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

    日藏著  (有十九卷。 )   24、释量论庄严疏极正确论 扎玛里著  (第一品疏。 )  me帙内:   25、释量论现量品注 扎玛里著  tse帙内:   26、释量论庄严疏第四品释 扎玛里著  (有...

    杨化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11038720.html
  • 时轮金刚大灌顶内容简介

    贪欲行为: (21)眼贪美色;(22)耳贪音乐;(23)鼻贪香味;(24)口贪美食;(25)身贪安乐。 以上五种密宗戒律中,第一、第二、第三种守持戒与禁戒中,有些内容和一般的密戒不...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4939190.html
  • 佛教与全球化:异化乎?典范乎?

    ):《不二法门与非暴力——从佛教哲学的观点,探讨全球伦理轴心思维的绝对预设》,2005台湾宗教学会年会“台湾宗教研究的本土性与国际性”论文,台北:台湾宗教学会。]  24、一个主张理事无碍,二谛圆融的...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4439334.html
  • 修定之资粮

    圆满受持一切学处。  三、守护根律仪  守根律仪,《瑜伽》卷23—24中,说有守护根门、于食知量、常勤修习?寤瑜伽、正知而住等四项,略说如下:  (一)守护根门:即是在六根对六尘生六识之际,以正念防护,...

    如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30139499.html
  • 台湾学术界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研究

    法音论坛《法音》1997年第5期(总第153期)第24页       印顺思想在台湾佛教中的地位  近年来,台湾学术界对“人间佛教”的研究,大都与社会关怀、社会批判以及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有关。前者是“人间佛教”的具体展开,而后者则是针对“中国传统佛教”而言,尤指“明清佛教”。明清佛教的明显特征是:庶民佛教的影响强过了教义佛教的发展。一是义学不兴,明清时代的义学研究没有创造性,大抵是“三教合一”...

    默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2339602.html
  • 仰止唯佛陀俯首礼太虚

    年谱》 P24  3、《年谱》 P32  4、《年谱》《太虚自传》三,我的宗教经验  5、《太虚自传》   6、《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年谱》 P50  7、《太虚大师年谱》 P58  8、《我的佛教...

    菩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2939610.html
  •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因缘”,说念佛可以“灭罪”、“护念”、“见佛”、“摄生”、“证生”。(注:见《大正藏》47卷,第24-28页。)唐代文谂、少康集录的《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中就有念佛治病之说。文说:“梁氏浩州人,两目俱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4040147.html
  • 噶举派的教义

    乐空大手印,获得究意解脱,这是方便道而兼解脱道之法。  《拙火》的修法,是修风、脉、拙火的瑜伽。观三脉四轮,在脐轮燃拙火,以宝瓶气(24)助气,溶化顶门之白菩提(25),菩提液下降,引生四喜(26)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42240351.html
  • 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的考察——以礼、孝、忠为个案的考察

    对禅宗法统记录,从摩诃迦叶始,西国传承究竟有多少代,有着多种看法,敦煌本《坛经》和宗密持28代说,还有8、24、29、51代说,最后约定俗成为28代说。 这说明了丛林中对于法统问题的重视。有了这种...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4040764.html
  • 试论汉译佛经对中古道经文学的影响(上)

    ,但原没有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细致繁琐的相法。因此当道经中出现诸如“一念生身七十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注:《太玄真一本际妙经》,W24/658b。)这样的词句,据以断定此必受佛经佛陀异相说影响,...

    吴海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464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