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行人对於善友恶友应取的态度
大乘行人对於善友恶友应取的态度
东土向来多大乘根器,数千年来,我国学佛之士,大都是发着大乘的愿,修着大乘的行。直到於今,一般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固然莫不以行菩萨道为唯一的目标,就是一般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也莫不以行菩萨道为通常的口号,这无疑的可以说我国一般学佛之士都是大乘行人。因此,我愿和现前这些心依般若志在菩提的菩萨,谈一谈大乘行人的一个最重要最迫切而又最易於惑乱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便是“大乘行人对於善友恶友应取的态度。”
提起这个问题,若是在世间法方面,是很容易解决的,若是在小乘法方面,也是很容易解决的,惟有在大乘法方面,却是煞费研究,往往容易得到一个不正确的答案而大家又往往都认为正确。
从世间法方面说,先贤遗训里面,尝郑重的标出“择交”的要义。若是依着遗训去做,那么,对於善友,便应当亲近,对於恶友,便应当迷离,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解决麽。
从小乘法方面说,清净毗尼里面,尝严厉的定有“治槟”的明文。若是依着毗尼去行,那麽,对於善友,便也应当亲近,对於恶友,便也应当远离,这个问题不是也很容易解决麽。
在这中间,他们所以都要亲近善友速离恶友的理由,也是很容易明白的,我於今只引两句古语来说明一下罢。古语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依着前一节古语说来,我们可以知道友之善恶足以损益我们自身,因此应当加以慎择。依着後一节古语说来,我们又可以知道友之善恶足以损益我们自身且往往出於不自觉,因此更应当加以慎择。所以从世间法方面说,从小乘法方面说,他们都是要亲近善友而远离恶友。
可是从大乘法方面说,却有些不同了。因为大乘法的精神,与世间法异,不主张利害损益的计较,又与小乘法异,不主张染净自他的分离。那么,对於善友恶友应取的态度,自然不适用上面所说的定率了。
我们试详细的研究一番罢,在大乘法上,有一条根本要义,是我们一般大乘行人所共同知道的,便是要以利他为先,以度生为急。於今我们且从这利他度生的上面,约举几条,以显明大乘法的精神。
(1)利他度生的原则
自未得度先度他,有一未度不作佛。
(2)利他度生的本体
广大的慈悲,深妙的智慧。
(3)利他度生的愿力所及
穷三世,徧十方,统六道,摄四生。
(4)利他度生的行相所显
不避艰苦,不舍众生,不轻愚顽,不起分别。
(5)利他度生的究竟归宿
共证菩提,同圆种智。
(6)利他度生的当前大用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综合着上面六条,大乘法的精神,已经约略可见。我们若是拿着这种精神来解决这个善友恶友的问题,便应当说,大乘行人,对於一切有情,原不必分别他的善恶而存着善友恶友的观念,只应当随时随地,励行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使一切有情都得有闻法获益的机缘。在这中间,那些善的,固然易於引入,不假劬劳,那些恶的,也只要多加些方便善巧的法门,一定也能潜移默化。工夫到处,无论或善或恶,自然都可以同圆种智,共证菩提。一定要能达到这个时期,然後我们这一般大乘行人,才算是得到究竟真实的成就。
照这样说,自然是很合乎大乘法的精神,而与世间法和小乘法所立的定率便大大的不同,并且简直有些相反了。诸君听到这里,或者也要赞叹大乘法的特殊伟大呢。
可是我要恳切地告诉诸君,真正的大乘行人应取的态度,并不如此,而仍然是亲近善友而迷离恶友。
我想诸君听了我这一句话,大家都不免要有些怀疑,以为行人如果对於一切有情,存着一种观念,说此是善友,彼是恶友,他便已经落於分别而失去了大乘平等一如的精神。若是再进而说此是善友,应当亲近,彼是恶友,应当速离,他便与大乘不舍众生的精神简直是背道而驰,试问他又将如何去度生,如何去利他呢?果然取着这样的态度,还能算得是大乘行人麽?
我於今便当简明的答道:诸君所疑,似是而非。从大乘法上说,原有真俗二谛,有权实二教,有性相二途,有空不空二面,并不当落於一边,囿於四句。所以知道了一个平等一如,还应知道平等不碍差别,差别不碍平等,才是真实的平等一如。知道了一个不舍众生,还应知道有折有摄,有与有夺,有菩萨低眉亦有金刚怒目,有无上慈悲亦有无上威力,方便多门,当机利度,也才是真实的不舍众生。总而言之,大乘法所有的平等一如不舍众生等等精神,乃是就心量上说的,而当前的事实,固然是差别宛然,并非虚空无相,既有种种的差别相,自应有种种的因应法门。试看一切经上说,菩萨的胜妙,不仅在照见一切皆空,还贵乎有方便善巧,就是此意。若是执着平等一如不舍众生等等名言而从片面断定为大乘法的精神,便如古语所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所以我说,大乘行人仍然应当亲近善友而远离恶友。
不过这个亲近善友而迷离恶友,却仍与世间法和小乘法不同。简单的说,就是,他们的外貌虽然一样有亲近有迷离,而他们的心量却不一样,在世间法上,有一个利害损益的计较,在小乘法上,有一个染净自他的分离,而在大乘法上,便没有这些褊狭的心,却别有一个平等一如不舍众生的精神含藏着,若是将他们混为一谈,也就错了。
说到这里,诸君对於大乘行人应取的亲近善友迷离恶友的态度,一定也可以有相当的了解,可是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最後,还要特为标出我们最切己的两层意义,奉告诸君。
一层意义是,我们要知道初心菩萨最宜注意这个亲近善友而迷离恶友,因为初心时期,善根未固,极易动摇,若不得善友将护,而常与恶友周旋,大都不免退堕,所以《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上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密多,乃至静虑波罗密多,皆从般若波罗密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此般若波罗密多,皆从善友闻正法生,邪见之人是智慧怨,汝等应当亲近善友,远恶知识。”其他经典所说甚多,今不悉举,窃愿诸君於此深加注意,免为恶友所化。
又一层意义是,我们要知道一般大菩萨也常常有亲近善友而远离恶友的事,因为弘法利生,徒恃布施爱语等等摄法,不免有时而穷,遇着愚顽不化的众生,或者要以“不屑教诲”为教诲,并且为着护持其他行人起见,也不得不芟除荆棘,免妨兰苣之滋生。所以《真言五悔偈》上说:“忏悔随喜劝请福,愿我不失菩提心,诸佛菩萨妙众中,常为善友不厌舍。”其他经典所说亦多,今不悉举,窃愿诸君於此也深加注意,免为善友所舍。
(《威音》第57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