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台湾佛教史前期(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慧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95 页

庄;园六甲有奇,坐寺后;又檨园所,以供香灯。 十
五年,巡道书成修。 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蒋元枢倡修,
陈朝梁董其事。 嘉庆元年,提督哈当阿修,改今名焉

又该县志卷7 艺文(二).记.台湾镇哈当阿〈新修海靖寺
碑记〉中云︰

郡城北门外有寺,名开元,亦名海会,由来久矣。 予
奉恩命,兼镇来台; 尝至其地,见夫颓垣毁瓦,神像
几失凭依,思有以新之,未果。 今岁恭逢圣天子嗣大
位,薄海内外,气象聿新,梯航一家,咸各宁靖。 予
乃谋修斯寺, 商之廉访苇亭刘公,治堂杨太守,议允
协。 遂捐俸为倡,人皆竞劝。惟择十有二人董其役,
阅五月而工竣, 糜金六千三百有奇,而寺于是一新矣
。...... 因念台为海疆重镇,而南人尊神,斯寺所以
安神像也。 今兹之修行,将仰荷神力,指引迷津,俾
林无伏莽,海不扬波,愚顽者向化,跋扈者敛迹。 至
于年谷时熟, 民皆安堵,重门不闭,宵柝无惊,庶靖
之至乎;遂易其额曰海靖。凡所以修之之意盖如此。

又陈文达纂《台湾县志》卷9,杂记志.寺庙.在永康里︰

海会寺,郑氏旧宅也,距邑治四、五里许。 康熙二十
九年,台厦道王效宗,总镇王化行改建为寺。 佛像庄
严,寺宇宽敞,亦名开元寺。

又《通史》卷22,宗教志.台湾庙宇表︰

海会寺, 在县辖永康里,距大北门三里,为郑氏之北
园别墅。 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总兵王化行改
建为寺,有碑记,尚存。 置田五十甲,园六甲,檨圃
一所,以供香火,延僧志中主之。 花木幽邃,殿宇巍
峨,为诸寺冠。 乾隆十五年,巡道书成修,改名榴禅。
嘉庆元年, 提督哈当阿重修,又改名海靖,亦曰开元
。其后叠修。寺祀释迦佛,并供明延平郡王神位。

又《通志稿》卷2 人民志.宗教篇.佛教的记载,与《通史
》同。还有《高纂府志》卷9 外志.寺观,及《周纂府志》
卷9 外志.寺观云︰

海会寺︰康熙二十九年建,在府治北六里许。 旧为郑
氏别馆,荡平之后,总镇

296 页

王化行, 台厦道王效宗因其故址,建为寺宇,佛像最
胜,住僧云集焉,碑记载〈艺文志〉。

又同是府志的《刘(良壁)纂府志》卷18古迹.寺观,《范
纂府志》卷19杂记.寺庙及《余纂府志》卷19杂记.寺庙云

海会寺︰即郑氏北园也, 康熙二十九年台厦道王效宗
、总镇王化行改建为寺,佛像庄严,寺宇宽敞, 亦名
开元寺; (乾隆十五年台厦道书成修──《余纂府志
》)。 寺田在寺后洲仔庄五十甲,又寺前园六六甲零
, 又檨园一所,为本寺香灯(《范纂府志》及《余纂
府志》作香火)。

综合以上诸府志、县志及《通史》,还有碑记中,有关
开元寺的史料,可以归纳出如下的结论吧!

郑克塽于康熙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降清后,位于附郭大
桥头(即洲仔尾)的一处废舍,因无人看管而日趋于荒芜了
。直到二十五年,巡道周昌,因其地有茂林深竹,就在此结
亭筑室并为之作“秋夜游北园记”,(注 66) 并绘图之,诸
罗县令季麒光颜曰“致彻”。而此洲仔尾的废舍,《高纂府
志》、《周纂府志》均记为郑氏别馆;《刘纂府志》、《范
纂府志》、《余纂府志》则记为郑氏北园;《陈纂县志》,
则记为郑氏旧宅;《重修台湾县志》则为北园别馆;《续修
台湾县志》为郑氏北园别馆;《通史》为北园别墅。根据第
二任的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赤嵌笔谈,泉井园石
记所记,(注 67) 郑氏洲仔尾自台江内海来看,位置在台湾
府治即郑氏承天府治的直北,所以称做郑氏北园,这就是北
园的由来。又因北园是郑氏的别馆,而别馆也是别墅,
(注 68) 所以有北园别馆、北园别墅的记载。然而此郑氏北
园,是否如《重修台湾县志》、《续修台湾县志》所说,是
郑经为其母董氏所建的呢?关于这点,卢氏在〈北
───────────
(注 66) 郑氏北园,去郡治五、六里;从海视之,则直北矣
,故名。园在平壤,无邱壑亭台,曲折崚峻之致。
丙寅(康熙二十五年),台厦道周昌因其地,仍其
茂林深竹结亭筑室,为之记,且绘而图之。季麒光
颜曰“致彻”,有“秋夜游北园记”,昌于道署后
筑小园,名“寓望”盖取左史□有寓望之言;麒光
亦有记(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3 赤嵌笔谈.泉
井围石有记)。

(注 67) 同上注。

(注 68) 以上参考卢嘉兴氏〈北园别馆与开元寺〉(《中国
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页277)。

297 页

园别馆与开元寺〉一文中,有详细的研讨,读者可参考之。
在此笔者借用卢氏文中所提的资料,来作答案。

林谦光《台湾纪略》沿革中云︰

甲寅年(康熙十三年),经兵入漳、泉,委陈永华为
咨议参军,留守国政。 丁已(十六)年,兵溃,经守
厦门;复令刘国轩攻开海澄县。 旋为大兵恢复,郑兵
溃去十有八九。 遣刘国轩调残兵,守澎湖;派殷户出
粮,抽壮民为兵,致民心离散,士卒丧气。 辛酉(二
十)年, 经预立其庶子郑钦(系郑克□的乳名)为监
国,退闲于洲仔尾,筑游观之地; 峻宇雕墙,茂林嘉
卉,极岛中之华丽;不理政务,嬉游为乐。 未几,经
卒。 众惮钦之严,迫之缢死。钦妻陈氏(即永华之女
)亦登台自缢。 遂立郑克塽为主, 年幼政出多门。
......。

