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史前期(1)
273 页
提要
生长在台湾的人不可以不知道台湾这块土地的历史,这
已经是目前大多数台湾人共有的认识。由此笔者想到身为台
湾人的佛教徒,实有必要了解台湾佛教的历史。基于如此的
认识,促使笔者尝试著〈台湾佛教史〉的写作。
首先笔者选择以明清时代的佛教,作为研究的领域,这
是从纵的面,也就是从时间的流程,来探讨台湾佛教的来源
。另一研究的领域,是以江南、福建的佛教,为探讨的对象
,这是从横的面,也就是从地域来看台湾的佛教,如此大概
可一窥拥有四百年历史的台湾佛教。本论文,首先介绍学界
对台湾佛教所作的时代区分说;其次探讨佛教的传入及其源
流。关于佛教的传入台湾,是以考察台南四大古刹中的竹溪
寺、弥陀寺的创建年代,及福建僧侣参彻法师来台主持赤山
龙湖岩、兴建碧云寺、大仙寺的经纬,来作为判定的依据。
致于其源流,则以日本统治时期,日本人来台的见闻及总督
府的宗教调查报告书为本,理出鼓山涌泉寺、黄檗山万福寺
的宗派属性及信仰内容。再其次,是研讨满清时期成立的开
元寺、法华寺及黄檗寺,其在满清统治时期的沿革及其僧侣
活动的情形。但因篇幅限制,本论文仅介绍至法华寺,至于
黄檗寺及僧侣的活动,则留到台湾佛教史后期中发表。
274 页
一、前言
生存在台湾这块国土的民族是多种的,所以台湾的文化
也是多元的。虽然来自原始住民及汉民族的文化成分占大多
数,尤其是汉民族文化中,福建、江浙一带的文化又较其他
地区多。但不能否认的是来自上述地区的文化,移植到台湾
之后,长期与原住民如平埔族的文化,相互激荡影响而融合
的现象是不可忽视的。加上日本统治台湾的 50 年间,日本
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也是今日我们要了解台湾文化时,
不可不纳入思量空间的因素。从此角度来看台湾佛教的话,
首先必须把四百年来台湾的佛教史,作时代上的区分,然后
依照所区分的时代,来探讨该时代佛教界的动向及民众的信
仰型态。又因为台湾的佛教信仰,依时代先后,它受了福建
、日本及江浙三大地区佛教的影响,因此我们对这三大地区
佛教的信仰型态,必需要有基本的认识。基于如此的需求,
本文在必要时,也追溯了上述三大地区的佛教信仰,以便更
能了解这多元化的台湾佛教。
一、时代区分
台湾佛教史的时代区分,有如下五种说法︰
(一)李添春说︰
(1)明郑时期(1661~1682)
(2)清朝时期(1683~1895)(注 1)
(二)王世庆说︰
(1)荷西窃据时期
(2)明郑时代及清代
(3)日据时期
(4)光复以后(注 2)
(三)张曼涛说︰
(1)台湾初期
(2)日本统治时期
(3)日本战败后(注 3)
───────────
(注 1) 《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宗教篇,页68~71,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民国45年。
(注 2) 《台湾省通志》卷2人民志.宗教篇,页10右~15右,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民国60年。
(注 3) 〈台湾?佛教〉(《???佛教史Ⅳ中国编 东?
??诸地域?佛教》页129~186),佼成出版社,
昭和52年2月1日)。
275 页
(四)梁湘润、黄宏介说︰
(1)明代
(2)清代
(3)日据时代
(4)光复后(注 4)
(五)邢福泉说︰
(1)荷兰时期(1624~1661)
(2)郑氏时期(1661~1683)
(3)满清时期(1683~1895)
(4)日本时期(1895~1945)
(5)中华民国时期(1945~目前)(注 5)
以上五种时代区分说,并没有明显的理论,只是随著统治者
的更迭而加以区分。此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王世庆主
纂,民国60年出版的《台湾省通志》卷 人民志.宗教篇,
是依据该委员会主编、李添春纂修,民国 45 年定稿的《台
湾省通志稿》卷 人民志.宗教篇而来,故其年代说可能是
来自第三章佛教序说而来的吧!(注 6)不过《通志》强调是
以时代的宗教政策来区分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佛教变革的
角度,采纳其区分说。
二、佛教的传入及其源流
一、佛教的传入--明郑三寺--
佛教传入台湾的确切年代,可从文献说及推论说两方面
来作探讨。从文献来说,佛教传入台湾的确实年代虽不能确
认,但是在永历十五年(1661)十二月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之
后,福建省泉州、漳州、福州及广东省惠州、潮州两地人民
大量移居台湾,闽粤一带的佛教也随之传入,在明郑时代先
后有了竹溪寺、弥陀寺、龙湖岩三座名刹,耸立于南台湾的
史实,(注 7)可以作探讨。今从文献说,先将相关史料及研
究文献列举于下︰
───────────
(注 4) 《台湾佛教史》页13~269,行卯出版社,民国82年
5月。
(注 5) 《台湾的佛教与佛寺》页3~6,台湾商务印书馆初
版第三刷,民国81年7月。
(注 6) 《通志稿》,页67。
(注 7) 卢嘉兴〈台湾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古今谈》第
9期页33, 1965年),1979年收于《中国佛教史论集
台湾佛教篇》(《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7》,大乘文化
出版社)。
276 页
(一)、《台湾府志》(注 8)(《高纂府志》)卷9,外志
.寺观(附宫庙)︰
竹溪寺︰在府治东南数里许,其间林木苍郁,溪径纡回
,最为胜景。良辰佳节,骚客游人多会于此。
弥陀室︰在附郭之东,庭宇幽静,佛像庄严,傍植槟篁
,名苑芬馥,可供游□。
龙湖岩︰在诸罗县开化里,陈永华建,环岩皆山也,前
有潭,名“龙潭”。潭之左右列植杨柳、桃花
,亭内碧莲浮水,苍桧摩空,又有青梅数株,
众木茂荣,晚山入画。真岩居之胜境幽僻之上
方也。
(二)、《重修台湾府志》(注 9)(《周纂府志》)卷 9,
外志.寺观(附宫庙)︰以上三寺与右载相同。
(三)、《台湾县志》(注 10)卷9,杂记志.寺庙︰
弥陀寺︰邑东郊外也,年久倾圯,僧徒散去,僧一
峰至自武彝山,有志重兴,托迹偏厢募化
,以供香火。五十七年监生董大彩建中殿
一座。五十八年僧鸠建阎君殿于西偏,暨
僧房六间,东偏三官殿则监生陈仕俊倡义
,首襄其事焉。
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许,径曲林茂,溪流环拱,竹
木花果,堪称胜致,匾其山门曰︰“小西
天”。
