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二十八:谈菩萨须成就八事以自利利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智 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二十八:谈菩萨须成就八事以自利利他
  智 铭
  菩萨要能自利利他,应具足无量法,但其中以具足八事为最重要,如‘优婆塞戒经’云: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利利他?’
  ‘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利利他,何等为八?一者、寿
  命长远,二者、具土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种
  姓,五者、多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
  八者、无大家畏。’”
  善生之所以要问菩萨须具足几法,才能自利利他,所谓“具足几法”者,就是要具足些什么功德,但功德是无形的,也是无量的,怎么能以数字表明出来呢?善生问佛的目的,无非是请佛指示一些法要而已。
  佛陀告诉善生:菩萨须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
  一者、寿命长远:寿命是指世间寿命而言,寿命长远的菩萨,成就的功德多,自然自利利他的事业亦大,若寿命短促,成就的功德少,自利利他的事业也小。菩萨求寿命长远,也是自利利他功德的一种。
  二者、具上妙色:这是指色身之相应具庄严功德,凡修养功夫高的人,其外在的色相也会表现庄严的气度,令人见了生敬畏心,所以有上好的妙色庄严,可自利利他。
  三者、身具大力:这可以分为五力、十力、十三力等等,无论是多少力,菩萨都应修学具足,宁可自利利他。
  四者、具好种姓:这是依印度古代社会型态说的,当时的印度,分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帚利是贵族种姓,是好种姓;吠舍、首陀罗是贱姓。凡生于婆罗门种姓者的菩萨,较能自利利他。这不是根据阶级观点,是依因果观点而说的。因为凡过去世造诸善业者,必生好种姓之家;义因善根因缘成就菩萨,昕以较能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五者、多饶财宝:修菩萨道必须修布施,修布施有赖多财,所以凡有多饶财宝的菩萨,较能自利利他。
  六者、具男子身:菩萨有男子、《女子之分,二者比较,男子身菩萨诸多条件胜于女子菩萨,故较能自利利他。
  七者、言语辩了:就是辩才无碍,菩萨于诸经义,必须一一明了,才能辩才无碍,用以自利利他。
  八者、无大众畏:这可分为自他二解,自无畏者,是自己于大家前说法无有所畏;他无畏者,是众生乐与亲近而无所畏。无论二者中属于何者,都能自利利他。
  菩萨如何才能修得这八事呢?善生有疑,所以问佛:
  “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
  生怖畏?’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河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
  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
  色;无量世中常坏侨慢,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
  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
  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
  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
  宝,以是因缘,无大家畏。’”
  善生问佛,菩萨要怎样修持,才能修具这八大事。佛陀告诉善生:这要从无量世中去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无量世中种了什么因,无量世后宁有什么果。凡在无量世中修慈心不杀生者,可得寿长;常施衣服、灯具者,呵得上色;常坏懦慢者,可生上种;常施饮食者,得身力具足;常巢说法者,常多饶财宝;常呵责女身者,可得男身;常至心持戒者,可得言语辩了;常供养三宝者,无大家畏。这种因果关系是钋针相对的,菩萨为求得八事成就,就得常修以上八大善行。
  佛陀又说:
  ‘如是八事,有三因缘: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
  净。
  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
  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
  得,是名净物。
  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
  财,不断家法,眷属多绕,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
  生故施,是名心净。
  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善男子!以
  如是等三因缘故,八法具足。’
  布施是自利利他的一大法,所以佛陀常以修布施来说明菩萨修功德的方法。修布施最重要的是物净、心净、辐田净,三者皆净,所施功德才会无量。
  什么是“物净”呢?就是所布施的财物要清净:
