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71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苏轼诗与《维摩经》

    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42)又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43)《维摩经》盖以洗垢为净作譬喻,...第537页。  42《维摩经?弟子品第三》,《大正藏》第十四卷,经集部一,第541页。  43《维摩经?佛国品第八》,《大正藏》第十四卷,经集部一,第549页。  44《东坡乐府》,第79页。  【原...

    梁银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0161478.html
  • 梁启超佛典翻译史研究成就述论

    文章构造形式开辟了一片新国土,有助于新文体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的解剖的文体之出现”,42也是伴随着佛典翻译文学的形成而出现的,这种著述的方法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此外,隋唐流行的...39、40、42、43、44、45.《翻译文学与佛典》,《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 17页、第15页、第16页、第16页、第16页、第17页、第17页、第18页、第18—19页...

    肖承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3461516.html
  • 地藏法门

    41】祭祀时则“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42】此时鬼神则“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43】可见古人诚心祭祀,恍惚之间 ,仿佛就能与先灵相通...9月第一版第568页。   【35】《诗经》引自朱熹注本 中国书店1994年5 月第一版 第35页。   【36】、【37】、【38】、【39】、【40】、【41】、【42】引自《礼记》陈澔注本 中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81561904.html
  • 《长阿含经》中佛陀教育之研究

    及其价值39  (五)缘起成就了教育的可能42  第五节 知见对于宗教教学的影响42  (一)六师外道43  (二)十六(十四)无记45  (三)六十二见47  (四)佛陀重视实证49  (五)实践在...

    侯文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2362061.html
  • 菩提达摩禅学思想研究

    冤行 40  二、随缘行 4  1三、无所求行 41  四、称法行 42  五、‘真性'与‘性净之理'的关系 42   第五章 壁观禅法 45  第一节 达摩来华前之中国禅法 45  第二节 ‘壁观'...

    莫中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175163517.html
  • 《观音慈林集》研究

    。  《弘明集(卷11)》,《大正藏》(52册),(2102)。  《安般守意经》,《大正藏》(15册),(602)。  《佛祖统记(卷10、13、14、27、28、33、36、39、42、45、46...  《释出品大慈大悲义(42)》,《大智度论(卷27)》,《大正藏》(25册),(1509)  《赞观音菩萨诵》,《大正藏》(20册),(1052)。  玄奘着:《大唐西域记》,《大正藏》(51册),...

    陆春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20663633.html
  • 《六度集经》故事研究

    分合问题21  五 《六度集经》之总章数24  第三节 《六度集经》中之本生、佛传与因缘29  第三章 《六度集经》情节单元分析42  第一节 《六度集经》情节单元之提取与分类42  第二节 从情节...

    林彦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2063667.html
  • 《大般若经.第二会.修治地品》的“菩萨十地”呈现的修道历程

    三乘十地与  “菩萨十地”三种之间的关联 42  第四节 菩萨地的修学指导原则 44  一.与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46  二.以大悲为上首 46  三.以无所得为方便 46  四.与众生平等同共回向一切...(IBK  27-2, 1979)  11 胜崎裕彦,《小品系般若经的菩萨的阶位》,(印度学佛  教学研究/IBK 42-2, 1995)  12 高丽行真,《初期大乘佛教菩萨观─特般若经  的十地...

    陈秀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2163668.html
  • ‘中道’在佛教中的意义

    常、一与异、去与来等八种迷妄,而说缘起、无自性、空之理。此称八不中道,或称八不正观、无得中道。吉藏《中论疏》卷一(本)云(大正42·10c)︰‘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卷二(本)云(大正42·21b)︰‘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  此宗为令了知八不中道的真义,而立三种中道(又称三中),即︰  (1)世谛中道︰又作俗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1664911.html
  • 巴渝寺院经济琐议

    ,以居民稀少,裹粮难继,不数月而他徙,故逃民率去不复返,余闻而悲之。……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夏四月,(僧性超)偕五僧结庐山下,余给以资种,令先为积谷计,暇则执刀荷锄,逐渐开垦。”(42...(40)(42)(43)(46)(47)(48)(49)《大足石刻铭文录》,1999年,重庆出版社。  (13)刘禹锡《夔州始兴寺移铁像记》,《四川通志·夔州府·寺观》。  (14)曹学佺《蜀中名胜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216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