老子》这两句话的意思,佛教文献中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把“日益”之学看作佛教徒应摒弃的“知见”,如唐释元康《肇论疏》卷下:“言为学日益,谓渐益知见也;为道日损,谓渐损学华也...》卷二十六《题英大师僧宝传》,第11页下。[38]《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题所录诗》,第12页下。[39]《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题佛鉴蓄文字禅》,第13页上。[40]《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跋东坡...
周裕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3474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