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有关台湾僧人抗清的诗作*
杨惠南(台湾大学哲学系)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1998年)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印行
页281-290
--------------------------------------------------------------------------------
页 281
提要
明郑覆亡后,台湾人常有抗清活动,佛教僧人也不例外
。本文透过陈梦林题为〈鹿耳门即事〉的诗作,以及黄仪文
题为〈纪许逆滋事五古.袈娑贼〉诗作,分别讨论朱一贵事
件和张丙事件中,台湾僧人参与抗清活动的事实。这些参与
抗清活动的台湾僧人,并不是出于佛教的信仰或理念;而是
具有强烈“汉族意识”的民族主义信徒。这和一般抗清事件
中的参与人士,并无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初稿,乃针对曾子良教授的一篇大作-〈与朱一贵事
件有关的俗文学作品〉,而作出的回应。曾教授的大作,
刊于《国文天地》 148 期, 台北: 国文天地杂志社,
1997 年 9 月。 本文初稿则刊于《国文天地》 150 期(
1997 年 11 月)。 由于初稿的注释部分,在刊出时,被
该杂志的编者删除,因此,笔者将初稿修改,并补充部分
资料,成为目前的定稿。
页 282
一、 与朱一贵事件有关的诗作
朱一贵(?~ 1721 ),明末福建长泰人。明亡后,迁
居台湾,以养鸭为业,人称“鸭母王”。清.康熙 60 年(
1721 年)夏初, 结合黄殿、李勇等人,率众抗清各地纷纷
响应,占领全台,称中兴王,建元永和。是年六月,兵败被
俘,就刑于北京。史称“朱一贵事件”。
朱一贵事件和佛教的关系,各和有关台湾的地方志,都
少有提到。只有同治 10 年( 1871 )刊行的《淡水厅志》
,引《新修通志》说:‘……斩贼目万和尚。 ’(1) 其中
,“万和尚”看来像是僧人,但以俗家姓氏“万”字,贯在
前头,非佛家习惯。因此,万和尚是否出家僧人,并无法确
定。
但是,依照连横( 1878 ~ 1936 ),《台湾通史(卷
30 ).列传二.朱一贵传》, 朱一贵事件应该和佛教有密
切关联。连横说:
朱一贵……明亡后,居罗汉内门……性任侠,所往来
多故国遗民、草泽壮士,以至奇僧、剑客; 留宿其家
,宰鸭煮酒,痛谭亡国事,每至悲歔不已。康熙六十
年……树大元帅朱。夜攻冈山汛,克之……诸罗县人
赖池……万和尚……等起兵应。(2)
引文说到三件事情: [ 1 ]朱一贵住在“罗汉内门”
;[ 2 ]朱一贵交往的对象包括“奇僧”;[ 3 ]夜攻冈
山汛时,有万和尚等人起兵相应。而罗汉门,即今台南、高
雄、屏东一带, 包括新化、内门、阿莲、阿公店、乌山头、
虎头埤、冈山、大冈山、旗山、美浓、六堆、万峦、凤山、
屏东等平埔族为主、汉人为辅的杂居地。(3) 而朱一贵则是
住在内门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参见陈培桂,《淡水厅志(卷 14 )考四.祥异考.兵
燹》,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其中,《新修
通志》应该是指由陈寿祺纂,魏敬中重纂,刊行于道光
15 年( 1835 )的《福建通志.台湾府》。 该书〈杂
录〉章,确曾提到‘擒斩贼目万和尚等’(见高贤治主
编, 《台湾方志集成.清代篇.第一辑》 24, 台北:
宗青图书出版公司,页 998 )。
(2) 连横, 《台湾通史》, 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79 (影印版),下册,页 775 ~ 777。
(3) 参见伊能嘉矩,《台湾旧地名辞书》,东京:富山房,
明治 42 年,页 141 ~ 142。 (感谢嘉义中正大学历
史研究所颜尚文教授,提供相关资料。)
页 283
罗汉门这一带,从明郑时期以来,即有寺庙存在。明末
遗老沉光文 (4),由于得罪郑经,(5) 因而‘变服为僧,逃
入北鄙,结茅罗汉门山中’。(6) 沈光文既然在罗汉门山中
结茅为僧,可见明末清初之时,罗汉门已有简单的佛寺存在
。(7)
朱一贵抗清事件,发生于康熙 60 年(西元 1721 年)
,离沈光文来台湾的年代(西元 1662 年),已有六、七十
年之久。此时罗汉门,除了沈光文出家后所结茅庐之外,相
信已有其他佛寺存在。朱一贵所结交的“奇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沈光文, 字文开,号斯庵,浙江鄞县人,文恭公一贯