(四)、《诸罗县志》(注 11)寺庙及古迹︰
龙湖岩︰在开化里赤山庄,伪官陈永华建。
(五)、《重修台湾县志》(注 12)卷6,寺宇︰
竹溪寺︰在永康里康熙三十二年建,颜曰小西天,
径曲境幽,清溪环抱,有竹木花果之胜,
香灯田坐尖山庄,计一十二甲。
───────────
(注 8) 依据卢嘉兴于右文的报告︰此志书是清领台湾最早
的志书,康熙三十三年(1694)编纂,康熙三十五
年(1696)刊行。是由第三任的台厦道高拱干,责
成志草开志局纂成。目前流通于台湾的《高纂府志
》,是民国44年台湾大学教授方豪氏,托由日本友
人向日本内阁文库洽商摄影,独资重印而来(右书
页32)。
(注 9) 康熙五十一年(1712),第五任台湾府知府周元文
所纂修,刊行于57年以后。
(注 10) 康熙五十九年(1720),第七任海防同知兼摄台湾
县事王礼主修,岁贡生陈文达、林中桂、生员李钦
文等编纂。是台湾旧县志最早的刊本,现在的流通
本,是民国46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采访组长陈汉光
氏向美国国会图书馆摄影取得,并由文献会影印重
刊于世(依卢嘉兴右文)。
(注 11) 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事周钟瑄主修。
(注 12) 王必昌主修,乾隆十七年(1752)刊行。
277 页
弥陀寺︰在大东门内永康里。伪时建,岁久倾圯。
康熙五十七年监生董大彩鼎建中堂。五十
八年武彝僧一峰募建西堂及僧房,监生陈
仕俊倡建西堂。有寺田(坐凤山县嘉祥里
阿嗹甲、尾园一所),载租谷七十二石,
又园一所(坐寺后)里人黄士甫、曾享观
捐置。
(六)、《重修台湾府志》(注 13)(范纂府志)卷19,杂
记.寺庙︰
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许。径曲林幽,清溪环拱,竹
木花果,颇称胜概;颜其山门曰︰“小西
天寺”。寺田在尖山庄一十二甲,年收租
粟为香火。
弥陀寺︰在东门内永康里。年久倾圯;康熙五十八
年僧一峰至自武彝募化重兴。寺田在凤山
县嘉祥里阿嗹甲尾园一所,年收二十二石
;又寺后园一丘,黄士甫,曾享观置为本
寺香火。
龙湖岩︰在开化里赤山庄。伪官陈永华建(闽人谓
寺为岩)。环岩幽邃,前有潭、名龙湖;
中植荷花,左右列树桃柳。青梅苍桧,远
山浮空,宛入图画。
(七)、《台湾通史》(注 14)卷22,宗教志.佛教︰
弥陀寺︰当是时东宁初建,制度渐完,延平郡王经
以承天之内,尚无丛林,乃建弥陀寺于东
安坊延僧主之,殿宇巍峨,花木幽邃,犹
为郡中古刹。
龙湖岩︰其后咨议参军陈永华师次赤山堡,以其地
山水回抱,境绝清净,亦建龙湖岩,岩即
寺也。盖当郑氏之时,台湾佛教已渐兴矣
。
又该通史卷22,宗教志.台湾庙宇表︰
弥陀寺︰在大东门内,明延平郡王郑经建。康熙五
十七年,里人董大彩修。五十八年,武夷
僧一峰募建西堂,里人陈仕俊复增建之,
殿宇宽敞,花木幽邃,为郡治冠。
竹溪寺︰在大南门外,康熙三十年建。径曲林幽,
清溪环拱,颇称胜概,颜其山门曰︰小西
天。乾隆五十四年,里人蔡和生倡修,嘉
庆元年重修。
龙湖岩︰在县辖(嘉义县)赤山堡六甲庄。郑氏时
,咨议参军陈永华建。其前有潭曰︰龙湖
。花木幽邃,称胜境。乾隆元年,六甲庄
人文超水,漆林庄人蔡壮猷募款重建,并
祀延平郡王。
(八)、《台湾文化志》(注 15)卷中︰
───────────
(注 13) 台湾府巡视台湾兼提督学政监察御史范咸主修,刊
行于乾隆十二年(1747)。
又有台湾府知府余文仪主修,乾隆三十九年
(1774)刊行的《续修台湾府志》,简称《余纂府
志》。此中,有关明郑三寺的记载,与右书同。
(注 14) 民国2年连雅堂著,笔者所用版本,乃民国74年1月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修订校正版。
278 页
弥陀寺︰引《台湾县志》云︰传现台南城弥陀寺为
郑时草创。
龙湖岩︰引《诸罗县志》云︰在赤山堡(七甲庄)
的赤山岩传为郑经的咨议参军陈永华所建。
(九)、《台湾省通志稿》卷2,人民志.宗教篇︰
各种寺庙亦随渐建设,东宁物质建设外,各种制度
亦略完备。延平郡王郑经,以承天府之内尚无丛林
,乃命建弥陀寺于东安坊,此是佛教寺院之嚆矢。
其后咨议参军陈永华师次赤山堡,以其地方山水回
抱,环境亦绝对清净,乃捐建赤山龙湖岩,延请福
建僧伽参彻法师来主持。
(十)、《台湾名胜旧迹志》︰(注 16)
竹溪寺︰系清康熙二十三年起至二十八年间台湾府
知府蒋毓英所建。
弥陀寺︰系郑成功之子经,以本岛没有一名刹为憾
,为奉佛祈福,创建的所在。
十一、《台湾怀旧》(注 17)(1895~1945)︰
竹溪寺︰筑于明朝永历十五年~十八年间(1662~
1665),为台湾最早的一座寺院,与开元
寺、法华寺、弥陀寺齐名,为台南四大古
刹。
由以上诸史料看来,明郑时代三座佛教寺院成立的年代
先后,出现了相异的说法。从《台湾名胜旧迹志》、《台湾
通史》、《台湾省通志稿》、《台湾省通志》都记载为弥陀
寺,是郑成功之子郑经,以承天府内无佛教寺刹为遗憾,而
建弥陀寺于东安坊。且《通志稿》更有“此是佛教寺院之嚆
矢”的说法,所以有台湾第一座寺院是弥陀寺的说法。如此
的说法,是起因于早期史料的《高纂府志》、《周纂府志》
、《范纂府志》、《台湾县志》,对明郑时代三寺成立的年
代,没作确切的记载,加上《名胜旧迹志》的弥陀寺说,系
依失实的调查报告,而《通史》采信其说所致。今将卢嘉兴
氏的〈台南古刹弥陀寺〉(注 18)及〈再谈台南古刹弥陀寺〉
(注 19)两篇研究文献,所作的结论转述于下︰
古刹弥陀寺在日据时,曾经日人依照调查误记是“郑成
功之子郑经以东宁无奉
───────────
(注 15) 伊能嘉矩(1867~1925)著,东京,刀江书院,
1928。
(注 16) 台湾总督府,1916年。
(注 17) 松本晓美、谢森集合编,创意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版。
(注 18) 收录于《中国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7》,大乘文化出
版社,民国68年元月。原刊于《古今谈》第29期《
台湾研究汇集》了。
(注 19) 原刊于《古今谈》第78期,重刊于《台湾研究汇集》
12,民国61年 8月30日。
279 页
佛之所而建”;但正确的考证,乃是由洪姓施主独资捐
建,(注 20) 不过因为规模不大,所以当时称室而不称
寺,名为弥陀室。(注 21) 迨隶清后,到了康熙五十八
年重建扩充已具规模,始改称为弥陀寺迄今。
又卢氏于民国60年 7月23日,根据现任弥陀寺住持圆斌法师
所提供的日据时代依照原旧录牌位转录的如下总录牌位︰
临济正宗示寂沙弥信实弥公觉灵莲座
住持弥陀寺沙门正麟赞化禅师觉灵
钦命巡台察院兼理学工科给事中大檀樾主大老爷单讳德
谟莲座。
