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法于韩公子苍,子苍令参此诗以为法。”[29] 这是以参禅之法去参诗而学得古人写诗之法,真正提出以参禅之法学诗,而且如东坡以诗论诗者有吴思道、龚圣任、赵章泉三人[30],兹录吴思道〈学诗〉三首如下:...30] 三人〈学诗〉诗,俱见《诗人玉屑》卷一〈诗法〉第8、9页。赵章泉列在最先,但其前有言曰:“阅复斋闲纪所载吴思道、龚圣任学诗三首,因次其韵:”可见先后次序应是吴思道、龚圣任、赵章泉。 [31] ...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来做处理。30但该注意的是五根对五尘所生起的认识,需要转换成法尘,再由意根来缘而生起认识,意根是无法直接认识前五尘。31综合以上所述,前五根能发挥作用乃因为依止于意根的关系。又,六根缘六境表面上是六个...参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p.106~107。 30 参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106。 31 意根不缘前五尘,如《杂阿含经》:“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CBETA, T...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的建构为可能;而“历时性”是就此条件重现了场域,使我们进行存有的理解。海德格随后补充说,“在它[时间性]扮演存有理解的可能条件上,既是先于存有论也是存有论的,我们即称此(时间性)为(历时性)”(注30...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注9:同上注。
页30 才完成了“认识论的转向”,走向一种隐含“认识关系”(境识关系)的“尘识理门”的三性思想。 再者,如就《大乘庄严经论》的三性思想的定位而言,它恰好介于隐含“语言学”的...自性(ruupasya pari nispanna。h svabhaava。h,gzugs kyi yo ns su grub pa。hi no bo Jid)。”[30] 又真谛所译《“八空论》亦...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447986.html
-
75, 390c。成11, 328-331。
毘27, 193b。成4, 272a。成2, 254a。
毘135, 696b、700a。成2, 254a。
毘30, 154b。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尤其这三者属于戒学,戒在有部等认为是无表。30 因此,把正语等视为色法的主张,和把无表看成色法之说法是相通的。 又根据《论事》,大众部纵然主张戒为非心所,31 心不随转 32、随增者 33,但仍然把戒...杂阿毗昙心论》卷1, 大28, 872b、《俱舍论》卷4, 大29, 21c等中,心、意、识不仅名称、用法等不同,内容也不相同。例如,在《瑜伽师地论》卷1, 大30, 280b中,谓“心”是指一切种子所...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卷10(大2, 69c)云:「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14 《瑜伽師地論》卷54(大30,595c)云:「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是說,以識的自性不是染污的消極...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5.html
-
与般若有关的术语:30
(1)首先从j?ā“知”的语根所形成之语有(1.1)pa??ā“般若”“慧”、(1.2)pa??ā...ha, p. 41f.
2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9-11(大28, 589c-606a)。
29Vinaya, i, p.11; Sa?yutta, v, p. 422.
30案:为...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
-
他告辞饭山,在二十六岁以前,昼夜热衷于参禅思惟,以致罹患不治之病,后拜访山城白川,深山岩窟中的白幽仙人,受内观法。其后之修炼得悟,彼叙述于《夜船闲话》:30 徐徐归来时,潜修内观,才未满三年,从前...南传14,107页)。 3 Vinaya, i, p. 17(南传3, 30页)。 4 Vinaya, i, p. 40(南传3, 73页)。案:另参“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表示了一切以心识为主的佛法。关于“心意识”,如《瑜伽师地论》卷一说(大正30·280b):“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14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