此中,关于郑经退闲于洲仔尾,筑游观之地一事;《台湾外
志》卷22,康熙十九年十月条亦云︰

经以诸老宿如陈永华、柯平等相继沦亡, 不胜感叹。
遂于洲仔尾泽地,令李景监造园亭,种植花木。 一日
,景报竣。 张日曜供设甚奢,请经游。经同克□、锡
范、 绳武、进功、国轩、洪磊、沈瑞、何祐、林升、
江胜、 曾瑞、林应、陈谅、林顺、郑省英、邱辉、吴
潜、杨德、黄良骥、郑斌等文士武将,围射酣乐, 继
夜而散。 经就洲仔尾园亭为居,移诸嬖幸于内,纵情
花酒。 下令长子克□监国秉政,凡文武启章一切事宜
,悉听克□决断。 □既承委任,抚辑兵民,刚断果决
,有乃祖遗风。 经之亲信权幸莫不畏惮。经又虑克□
年轻, 未得其宜,令人默取其所决诸启章断事者阅之
,条条有绪,心大喜悦。 以其后事倚托有人,遂放纵
于花酒,不预政事,而竟卜昼卜夜之欢。 克□即承父
命委理政事,上至董国太、诸叔,下及镇将兵民, 绳
以礼法,不肯阿容□纵。

由上文可知郑经的洲仔尾游观之处,就是《外志》所说
的洲仔尾园亭,而此洲仔尾园亭,若如卢氏的考证,是郑氏
北园的话,(注 69) 很显然地,郑氏北园并非如《重修台湾
县志》所说,是郑经为其母董夫人所建的,而是自己纵情花
酒,游观享乐的地方。此洲仔尾园亭,也被官方称为承天府
行台,(注 70) 因为郑克塽降清以后,在志书上不方便以当
时官式名称记载,所以改称郑氏别馆。
───────────
(注 69) 《中国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
页277~280。

298 页

康熙二十九年,台湾总镇王化行有感于此地修竹茂林,
朝烟暮霭,是建寺的适当场所,时得台湾第二任巡道王效宗
的呼应,并得僧侣志中 ( 注 71) 募缘成就之。时镇署同人
各捐俸资,补葺门楹,重整垣宇,装塑佛像,始建于庚午康
熙二十九年八月七日,落成于翌年四月八日,名曰海会寺。
也因此,志中法师为开山第一代住持。又依据开元寺所保有
的台湾第一早铸的钟的钟铭,知道此钟铸于康熙三十四年孟
春,重一千六百斤。此钟乃志中师闭关募款而来,志中法师
闭关三年,出关时作有一偈曰︰独坐钉关给善缘,募钟立愿
利人天;一声击出无边界,同种功德亿万年。志中师闭关时
,由其高徒福宗,号竺庵,天资醇笃,能诗书,精武术,获
众望,继志中师衣钵为开元寺第二代住持。 此时开元寺已是
一座具有相当规模、寺产的寺院, 其寺产有田五十甲,园六
甲零及檨园一所。 这从乾隆四十三年四月所刻的〈恩宪大人
蒋捐买园业碑记〉中所云︰

本寺原额园五十二甲, 东至大桥头坑墘,西至藩殿庄
柴头港坑墘, 南至教场中楼仔庄大路墘,北至马房山
李家园,每年计收园税银一百零四员。( 注 72)

可以窥知。 卢嘉兴认为上述的四至,正是府志或县志上所说
的寺后洲仔庄五十甲的范围。 他并指出︰东至大桥头坑墘,
就是现在开元寺前即天仁儿童乐园后面; 西至藩殿庄柴头港
,是现在台南市北区六甲里柴头港; 南至教场──中楼仔庄
大路墘中的教场, 则是九六新村、大道新村等一带,而中楼
仔庄, 是现在台南市开元市场公路南边一带,所以中楼仔庄
大路墘,就是现在开元路的北边; 北至马房山李家园,是六
甲顶纵贯公路南边的高仑。( 注 73)

由于寺宇宽敞,所以也名开元寺。又乾隆七年满洲人的
巡台御史书山,有题为
───────────
(注 70) 见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辛酉康熙二十年海上称永
历三十五年正月廿八日条、夏琳《海纪辑要》卷 3
辛酉明朔永历三十五年春正月壬午条、《闽海纪略
》辛酉永历三十五年正月廿八日条。

(注 71) 志中僧,号能禅,别号行和,福建泉州人。秉性慧
敏自幼出家,住承天寺数年,明教通宗,喜云游四
海,从江右来台(参考卢氏前揭文──《中国佛教
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页,282)。

(注 72)《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下册,页 531。
此碑存台南市北区开元寺弥勒殿前右壁,高 201 公
分,宽 64 公分,花岗岩,缺题。碑中所称“恩宪
大人蒋”,系指知府蒋元伛(前揭书,页 532 )。

(注 73) 卢氏前揭文,《中国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
页 279。

299 页

“劝农归路经海会寺与诸同人分赋”诗云︰
雨后劝农毕,还寻古刹来;
钟声飘藓径,衲子出香台。
刺竹排檐种,优昙满院开;
分题禅榻畔,小憩水云隈。(注 74)

× × ×

劝农亲民事,归途逸兴同;
地高浓翠合,林静妙香通。
喜得千村雨,闲来一亩宫;
寸心持半偈,顿觉海天空。(注 75)

时浙江钱塘人张湄御史,作有〈劝农归路经海会寺次韵〉诗
付之,其诗云︰

山郭雨初霁,招提入来;
寒云流梵韵,湿翠莲台。
钵为投诗满(僧石峰能诗),扉缘客开;
催耕余好鸟,人静林隈。

× × ×

野趣自清旷,丰年情不同;
泉香茶□碧,火宿石罏红。
眺三层匹阁,栽花半亩宫;
旧时歌舞苋夕磬散烟空。(注 76)

上述张湄诗中有小注云︰僧石峰能诗。 此石峰,即释澄声
也。《重修台湾县志》卷 11,人物志.方技云︰

释澄声,号石峰,海会寺住持也。 戒行素著,擅书画
,好署□吟,尤善手谈。有司闻其名,多就访之。 时或
苦旱,延以祈雨,屡验。
───────────
(注 74) 《重修台湾县志》卷14,艺文(二)。