重兴本室按察副使道管台湾府事檀樾主蒋公讳毓英星君
重兴开山第一代圆寂比丘传临济正宗三十八世戒然张公
果生大禅师莲座
开建本室信官洪讳元弼檀樾主星君
临济正宗新房分派顺寂沙弥友慧法师莲座
重兴弥陀寺圆寂沙门一参通公禅师莲座
顺寂沙弥志忠鸿公倪莲座
临济正宗顺寂沙弥振宗敬公莲座
弥陀寺住持真宗本派石公以能莲座
考究出台湾隶清后第一任知府蒋毓英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
来台莅任, 至二十八年升任江南按察使为止,曾修葺再兴弥
陀寺的史料, 证明弥陀寺是创建于明郑时代,因为郑克塽降
清,是在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 )八月的缘故
。 又创建弥陀室的,确是如嘉庆十年“重建弥陀寺碑记”所
载的洪氏, 其名为元弼,当时不名为弥陀寺而为弥陀室,是
因为规模较一般寺院为小的缘故。不过创建的年代,虽知是
在明郑时期,但不知确切的年代。然而由蒋毓英于康熙二十三
年重兴弥陀室, 延聘临济正宗第 38 代戒然禅师(俗姓张
名果生)为开山第一代住持来推算, 弥陀室的兴建当是康熙
二十三年以前的事。
又卢嘉兴氏于〈再谈台南古刹弥陀寺〉中,对戒然禅师
以后的弥陀室沿革,作了
───────────
(注 20) 依据嘉庆十年(1805)〈重建弥陀寺碑记〉中云︰
“考昔檀樾洪公,布施捐造;历今百有余年......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页182,收录于《台湾
文献史料丛刊第九辑》,台湾大通书局,民国66年
6月。)
(注 21) 见《高纂府志》卷9外志,《周纂府志)卷9外志。
280 页
如下的叙述︰
三十一年经第三任台湾县知县王兆升附建弥陀室书院
( 注 22) (有塑像奉祀)。嗣因年久失修倾圯,僧众
无法维持,陆续散去; 适有一峰禅师自武彝山来台,
有志重兴,足迹□街市,托□募化,以供香火。 康熙
五十七年( 1678 ),监生董大彩重建中殿一座, 五
十八年一峰禅师鸠建阎君殿于西边, 暨僧房六间,而
东边三官殿是监生陈仕俊所倡导,首襄其事。 经这一
次的重兴扩建,规模宏大,就改称为弥陀寺。 置寺田
, 在凤山县嘉祥里阿嗹甲尾(现高雄县阿莲乡甲尾)
园一所,年收粟七十二石; 又寺后园一丘,系黄士甫
、曾享观所捐置的,充为这座寺的香灯。 乾隆三年(
1783 )汉巡台御史单德谟(高某人,丁未进士,乾隆
二年任, 主科试,留任一年,转江南盐驿道──《重
修台湾县志》卷 9 职官志)捐修(有奉祀禄位)。嘉
庆四年( 1799 )董事黄钟岳(即黄拔萃──笔者)
等鸠众重修,至十年(乙丑,1805 )竣功,经泐碑分
为两石立于山门外边左右两旁。( 注 23) 咸丰八年(
1858 )三月经住持正麟禅师和董事石长益捐募铸铜钟
。 日据时充为新丰郡役所,迨至民国十二年(日本大
正 12 年,1923 ),归还信众,那个时候败瓦颓垣,
凄凉满目, 管理人黄茂笙、溪荃两昆仲及住持王兆麟
等目击心伤, 就倡议捐募修建,于民国十五年十二月
动工, 十八年竣工,由清时廪生胡殿鹏,字子程,号
南溟撰碑泐石。 光复后虽屡有修葺,但四周环境因寺
地多经出租或被占建, 逐渐陷于杂乱无序,殿宇亦已
腐朽不堪,自圆斌师住持就以重建为己任......
以上卢氏的研究报告,系依牌位总录,《台湾县志》、
《重修台湾县志》、《范纂府志》、《重建弥陀寺碑记》及
自己的见证而来。 又依昭和4年(1929)秋立的“弥陀寺重
修碑记”,(注 24)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明郑时代,走过
明治时代的兵燹,大正时代被官方占为衙门之用至今,在圆
斌比丘尼经营下(注 25) 弥陀寺沿革。其次,谈到竹溪寺的
沿革,笔者也是要藉用卢氏的研究。
根据上列《重修台湾县志》的话,它是建于康熙三十二
年(1693);《名胜旧迹
───────────
(注 22) 弥陀室书院,为台令王兆升(台湾县第三任的知县
,江南通州人,丁酉举人,康熙二十七年任,三十
年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建;肖像祀焉。在台湾县永
康里,康熙三十一年建(《高纂府志》卷 2,规制
志书院)。
(注 23) 嘉庆十年〈重建弥陀寺碑记〉(《台湾南部碑文集
成》──《台湾文献史料丛书》)。
281 页
志》则记载为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间,台湾第一任知府
蒋毓英所创建;《通史》则说是康熙三十年。由此看来,竹
溪寺的创建年代,有以上三种说法。不过根据《台湾县志》
,我们可以知道,竹溪寺,原本名为小西天;《高纂府志》
则告诉我们,竹溪寺位在承天府治的东南方数里的地方,寺
院所在林木苍郁,溪径纡回,景色幽美,每逢良辰佳节,必
有文人骚客触景而兴,留下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是提供资料
给我们,让我们得以解开上述疑题的最佳史料。此中,沈光
文与郑氏官吏唱酬之诗︰
沿溪傍水便开山,我亦闻之拟往还;
一日无僧浑不可,十年作客几能闲;
书成短偈堪留寺,说到真虚欲点顽;
正有许多为政处,仅将心思付禅关。
在此诗前,有注云︰
州守新构僧舍于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注 26)。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浙江鄞人也。少以明经贡太
学。福王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 ),预于画江之师,授
太常博士。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与沈宸
荃(慈溪人,崇祯十三年进士)由潮阳泛海抵厦门、金门闽
督李率泰方拈来故国遗臣,密遣使以书币招之,公焚其书,
返其币。时粤事不可支,公遂留闽,思卜居于泉之海口,挈
家舣舟南日山,过围头洋口,遭风,飘至台湾北部。(注 27)
后来辗转于永历六年(1652)初到赤嵌居住。十五年(1661)
郑成功克台湾,知道光文在台湾大喜,以客礼见;而遗老亦
多入台,各得相见为幸。王令麾下致饩,且以田宅赡
───────────
(注 24) 嘉庆乙未(四年)而绅董黄拔萃等复为重建扩大规
模,至是又经百三十八年之久,迨明治兵燹后,又
历大正乙亥(应为壬子)为新丰郡衙,越十二年时
还璧。......黄氏茂笙、溪荃伯仲及住持僧王兆麟
等目击心伤,乃出为提倡共襄是举。......乃于大
正十五年腊起工,昭和三年竣功。......夫庙宇三
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
