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语》全译:子罕篇第九

    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   9·24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为...

    佚名

    |论语|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0831271796.html
  • 《论语》全译:乡党篇第十

    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原文】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

    佚名

    |论语|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1402381834.html
  • 《论语》全译:子路篇第十三

    ”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佚名

    |论语|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0834251878.html
  • 《论语》全译:卫灵公篇第十五

    ;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佚名

    |《论语》全译|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2149331960.html
  • 今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恭逢普贤菩萨圣诞!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24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

    佚名

    |普贤菩萨|圣诞|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3/1836253372.html
  •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四)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3、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  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 ...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入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1/1740386307.html
  • 《净土教言》遣疑问答-索达吉堪布

    法门殊胜无比,并不是愚夫愚妇的修法。   24、名词解释: ①别时意趣;②易行道与难行道。   答:①别时意趣:佛说法的四种之一,指在余时方能得到利益。例如,世尊曾说仅以持诵“无垢月光如来”之名号...

    索达吉堪布

    |净土|念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2/1143166868.html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57)

    24、惧:若对大乘的甚深空性、见修行果等心生畏惧,产生退惰之心,也应如树而安住。 25、无耻:如果没有羞耻,不约束自己身语意三门,恣意造作恶业,这时候也应如树而安住。 26、言无...

    译讲:索达吉堪布

    |入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3/0834348414.html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61)

    附: 我的新生从《入菩萨行论》开始 我今年24岁。我庆幸自己在这个年纪值遇了真正的大乘佛法,皈依三宝并开始闻思修行,而不是42岁。浑浑噩噩度过了23年的光阴...

    索达吉堪布 讲译

    |入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4/0618518662.html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71)

    :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一般来讲,嗔恨心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而嗔恨心的因缘,就是“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不欲和所欲的对境,可以分12种、24种、...

    无著菩萨[著] 索达吉堪布[译讲]

    |入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5/0854259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