(注 75) 《余纂府志》卷24,艺文五.诗二。但连横《台湾
诗乘》作“省藉亲民事......”。

(注 76) 参考卢氏前揭文(《中国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
教篇》页 285~286 )。

300 页

由于书山、张湄的诗, 是做于乾隆七年的关系,澄声石
峰身为海会寺住持当是在这时期了。 依今开元寺祖师堂所供
奉牌位, 此石峰即是第四代住持顶峰, 在他之前的住持则是
介山。 之后则是道纯、昭宽、道渊、荣芳。又从“乾隆十五
年,巡道书成修”及台湾县知县鲁鼎梅序云︰

一苇东来,烟波万状。 台阳岿然,立海若中,恍瀛洲
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也。 郡城东去二里许,有海会,
清奥宏敞,岁久渐颓。 前观察书公葺其门庭,而殿庑
未就,亭榭荒凉。 乃者劝农之役,旌旄云集,临风吊
往,矢怀若一,属某以一言修之。 夫渤海三山,相传
为人世所莫能至,故有银阙金宫之称。 设果有之,亦
幻境耳。 兹寺之景象清华,加以整顿,不更有真致乎
?吏情未觉沧州远,感而遂兴,是在同志者, 因为序
。( 注 77)

上文中“前观察书公葺其门庭”之书公,当指书成而言,但
因书成是于乾隆十三年任台湾道,十四年即因忧去职,故可
知书成修葺开元寺,是在十三年,而完工于十五年吧!依《
通史》“乾隆十五年,巡道书成修,改名榴禅”的话,在干
隆十五年时,海会寺即开元寺,被易名为榴禅寺,但是乾隆
十二年撰成的《范纂府志》卷 24、 艺文五.诗二中有台湾
生员卢九围的海会寺诗,在海会寺诗题中注云︰旧为榴环寺
。因而可知榴禅寺就是榴环寺,而且其易名是在乾隆十二年
以前,不是如通史上说的十五年,不过乾隆四十二年左右仍
被称为海会寺。又因年久失修,而由知府蒋元枢倡修,陈朝
梁等负责办理。这从现存于该寺内弥勒殿右室的〈重修海会
寺碑记〉所载的,就可证实。其碑文内容如下︰

天下事兴废之故, 莫不有数焉存乎其间,讵必其在大
者哉?虽数笏之宫, 方丈之室,其适兴适废也亦然。
此正如佛氏因缘之说, 不必尽关福田善果也,则如余
今日于海会寺重修是已。
当斯寺之未建也,穷奇梼杌之所窟宅、封豕长蛇之所
蟠踞,虽其时亦复饶水木之清华,极云烟之绵邈;而
腥膻中之膏血涂之矣。未几,通池既堙,重榭亦圯,
堕虚甍之瓦,惟渍青苔;黯废苑之丛,但飞黄蝶!此
兴废之一时也。既而荒其哆馆,忽植莲幢;灭尽沉薰
,聿新兰若。是为斯寺创造所由来尔。其剃草开林,
崇基表刹,实自前观察偕总戎两王公经始。嗣是置产
皈筵,檀施不绝,
───────────
(注 77) 《重修台湾县志》卷6,祠宇志.寺宇。

301 页

海东象教,显奕当时。乃以常住之业并于俗姓众香之
林,罕有护法,历岁既久,高轨就荒。岂非王简栖所
云“僧□阒其无人,欀椽毁而莫构”?可为长太息者
哉!此兴废之又一时也。

余也偶过斯寺,循廊拾级,目睹摧残; 饭僧无□,庇经
无舍,婆娑洋外,一灯熸矣。 于是揆日庀徒,工作具举;层
轩飞阁, 精室珠林,丹雘耆阇,金资宝相,以次营造,内外
咸饰。 更为厘其旧产,归诸迦卫。庶几荫法云于真际,曜慧
日于康衢者欤?且夫儒者之疾言佛法也, 为其无为出世也;
然亦有不尽然者。 夫处此毗舍耶中,炎海瘴乡,众生苦恼。
是安得化猛鸷于慈仁, 濯淟污于清净,拯沉沦以悲悯,觉迷
罔以圆明者乎,则于彼法中,要不可少此缔固也; 何况兴废
之故,因缘系焉。 试观今日之琳官绀宇、矢棘翚飞,皆昔之
败井颓垣、缺瓴断甋也; 今日之璎珞庄严,髻鬘妙好,皆昔
之篆绿蜗黄、愁云惨雾也; 今日之斋鱼粥鼓,花□香厨,皆
昔之泽葵荒葛、冷烟寒雨也。 悟成败之回环,感机缘之影幻
, 后之视今,当更何如耶?余以因寺之成,为之三叹而记之
。 护理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台湾府正堂,随带
加六级纪录八次纪功二十一次蒋元枢撰文。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谷旦,董事陈朝梁(下缺)。(注78)

此中,“当斯寺之未建也,穷奇梼杌之所窟宅,封豕长蛇之
所蟠踞”,是作者用来影射海会寺未建立前该址的情况,这
也可从如下两首诗来窥知。(一)是台湾第一任海防同知齐
物体所□“海会寺”云︰

冷月横斜吊子规,当年黄幄尔徒为;
梁尘尚逐梵音起,幡影犹疑舞袖垂。
风雨有时闻响屧,草花何用长胭脂;
是空是色浑间事,只合登临不合悲。(注 79)

又另一是镇标右营守备娄广所□“海会寺”(寺原郑氏故宅
)云︰

此地当年拟馆娃,蜃楼海市霸图赊;
王孙已去遗芳草,宫院谁来扫落花。
───────────

(注 78)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上册,页105~106。
(注 79) 《周纂府志》卷10,艺文志.诗。

302 页

歌管声沈闻贝叶,舞采彻现袈裟;
我非佞佛闲随喜,喜见梯航愿家。(注 80)

此中,子规、黄幄、梁尘、舞袖、响屧、胭脂、馆娃、霸图
、王孙、宫院、歌管、舞衫等的词句,是告诉我们,齐同知
系以蜀王望帝、杜宇好色来比喻,而娄守备是以吴王夫差筑
馆娃、宫藏西施来比拟。可见海会寺原是承天府行台,同时
也是郑经亡国的离宫。( 注 81)

