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教人生观与真快乐之道
不久前一位朋友在雨林小轩论坛红尘清流一栏跟帖提及“中西合壁”,因在下为该栏版主,自有义务回复。遂答曰“无论中西,只要于己于他有益就好”,“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判断的唯一标准只在是否于自己和他人有益、于现在和今后有益”。这位朋友又问“有益的标准”,我按本人对常理的了解再答:“一句话,有益即归结为离苦得乐。因为人类乃至众生都是趋利避害,怕苦求乐的。从时间上要看长远,从空间上要看广大,从数量上当然要多,质量也要好。怎样更长远更广大让数量尽可能多的众生得到尽可能大的快乐,这就是最大的有益。”朋友进而问“乐的标准”,至此已非三言两语谈得清楚,又考虑到或者还有别的朋友会关心这一问题,故成此文。
就我的体悟,常人观念中若想真正得到快乐,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项条件:
其一、人生观价值观适宜,不顾虑过去并对现实际遇随所来处即得安定,知足常乐,心态宁静,不怨天尤人,烦恼自少,对内无忧;其二、世界观宇宙观合理,相信普遍的因果律,不抱宿命定命论,对宇宙人生种种疑问能得到恰当解释,既信且能自己操纵主宰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对外亦无忧;其三、在前两者(偏向于过去及现今当下无忧)中,特别需要抽出生死观和终极关怀问题,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均认可普遍之因果律,故对未来(包括来世或死后之最终归宿)就有可信的满意答案,对未来无忧。
举眼一观,其实任何宗教无不是从以上几方面或某方面入手解决人们生活中多忧苦少快乐的难题。然而,再广泛又仔细地审视(正如当年我选择相信佛教时所做的那样),实在是除了佛教再没有哪一种宗教或理论观念能透彻又合乎情理地解释得清以上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并满足人类恒得快乐的愿望。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悲观者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乐观者亦非真的“快快乐乐过日子”,反倒多因其生活没有目的意义,只是抱着“及时行乐”观念,用短暂的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既漠不关心也不想了解。
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既非如上之悲观也非如上之乐观,或可勉强称为“中观”。
“中观”的人生观既不哭哭啼啼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虚掷生命,而是用智慧观照,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正确认识生命真相,把握人生总体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悲观,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诸多苦恼,现实世界皆为因缘暂时会聚而成,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然究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非真正悲观。仔细体察分析,人生难道不是充满苦恼?这世界又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甚至孔夫子亦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佛教先要我们认识人生苦恼之所在,进而分析苦恼皆由人自身的无知贪欲招来,因此人人都能借廓清无明惑业消解这些苦恼。然后指出人生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节制私欲,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的快乐绝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皆得幸福快乐,个体才会有真正恒久的幸福快乐。这是由于佛教认识到具体的人存在于广泛的自然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体无不受周围各种环境影响,即除了受个体别业还有众生共业的影响。因之众生一体、休戚与共,小我存在于大我中,理当在实现大我的前提下完成小我。不单纯自谋其利而应慈悲助人,不宜处处为“我”,而应“我”为人人,以此才能最终自利利他两全其美。同理佛教劝人“少欲知足”也不为逃避责任,而要“铁肩担道义”,不可只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大乘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还观照到五蕴和合之人身亦是因缘所生法,乃即“空”即“假”的短暂存在。如此既“空”且“假”的肉体“我”,还要那功名利禄何用?况且功名利禄本身亦如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故力劝不必太过贪恋奢求;相反劝人布施修福修慧,要能看破挣脱名利枷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多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上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拥有心安理得自在快乐的人生。由此可见佛教人生观积极奋发向上的一面,“否定”此人身的空假及世俗人生追求的虚妄后,使人不再盲目贪求执取这空假虚妄人身人生的种种欲望,反能“积极”为人群服务,从更高的层面再度“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不过,无论世间出世间的人生追求,从客观存在的普遍因果律上去认知,佛教都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祗手中的定命宿命论,强调自作自受,自己做的自己直下承当。若非今天辛勤耕耘,将来何来丰厚收获。人人皆应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刻苦耐劳工作学习,努力奋斗不息,才有可能得到好的回报进而实现快乐美满人生之目标。
具体从个人作为上看,佛教人生观与其戒律联系紧密。但实际上佛教戒律对人的言行思维并非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能够止恶防非,在积极方面鼓励救人济世。如以“不杀生”为例,其真正精神和目的,不仅要自己不杀,更要爱护生灵、劝人戒杀。一个立志行菩萨道者,自己杀生固然破戒,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莫不是这样,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亦应劝人向善不偷盗说谎,所谓“发扬礼教广种善根”,以哪怕一星烛火给予这世界一点真善美的光明也是好的。