昔。......昭和四年秋日胡殿鹏南溟拜撰。
(注 25) 圆斌师原籍高雄凤山市,......依大仙寺开参老和
尚出家。夙秉慧根,精持净业,民国55年经弥陀寺
诸大护法敦请下山为现任住持......及民国60年春
,因缘成熟,弥陀寺奠基重建,历十星霜,于焉古
刹重现庄严(〈弥陀寺重修碑记〉)。
(注 26) 《范纂府志》卷22,艺文(三).诗。
282 页
之。至郑成功薨,子经嗣位,颇改父之臣及政,光文不满郑
经所作所为,遂于十七年作《台湾赋》一篇,赋中有“郑锦
(即郑经的乳名)僭王”(注 28) 之句寓讽。十九年光文因
寓讽之赋受谗,几至不测。乃变服入山为僧,法号绍光,结
茅罗汉门山中,所以有〈普陀幻住庵〉之作︰
磬声飘出半林间,中有茅庵隐白云;
几树秋声虚槛度,数竿清影碧窗分;
闻僧煮茗能留客,野鸟吟松独远群;
此日己将尘世隔,逃禅漫学诵经文。(注 29)
后来有人向郑经解释,才能免于难。罗汉门山外,有目加溜
湾者,番社也。光文于其间教授生徒,不足,则济以医。曾
叹曰︰“吾廿载飘零绝岛,弃坟墓不顾者,不过欲完发以见
先皇帝于地下,而卒不克,其命也夫。”已而经卒,诸郑复
礼公如故。(注 30) 以上是沈光文的略传,由于沈光文的诗
与竹溪寺的创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分析其所作的诗的内容
及其生平,是解开竹溪寺创建年代的关键。
永历十九年,沈光文变服为僧,潜入罗汉门山,结普陀
幻住庵以居。此普陀幻住
───────────
(注 27) 沈光文〈东吟社序〉云︰
余自壬寅(可能是壬辰之误,即永历十六年、康熙
元年,1662),将应李部台之召,船至围头洋遇飓
,飘流至斯(《余纂府志》卷22,艺文)。
(注 28) “......成功因改台湾为伪东都,设一府二县,伪
立府尹及天兴、万年二县。壬寅(十六年)五月,
成功卒。提督马信立其胞弟世袭,改号护理。癸卯
(十七)年,成功之子郑经自厦门来,与世袭争国
。世袭兵屈退归,经遂嗣立。后经至厦,委翁天祐
为转运使,任国政。于是兴市肆、筑庙宇、新街、
横街,皆其首建也。癸卯年,厦门败,经由铜山入
湾;改东都为东宁省,前后招纳内地兵民眷口以实
之。甲寅(二十八)年,经兵入漳、泉,委陈永华
为咨议参军,留守国政。......”(林谦光《台湾
纪略》沿革)
沈光文〈平台湾序〉云︰壬寅年,成功物故,郑锦
僭王;附会者言多谄媚,逢迎者事尽更张。
(《余纂府志》卷22,艺文三)
(注 29) 《范纂府志》卷22,艺文(三).诗。
(注 30) 以上沈光文传,参考《明史》卷276 沈宸荃传、
《台湾通史》卷29诸老列传、邓传安《蠡测汇钞》
〈沈太仆传〉(见《鲒琦亭集》卷27),及卢嘉兴
〈台湾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283 页
庵,据毛一波氏撰“试论沈光文诗”所指,系是日后的大冈
山的超峰寺,(注 31) 如此罗汉门山即是大冈山,目加溜湾
者,即今台南县善化镇善化。从诗中“此日已收尘世隔,逃
禅漫学诵经文”之句,可以证明沈光文结茅庵于罗汉门山时
, 即落发为僧, 直到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
)台湾隶清,尚以皂帽黄衣渡余年。由此可以证明“州守新
构僧舍于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之诗,是作于永历十
九年以前,且从“仅将心思付禅关”来看,也可以知道此时
的沈光文尚未出家。“十年作客几能闲”,说明光文于永历
六年移居台南,至郑成功据台相见为止,十年间为生活奔波
劳困的情形。(注 32) 而“州守新构僧舍于南溪”中的州,
当是指天兴州、万年州。根据《高纂府志》卷 1,封城志.
沿革中云︰
成功就台湾土城居之, 改台湾为安平镇,赤嵌为承天
府,总名东都; 设府曰承天府,设县曰天兴县、万年
县。 未几,成功死。子经居鹭江(即今厦门),成功
弟世袭阴有窃拒意;经攻逐之,世袭渡海归诚。 经嗣
立,改东都为东宁,改二县为二州,设安抚司三; 南
北路、澎湖各一。 兴市廛、构庙宇,招纳流民,渐近
中国风土矣。
由此沿革,可以知道天兴县(嘉义)、万年县(左营)
升格为州,是在郑经的时代,也就是永历十七年三月郑经改
东都为东宁的时候。关于这件事,卢嘉兴氏在〈台湾第一座
寺院竹溪寺〉中介绍盛成教授〈沈光文研究〉中的“成功平
台之后,设承天府,下设二州︰天兴州与万年州”(伊能嘉
矩《台湾文化志》卷下第14 篇拓殖沿革第一章第 274 页)
之说,且盛成引《文化志》而说天兴州、万年州的设立是在
郑成功的时代,因此卢氏判断竹溪寺系建于永历十五年的时
候。同时指出在弥陀室创建以前,已有规模较大的寺院存在
了。至于《通史》所记载“郑经以承天之内,尚无丛林乃建
弥陀寺”实是出于缺乏当时的资料所致。不过《文化志》的
原文是︰
父子三世二十二年(自明永历十六年, 即康熙元年,
至永历三十七年, 即康熙二十二年之间),就南部和
兰人的遗址建承天府, 设安平镇,别于北路置天兴,
南路置万年各县(后升为州),立镇开屯。 同时招徕
闽之漳泉、粤之惠潮
───────────
(注 31) 参考卢嘉兴氏〈台湾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注 32) 时台为荷人所踞,受一廛以居,极旅人之困,弗恤
也。......十五年延平郡王克台湾,知光文在,大
喜,以客礼见。......王令麾下致饩,且以田宅赡
之。(《通史》卷29,诸老列传.沈光文)。
284 页
的流民,大辟草莱。
由上文看来,将天兴、万年两县升格为州,并没有明确的年
代。但是依《高纂府志》及《台湾纪略》(注 33) 的记载,
可以确切地知道,那是永历十七年郑经任命翁天祐为转运使
,担任国政时候的事。此时的沈光文也任职于承天府,所以
有“正有许多为政处”之句。由此推测竹溪寺是建于永历十
七年至十八年之间。可是卢氏依盛成教授研撰的〈沈光文研
究〉中的︰
竹溪寺相传为郑省英建(府志), 省英为芝莞长子,
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 1662 年 2 月)继杨朝栋为承
天府尹。 天兴州守为庄文烈,永历十五年五月任,万
年州守为祝敬,同时任。 天兴位于承天府即今台南之
北,万年位于其南。 祝敬为首任万年知州。是年十二
月初六日( 1662 年 1 月 25 日)与朝栋以小斗散粮
,克扣军旅为成功所杀。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已是西元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二日, 是时荷兰已降。
成功先于是时在城置第宅, 寺之构成,当亦于是时。
当时光文已知成功将杀北人杨朝栋与祝敬, 故云︰“
人多往游,余未及也。”且诗中多规勉之处。......
