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土与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承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土与禅
  刘承泽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70 册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253-257
  --------------------------------------------------------------------------------
  253页
  佛灭度后,禅净之诤,断断如也;谈禅者动曰:「即心
  是佛」。辄讥念佛者为着相也。念佛者动曰:「仗佛加被」
  ,尝疑谈禅者为浮泛也。自永明大师倡禅净双修之说,以明
  理事无碍之义,而禅净之诤止矣。孟子云:「圣人百世之师
  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吾于永
  公亦云。
  时至今日 (亦有执禅而诋净,执净而訾禅者。余谨按先
  圣之言,解禅净之义,敢以一得之见,而贡献于高明之前,
  知我罪我,岂遑计哉!
  禅宗奚自昉乎?论其迹则曰: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
  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
  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此展转至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
  者,授之达摩大师;达摩承般若多罗之训,乃西来此土,称
  为初祖。按此,释迦以「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为正法眼藏
  ,彼于不立文字中,而不碍
  254页
  建立「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之句义,然后知圣人即相而离
  相,非离相而离相也。盖欲令众生,因指见月,不欲其执指
  而废月耳。
  迨至十三祖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以释摩诃般若波罗蜜
  经,造中论十二门论以释空义,般若大法,赖以阐扬。十二
  门论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人通达是义,即通达大
  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其余诸祖,皆弘般若,载
  诸经传,不可殚述。由是观之,般若为禅宗心印,夫复何疑
  ?
  大智度论云:「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为彼等,欲令于
  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当知佛说般若,非唯
  以「此」一因缘,但「此」亦因缘之一。以是故,佛为念佛
  三昧之增益而说般若。则修般若,不但不碍于念佛;且有资
  于念佛,前圣所言,岂无故哉?!又六祖云:「般若无形相
  ,智慧心即是。」吾人苟通达般若而念佛,则其念佛,必不
  起能所之见,不堕断常之边,不存生佛之想,是则以念佛而
  生般若波罗蜜;亦以般若所熏习故,而速成念佛三昧。此二
  法门,互相为用而益效,登不懿哉!
  复次,佛法有二谛,通达二谛,则通达佛法。 (一) 世
  谛, (二) 第一义谛。诸法随缘显现,无有自性,名「第一
  义谛」。虽性空而随缘显性,名为「世谛」。吾人为何而轮
  转生死耶?一言以蔽之,曰:「不了第一义谛而已!」使了
  第一义谛,则知缘起性空,尚不见有涅盘之可乐着
  255页
  ,更何有生死之可轮转乎?以不了性空而轮转,然则欲免轮
  转,而当知性空,此般若之所以不可不学也!如性空之理而
  观察,名为学般若波罗蜜;然般若无相可取,良以缘起性空
  ,不得言有;性空缘起,不得言无;有无俱不着,不着亦不
  着。经云:「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
  复次,一切法依止因缘而得生起,吾人修行,岂能例外
  ?起信论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
  ,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
  ,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盘者,则无是处
  。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
  厌生死苦,乐求涅盘。若因缘具足者,又为诸佛菩萨等,慈
  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修习善根,以修习善
  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盘道
  。」因斯以谈:吾人学般若波罗蜜,是正因熏习之力;念佛
  求生极乐世界,是佛菩萨加被外缘之力;内因外缘,两不可
  缺。禅净双修,不特于理无碍,于事亦无碍,此吾人所应知
  者也!
  抑尤有进者,吾人闻有大德,居于某处,则不远秦楚之
  路而往参学,为己躬大事之未明也。闻有净土,众圣所都,
  发愿往生,则或疑为着相,甚非理也!吾人不远秦楚之路而
  求学,不能谓为着相;则愿生净土,而求见佛闻法,岂得谓
  为着相耶?况「相」之「着」与「不着」,非在于
  256页
  迹,而在于心。经云:「虽知佛不可得,然亦不拾承事诸佛
  。」夫双照二谛,不住有无,此智者之所以圆融无碍者也!
  又华严离世间品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习气」。是中有二
  种习气:一为「见佛习气」,一为「清净世界受生习气」。
  于此可见,念佛愿生净土,乃大士所为,非二乘矣!
  般若念佛两门略说竟,今复说力行之要:
  世间学问,如写字一门,技之小者也,尚须数十年之不
  断努力。古之书家,如锺繇,因习字而被席之为穿矣;又如
  王羲之,因学之而池水为之墨矣。其苦心用功如此,乃得一
  艺之成,而况学佛?
  六祖云:「智者心行」。又云:「口但说空,万劫不得
  见性。」先圣之言,不可不深长思也!至念佛一门,亦贵乎
  精进,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金口所宜,吾人亦不可不深长思也!
  能讲不能行,如留声机器,纵然能唱,不名为觉。经云
  :「彼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彼自无缚,能解彼缚
  ,斯有是处。」吾人欲自觉觉他,圆菩提愿,则解行相应之
  功,不可偏废也。夫能解不能行,如数他人之宝;能行不能
  解,如驶无舵之舟。故曰:「信、解、行、证。」吾有憬乎
  斯言!吾有惕乎斯言!.
  谨按:「菩萨有十种习气」,此「习气」二字之意义,
  盖指业而言。大智度论云:「业有二
  257页
  种:「净业、垢业」。净业者,声闻变化,乃至佛变化;垢
  业是烦恼变化。今菩萨习气,其为净业明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