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佛学A B C丛书》》,其编法仿世界书局出版之A B C丛书一样;每一本分章分节,用科学方法及通俗文描写,将各种佛经、佛论、撷其精华,举其大纲,以介绍中学以上的程度学者作参考用。此其二。 ...
慈航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75670424.html
-
执个体为我。 b.边见——边见者,断常二见。 c.邪见——邪见者,拨无因果。 d.见取见——见取见,谓于种种邪见中,执一种为最胜故。 e.戒取见——戒取见者,迷执一种邪外之戒律,可生天等,又如...不肯布施,贪所摄。 ⑦诳——诳者,虚矫诡诈,贪痴所摄。 ⑧谄——谄者,曲媚义,贪痴所摄。 ⑨害——害者,损恼义,瞋所摄。 ⑩侨——侨者,贪炫自德,慢所摄。 B.中随二——中随者,比小随较宽泛...
慈航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0870436.html
-
信徒,而不是君主。在这些信徒中,商人是佛教最主要的支持者。 商人所以成为佛教可靠有力的支持者,这和佛教的教义与成立的历史背景有关。在佛陀时代,商业※呇b恒河流域兴起,但是新兴的商人在传统的种性阶级里...(Tokharian B),或龟兹文。后者来自于Prakrit。(注69)法国学者Sylvain Lvi也证实,汉译的'沙门’来自吐活罗文乙形的samen,而不是梵文的’Sraamana;汉译的'沙弥...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4070539.html
-
对抗者加以发阳光大,于是谈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铡!鼓酥琉B心、寡欲的《孟子》与强调找狻⒄牡摹缎〈鞫Y‧大学》一篇,便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成为韩愈对抗佛老,重建儒学内在修养一脉...发展史》页四二。 [10]:参考丁煌〈唐高祖太宗对符瑞的哂眉捌铥Φ澜痰胆B度〉,《唐代研究论集第二辑》,页四○七。 [11]:本文所指的“反佛道”包括反佛者、反道者或二者皆反者。 [12]:...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42570616.html
-
无知”诸说 对后世中国佛学与对宋明理学之影响。 b.竺道生之“佛性真我”、“一阐提皆有佛性”、“开大顿悟义” 中所开显的众生皆有佛性、“理不可分”、“理法自然”与佛性即理、生死涅槃诸义对...无情有性”);湖五峰之性无善恶、心无生死、“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情异行”等等。 b.华严宗之如来性起与法界缘起之四法界观;以法界为体、缘起为用,体依用显、用依体起之寂感不二说;其他如法藏《金狮子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4270738.html
-
佛教文学与艺术学研讨会论文集(文学部份)(1998) 一、引 言 佛教于西汉 ( 207~9 B.C. ) 末年、东汉 ( A.D.14~220 ) 初年之间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 ( ...编》( 1805 ) ( 北京:中国书店,1985重印 ),卷122,页6b~7a。 页258 南唐三主与佛教信仰 佛教文学与艺术学研讨会论文集(文学部份)(1998) 是了解南唐建筑和雕刻...
陈葆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0470895.html
-
。 页357 本计划的进行,可依玄奘年表及各主题,划分为下列七个时期: a.国内游学时期 b.西行求法时期 c.那烂陀寺进修时期 d.东南西印度参礼时期 e.中印度弘护时期 f.东还...玄奘西域行」计划,未来在网站设计方面欲达成下列之目标: 1. 玄奘传?西域行:在第二年度计划中我们预计完成下列三个时期: a. 那烂陀寺进修期 b. 印度参礼期 c. 中印度弘护期(亦即古中亚...
杜正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1071073.html
-
Takasaki, pp.294-295. 16. T. 2, p.84b. 17. Yamaguchi, p.86. 235页 mind to understand `sunyata`. ... ─────────── 27. T. 31, p. 787b. 28. Ibid. 241页 Since this perfection of non-self and that ...
恒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2671091.html
-
。如 Kalupahana 就曾经批评过 A.B. Keith 说:「由于他对因果法则的不了解,让他对教义无法有个合理的分析方式。」然后在 Olendzki 1987:24,他提到 Keith 批评 ...种心识:底下的二十二种识都是直接跟心有关,因此是从六根和心(manodhatu)而来,这也是为什么心识是放在这里,而不是放在第一项,它跟其它五根。A) 2: 心识,善或不善异熟;这与其它五根都一样。B) ...
Michael S. Drummond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2571284.html
-
有为法」,而且也包括常住不变的「无为法」,因此,部派所 谓「法处」即包摄「有为法」与「无为法」。 现在谈谈「法处」的内容,依据说一切有部,「法处」的内 容包括(A)无表色,(B)心所法,(C)心不相应行法,(D)无为法, 以下一一说明。 (A)无表色(`avijnapti-rupa`): 即无表业,分为身无表业,语无表业。 (B)心所法: 即「五蕴」中的「受」、「想」、「行」三蕴,是...
张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07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