而作了如下的结论︰
由以上的解说来看, 竹溪寺系建于永历十五年的时候
。 就可以明了弥陀室创建以前已有规模较大的寺院存
在了。 《台湾通史》所记“郑经以承天之内,尚无丛
林乃建弥陀寺”实在出于缺乏当时的资料所致。 如以
成功于永历十五年二月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明京, 设一
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及万年县。 杨戎
政(即杨朝栋, 经任五军戎政)为府尹,委庄文烈知
天兴县,祝敬知万年县事,改大目为安平镇。 那个时
候的建制是万年县而非万年州。 于十八年三月郑经返
台, 始改东都为东宁,改二县为二州的记载(不过郑
经改制,是在八月), ( 注 34) 以这一首诗的诗题
所记的州官是改制后来讲。 ...... 如竹溪寺的兴建
年代因诗题所记州守与盛成教授的解谈有出入时, 应
兴建于翁天祐为转运使任国政的时候, 而落成于改制
直后了。
根据以上的研究来作总结的话,盛成氏是主张永历十六
年而不是卢氏说的十八
───────────
(注 33) 见注28。
285 页
年。至于卢氏依据《台湾纪略》沿革中的记载主张是在翁天
祐为转运使任国政时,即永历十七年;落成于郑经改制后不
久即永历十八年。如此的主张正与笔者的推测相同。如此看
来《通史》的康熙三十年说、《旧迹志》的康熙二十三年起
至二十八年间说,都是有误,倒是《台湾怀旧》之说较符事
实。
又诗中的南溪,因为位于承天府城之南边故名。由于此
溪沿畔绿竹成荫,风景宜人,所以在郑克塽降清以前已被骚
客称做竹溪了,(注 35) 因此寺名也随溪名而更改了。原本
被取名为“小西天”,(注 36) 在隶清之后,就已被称做竹
溪寺了。关于此寺以后的沿革,可参考如下卢氏的研究︰
乾隆五十四年( 1789 )里人蔡和生倡修, 焕然一新
, 至嘉庆元年( 1796 )黄钟岳等再募捐重修,嘉庆
二十三年董事刘廷贵复修。 光绪十二年( 1886 )候
补通判鲍复康重修。 迨民国二年( 1913 )竹溪寺的
管理人上官玄、林神等, 以寺内没有住持,那个时候
遇捷圆上人由国内的涌泉寺受戒归台, 上人立志坚定
, 勤苦精修,弘扬佛法,不遗余力,经管理人等决议
聘上人为竹溪寺的住持 ...... 。 十六年,改建竹溪
寺为中西折衷式。捷圆上人于民国 37 年农历 3 月 4
日圆寂。 由上人的高徒眼净师继承住持,眼净师于少
年的时候, 毕业台北佛教中学,即往厦门入南普陀山
闽南佛学院, 后渡日本京都临济学院深造,因德高望
重,徒众兴旺。( 注 37)
眼净法师于民国 60 年圆寂,曾开办佛学院, 致力于教育,
因眼净师出自开元寺,所以竹溪寺隶属于开元寺派。
至于明郑时代创建的龙湖岩(今台南县乌山头珊瑚潭)
,其确切年代,见诸史料
───────────
(注 34) 江日升《台湾外志》卷13︰(永历十八年)七月,
郑经分配诸镇荒地,寓兵于农,又在承天府起盖房
屋,安插诸宗室暨乡绅等。八月改东都为东宁,天
兴、万年二县为州。(页224),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4月。
(注 35) 据卢氏上揭文的研究︰竹溪于乾隆三十年知府蒋允
焄清浚南湖所记的碑记,称做蓬溪。到了道光年间
,叫做溪仔墘溪。依照《台湾采访册》,水势记云︰
“溪仔墘溪,源出东门外太爷□前,南流大桥头,
过竹溪寺边,转过曾、蔡二姬仑,旋转经溪仔墘,
西流盐场,注台江。”又因这条溪流流经盐埕村落,
所以俗称做盐埕溪,现称做日新溪。
(注 36) 见《台湾县志》及《重修台湾县志》,又请参考卢
嘉兴前揭文。
(注 37) 《古今谈》第9期,页36,1965年。
286 页
(前揭)并不清楚,但从《高纂府志》已有记载一事来推测
,是创建于明郑时代,决无疑问,而且各史料均记载为陈永
华(?~1680)建置。因此了解陈永华的生涯,当可推知龙
湖岩创建的年代。
陈永华字复甫,福建同安人。父鼎,以教谕殉国难。在
延平郡王郑成功于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薨,在台将领主兄终
弟及而拥成功之弟世袭;但是金门、厦门诸人主父死子继而
拥成功之子经继之。在此叔侄争权之役中,陈永华为咨议参
军,于十月辅佐郑经率军入台,靖内乱后,郑经嗣位。十七
年正月随郑经回厦门。十八年三月随经撒退回台湾,八月郑
经改东都为东宁,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十九年八月,郑经
以咨议参军陈永华为勇卫。深得郑经信任,授任为勇卫,益
加心思,不惜劳苦,亲历南北二路各社,劝诸镇开垦,裁种
五谷,蓄积粮食,插蔗煮糖,广备兴贩,于是年大丰收,民
亦殷足。又设立围栅,严禁赌博,教匠取土烧瓦,往深山伐
木斩竹,起盖庐舍,与民休息。教民就濑口地方,修筑丘埕
,泼海水为卤,曝晒作盐,上可裕课,下资民食。永华见诸
凡颇定,启经建圣庙,立学校,以收人材。二十年正月,孔
子庙落成,三月立太学,以永华掌学院。二十八年三藩事发
,郑经得耿精忠书邀约,举兵会师厦门移驻泉州,加永华东
宁总制使留守台湾。国事无大小,悉由永华主之。永华胸藏
韬略,约束法严,卫旅勇肃,境内大安,所以夜户不闭,百
姓乐业,筹运军粮五、六年,西征之师没有匮乏。三十四年
西征之军败北回师澎湖,监国克□与留守东宁总制使兼管勇
卫事陈永华率诸文武士庶,请郑经回台。后永华堕冯锡范之
计,三月将收辖部旅交刘国轩,越数日逝。(注 38)
卢嘉兴在〈台湾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中, 根据陈永华
的传略, 指出陈永华创建龙湖岩,是身为东宁总制使,留守
台湾的时期, 即永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之间(康熙十三年
~十九年,1674 ~ 1680 )。不过笔者以诸史料都冠“咨议
参军”之职称; 《通史》言及师次赤山堡;《台湾外志》记
“十九年八月, 郑经以咨议参军陈永华为勇卫,益加心思,
不惜劳苦,亲历南北二路各社,...... 向郑经建议建圣庙,
立学校, 以收人材”,等陈永华在政经建设略有成果之后,
著手文教建设的实绩来看, 龙湖岩的兴建可能是在永历十九
年至二十年的时期吧!