之族孙。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晋太仆少卿。永历 16 年
(清康熙元年,西元 1662 年),漂泊来台。晚年与韩
又琦、赵行可、华衮、郑廷桂等寓台人士唱和,组“东
吟社”,并有“福台新咏”之美称。著有《花草果木杂
记》(即《沈光文杂记》)、《台湾赋》、《流寓考》
等数种, 多已散佚。 (参见:连横,《台湾通史(卷
29 ).列传一.诸老.沈光文传》。 又见:陈汉光,
〈沈光文诗辑注〉; 《台湾文献》,9 卷 3 期,1958
年 9 月。)
(5) 郑成功薨,郑经嗣位,对遗老称孤道寡。沈光文于是在
康熙二年(西元 1662 年),作有〈台湾赋〉一首,其
中曾以“郑锦僭王”一句讽刺郑经(郑锦乃郑经乳名)
。由于得罪郑经,几罹不测,乃变服入山为僧,法号超
光。(参见卢嘉兴,〈台湾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收录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87 ).中国
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页 233 ~ 254。)
(6) 引见连横,《台湾通史(卷 29 ).诸老列传.沈光文
列传》。
(7) 沈光文出家的寺庙到底是哪一座,至今不明。沈光文曾
有〈普陀幻住庵〉诗作一首:‘磬声飘出半林闻,中有
茅庵隐白云;几树秋声虚槛度,数竿清影碧窗分。闻僧
煮茗能留客,野鸟吟松独远群;此日已收尘世隔,逃禅
漫学诵经文。’[引见陈汉光,《台湾诗录》(上),
台中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4 (再版),页 44。
]值得注意的是,诗作的标题是“普陀幻住庵”;而诗
作的最后一句则是:‘逃禅漫学诵经文’。有人据而推
测,沈光文“逃禅”的寺庙-普陀幻住庵,应该是罗汉
门的超峰寺(今高雄大岗山旧超峰寺)。毛一波〈试论
沈光文之诗〉,以及卢嘉兴〈台湾的第一座寺院─竹溪
寺〉,即持这一观点。(详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
丛刊( 87 ).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页
233 ~ 254。)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普陀幻住庵应该是
指浙江普陀山上的幻住庵。陈汉光,《台湾诗录》(上
),页 44,即说:‘普陀,系指浙江普陀山而言; 故
此诗之成,应在隆武元年(顺治二年乙酉公元 1645 年
)鲁王“画江(画钱塘江而守)之役”后。其时鲁王入
海,光文可能逃到普陀山。’另外,廖一谨,《台湾诗
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页 86-86 ), 也有
相同的看法。事实上,浙江普陀山确实有一座禅寺,名
叫幻住庵,它是元朝禅门临济宗杨岐派传人—中峰明本
禅师( 1263 ~ 1323 ),所兴建的禅寺。明本禅师,
还撰有《幻住庵清规》一卷,刊行于世;目前收录于《
卍续藏经》第 111 册。 这样看来,普陀幻住庵,即后
来的高雄大岗山旧超峰寺,这种说法,恐怕有待商榷。
(感谢台湾大学中文系陈昭英教授,提供有关廖一谨的
论文资料。)另外,前引卢嘉兴的论文,还依据沈光文
的诗作,推论竹溪寺是台湾最早建造的佛寺。但由于沈
氏诗作问题重重,因此,这一推论恐怕也是值得进一步
商榷。
页 284
该就是这些佛寺里的僧人。
连横说到朱一贵抗清和“奇僧”有关。这可能和下文所
要讨论的陈梦林诗作有关,也可能和连横的佛教信仰有关。
连横任职台南新报社汉文主笔期间,曾参与台湾佛教青年会
所主办的“佛教大讲演会”,讲题是〈东洋哲学与佛教〉。
台湾佛教青年会,创立于大正五年( 1894 ),隶属日本曹
洞宗,会址设于台北市东门曹洞宗本山台湾别院之内(今台
北市东门附近)。该会推动台湾佛教的改革运动,举凡“台
湾佛教振兴策”、“台湾佛教改革论”、“台湾佛教统一论
”、“正信佛教新运动”、“僧伽生产论”、“佛教徒教育
问题”等‘台湾三百年来还未有人提起的佛教大问题’,都
是该会所热衷关切、讨论的问题。该会参与者林德林曾说:
该会乃‘台湾佛教新运动之先驱’(8)。连横既然是“台湾
佛教新运动之先驱”之一,其佛教信仰乃一改革性的信仰,
应无疑问。他之所以将“奇僧”一词,加入朱一贵事件的参
与者当中,想必和他的这一信仰有关吧?
