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悬记以出,其相去 约百年。今说婆沙成于佛灭后六百年顷,而龙树于七百年出 ,其相去亦百年也(注44)。因知大乘之骤兴,实乘婆沙学说 之既敝。盖其时义学受婆沙影响,一切有宗遍行各地(注45) ,而...)见俱舍论卷十九流通颂,又日人林常「俱舍论法义」 卷一。 (注 44)参照木村泰贤「阿毗达磨论之研究」二五六页,崛 谦德「解说西域记」七九七页。 (注 45)论事第一品末章,再破一切有。注家谓...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074032.html
-
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入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注45)。 这是马祖道一...~五五。 注44:见徐小 《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82年2版。 注45:见《 续藏经》册一四三,页五八,右上。 注46:同注42,页八六。 注47:《景德传灯录》卷六载:「一夕三士(...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174034.html
-
─ 注6 常盘大定,,收入:氏着《续支那佛教?研究》(东京:春秋社,1941),页477-478。 注7 史苇湘,,《文物》,1980年9期,页44。 注8 同注5。 注9 同注7,页45。 ... 象(注45)。六世纪佛教徒使用「义」字的涵意,可在其时流行的经典中找到其依据。六世纪时所撰的《像法决疑经》中,有劝佛教徒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眷属----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以是义故」而加以济助...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374040.html
-
pahi rnam-grangs)、(43)旁生族类(dud-.hgro.hi rgyud)、(44)释四部洲及世界(gling-bzhi dang .hjig-reen b`sad-pa)、(45)地方及...
胡进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774048.html
-
目前学界流通的数种梵语原文的文本提出任何新的校订,也不准备全面处理夹注本里意译者的归属问题。因此,虽然近百年来有关梵、汉两本《心经》的文献学研究早已汗牛充栋,而其间一些重要的著作笔者又未曾见及,[45...that Xuan Zang is the translator (see Mikkyō bunka密教文化 56, Showa 10 (1935), pp. 44-45), most scholars ...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974062.html
-
Pāli Canon,” WZKS 36 (1992), pp. 45-53. □ Manne, J., “Categories of Sutta in the Pāli Nikāyas and...
见豪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974104.html
-
释义》第十二条,是依唯识学的观点[45]来解释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发业无明,大约有二:一者、异熟果愚,不知善恶因果确然无谬,故发三涂恶业。二者、真实义愚,不知三界无常、无我,贪著人天、色、无色界果报,...
正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874441.html
-
[45] 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篡》卷4云:“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二、异熟愚。”《大正藏》册43,页57下。 [46]《释义》第12条,《卍续藏经》册101,页974上、下。 [47]《...
正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974442.html
-
华严」[44]均载有「菩萨住处」遍 及印度四境,以及新疆之疏勒国及震 (真) 旦国 (中国) 在内。这时,佛教早已传入中国。 [45]所谓 (菩萨住处) ,及意谓着大乘佛教所流布之地区。 因之...,中~下。 [44] 「六十华严」页590,上~中。只是翻译名稍异而已。 [45] 佛教传入中国应在汉和帝永元 (89~105) 以后。历史上有不同之记载。拙文〈佛教与中 国文学〉曾涉及「...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20674457.html
-
45]可见,惠洪注经论的目的,乃是以融通宗教为出发点,通过对佛经的解释,“发明自心”,最终为禅者提供“了知自心”、“化令成佛”的门径。这一点应该说和禅学精神是一致的。《林间录》是惠洪游方时所见所闻的...法论后叙》,第188页。[45]《楞严经合论》卷末附彭以明:《重开尊顶法论跋语》,第189页下。[46]《溪堂集》卷七《林间录序》,又见《林间录》卷首。[47]《林间录》卷下,第620页下。[48]《...
周裕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3474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