在蒋元枢任知府时,海会寺的伽蓝年久失修,寺院经济
也面临窘境, 因此蒋知府发动整修,而由杨朝梁责负其工程
。 同时整顿寺产,根据乾隆四十三年四月立的〈恩宪大人蒋
捐买园业碑记〉所载,蒋知府捐买的寺产,有如下七笔︰
(一)、蔡赛园一丘,在本寺南畔,东、西俱至车路,
南至陈宅园,北至寺边竹围沟。......每年园税
银二十四员。
(二)、吴福园一丘一甲四分,在寺后,东至车路,西
至园岸,南至宁公车路,北至陈宅园。每年园
税银十七员二钱。
(三)、吴勋园一丘七分,在寺后,东至水沟,西至车
路,南至吴宅园,北至陈宅园。年年园税银十
七员二钱。
(四)、陈盛园一丘,在寺后,东至车路,西至白家园
岸,南至刘宅园岸,北至园岸。每年园税银十
二员。
(五)、石礼园一丘一甲二分,在寺边,东至车路,西
至水沟,南至园岸,北至潘家墓埕。每年园税
银十一员四钱。
(六)、州仔内石佛园一所,在本寺北畔,东南至马房
山,西北至柴头沟坑墘。每年园税银十八员六
钱。
(七)、寺后竹围内园一所,东至本寺后,西至竹围车
路,南北俱至竹围沟。每年园税银二十四员。
以上七处年共收园税银一百二十四员六钱。加上原有额园五
十二甲而剩下园四十四甲四分半,所收园税银八十员七钱二
分。还有凤邑兰波岭脚淡水溪渡船一带香灯银五十两及彰邑
西门外莿桐脚庄朱映佃耕、朱火佃耕、朱全佃耕、蔡逢春佃
耕等四处纳该寺香灯粟六十四石四斗二升二合八勺。( 注 82)

由以上史料来看, 可以知道海会寺的寺产不算少,也可
以说是很有规模的寺院。
───────────
( 注 80) 同上注。
( 注 81) 参卢氏前揭文。
( 注 82)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下册,页 530 ~ 532。

303 页

但是物象并非是永恒的,海会寺的伽蓝历经岁月之后,颓垣
毁瓦是必然的,所以如前揭哈当阿〈新修海靖寺碑记〉所云
︰到了嘉庆元年( 1796 ),才有以福建水师提督兼管台湾
镇总兵哈当阿为首向各界募款, ( 注 83) 耗金约 6300 两
,费时五个月来修建,并以“至于年谷时熟,民皆安堵,重
门不闭,宵柝无惊,庶靖之至”而易名为“海靖寺”。今开
元寺内尚存有燕北哈当阿所题的“弹指优昙”匾额。

综合以上的叙述而作整理的话,可知至日治时代为止,
开元寺的沿革如下︰金厦之役兵败撤守台湾的郑经于康熙十
九年( 1680 ) 10 月,因耆宿陈永华、柯平等相继辞世,
自己也无意于国政,遂立庶子郑钦(郑克□)为监国,自己
退闲于洲仔尾筑行台(即承天府行台),纵情于花酒,不预
政事,竟其卜昼卜夜之欢。而此承天府行台就是府志、县志
上所说的“郑氏北园”、“郑氏别馆”、“郑氏北园别馆”
。康熙二十九年,当时的台湾总镇王化行与台湾第二任巡道
王效宗等的倡议,僧侣志中师的募缘,在此北园别馆建立了
海会寺。从此历经竺庵、介山、石峰等住持,寺院也因岁月
的摧残,而有乾隆十三年,巡道书成、台湾县知县鲁鼎梅的
相继修建,并改名榴环寺或叫榴禅寺;及乾隆四十二年,由
知府蒋元枢倡修,陈朝梁等负责督工的整建,并增置寺产;
又到了嘉庆元年,有台湾镇总兵哈当阿的修建,并易名为海
靖寺, 此寺名直至嘉庆十二年为止仍被使用,又依民国 46
年开元寺住持印明重修开元寺碑记,嘉庆二十年住持为奕是
如公,是为临济宗第 38 世,且其身任台湾府僧纲司之职。
又依卢氏“北园别馆与开元寺”文, 此寺在咸丰九年(
1859 ),官府再募捐修建。 同治年间(可能在同治三年,
1864 )荣芳禅师任住持,重修寺宇,宗风大振。 依其牌位
载其为︰光绪壬午八年圆寂为临济正宗 48 代,且为中兴开
元寺的一代大师。

2. 法华寺

依照康熙五十九年 (720) 《台湾县志》卷 9 , 杂记志
.寺庙.在东安坊法华寺条云︰

伪时漳人李茂春构茅亭以居,名“梦蝶处”。 后僧人
鸠众易以瓦,供准提佛于中,改名“法华寺”。 康熙
四十七年, 凤山知县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
匾曰“离德昭明”。 殿后左右,建钟鼓楼二座;前后
旷地,□莳花果。 又建茅亭于鼓楼之后,匾曰“息机
”。自公退食之暇,时憩息焉。

由此可知,法华寺的所在,原是李茂春所居的梦蝶处。而李
茂春此人,该县志卷 8,
───────────
(注 83) 嘉庆元年〈新修海靖寺残碑〉(《台湾南部碑文集
成》下册,页545~547)。

304 页

人物志.寓贤中云︰

李茂春字正青,漳州龙溪人;隆武举人。 遁迹来台喜
著述。 仙风道骨,跣足岸帻,旁若无人。构茅亭于永
康里以居,名曰“梦蝶处”。 与住僧诵经自娱,人称
谓李菩萨云。

据此,似是李茂春将自己隐居处,取名为梦蝶处。但《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上册,〈梦蝶园记〉中云︰