另外,日藉台湾史家-伊能嘉矩( 1867 ~ 1925 ),
在他的《台湾文化志》一书当中,依据各种《府志》、《县
志》等古文献,则是这样描述朱一贵事件:
朱一贵乱时,有一异僧,异服怪饰,周游街巷,诡称
天帝使告台民曰:‘四月杪将有大难,难至时,惟在
门前设香案,以黄纸为小旗书“帝令”二字,插于案
中,可免。’及贼至,家家如僧之言,故官兵见者以
为百姓悉从贼,致各慌乱,以至于败。(原注:据《
平台纪略》)陈梦林题“鹿耳门即事”之诗注有‘僧
即贼党也,贼平,僧伏诛’之记载。(9)
引文提到了陈梦林题为“鹿耳门即事”的诗作。刊行于
康熙、雍正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见林德林,〈台湾佛教新运动之先驱〉;收录于张曼涛
《现代佛教丛刊( 87 )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页 75-95。
(9) 伊能嘉矩著,江庆林等译,《台湾文化志》,上卷,第
四篇,第四章,台中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
页 285
间( 1662 ~ 1735 )的《台海使槎录》,也提到了这一诗
作。 (10) 《台海使槎录》作者黄叔璥,康熙、雍正年间,
曾任巡台御史,也曾参与缉捕朱一贵事件中,唯一逃亡的要
犯-王忠。(11) 因此,该书的记载应是可信的史料。
陈梦林,福建漳浦人,康熙 55 年(西元 1716 年),
应聘来台纂修《诸罗县志》。康熙 60 年,朱一贵反,陈梦
林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始末。诗作〈鹿耳门即事〉共有八首,
陈汉光曾有下面的评语:‘此诗咏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之
反,自庚子(五十九)至壬寅(六十一)前后三年,实乃史
诗也’。 (12) 可见这八首诗作乃是有关朱一贵事件的第一
手资料。其中,第三首即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所引,共
八句,现抄录如下:(13)
地震民讹桐不华,处堂燕雀自喧哗。
无端半夜风尘起,几处平明旌旆遮。
牧竖横篙穿赤甲,将军战血漫黄沙。
传闻最是游公壮,登岸漂然不顾家。
诗作第一句,说到了发生在康熙 59 年(庚子年,西元
1720 年)十月到十二月之间,台湾南部的大地震;(14) 也
说到了次年(辛丑年),台湾南部刺桐花不开的自然界异象
。(15)诗中第一、五、六、七、八等五句之下,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见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 4 ).赤嵌笔谈.朱逆
附略》,收录于高贤治主编,《台湾方志集成.清代
篇.第一辑》 33,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
(11) 参见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 19 ).杂记.灾祥
》,收录于《台湾方志集成.清代篇.第一辑》 9。
(12) 引见陈汉光编, 《台湾诗录》(上),台中市:台湾
省文献委员会,1984 (再版),页 199。
(13) 引见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 4 ).赤嵌笔谈.朱
逆附略》。
(14) 有关这次地震的详细情形, 请参见谢金銮,《续修台
湾县志(卷 2 ).政志.祥异赈恤》, 南投:台湾
省文献委员会,1993。
(15) 刺桐花在清代台湾史上,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不但