  一是非偷盗物:若以偷盗他人财物行布施,郎为物不净;以自己的劳力所得的报酬用以布施,才是物净。
  二是非圣遮物:就是非圣法昕遮之物,例如蔬果、饭食是;若布施鱼肉、五荤,就是圣法所不许可而要遮断之物,不可以行施。
  三是非三宝物:三宝者佛法僧,三宝昕有之物乃十方所有,非个人所有,不能以三宝十方物用以布施。
  四是非施一人回与多人:这是将一物施与某一个人,施了以后,又将那物布施给其他许多人,这是不可以的。
  五是非施多人回与一人:原有的财物本来是要布施给许多人的,但却全部施与某一个人,这也不可以。
  六是不恼他得:他人得了某种布施,自己不生嫉妒烦恼;不诳他得:不以欺骗的手段,说要行布施,实际上却不肯行;不欺人得:就是布施什么是什么,不可以说要布施一百元,实际上只布施十元。
  凡能行以上正法布施者,所施之物宁可名为物净。
  什么是心净呢?就是行布施的时候,自心要清净:
  一是不为生死善果:菩萨应以无住心行无相布施,不是为了生死善果而行布施,若有所求,其心郎不净。
  二是名称胜他:布施只为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胜过他人、求得虚名而布施,这才是心净,否则郎是心不净。
  三是得色、力、财:菩萨行布施时,心内不想要求得好色、大力、多财,才是心净,否则即心不净。
  四足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布施时,心小不是为了广孙绵延不断,也不是为了眷属饶益多财,这才是心净,否则即心不净。
  菩萨行布施时心中一无所求,但求二件事:
  一是为庄严菩提:菩提者即是觉,觉者即是佛,庄严菩提就是庄严佛。如一心为庄严佛果而行施,即是心净。
  二是为欲调伏众生:布施的目的,是为引导家生归于正法之中,同得解脱,一心为家生而行施,即是心净。
  什么是辐田净呢?就是每一象生都有二顺田,菩萨行布施,是为清净众生福田。如何使象生福田清净呢?郎:
  “受施之人,远离八邪”:什么是“八邪”呢?这是针对八正道而说的,凡与八正道相违的即是八邪。如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使受施的人远离了这八邪,那末他的福田就清净了。
  佛认为凡以上三因缘具足者,八法也同时具足了。回过头来,佛陀接着说明菩萨之所以要成就八法的道理,佛说:
  ‘善男子!菩萨昕以求于长命,欲为家生赞不段故;菩萨
  昕以求上色者,为令象生见欢喜故;菩萨所以求上种姓,
  为令象生生恭敬故;菩萨所以求具足力,为欲持戒、诵经、
  坐禅故;菩萨昕以求多财宝,为欲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所
  以求男子身,为欲戍器盛善法故;菩萨所以求语辩了,为
  诸众生受法语故;菩萨所以求不畏大众,为欲分别真实法
  故。’
  菩萨对自身一无所求,若是为利益众生则可有所求。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列出菩萨所求者有八件事:
  一是菩萨求长命,不是为了个人能长久享受世乐,而是为了向众生赞叹不杀的利益,使所有众尘因不杀而长命。
  二是菩萨求庄严的色相,不是为了自己英俊潇洒,而是令众生见了以俊生欢喜心,乐与亲近,听受法要。
  三是菩萨求上种姓,不是为了炫耀自我身世高贵,而是为了家生见了生恭敬之心,亲近学法。
  四是菩萨求具足五力,如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等,不是为了自营私务,只是为了能修持戒、诵经、坐禅。
  五是菩萨求很多财宝,不是为了自己贪图享受,而是为了行布施,以方便调伏一切众生,学修佛法。
  六是菩萨求男子之身,不是为了逞英雄之气,而是希望成为一个法器,用来盛装无量善法,以善法施与众生。
  乙是菩萨求语辩了,不是为了与人诤斗,道长论短,而是为了众生去承受佛陀法语,然俊以之转授众生。
  八是菩萨求不畏大家,不是要在大家之前逞能,而是要为大家分别什么是真实法,什么是虚妄法,使家生觉悟。
  以上八件事,是菩萨所应成就的,成就以上八事以俊,就具备利益家生之德了,但有了德以后,菩萨不可以恃德而生懦慢。所以佛陀说:
  ‘善男子!是故菩萨能具足八法,能自利利他,能如是行,
  是名实行。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乐以
  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乐以化人;虽得妙色终不以是而
  生懦慢;虽持净戒、多闻、精进、大力、好姓,多饶财宝,
  终不以自而生侨慢,不以幻惑欺诳众生,不生放逸,修六和
  敬。菩萨具足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如是菩萨,
  终不为他作恶因缘,何以故?惭愧坚故。’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说明,菩萨成就了前面的八法以俊,郎成就了八德,这八德自己固然得利,但最大的目的是为利益众生。因此,菩萨虽成就八事、八德,没有什么值得侨慢的,相反地,菩萨应以诚敬之心对待家生,不可以虚诳象生;要精进不已,不可以就此放逸。同时还要修六和敬,本来修六和敬是出家菩萨之事,什么是六和敬呢?
  一是身和敬:同修恭敬礼拜的身业。
  二是口和敬:同修互相赞咏的口业。
  三是意和敬:同修信心坚固的意业。
  四是戒和敬:同修佛所设戒法的净业。
  五是见和敬:同修空等正见而无邪见。
  六是利和敬:同享衣食卧具药石等利养。
  这六和敬在家菩萨如果修学成就,其身虽在家,而其心实已出家,与出家菩萨没有什么差异。成就了以上八事、八德以及这六和敬,从此不会与他人作恶因缘,因为这时的菩萨惭愧心坚固,以有感因缘为羞耻而自惭愧,因此一切道业、德业成就丁的菩萨无恶因缘。
  原载《内明》第26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