嘉庆五年, 裔孙李梦琼、宗寅等,蒙府宪吴准将凤邑
主宋暨前府宪蒋原建陈永华所撰碑记,重给勒石。
昔庄周为漆园史,梦而化为蝴蝶,栩栩然蝶也。 人皆
谓庄生善寐,余独谓不然。夫心闲则意适,达生可以
观化,故处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棼;醒何必不梦,
梦何必不蝶哉?
吾友正青善寐,而喜庄氏书。 晚年能自解脱,择地于
州治之东,伐茅辟圃; 临流而坐,日与二三小童植蔬
种竹,滋药弄卉,卜处其中,而求名于余。
夫正青旷者也,其胸怀潇洒无物者也。 无物则无不物
,故虽郊邑烟火之所比邻, 游客樵夫之所阗咽,而翛
然自远,竹篱茅舍, 若在世外,闲花野草,时供枕席
,则君真栩栩然蝶矣!不梦,梦也;梦,尤梦也。 余
慕其景而未能自脱, 且羡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梦
蝶处”而为文记之。

由此碑文可知,此梦蝶园记原为明郑咨议参军陈永华所撰,
但是因台湾隶属满清之后遭毁,其后虽有凤山县知县宋永清
于康熙四十七年、台湾府知府蒋允焄于乾隆二十九年前后镌
碑都被禁毁。直到嘉庆五年( 1800 )由其后裔李梦琼、宗
寅等的关系,得到台湾府知府吴逢圣的许可,将陈永华所撰
碑记重给勒石。
陈永华所撰〈梦蝶园记〉, 也被收录于乾隆十九年纂《
重修台湾县志》卷 15 杂纪.古迹.梦蝶园及嘉庆十二年《
续修台湾县志》卷 5 外编.遗迹.梦蝶园条中。关于李梦琼
、宗寅的身份, 据嘉庆五年〈李茂春茔域勒禁侵占告示碑〉
所载,其身份如下︰

特调福建台湾府台湾县正堂、 加三级、纪录四次周为
垦恩给示勒禁侵占事。 据生圆李梦琼、拔贡李宗寅、
耆老李圭璋具呈词称︰“缘琼等祖李茂春、 系漳州府
龙溪县人,登明末乡荐。 居台永康里,筑梦蝶园一处
,读书其中。 法华寺

305 页


地,即园故基。为人富著述,乐道义,时称曰“李菩
萨”。 逝后,卜葬南城外新昌里。 经蒙巡宪御史张六
及海防宪孙赋诗题赠,建设神位,奉祀法华寺左。 生
平遗迹,坟茔坐址,详载〈台湾府、县志〉中确据。
但琼等祖之葬于台也,百有余年矣;时序既远,觊觎
渐生。 迩来多有豪强等辈,狡图侵占︰或乘夤夜而盗
葬、或拾瓦棺以偷埋, 祸端波起,力阻靡宁。 切思琼
等祖,名列贤书,迹载纪传,遗踪叠蒙宪赏, 抔土忍
令横伤?兴其临时角较,动费天心; 曷若未雨绸缪,
恳请严示!谨将志内所载事迹、诗序、碑记、抄粘呈
电,恩准给示, 以便勒石”等情。( 注 84)

由此碑文可知,李茂春的后裔李梦琼是生员,李宗寅是拔贡
的身份。因为如此身份的缘故,获得当时台湾县知县周作洵
(嘉庆五年任)的同意出示此告示碑。又也可以知道梦蝶园
就是法华寺的所在地。但是何时由梦蝶园易名为法华寺呢?
据《周纂府志》卷 10,艺文志.记云︰

火神庙记︰...... 予宰斯土,见祭爟之义,阙焉不讲
; 而居民廛舍时或遭回禄者,毋亦出纳之违时,抑亦
所以祀之者未有宁宇也?因与同寅李诸罗集诸衿, 捐
俸乐输;有不足者,一一肩之。 择爽垲于府治东南僧
舍,易其制而高大之; 固以砖瓦,施以丹漆,命工肖
像,而致时享。 中堂祀大士,后院洎两傍构列禅室;
绕以竹木, 间以花果,背山面流,巍焕幽深,亦招提
一大观也。 因颜其寺曰“法华”,仍令僧彻空主之。
......。

与上文同文的〈火神庙记〉,亦为《台湾县志》卷 10 艺文
志收录,但遗漏了“因颜其寺曰法华,仍令僧彻空主之”一
段文。加上如前文所引“法华寺伪时漳人李茂春构茅亭以居
,名梦蝶处。后僧人鸠众易以瓦,供准提佛于中,改名法华
寺。”或许受此史料的影响,《周纂府志》卷 19 杂记.寺
庙及《余纂府志》卷 19 杂记.寺庙中的法华寺条,均作如
下记载︰

即李茂春梦蝶处;后僧人鸠众改建法华寺。 康熙四十
七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建前殿一座,祀火神; 置钟鼓
二楼。 前后旷地,□莳花果。起茅亭于鼓楼之后,颜
曰“息机”;退食之暇,时憩息焉。 乾隆二十九年,
知府蒋允焄重建。 殿宇巍峨,林木幽邃,备极胜概。
寺田,在寺后荒埔一所约二甲余,台湾府蒋毓
───────────
(注 84)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下册,页436~437。

306 页

英给为香灯; 又有园在港西里大湖庄一所,凤山知县
宋永清置为香火。

由上文可知,此二府志将《台湾县志》中的“后僧人鸠众易
以瓦,供准提佛于中,改名法华寺”,省略为“后僧人鸠众
改建法华寺”。继《台湾县志》之后,乾隆十七年的《重修
台湾县志》卷 6 祠宇志.祠(附寺宇)法华寺条作︰

在永康里,旧为梦蝶园; 明举人李茂春所筑茅亭(别
见“古迹”)。 康熙二十三年,改今寺。知府蒋毓英
拨寺后旷地二甲有奇,充为香灯。 四十七年,凤山县
知县宋永清增建前堂为火神庙, 仍置香灯园一所(坐
港西里大湖庄)。 堂后设钟鼓二楼,结茅亭于鼓楼后
,匾曰“息机”。四围□莳花果。