原住民的村落处处可见这种绽放火红花朵的树木,台
湾前辈诗人也曾留下许多咏叹刺桐花的诗作。这是因
为,刺桐花乃南台湾普遍种植的观赏植物;当时的台
南府城还有“刺桐城”的称呼。孙元衡曾作有题为〈
刺桐花〉的诗作两首,诗题下还有夹注:‘〈刺桐花
〉(原夹注:色红如火,环绕营署,春仲始花,一望
无际,实为台郡大观,故称“刺桐城”):春色烧空
白海涯,柳营绕遍到山家;昆仑霞吐千层艳,华岳莲
开十丈花。(其一)百朵红蕉簇一枝,偶然著叶也相
宜;笼绛羽鹦哥舞(原注:云南称为鹦哥花),信
是春城火树奇。(其二)’
页 286
数行夹注。 (16) 其中第一句的部分夹注,曾被伊能嘉矩所
引;而其全部夹注则是:
庚子春,有高永寿者诣帅府自首云:至琅蟜,一人乘
筏,引入山后大澳中,船只甲仗甚盛,中渠帅一人名
朱一贵云云。镇道以为妖言,杖枷于市,辛丑,群贼
陷郡治,议所立,因以朱祖冒一贵名。贼平,遣人入
琅蟜,觅并无其处,亦异事也。是年冬十一月,地
大震。台多莿桐,辛丑春阖郡无一华者。有妖僧异服
,倡言大难将至,门书“帝令”二字则免。僧即贼党
也。贼平,僧伏诛。(17)
诗作第一句的夹注最后,说到了“妖僧异服”、“僧即
贼党”等事;因此,似乎确定,朱一贵的抗清事件当中,应
有僧人参与。这些僧人,则是住在罗汉门的佛寺当中。
二、与张丙事件有关的诗作
事实上,罗汉门的台湾佛教僧人,参与抗清活动,并不
只发生在朱一贵事件;也发生在道光 12 年(西元 1832 年
)九月的张丙抗清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见孙元衡,《赤嵌集(卷 4 ).赤桐花》; 收
录于高贤治主编,《台湾方地集成.清代篇—第一辑
( 35 )》,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页 64-65。
)而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 18 ).物产( 2
).草木》(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 ),
则引《台海采风篇》,说:‘土人相传辛丑之变,刺
桐无一著花。 ’其中, “辛丑之变”,指的是康熙
60 年,朱一贵抗清事件。
(16) 第五句‘牧竖横篙穿赤甲’的夹注是:‘时官军寡弱,
贼众至数万,多以竹篙为枪。’第六句‘将军战血漫
黄沙’的夹注是:‘副将许云、参将罗万仓、游击游
崇功、守备胡忠义、马定国、千总陈元、蒋子龙、林
文煌、赵奇奉、把总林富、林彦、石琳俱战死;把总
李茂吉不屈,骂贼死。’而第七、八两句‘传闻最是
游公壮,登岸漂然不顾家’的夹注则是:‘四月廿九
日,崇功自笨港巡哨还,入鹿耳门,官眷有下船者。
崇功顿足曰,官者,兵民之望,官眷下船,则兵民心
散,大事去矣!时贼已逼郡,亟登岸,蔡姓者叩马
固请,愿一过家门,区处眷属。崇功厉声曰:吾此身
朝廷所有,今日那知家!跃马麾众竟去。前后连战,
凡手刃数十百人,崇功既殉,蔡亦赴海死。’[详见
陈汉光编,《台湾诗录》(上),页 198。]
(17) 引见黄叔璥, 《台海使槎录(卷 4 ).赤嵌笔谈.朱
逆附略》。
页 287
张丙(?~ 1833 ),嘉义人。道光 12 年( 1832 年
)夏,大旱,缺米粮,被诬私通盗匪,劫取米粮,因而入狱
。出狱后,结合陈辨、詹通、许成、黄成等人起来造反,自
称开国大元帅,建号天运。道光 13 年( 1833 年)冬平定
, 张丙、陈辨、詹通等人,皆就刑于北京。(18)
对于这个事件,郑兰,〈剿平许逆纪事并序〉,曾有这
样的记载:
……缘北匪之披猖(原注:道光十二年九月杪,嘉邑
贼匪张丙等戕官长攻城 ).... 几个袈娑贼, 林和尚
(原注:冈山寺僧)独佩小观音(原注:沙门作乱,
代有其人;至邀菩萨作贼,则未之闻也。录此以志异
云。 )逆理必然获罪,伪帜敢云“顺天”;(19) 出
家不作好人,真佛那肯助战(原注:秃奴竖旗冈山岩
,恐人不附,造谣云:‘天变地变, 观音妈来助战。
’(20))
引文明白说到了“几个袈娑贼”,参与了这次事件。其