关于龙湖岩兴建的年代,尚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通史》卷22,宗教志.台湾庙宇表.碧云寺条中云︰
在嘉义县辖哆啰啯堡(新营的蕃社)之火山,康熙十
四年永历二十九年,
───────────
(注 38) 以上陈永华传,系参考《台湾外志》及《伪郑逸事》
陈参军永华(《余纂府志》卷19,灾祥)。
287 页
1675 ),僧参彻自福建来,住锡龙湖岩,偶至此地,
以其山林之佳, 遂辟茅结庐,奉龙湖岩之佛祀之,朝
夕诵经, 持戒甚固,附近庄人,乃谋建寺,曰大仙岩
。 嗣命其徒鹤龄居之,又建一寺于玉案山之腹,后祀
如来, 而前奉延平郡王神位。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二月参彻没,众葬之寺前,建浮屠。 五十六年,邑
人洪志商募修。嘉庆二十四年,子爵王得禄重修。
(二)《通志稿》卷2,人民志.宗教篇第三.佛教︰
其后咨议参军陈永华, 师次赤山堡,以其地方山水回
抱, 环境亦绝对清净,乃捐建赤山龙湖岩,延请福建
僧伽参彻法师来主持。 而参撤和尚又于嘉义火山(关
子岭), 新建碧云寺,命其徒鹤龄法师为住持,此是
僧伽来台之发端。
(三)《通志稿》卷1,土地志.胜迹篇.大仙寺条︰
清康熙四十年( 1701 )间, 福建高僧参彻禅师游台
瀛,挂禅赤岩龙湖禅寺。 晚年,游巡此地,见山川奇
丽,宛若仙境,遂结茅筑舍,栖隐此间。 康熙五十八
年( 1719 ),分奉赤岩龙湖禅寺观音佛像, 为开基
佛奉祀于此, 朝夕诵经劝化山民,附近乡民信仰,遂
集资修建, 并奉祀三宝佛诸罗汉佛像,因名曰︰大仙
岩,又称大仙寺。 ...... 后参彻禅师让与弟子鹤龄
主持,便于枕头山另建一寺曰︰碧云寺。 清乾隆五十
五年( 1790 )仲春,开山老和尚参彻大师归西, 葬
于岩前。
从以上史料,可以知道陈永华创建龙湖岩,延请僧伽参彻来
驻锡一事。又参彻在日后,兴建了位于枕头山即玉案山,也
就是关子岭的大仙寺及碧云寺。不过他来台的年代有《通史
》的康熙十四年说及《通志稿》的康熙四十年说二种。如果
参彻驻锡龙湖岩是陈永华邀请的说法无误的话,康熙十四年
说才是正确的,而四十年说,可能是误载或是误传吧!因为
陈永华逝世于康熙十九年的缘故,而且康熙十四年正是永历
二十九年,是郑经应耿精忠邀约,移住泉州的翌年,参彻得
以来台是很自然的。再从陈永华请他主持来看,龙湖岩的兴
建应在康熙十四年以前才对。又《通志稿》卷 1,土地志胜
迹篇、龙湖岩寺条云︰
龙湖岩古寺又称赤山岩, 位于台南县六甲乡七甲村赤
山之麓,距林凤营车站约里许。 其建筑庙寺传说有二
︰一、谓明郑时代参军陈永华所建,时以陈参军行
288 页
军至此, 忽有云雾迷蒙,不能进兵,默祷观音菩萨佑
助, 俄顷, 云消雾散, 有感神庥, 因建寺于此。
......
由此再参考《外志》所云︰“亲历南北二路各社”是在永历
十九年时, 更可佐证龙湖岩的兴建,是开始于康熙十四年以
前的说法。
从参彻来台是在康熙十四年来看,《通史》及《通志稿
》说参彻没于乾隆五十五年二月的说法,可能是错误的,因
为如此算来他在台有 115年的岁月,这在一般说来,是太长
寿的缘故。行笔至此,可以知道明郑初期,竹溪寺、弥陀寺
、龙湖岩相继耸立于南台湾,且有僧侣自福建来台驻锡,从
事于佛教教化的工作,故从文献来作判断,闽粤的佛教是在
明永历二十年,清康熙五年以前传入台湾。而从推论来说,
邢福泉说︰
公元 1644 (崇祯十七)年左右, 大约有二万五千户
中国人自大陆移徙台湾,大部份为忠于明室者。 此等
迁往台湾之移民中, 必有誓不降清之忠贞知识份子,
在中国佛教强烈影响之下, 甚多移民极可能为佛教徒
。 根据早期移民者之惯例,当彼等远离乡土时,多数
均将原供养在家或寺庙中之小型神像携去台湾。 吾人
虽无法确知此种神像之名称, 但其中必有属于佛教者
。 据研究,后期移民之宗教信仰发现,甚多来自福建
与广东之移民系佛教徒。 故于荷兰时期极可能已有佛
教寺庙存在,且甚多移民崇信佛教。( 注 39)
如果说宗教的传播与贸易、移民有密切关联的话,邢福
泉的推论不是不能成立的。不过“在中国佛教强烈影响之下
,甚多移民极可能为佛教徒”中的“在中国佛教强烈影响之
下”的前提条件说法,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佛教在中
国的明朝,已逐渐衰颓,直到万历年间,因三大高僧︰即紫
柏达观(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云栖袾
宏(1535~1615)的出现,才有复兴的迹象。而这三大高僧
活跃的舞台是江南,所以说有受佛教影响的人,应以江南一
带人士为主才对。实际上在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信仰世界里,
依顾炎武在《日知录》〈士大夫晚年之学〉中的叙述,是“
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佛,北方士大夫多好学仙”。所以
笔者认为“在中国佛教......”的说法,若改为“在江南佛
教......”的话,较符合事实。又笔者认为邢氏的推论可以
成立的理由,是笔者想到明末因不愿臣服于满清,于承应三
年(1654),从福州黄檗山,以隐元隆崎禅师为首的移民集
团,移至日本,同时将临济宗的一派黄檗山的禅传入日本,
在日本京都宇治成立黄檗宗的实例来看,(注 40) 于荷西
───────────
(注 39) 邢福泉前揭书,页3~4。
289 页
时期,佛教随著江南移民的移居台湾而传入,想必是很自然
的事。但是从江南闽粤先民移居台湾的历史来看,自三国时
代,特别是宋室南迁已来,嘉义北港成为汉人与原住民贸易
交流的场所,(注 41) 加上江南、闽粤一带自南北朝已来,
佛教就盛行起来,尤其是弥陀净土信仰在隋唐以后,随其汉
化而庶民化,普及于庶民阶层。到了宋朝,结社念佛的风气
,流行于江南一带,(注 42) 逐渐与民间信仰融合来看,佛
教在郑氏据台以前,更早的话,是在南宋时期,就已随著汉
人的移居而传入台湾的可能性,不能说是没有。不过闽粤的
移民,是在永历十五年十二月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之后,才逐
渐形成潮流的缘故,(注 43) 闽粤佛教随著移民传入台湾,
是很自然的趋势,也就难怪《文化志》要说︰佛教传入台湾
,是在明末郑氏的时代了。(注 44)
二、台湾佛教的源流
谈到台湾佛教的源流,学者中多认为它是属于中国南方
的佛教系统,而且是禅宗的流派之一。在此,先列述学者们
的看法于下︰
(一)增田福太郎氏《台湾本岛人 宗教》︰
台湾寺院大致是南方的鼓山涌泉寺,或怡山长庆
寺等的末徒所开拓,因此,皆属禅宗。(注 45)
(二)伊能嘉矩氏《文化志》︰
