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罗汉的阐述。 一、罗汉含义 (1) 字面三义 罗汉依梵语为阿罗汉(Arhan),罗汉是略称,旧译为应真,有应当堪受之意,意即应受供养礼拜尊敬之意,如唯识述记曰: “阿罗汉者,此正云应,应者契之义,应断烦恼,应受供,应不复受分段生故,若但言应,即通三义,若著供义,唯得一义,便失二义。”[1] p. 308 比较具体的说,罗汉字面含三个意义: “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复次...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747459.html
-
3.见道 4.修道 5.无学道 1。资粮道(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产生信奉声闻乘或独觉乘之心,获得脱离轮回之成就者可进入资粮道。所生信奉二乘之心基于对轮回之“三苦”①的透彻领悟,认识众生在“...研究所 (the Cenra1 Asian 1nstitute of Bonn University)的舒尔曼教授编 辑木版印刷全集时触发的。当时我从全集中选出一幅描绘十六尊者的木版画进行了译释,后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3647691.html
-
,多处没有另加注明,在此表示感谢。若有对他人他宗有轻犯之处,在此表示忏悔。也希望佛友共同努力使这个问题集在几年内日趋完美,使中有法、准提法广利众生。
1 高七师:您 好,我发心按正确仪规修持完整...开始持咒, 并大胆的开始劝病人持咒,于是准提法在松原还是很有道场的,张师兄对大多数人也不说是准提咒只说是”语音疗法”,真是无论在家出家有戒无戒持咒者多有感应。 念熟了,继续学唱念,学会了4、5种念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0053148.html
-
弥勒净土论(1) (日)松本文三郎 著 张元林 译 译者序 小 序 第一章 叙论 第二章 弥勒经典志 第三章 所谓的“六部经”以外的大乘弥勒经典 一、第一种弥勒经典 二、第二种...。因此,若从译经年代来看,《阿弥陀经》要早150年。但是,那时的阿弥陀佛信仰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高僧传》卷5载“安每与弟子法遇等立于弥勒像前立誓往生兜率。”而且还记载,在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
(日)松本文三郎 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0248765.html
-
(二)纯印与“六度” 1、布施 2、忍辱 3、禅定 (三)纯印乃禅密净总持之心宗 (四)圆满之法,深信莫疑 第三章 修心证果 (一)揉面与修行 (二)崇性德不废修德 1、攀缘心是六道轮回的根本 2、妙明真心是成佛的根本 3、无攀缘显真心 4、无为与清净 (三)无私则明德,无边即中道 1、明德即自性 2、离两边走中道 3、左右都是“坑”,唯走中道路 4、不二妙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2755084.html
-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格桑嘉措格西 著 法雨敬译 师传道次第闭关专修日程表 第一天: 第一座 依止善知识(1) 第二座 暇满(2) 第三座 死无常(3) 第四座恶趣(4)、皈依(5)、业果(6)。 第二天: 第一座 依前四苦(生老病死)修出离心(7) 第二座 依后四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修出离心(7) 第三座 依八苦修出离心(7) 第四...
格桑嘉措格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2450197.html
-
千里学禅 原著者:珍.堪冒顿.梅勒特 我不以祈祷躲过危险,但不畏它在我面前。我不以祈求暖和我的痛苦;但以心力战胜与它,我不在焦急恐惧中渴望得救。但以忍耐赢得我的自由。 1。 前言 2。 新的经历 3。 禅境之现起 4。 从禅定中体证真理 5。 无限的自在 6。 更迈进一步 7 。 我的忧虑 8。 认识毗钵舍那 9。 一个完全崭新的经验 10。离别前刻 11。 一阵未曾有...
珍.堪冒顿.梅勒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5170744.html
-
法师之一。 慧远现存著作中以《大乘义章》最著名。此书分 249 科, 申述大乘教学的意旨; ( 注 1) 当中 一科分六门讨论净土问题, 为研究慧远的净土思想的最...(1) 《大乘义章》全书今不存,现存222科。 (2) 《大正藏》卷44,页834上。
347 页
...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545996.html
-
模式。佛教僧侣的“美德”,西方人已经耳熟能详好几个世纪了。五百多年前,马哥孛罗就提到了佛教徒的模范生活,虽然他把佛教看成是一种“迷信”。[1]随著西方人对于佛教越来越了解,越来越尊敬,他们就越来越把佛教...学本身,以及它在未来的可能改变。 佛教以其伦理理想来适应新文化情境,似乎不是因为推论出道德神学的精细处,而是诉诸超伦理的价值: (1)肯定它的超越性(在认识论上以二谛的模式来表达,在伦理学上以入世...
格梅兹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049223.html
-
讨论每一个共同要素,并给出许多例子。 但在此之前,为了将我对濒死经验的探讨纳入一个适当的框架,必须说明一些事实。 1:尽管不同的陈述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中并没有两个案例绝对一样(虽然有几个案例...案例中都出现。然而,有一些组成要素相当具有普遍性。 4:在我的抽象的模式中,没有一个组成要素仅在一个案例中出现。每个组成要素都在不同的陈述中出现。 5:以下描述的一些濒死经验者的经历的各个阶段的...
美:雷蒙德·A·穆迪 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0175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