又嘉庆十二年的《续修台湾县志》卷 5 外编.寺观.法华
寺条则云︰

在永康里,旧为梦蝶园,康熙二十二年改为寺。 知府
蒋毓英以寺后旷地二甲零为香灯费。 四十七年,凤山
县知县宋永清增建前堂, 为火神庙,置香灯园一所,
坐港西里大湖庄。 堂后设钟鼓二楼,结茅亭于鼓楼后
,曰息机亭,周莳花木。
由上二文可知,该二县志记梦蝶园改为法华寺的年代是︰一
为康熙二十三年,另一是作二十二年。不过,《高纂府志》
与《周纂府志》卷 9 外志.寺观附宫庙.梦蝶园条中云︰

在府治社稷坛南数百武, 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筑茅
斋以寄放浪之情, 扁曰梦蝶,后易以陶瓦,清流修竹
,日增胜□,改为准提庵。

由于上文是出自台湾最早的府志,又参阅重修、续修县志的
话,可以知道在蒋毓英知府的时代,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
(注 85) 住在梦蝶园的僧侣们,将茅草屋改以陶瓦重建,并
易名为准提庵,因内奉准提佛的缘故。当时蒋知府以寺后荒
埔一所约二甲余作为该庵的香灯钱。由此可以证明王纂、谢
纂二县志说康熙二十三年改建为法华寺之说,是受到余纂、
周纂府志的影响所致,因此后人也就以讹传讹了。又曾源昌
(明经出身)的“法华寺(即梦蝶园)诗云︰
───────────
(注 85) 蒋毓英任职台湾知府是在康熙二十三年的缘故。

307 页

路转幽篁里,逶迤匝浅苔;
莿桐将合抱,香檨未成胎。
楼耸悬钟鼓,庭荒辟草莱;
烧檀飘户外,啼鸟傍林隈。
离德昭金殿(前殿祀火神,匾曰“离德昭明”),禅
心悟劫灰;
虽多收败叶,渐欲变枯荄。
观射亭犹在,息机人未回(宋澄庵明府结茅亭校射扁
曰息机盖射毕停骖处也);
无心溪水去,有意野云来。
残□风轻剪,寒炉火欲煤;
村烟空处渡,野色望中开。
谁展挥毫手(鼓山游僧摹“藏空”两字,绝佳),同
倾瀹茗杯;
犹迟辞文室,相顾两无猜。(注 86)

及《台湾县志》卷 9 杂记志.东安坊法华寺条,暨宋永清的
〈火神庙记〉等的史料, 可以知道梦蝶园易为“法华寺”,
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在此建火神庙的时候, 而
且宋永清还礼请僧侣彻空法师为住持, 自己也常在此后殿所
筑的茅亭名为息机的地方渡假休闲。 而且为维持寺院生计,
为其置有香灯园一所。
又乾隆八年身任福建分巡台湾道、 按察使司副使的刘良
璧,撰有〈重修法华寺碑记〉,其内容如下︰

天下有竭□以殚乃职, 积累而成厥功,此非立品高而
矢志笃者,不能与也。 乃如之人,虽缁流也,亦足传
云。 台之永康里,有寺曰“法华”,即志所称隐士李
菩萨之“梦蝶园”也。 后人因其处募建为寺,郡守蒋
公毓英、凤令宋公永清,先后成之。 置香火资,足供
住持用。 地幽静,竹木森环,亦海外一名刹也。康熙
六十年地震,佛堂坍塌,廊庑倾颓。 其僧曰伯夫者,
虑其为墟也,与同侪心觉、心慧,节口缩腹, 积十数
年羡余,渐次修葺。 既竣前后二堂,新塑神像,复拓
其旧址,重构两廊为休憩所。 计费四百余金,一瓦一
木,不募诸施,皆僧人粒积而就。 此其品其志,洵卓
然矣。

夫僧为寺守,僧而修寺,僧之职也。 然往往藉以殖货
者,募百费十,苟且赛
───────────
(注 86) 《台湾县志》卷10,艺文志.诗。


308 页


责; 几见有如伯夫积十数年之俭壹,而梵宇焕然一新
乎?夫人惟自奉不能俭约,所以不能无取于人; 惟不
能坚其志以有为,所以事不克有济。 诚竭□而积累焉
, 又何职之弗殚、而功之弗成哉?如僧伯夫者,可以
风矣!寺僧以记请, 因执笔而为之传,且取为世训焉

隐士李茂春,字青正,漳之龙溪人,明乡进士。 航海
结茅居此,与僧日往来,人称李菩萨。 卒葬新昌里,
旧无记, 因并及之,以著其权舆,而隐士亦以不泯云

乾隆八年岁次癸亥仲夏谷旦,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
、 福建分巡台湾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二级刘良璧
撰。( 注 87)

由上碑文,可以知道,继彻空师之后,住持法华寺者是伯夫
师。而且康熙六十年的地震,使得法华寺的伽蓝倒塌,伯夫
师与心觉师、心慧师等以十余年,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钱银
,重建法华寺。其规模除有前后二堂外,还多了两廊,俾供
信众们休憩之所。此段史实在各府志、县志均缺载,这是有
遗憾之处。

岁月移至乾隆三十年, 台湾知府蒋允焄时代有〈重建火
神庙碑记〉,其内容如下︰

城南法华寺,旧梦蝶园址,郡名胜也。 康熙四十七年
,凤邑令宋公永清改前殿,祀荧星火神。 余惟南方之
倾, 地势之下,巽已之间,火星所属,见诸郭璞“尔
雅”注。 台宅嵎夷,下穷南纪,位界离明,次躔鹑尾
,盖祀典不可缺者,而堂庑隘陋弗称。 余自癸未(干
隆二十八年)量移兹郡, 郁攸为灾,循例展谒,讨论
旧典。 思夫古者司爟祭爟,季春出火,季秋纳火;火
政之修,与土谷之神并重。 春秋时四国灾,郑子产为
民请命,使郊人除于国北,禳火于元冥、回禄。 盖古
者事神,即所以治民,幽明贯通一理; 固不独燧人氏
修火之列,范金合土功在后世,为所宜报已也。 爰集
匠氏,廓而新之。 经始于甲申(乾隆二十九年)四月
,越明年乙酉二月工竣计费番镪若干两。 法象庄严,
檐牙高敞; 即内殿浮屠焚修所,为郡名胜,亦恢前绪
,缭以垣墙,加以丹舰,俾改观焉。 继自今崇祀有所
,报享有时,妥灵揭虔,致其肸蚃; 于以导迎善气,
孚佑下民, 气著昭明,民无坻伏,斯足答灵贶于无穷
也已。 是役也,参其议者台邑陶尹、赞其成者司马徐
公,均有劳焉,既胧石,例得并书。( 注 88)
───────────
(注 87)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上,页 33~34。