概属南方佛教,禅宗的分派,临济、曹洞。 (注46)
(三)陈玲蓉氏《日据时期神道统制下的台湾宗教政策》︰
台湾的佛教, 多以中国南方的教派为主流,皆属
禅宗一派。.... 因台湾人之祖先多自闽粤二省移
来,所以台湾寺庙多为福州巨刹鼓山涌泉寺或怡
山长庆寺的僧人所开拓, 加上台湾并无佛教的
教育机关, 僧侣修业有远游鼓山之风。 (注 47)
───────────
(注 40) 林田芳雄氏〈明末清初闽僧东渡考〉(《史窗》第
47号,京都女子大学史学会,1990年3月)。
(注 41) 参考张曼涛〈台湾?佛教〉(《???佛教史中
国编Ⅳ──东???诸地域?佛教》)页129。
(注 42) 参考拙文〈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
〈净土思想庶民化的影响〉。
(注 43) 《通志稿》卷2,人民志宗教篇,页68。
(注 44) 《文化志》卷中,页460。
(注 45) 页21,财团法人明治圣德记念学会,昭和12年3月
31日。
(注 46) 卷中,页460。
(注 47) 页75,台湾本土系列二、31,自立晚报文化出版部
,民国81年4月。
290 页
(四)梁湘润、黄宏介合编《台湾佛教史》︰
永历年间,来台的僧侣,由于交通近利,基本上是以福
州涌泉寺(临济义玄──临济宗),......故此台湾佛
教在僧侣法脉之中,大抵都是以临济宗之祖派而列世,
直至清同治以后,始逐渐失其祖系的世位。明永历年间
除了福州涌泉寺──临济宗的僧侣,对台湾寺院法脉影
响深远之外,另有一个法脉,即是福清黄檗寺。 (注 48)
以上陈玲蓉、梁湘润及黄宏介诸氏均认为台湾佛教寺院概属
禅宗的一派,即临济宗。因福建的福州鼓山涌泉寺,是隶属
于临济宗的缘故。诸氏的看法,可能是根据日治时代日本学
者所作的调查报告。关于日本学者的调查报告,除了上列增
田、伊能二氏之外,尚有丸井圭治郎于大正 3年 3月完稿的
《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第一卷》,就说︰“台湾佛寺,皆属
福州鼓山的末流。”(注 49) 由此可知台湾佛教在日治时代
及其以前,大都源自福州鼓山涌泉寺。不过梁湘润、黄宏介
二氏,认为台湾佛教源流除了临济宗的涌泉寺之外,另有一
法脉,即福清的黄檗寺。这说法,或许来自《通史》的“佛
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黄檗之徒,实授衣
钵。”(注 50) 吧!谢汝诠在林学周的《台湾宗教沿革志》
作序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衣钵实授自黄檗。”(注 51)
《通志稿》亦说︰
至于佛教之本流,是由福建鼓山及西禅两大丛林传来,
另一派是由福清黄檗寺传来。(注 52)
然而,《通志》将明郑时代及清代佛教归纳为临济宗、曹洞
宗及黄檗宗。(注 53) 笔者认为如此的归纳有待商榷,因为
无论在中国或台湾黄檗宗均不存在的缘故。在教史上,位于
中国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现在地名是福建省福清县)的黄
檗山寺,或叫黄檗寺,因山、寺经常是一体的缘故。此寺创
建于唐代,是因唐中叶禅宗高僧黄檗希运出家的寺院而有名
。但五代以后就衰微,至明末,在名相叶向高护持下,因万
历皇帝明神宗赐下大藏经为机缘,迎接复兴的机运。又密云
圆悟、费隐通容、隐元隆崎相继住
───────────
(注 48) 页25。
(注 49) 页21,台湾总督府。
(注 50) 页551。
(注 51) 民国39年12月8日完稿。
(注 52) 页67。
(注 53) 页6,右。
291 页
山。而根据《黄檗山寺志》,知道黄檗山万福禅寺的住持,
自迎接嘉兴海盐(现浙江省海盐县)金粟山的密云圆悟为住
持之后,即与金粟山同样是继承临济宗的法脉。(注 54) 由
此可知道,黄檗寺是归属于临济宗,在中国它并非是独立的
宗派。(注 55)
此福州黄檗寺的僧侣,在明末清初因与唐王政权及鲁监
国政权的关系非常密切的缘故,及在明末南明政权衰亡前后
大量移民到日本的情况来推测,福州黄檗寺的僧侣到台湾来
的,也应不是少数才对。(注 56) 又此寺的僧侣,如隐元隆
崎者,与郑成功之间似乎亦有一段缘。江日升的《台湾外记
》康熙二十二年(永历三十七年,1683)四月十六日条云︰
成功踞金厦,震动滨海。 有问黄檗寺隐元禅师曰︰“
成功是何星宿投胎?”元曰︰“东海长鲸也。 ”再问
︰“何时得灭?”元曰︰“归东即逝。 ”辛丑(永历
十五年)成功攻台, 红毛望见一人峨冠博带,骑鲸鱼
从鹿耳门游漾而入。 后功诸船果从是港进。癸卯年(
永历十七年, 康熙二年)四月间,功未病时,有副将
杨明梦成功冠带骑鲸鱼,由鲲身之东出于外海。 觉而
大异,与人述之。 不数日,而成功卒。正符隐元“归
东即逝”之言。 按隐元住黄檗寺,德行精修。曾遣其
首座报师过日本国。 至港口,舟覆而死。越岁元往。
将至港口,梦首座领众来迎。 次日,风浪大作,群鱼
千万。 船众咸恐栗,共请于元。元曰︰“毋虑!”令
侍者出纸笔书“免朝”二字于水仙门外焚之。 顷而风
息鱼散,元居日本,国中人奉如活佛。
在此所说的隐元,是崇祯七年(1634)继费隐通容之后,为
黄檗寺的方丈。于永历六年(1652)接受日本德川家纲将军
的聘请到日本,后在日本开创黄檗宗的人物。他圆寂于康熙
十二年,赴日前活跃于福建福清一带,可以说生存的时代与
地域,与郑成功都非常靠近。(注 57) 虽然《外记》上的记
载,带有一点迷信的色彩,但两者是同一时代,活跃的地域
相同的缘故,纵使是不曾相遇,也会相知吧!何况黄檗寺的
僧侣,对政治的关怀有别于它寺,这从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作
乱时,积极参与清军歼灭活动来看
───────────
(注 54) 以上参考林田芳雄氏〈福州黄檗山寺志诸本?比较
检讨〉(《史窗》第46号,页39上~45下,京都女
子大学史学会,1989年3月)。
(注 55) 此乃对日本黄檗宗而言,它位于京都府宇治市。
(注 56) 参考林田氏前揭文。
(注 57) 以上参考李添春〈明末清初的台湾佛教〉(《中国
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页68,大乘文化
出版社,民国68年元月)。
292 页
(详见后文),也可证明。又《通志稿》所说的西禅就是增
田氏说的怡山长庆寺。 系唐咸通九年(868)沩山懒安于怡
山所创,后雪峰义存高足慧棱住此,才改为长庆院。(注 58)
与鼓山涌泉寺同出自雪峰义存,而雪峰出自洞山良价,本属
青原行思法脉,与属南岳怀让下的黄檗希运、临济义玄是不
同法系的,但都属禅宗则是不诤的史实。又此一时代的禅宗
,其信仰的内容,已经不是单纯的禅宗而已。根据丸井氏的