中,冈山寺僧林和尚,还“独佩小观音”(在身上?)。这
些“袈娑贼”,在冈山岩上竖起旗旗,还“造谣”:天变地
变,观音妈(观世音菩萨)来助战。
张丙事件应该不是什么严重的抗清事件,以至大部分的
《县志》、《厅志》,例如《噶玛兰厅志》(西元 1852 年
刊行)、《淡水厅志》(西元 1871 年刊行)、《澎湖厅志
》(西元 1893 年刊行)、《苗栗县志》(西元 1893 年刊
行)、《恒春县志》(西元 1894 年刊行)、《苑里志》(
西元 1897 年刊行)、《新竹县志初稿》(西元 1898 年刊
行),乃至《树杞林志》(西元 1898 年刊行),都没有正
式记载这一事件。 只有《彰化县志(卷 8 ).人物志.军
功》当中,提到‘道光十二年,张丙滋事案军功’的有功人
员名单。(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参见连横, 《台湾通史(卷 32 ).烈传四.张丙传
》。值得注意的是,“顺天”也是林爽文事件(乾隆
54 ~ 55 年,西元 1788 ~ 1789 )时, 所采用的
年号。林爽文事件,比张丙事件早五十年。后者借用
“顺天”之名,恐有精神上的关联。
(19) 引见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癸部).艺文(二)
.兵事(下)》;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
(20) 详见周玺,《彰化县志(卷 8 ).人物志.军功》,
南投:台省文献委员会,1993。
页 288
但是初刊于民国九、 十年间的连横《台湾通史(卷 3
).经营纪》,曾简略地提到这个事件:‘闰九月,嘉义张
丙起事,凤山亦乱。十一月,福建陆路提督马济胜以兵平之
。 ’并于同书卷 32,〈列传四〉,为张丙立了一个相当完
全的传记。另外,成书于民国 11 年,由陈衍所纂修的《台
湾通纪》,(22) 则依据《讼斋文集》,对这一事件, 有详
细的记载;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闰九月,张丙倡乱嘉义
,戕知县、知府、嘉义城,困总兵匝月,破盐水港,
劫军火器械于曾文溪,彰化黄城陷斗六门,是为北路
贼。凤山许成、台湾林海攻凤山,夺罗汉门应张丙,
为南路贼。……凡三阅月而事平。(23)
引文所说到的“北路贼”,应该即是前文郑兰〈剿平许
逆纪事并序〉中所说到的“北匪”。另外,陈衍还说:
北路彰化县之贼黄城受张丙约,以月之十二日旗嘉
、彰交界之林圮埔,伪称兴汉大元帅,用大明主年号
,以僧允报为谋主。(24)
引文最后一句-“以僧允报为谋主”, (25) 意义不是
很清楚,但再一次证明张丙事件确有僧人参加。
有关张丙事件,当时的凤山邑附贡生-黄文仪,曾撰有
〈纪许逆滋事五古〉,共十二首;其中第八首题为〈袈娑贼
〉,描述冈山僧人参与张丙事件的情形:(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该书乃陈衍所纂修之《福建通志》当中,有关台湾史
事部分的节录本。全书采编年方式,书名则为节录者
(百吉)所按上。(参见百吉,《台湾通纪.弁言》
,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 1。)
(23) 引见陈衍, 《台湾通纪》卷 3,南投:台湾省文献委
员会, 1993,页 162。
(24) 引见前书,页 166。
(25) 台湾大学历史系吴密察教授, 曾将这一句解释为:“
以名叫允报的僧人为图谋叛乱的主谋”。
(26) 引见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癸部).艺文(二)
.兵事(下).剿平许逆纪事.附:纪许逆滋事五古
十二首》。其中第四句的“罗汉面”,可能是“罗刹
面”之误。
页 289
秃奴敢作贼,树帜冈上殿;
一阵袈娑兵,个个罗汉面。
三、结语
明郑时期和清代的台湾早期佛教,出家僧人大体分成四