(注 88) 《续修台湾县志》卷22,艺文三.记。

309 页

根据此碑记的内容,知道蒋允焄知府是在乾隆二十八年到任
,后见法华寺前殿火神庙堂庑隘陋,而于二十九年四月著手
扩建之,至翌年二月完工。又蒋允焄〈新浚永康里南湖碑记
〉云︰

...... 城南法华寺前十数武,有地沮洳,广可数亩;
左受蓬溪,接内山之流; 右出大南门,迳新昌里蜿蜒
入海。 诸山环抱,林木参差,此天然邱壑也。且以水
利言,近治田,乏水源; 壤地平衍,雨淋则溢,旱则
涸。 郡人疏泉引水,浚为畎浍,曰陂、曰圳,费常不
赀。 今因势利导,潴而为泽。旱则引有源之水,以供
车戽,足以不竭; 涝则导右支流,决而泄之,以妄输
于海,亦不至溢,尤为利所当兴者。 特土脉恶,沙流
转徙。 挖之不深,则水圩沙壅,淹为平源;挖之过深
,则土岸单薄,易就坍塌,皆非所以计久远耳。 予暨
僚属议之,未得窍要。 时台尉虞君好善,曾于山左任
河渠工,谙蓄泄事;进而言曰︰兹事非所宜虑。 凡近
水土岸, 易溃决者,宜杙木桩,俾地基固,后乃培之
。 且台地有菻荼树,蟠根最密;今环渠植之,并砌水
门,以时启闭,可无忧崩溃矣。 予颔之,稔其足以任
事也,专以任之。 虞尉陟降郊原间,赤日炎蒸,躬巡
鼛鼓,不辞劳瘁。 自乙酉(乾隆三十年)季春(阴历
三月)讫仲夏(阴历五月)合三阅月竣事。 北岸迩寺
前, 南岸砌舞榭,东西岸有眺台、八卦亭、福德祠诸
胜。 并为舆梁,一以通往来陟门,二以备蓄泄。每岁
时丽景, 老幼熙皞,予率僚采浮小艇,觞咏其中,山
光水色, 恍然注目, 与民乐之, 忘其身在海外也。
...... 抑是役也,荒度土功,虞尉之力为多;而康高
、陈圭,悉心董事。既砻石,因并纪之。( 注 89)

由此碑记,可知蒋允焄知府就法华寺前数亩沼泽地,辟一南
湖的经过情形,及当时南湖的景色、建筑物︰北岸接近法华
寺,南岸有舞台,东西岸有眺台、八卦亭及福德祠。此南湖
也就是连横说的半月池,(注 90) 位在今日府连路与健康路
一带。又据〈新建南湖书院碑记〉云︰

.... 既抵任后二年,得南湖数亩,诸山回抱,林木参
差,有岩足陟,有川足
───────────
(注 89) 同上注。

(注 90) 半月池在小南门外,广可十亩,即南湖也,左受蓬
溪,以接内山之流,右出大南门,经新昌里,蜿蜒
入海;知府蒋允焄浚之,为旱潦蓄泄之资(《雅堂
文集》卷3,台南古迹志.半月楼)。

310 页

泳, 有缁庐宝刹足游憩,有崇台阿阁足登览,有佳木
繁花足挹玩。 柳子厚有云︰“惟天钟秀,不退于遐裔
,斯足当之矣。...... ”曩以崇文斋舍湫隘,士之肄
业其中者,无以展拓性灵,而日就固陋。 今得名胜之
区, 于气运日新之年,藏修游息,其成就又复何如耶
?爰捐廉俸, 廓而新之,而吴诚、许居、王赏实踊跃
趋事。 傍湖构学舍数座,别建讲堂于法华寺左畔,随
方位置,不缀续也。

由上文,知道蒋允焄于乾隆三十年在此南湖,创设了南湖书
院。此书院与海东书院,(注 91) 都是蒋允焄知府致力文教
事业的具体成果。遗憾的,是此书院到了嘉庆年间因“院长
居此者多欠康”而废。(注 92) 依乾隆三十一年“蒋允焄去
思残碑”,(注 93) 公号为光,黔省贵阳人,二十八年任台
湾知府。又依《续修台湾县志》卷 2,政志.宪纪,蒋允焄
是乾隆二年进士,于二十九年十二月护任,三十四年二月任
台湾巡道,致力于整修各庙宇、营建宫厅,尤其是上述二书
院,更是巍焕壮观,多士得弦诵其间。致于蒋允焄整修的庙
宇除法华寺外,尚有风神庙、龙神庙、药王庙、水仙宫、小
妈祖宫、武庙宫厅、超峰寺、岳帝庙钟鼓楼、万寿宫等。(注 94)

蒋允焄于法华寺前,辟建南湖,本为旱潦时,能发挥蓄
泄的功能,(注 95) 但是同治二年台澎道洪毓琛示禁的〈法
华寺放生池示禁碑记〉云︰

钦命按察使衔台澎兵备道加提督学政洪示︰寺前池内
,鳞介放生。 严禁住持、附近军民,不许捕捉,永远
遵行,如敢故违,立拿重惩。( 注 96)
───────────
(注 91) 海东书院︰(乾隆三十年)知府蒋允焄护巡道事,
乃谋别建,择地于宁南坊府学宫西崎下(与初址不
同,初址在崎顶,迫近学宫),广三十丈,袤八十
丈,南向。讲堂、学舍、亭榭悉具焉(《续修台湾
县志》卷3,学志.书院)。

(注 92) 《续修台湾县志》卷1,地志.胜迹。

(注 93)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上册,页73。

(注 94) 卢嘉兴〈蒋允焄扩建法华寺〉──《中国佛教史论
集(八)台湾佛教篇》,页337。
相关碑记(具收于《台湾南部碑文集成》)︰
重修关帝庙增建更衣亭碑记(乾隆三十年)
重修天后宫增建更衣亭碑记(同前)
重修龙神庙增建更衣亭碑记(同前)
水仙宫清界碑记(同前)
鸿指园记(同前)