调查报告,其内容如下︰
明末以后, 包括清朝,支那佛教虽甚衰,但一言道出
其信仰状态的话, 得谓禅与念佛的调和,是一混合式
的佛教,而台湾佛教实亦属此。
试就台湾佛寺, 问其所属宗派如何时?众口齐答禅宗
。 而在其较大者,构禅堂以奉释迦观音,其后堂或侧
房则安置阿弥陀佛。 僧侣多时时修坐禅,但口常念佛
,与他人相会时也互相拱手念阿弥陀佛。 其经典,作
为朝时课诵的有楞严神咒、 大悲心陀罗尼、般若心经
等; 作为暮时课诵的有阿弥陀经,西方发愿文等,此
外尚有金刚经、楞严经、梁皇忏、水忏等, 及诵一些
陀罗尼。 台湾僧侣或云心禅行净,或亦云禅即净,但
我宁可说是朝禅暮净较妥当吧!...... 然而台湾佛寺
, 皆属福州鼓山之末流,而鼓山涌泉寺,是以禅的系
统, 混合了净土思想的缘故,台湾佛教,无不带有天
台或华严的臭味。( 注 59)
除了丸井氏的调查报告以外, 增田氏在《本岛人?宗教》中
亦说︰
虽皆属禅宗, 但非如内地(指日本)禅宗的纯度,是
混有净土的教义。 即并祀观音佛、阿弥陀佛等,念诵
观音经、楞严经、阿弥陀经。 然台湾僧侣的无学,盖
不劣于支那, 全岛数千的僧侣中,能理解数卷经文者
,是屈指可数。( 注 60)
今日台湾学者如陈玲蓉氏在其著作《日据时期神道统制下的
台湾宗教政策》页 75,也作了如上的译述。从丸井氏、增田
氏的调查报告, 可以知道台湾佛教的源流,可溯自江南,时
代则不出明末。 明末以来中国江南的佛教,在修行上是禅净
双修, 因此持诵《金刚经》、《阿弥陀经》、《观音经》(
可能是指〈普
───────────
(注 58) 《雪峰真觉大师年谱》(《卍续藏》119册,页974
上~981 下)、《宋高僧传》卷13〈后唐福州长庆
院慧棱传〉(《大正藏》 卷50,页787上)。
(注 59) 《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第一卷》页20~21。
(注 60) 页21。
293 页
门品〉)是很自然的事。 因为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即以《
金刚经》作为修行的准则,而净土宗则在善导( 613 ~ 681
)时代,就以《阿弥陀经》为定课的缘故。 至于《楞严经》
,则是明末以来,就流行于佛教界,特别是在思想界。 ( 注
61) 至于寺院早晚的课诵, 自从明末以来,早课就以持诵〈
楞严咒〉、〈十小咒〉; 晚课则以念诵《阿弥陀经》、施放
蒙山、忏悔文等为定课。( 注 62)
关于信仰,则以观音大士为主,此事在台湾佛教信仰实
况中,确是不诤的事实。如《文化志》卷中云︰
大致在台湾佛寺的缘起中, 传说关于观音佛祖灵验的
事情, 显著地发达,而且作为其祭祀的主体,好像看
的最多的是观音佛祖。( 注 63)
而形成此事实的原因,我想有二︰(一)是与妈祖的信仰有
关。(二)是与弥陀净土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在妈祖是观
音大世的化身,及随著弥陀净土信仰的普及,且在家家弥陀
佛户户观世音的信仰,尤其是在著重现世利益的信仰下,台
湾佛教的信仰,以观音大士为主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过,要
申明的,是台湾佛教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已溶合了民间道教
的信仰,也就是民俗信仰。(注 64)
关于禅净双修的信仰型态,从教史的发展来看,它并不
是台湾佛教才特有的型态,而是宋、元、明、清近世中国佛
教信仰的主流。这已是学界共有的认识,台湾佛教的源流,
传自福建的缘故,也就难以脱离此种型态了。
三、满清时期的佛寺及僧侣活动
───────────
(注 61) 荒木见悟氏《佛教?阳明学》页150~164,第三文
明社, 1979年8月31日。
(注 62) 详见云栖袾宏《诸经日诵》(《莲池大师全集》二
),东初出版社。
(注 63) 页463~464。
(注 64) 刘枝万氏〈清代台湾之佛教寺庙〉(《中国佛教史
论集(八)》台湾佛教篇,页188)。
又将自南北朝时代就流行的观世音信仰,与弥陀净
土信仰一体化,是十二世纪末叶的事。在王日休(
1105~1173)的《大阿弥陀经》中,已有具体的表
现,笔者将此信仰的型态,称之为现世利益净土观
(详见拙著〈无量寿经糅合本?一研究──王日休
?大阿弥陀经──〉,《佛教史学研究》第30卷第
2号,页119~120,日本佛教史学会,昭和62年10
月3日)。
294 页
一、清朝成立的佛寺
1.开元寺
开元寺与竹溪寺、弥陀寺、法华寺齐名,是为台南四大
古刹。根据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15,杂纪.古迹云︰
北园别馆︰在永康里, 伪郑氏为其母董氏建,后废。
康熙二十五年, 巡道周昌因其地有茂林深竹,乃结亭
筑室;为之记,且绘而图之。 诸罗令季麒光颜曰“致
彻”。 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宇、总镇王化行改为海会寺
。
而在该志卷6,祠宇志.祠(附寺宇)中云︰
海会寺(一名开元寺)在永康里(...... )。伪郑氏
建,为北园别馆。 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总镇
王化行改建为寺。 有田五十甲(坐寺后洲仔庄),园
六甲零(坐寺后)。 又檨园一所,供本寺香灯。乾隆
十五年,巡道书成修。
又见于《重修台湾县志》卷6,祠宇志.寺宇,总镇王化行
〈始建海会寺记〉(注 65)中云︰
...... 附郭大桥头有废舍一所,宏敞幽寂,跨海面山
,修竹茂林,朝烟暮霭。 诸同人瞻仰于斯,佥曰︰是
三宝地, 何不就此立寺,招僧伽以修胜果,亦盛世之
无疆福田也。 时兵巡王公,同声许可。会有僧志中者
, 自龆龀之年,皈依沙门,秉灵慧沉静之聪,函松风
水月之味,从江右云游,来闻其事,愿募缘成之。 于
是同人各捐俸资, 补葺门楹,重整垣宇,妆塑佛像;
始于庚午(康熙二十九年,1690 )八月七日,成于明
年(康熙三十年,1691 )四月八日,名曰海会寺。
又谢金銮主纂《续修台湾县志》卷5 外编.遗迹中北园别馆
条中的记载,与《重修台湾县志》同,但是寺观.海靖寺中
云︰
(旧名海会寺,亦名开元寺)在永康里。 其初为郑氏
北园别馆, 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总镇王化行
改建为寺。有碑记,置田五十甲,坐寺后洲仔
───────────
(注 65) 总镇王化行〈始建海会寺记〉亦被收录于《续修台
湾县志》卷7艺文(二)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