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349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宗喀巴大师祈祷文

    福慧资粮,快速成就佛道。  【录自修慧法师编述《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另依《藏语系佛教念诵集》(P22),此祈祷文又译为七言句“宗喀巴大师赞”:  宗喀巴大师赞  无缘悲藏观自在,  无垢智王微妙音,...

    宗喀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1542144.html
  • 九华山甘露寺—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

    ,殿身筑在高6.8米的台基上,宽17米,深15.5米。大殿东为两层走马通楼,内天井,进深22米,宽15米,楼层上下分别为祖师殿、方丈察、掸堂和客房。行人进入大门后,从山门的侧门出外,转向上坡十数级台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746892.html
  • 《俱舍论》导读

    四年(563),真谛就在广州制旨寺译出《俱舍论偈》1卷,五百九十七颂。又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通称“旧论”,而称玄奘所译为“新论”。原来中国佛教学者研究阿毗达磨的毗昙师,都以《杂阿毗昙心论》...

    高振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3947213.html
  • 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讨

    羞人故。五者有惭愧人得安隐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者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T22, p228c)(又p290b;p515...为十?所谓2.僧和合故,3.摄僧故。4调伏恶人故。5惭愧者得安乐故。8断现世漏故。9灭后世漏故。6令未信者信故。7已信者令增广故。10法久住故,1.分别毘尼梵行久住故。(T22, p3c)  (4)...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247820.html
  • 佛经中有关“感受”的章节

    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D.22/M. 10,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1449341.html
  • 西安佛教对外友好交流纪实

    22人,先由中方诵经,然后日方诵经。  1987年5月23日,日本国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会长中尾宽澄团长、副会长佐藤弘念副团长一行84人,中方11人同在大兴善寺地藏菩萨像前举行法会,依序中方诵经后日方...会中尾宽澄会长,佐藤弘念副会长率众22人,在大兴善寺地藏菩萨像前举行朝礼法会,双方各向菩萨献供诵经。  1984年4月6日,为接迎日本国高野山空海大师同志会赠奉“平安地藏菩萨”宝像,邀我会组团前去,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5949453.html
  • 在瑜伽行唯识学派历史上的《摄大乘论》及其作者

    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代表世界的实相或真实性格。[22]  2. 为了避免将“三性”的“性”直接理解(或误解)为一般佛教教义(特别是代表大乘空宗中观学派的龙树)所批判的“自性”概念,常尾雅人将“三性”...[19] 《长尾书》,页19。  [20] 《长尾书》,页20~21。  [21] 《长尾书》,页21~22。  [22] 《长尾书》,页22~23。  [23] 《长尾书》,页23~24。  [24...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3849695.html
  • 赵朴初文集

    9/18)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居士在玄奘法师逝世一千三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8/25) 中国佛教协会协会长赵朴初居士谈佛教文化艺术(2006/8/22) ...

    赵朴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5350976.html
  • 支谦与吴国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七

    汉献帝末年(公元22[)年),关洛战乱,支谦同乡人向吴国逃难时,只带了一床被子,有一个不相识的人同行。第一天晚上住宿时,他见那人未带被子,天又很冷,他就要那人同他一起睡。到了半夜,那人起了歹心,将他的...

    方 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5652334.html
  •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

    杂阿含75经》及《相应部》22:58,记载佛陀住舍卫国时,有一次他问诸比丘说:“如来是阿罗汉、等正觉,如来是于肉体(色蕴)生厌恶、褪离欲望、灭止欲望、没有粘著,而解脱攀缘、完全觉悟;如来对感受(受蕴)、...

    张慈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9345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