(注 95) 见注90。

311 页

由洪毓琛示禁的碑记,显然地告诉我们在同治年间南湖已成
为放生池,昔日蒋允焄于端午节与民众一同观览游乐之所,
其在南湖所建的半月楼已倾圯,池水也渐淤,失去旱涝蓄泄
的功能。(注 97) 连横有感于此情景而□云︰

山色苍蒙断翠霞,一池秋水落荷花;
风流太守今何在,半月楼空噪暮雅。( 注 98)

佛教云︰诸行无常。世上事物本是循此原则而转移,乾隆年
间蒋允焄开浚的南湖,于同治年间已成为放生池,如今成为
田园,附近更是民房密建,南湖及半月楼的踪迹已是荡然无
存。(注 99)又连横于《雅堂文集》卷 3 台南古迹志.梦蝶
园云︰

光绪初,巡道夏献纶修之,手书“梦蝶遗踪”。 乙未
(光绪二十一,1895 )后,日就倾圯。 近数年间,
南人士集资重建,中置一龛,祀李孝廉。

及《雅言》第 147 条云︰

梦蝶园在台南小南门外,...... 少时余游其地,有“
梦蝶遗踪”之匾,为台湾兵备道新建夏献纶所书; 今
亡,而园亦日废矣,追思胜流,宁不感叹!

由以上连横所见闻的史料看来,到了光绪年间(1875~)
法华寺因年久失修,所以台湾道夏献纶加以整修,并书有“
梦蝶遗踪”匾额,可惜到了光绪二十一年( 1895 )此匾额
已不知流落何方,且法华寺的建筑物也到了必须整修的时候
。 又到了民国 6 年,月眉山灵泉寺开山善慧师受聘南来驻
锡,担起募缘重修法华寺的重任。

综合以上的讨论,可以清楚地明白法华寺原是明末随郑
成功来台的李茂春隐居之
───────────
(注 96)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上册,页490。

(注 97) 又建半月楼其上(指半月池),端午之日,召妙龄
妓女,衣轻绡,持画浆,竞渡于此,水花一溅,脂
肉毕呈,太守顾而乐之。合城男女逐队以观,极一
时之盛。今楼已毁,池亦渐淤,寒苇荒畦,萧然满
目,能不慨叹(《雅堂文集》卷3,台南古迹志.
半月楼)。

(注 98) 《剑花室诗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
,页105。

(注 99) 卢嘉兴前揭文。

312 页

处,当时的咨议参军陈永华为之取名曰梦蝶园,该处也住有
僧侣。岁月移至康熙二十三年第一任台湾知府蒋毓英的时代
,该处僧侣以陶瓦易茅草,整修梦蝶园,并塑准提观音供养
,遂易名为准提庵。到了四十七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将准提
庵加以整修,易名为法华寺,于中堂供奉观音大士,并于两
旁增建僧房。又于中堂前建前殿以祀火神,此殿后左右方则
有钟鼓二楼,在此钟鼓楼之后,则有一茅亭为“息机”,是
宋知县公务之暇养心之处。六十年因地震,法华寺中堂坍塌
,廊庑倾颓,其时住僧伯夫师、心觉师、心慧师等加以修葺
,费时十余年,于乾隆八年,终将前后二堂修竣,并新塑佛
像,扩大其规模,将两廊作为休憩所。二十九年,蒋允焄知
府重修火神庙;三十年利用其原有的地形之便,开浚一南湖
,也叫半月池;且在此湖中,立一半月楼;东西岸有眺台、
八卦亭、福德祠,且有桥梁连之,使此湖能通往来,达蓄泄
功能,并为名胜之区。逢岁时节庆,与部属、民众、浮小艇
,觞咏其中,寄情于山光水色之中,达一时忘我之境。并为
疏解崇文书院斋舍的陕隘,以展拓士子的性灵,于此湖傍构
学舍数座,别建讲堂于法华寺左畔,此南湖书院之规模。但
此书院因建物结构不良,士子身体常出状况,故于嘉庆年间
废止。而此南湖也因泥沙淤积,于同治年间终成放生池、水
田。如此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验证佛言︰诸行无常之余,
也说明了该处人口、环境变化的情况。 到了民国 6 年,月
眉山派的善慧、善性、善昌三师相继住锡,故法华寺成为月
眉派的寺宇。此三师且为游学鼓山涌泉寺的僧侣,均承传临
济正宗。
───────────────

313 页

Early History of Buddhism in Taiwan

Ven. Hui-Yen

Associate Researcher,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Those who were born and grew up in Taiwan
should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land.This is
already the consensus of most people living in
Taiwan. From th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s a
Taiwanese Buddhist she has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Taiwan. Based on this
recogni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Taiwan."

First, the author chooses the Buddhism i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as the field of research.This
i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uddhism in Taiwan from
longitudinal side, i.e. the process of time. The
other field of research is the Buddhism in the
area south to Yantze River and Fuchien. This is a
look on the Buddhism in Taiwan on the horizontal
side, i.e. the area. In this way one may understand
the Buddhism in Taiwan which has a history of 400
years.This paper first intru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eriod of history by
scholars.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Taiwan and its origin. As regards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Taiwan, the
justification is based on the time of the building
of Chu-hsi-szu Monastery and Mi-to'u-szu
Monastery, two of the four large and old
monasteries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story of
monk Cha'n Tz'e who came from Fuchien to Taiwan to
take charge of the T'chi-shan Lung-hu-yen
Monastery and to construct the Bi-yun-szu
Monastery and the Ta-shien-szu Monastery.

As regards its origin, the material is based on
the writings of the japanese and the religion
census report by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hus resulting
in the sectarian belongingness and the content of
faith of the Ku-shan Yuon-Chuan-szu Monastery and
the Huang-po-shan Wan-fu-szu Monastery. Next,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history and the monk's
activities of Kai-yuan-szu Monastery, Fa-hua-szu
Monastery and Huang-po-szu

314 页

Monastery in Ch'ing Dynasty. All these three
monasteries were built in Ch'ing Dynasty.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 of space, the Huang-po-szu Monastery
and the monk's activities are left to be discussed
in next paper.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