如此,“人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当不复存在,个个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必将成就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公理正义、幸福快乐的人间净土。
与上述问题相关,具备稳定的自尊自信同样是取得恒久快乐的重要原因,故有必要再谈谈佛教与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人格培养方面的问题。
佛陀自称“无依道人”,因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替代得了,一切皆须靠自己努力。佛教一贯肯定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非他人奴仆,不必定要仰赖神祗才得救度。其间特别强调众生皆具觉悟之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奴役人类,成败福祸皆在自身。而要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最终觉解人生而成佛,更得通过自身努力,非是单纯依赖佛菩萨恩典,唯有众生先能自具勇气信心自度。对此佛教中有佛难度无缘之人的说法,即指无论佛菩萨愿力多么大,若你本身没能生深信解,内心没有想解脱的强烈愿望,就会缺乏达成目标的内因,如何得救度?佛教主张人为“自己”及“一切众生”而活,换句话说即是为使宇宙的众生都能幸福、快乐而活,认可一切成果都是人类自己奋斗得来,荣耀归己,失败了也是自己不够努力,还要更加勤奋不懈地朝目标迈进。只要目标正确方法适宜并作出相应努力谁都可成佛键在自已的心念言行。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有神论的束缚从神的威权中解放出来从而得到心灵上的完全自由,提醒人类应对自己的作为负责,不能归罪上天或埋怨别人。这必能鼓舞人类的自信心自尊心。人非由上帝创造亦非上帝的奴仆,才可能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受神操纵控制)。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真正的自尊和自信。这是佛陀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此宣言比之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将近两千年,可知佛陀觉照之远见卓识。
既然佛教理念暗合于自由平等博爱重视人权的现代民主思想,想来我们大都更愿选择其所倡言者做顶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而不会甘心成为受人驱使的奴仆羔羊,从而活得有尊严有自信,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如此当更有望得到人生真快乐。
由前所述,我们应已了解佛教有利于人类觉悟人生助其达成理想快乐生活目标的原因,现再从开头提到求得人生快乐的条件回顾总结一下:
第一、对人生观价值观,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而结的果,所以要甘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主张知足少欲同时乐观进取。另外,佛教信仰之独特处还在于对禅定的重视,个人身心修持上止观并举,久而久之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以事例比喻来说:普通人可能会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修持日精的正信佛教徒如懂事明理的大人,不会为小范围短时期的得失烦恼痛苦,这就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第二、再从世界观宇宙观,佛教所有经典都不是要显扬佛陀之权威出众超能,而是讲述他所体悟观照到的宇宙人生根本实相,对世人关注的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和宇宙方面的问题给出合理解答。佛教一向反对神灵创造世界主宰世界的观念,更不赞成有完全不可改变的定命宿业,而认为人皆是独立自为的存在,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第三、关于生死及终极关怀问题,经曰“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大事“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便是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最终令一切众生转迷成悟,从苦恼世间得到彻底解脱,永享自由清净快乐。另如前所言,佛教揭示出世界普遍客观存在之因果律,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合理的人生目标,如能正信真信佛教,对自己的过去未来现在心里身外理应无忧无惧。自信自力再加还有三宝可依,何愁不能解决生死无常、终极归宿问题而臻常乐我净之大自在境界。
此外附带一点,即佛教有助于自尊自信心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亦能助人达到内在持久的安乐之境。
由此可知正确真实地信仰佛教必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最后就世人对佛教信仰的看法言,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也曾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则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亦曾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同样说过:“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等等……难以尽述。既然这么多不一定是佛徒的中外贤达名家皆认佛教于科学有补,是为理智的信仰又值得信仰,当非随便言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教信仰之殊胜处、它对社会人生的积极影响可见一斑,诸位何妨试着了解实践一下这获取真快乐之道呢?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