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清《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31]、李广良《佛法与革命――太虚大师的革命思想》[32]、《佛法与现实――太虚大师佛陀现实主义思想论》[33]、程恭让《从太虚与梁漱溟的一场争辩看人生佛教的理论难题》[...及其人间佛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30] 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31] 载《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32] 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一时则不然。是故灭相法不应生。” [32]又如“‘法若有住者,是则不应灭,法若不住者,是亦不应灭。’若法定住则无有灭。何以故,由有住相故。若住法灭则有二相,住相灭相,是故不得言住中有灭。如生死不得一...,大正藏30/705。 [32] 《中论》,大正藏30/11。 [33] 《中论》,大正藏30/11。 [34] 《藏要》,第四册,495页。 [35] 大正藏16/698。 [36] 大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佛之著教,真人发起,大行于外国,有自来矣。延及此土,当汉之未世,晋之盛德也。然方言殊音,文质从异,译胡为晋,出非一人。或善胡而质晋,或善晋而未备胡,众经浩然,难以折中。”32这里说明道安...高僧传》卷二《彦传》,中华书局版《高僧传合集》第118页
31、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2页
32、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7页。
33、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1页
34、中华书局...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9.html
-
认为,识多对境界说,意多对根身说,心多对心所说。[32] 2.胎生学与认识论两个理解向度 “识”亦可在不同脉络下作理解,如印顺法师依阿含佛典的法义,区分“胎生学”及“知识论”两种层面的意义。[33...,《佛法概论》,正闻:2000年新版,页107~108。 [30] 同上书,页109。 [31] 同上书,页112。 [32] 同上书,页112。 [33] 可见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台北:...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在真谛的佛性思想中,不但强调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亦注重因果转化的条件性,由三因佛性、三种佛性出发,应该是“亦本亦始”。[32]
真谛依三真如诠释三种佛性,智顗依正因、... [32] 赖永海指出,本有说在谈论因与果的相互关系时,更注重二者间的必然联系;始有说则在严分二者的基础上,强调因果转化的条件性。见《中国佛性论》,第108页。
[33]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8.html
-
由此种子,后时意识变似根似尘而起名为境界;如说六识名,数习此名熏习本识为种子,由此种子,意识后时似六识而起,名为识识[32]。” 然而,任何虚妄分别皆是以无始来言说戏论熏习为根据的。如论《述求品》说:... 经部说的种子完全是心理主义的,因而没有上升到概念的层面。 [31] 大正31·613中。 [32] 这里“名”指词语的感性存在,“种子”指其概念性存在(大正31·187上)。 [33] 以现代...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again and again."[32]
1059 "When you are aware that a man is a brahmin, a master of knowledge ......Harvard Univ. Press, London:243.
[31] Saddhatissa 1985: 118.
[32] Norman 1992: 118.
[33] ...
Sik Hin Hung
|The|Pearl|of|the|Tripitaka|Two|Vaggas|i|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3673638.html
-
喻依,example)尤其是反面的例证(异喻依,disagreeing example),也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否则一个推论就不可靠。[32]这引发了笔者从佛教逻辑的角度,探讨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的...认为,赞足的这个表述“与后来法称的定义相同,而跟形式的大前提的理论完全相通”,显然不妥,见梶山雄一,1980年,第49~50页,注53。 [32] 见Matilal, B. K., 1985, ...
汤铭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124473793.html
-
,阿难答见世尊相好(32相),爱慕而出家,然后就七处证心,八还辩见,使人明白生死流转,全在妄心作主,攀缘声色,心被物转,失去本有清净如来藏性。是故众生迷于声色,以贪爱为本,“汝爱我心,我...
曾琦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073942.html
-
“一切人都能成佛”而会入大乘。16 梁 武帝 ───────── 15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4,《大正藏》册9,页32中~ 页33下。 . 页239 (502~549在位)的〈...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77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