类:首先是明末遗老,失意于政坛,因而“逃禅”出家;沈
光文的“变服为僧”,即为一例。第二类是,明朝覆亡之后
,随著移民潮逃难而来的一般出家僧人或变服为僧的百姓。
第三类是,明郑及清朝时期,服务于台湾的官员,由中国大
陆所延请来台的僧人。 (27) 第四类则是,清朝隐固台湾政
权之后,陆续来台的大陆僧人。他们或是捧著一尊神像,只
身来台建庙; (28) 或是受到乡民礼请,来台担任寺庙住持
的职务。(29)
在这几类僧人当中,第一类只是“逃禅”或是隐居清修
,对于政治早已失望。第三类,由于来自于官方的礼请,也
不可能有政治野心。第四类,若不是充满了宗教热情的僧人
,那就是职志于宗教事业的僧人;他们大体也不可能有心于
政治活动。
但是第二类僧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之中,有许多是明
朝覆亡后的政治受难者,也有一些是“汉族意识”强烈的民
族主义信徒。朱一贵事件中的万和尚,以及张丙事件中的林
和尚,应该属于这一类型的僧人。他们大都具有反清(复明
)的政治情怀。因此,他们参与这两次抗清事件,是可以理
解的。
由于这类僧人,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因此,他们
的参与抗清,并不是基于佛教信仰的理由。参与朱一贵事件
的僧人,散播“大难”将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这类僧人很多, 大都延请来台担任寺庙住持,或管理
众僧—“僧正”。 例如,连横,《台湾通史(卷 22
).宗教志》,即说:‘东宁初建,制度渐完,延平
郡王经,以承天之内,尚无丛林,乃建弥陀寺于东安
坊,延僧主之。’
(28) 例如, 云林有名的妈祖庙—朝天宫,即是由僧人树璧
所建。连横,《台湾通史(卷 10 ).典礼志.各府
厅县坛庙表》,即说:‘朝天宫……祀天后……先是
康熙年间,僧树璧,自湄州,奉神像来,结庐祀之。
香火日盛。’
(29) 例如,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 9 ).外志.寺
观(附宫庙)》(南投: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
),即说:‘天妃宫,在……赤嵌城南……后有禅寺
,付主持僧奉祀。’
页 290
的谣言,要乡人设香案于门前,并插上写著「帝令”两字的
小旗子;其中尽管含有浓烈的宗教意识在内,但基本上只是
为了凝聚民心,或区分同党与非同党的一种方便。而参与张
丙事件的僧人,虽然‘背负金观音,漫云佛助战’(详前文
),但也只是利用宗教信仰,以安定人心的手段而已。
这些僧人的参与抗清事件,既然不是基于佛教信仰的理
由,那么,台湾早期僧人的抗清运动,也就只能视为个案了
。
※后记
本修订稿口头宣读于 1998 年 3 月下旬, 由现代佛教
学会所举办的每月学术讨论例会之上,并由台湾大学历史系
吴密察教授讲评。吴教授的主要评论有二:首先,本文采用
连横《台湾通史》中的一些史料,未检讨、批判。其次,本
文提到的“僧”(如朱一贵事件中的“奇僧”),是否为严
格定义下的佛门出家僧人?不无疑问;因为,除了《台湾通
史》之外,其他史料,包括最早的蓝鼎元《东征集》、《平
台纪略》,都没有提到僧人参与朱一贵事件。因此,吴教授
推断,“奇僧”二字乃连横自己加入,而非史实。(特别感
谢吴教授的批评指教。)
吴教授批评本文未检讨史料,这确实是本文的最大缺失
。本文经过修改后,已尽量将这一缺失降到最低程度。但是
,本文修改后,仍然以为有僧人参与朱一贵事件;原因是,
事件发生时的黄叔璥(《台海使槎录》作者)和陈梦林(〈
鹿耳门即事〉诗作之作者)都提到僧人参与朱一贵事件。至
于“僧”一词是否为严格意义的佛门出家僧人,固然还须待
考,但广义的佛门专业传教士(含民间佛教),应该没有疑
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