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与自然>> 地球母亲>>正文内容

玉树 挺立天际的格桑花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4版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地动不倒,山摇不晃,挺立是一种中国力量;泪不轻弹,志比金刚,坚强是一种中国力量;根脉相连,薪火兴旺,传递是一种中国力量;大义如天,多难兴邦,凝聚是一种中国力量。

灾后重建的玉树人民


藏族阿妈文毛


男孩用小手捧着姐姐的脸


帮当地群众理发的小战士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维 安世远
  
在那个撼动了玉树乃至整个中国的日子之前,玉树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皑皑的雪山、成群的牛羊,以及康巴汉子潇洒、帅气的身影。
  
2010年4月14日,北京时间7时49分,一场灾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这朵青藏高原上美丽而又坚强的格桑花。
  
玉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境。这里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等美誉。
  
一场灾难让玉树被漫天的烟尘、黄土、迷雾笼罩。美丽的格桑花垂下了头,黯然失色。
  
曾经,有6万多人口的州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是高原上一座繁荣的城镇。但地震过后,结古镇满目疮痍,面目全非。
  
5月1日,在地震发生17天以后,我们踏上了这片曾经静谧而纯净的土地。

  在那个撼动了玉树乃至整个中国的日子之前,玉树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皑皑的雪山、成群的牛羊,以及康巴汉子潇洒、帅气的身影。  
2010年4月14日,北京时间7时49分,一场灾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这朵青藏高原上美丽而又坚强的格桑花。  

玉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境。这里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等美誉。  

一场灾难让玉树被漫天的烟尘、黄土、迷雾笼罩。美丽的格桑花垂下了头,黯然失色。  曾经,有6万多人口的州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是高原上一座繁荣的城镇。但地震过后,结古镇满目疮痍,面目全非。  

5月1日,在地震发生17天以后,我们踏上了这片曾经静谧而纯净的土地。

玉树,这片一度充满惊慌、哀痛的土地正在恢复平静,生活渐渐变得如常。

  乘坐越野车,一路颠簸地从玉树巴塘机场开到结古镇,身边高耸的群山和不时出现的白色八宝塔,向我们昭示着这里特有的历史和文化。
  
5月1日上午11点30分,在结古镇广场上,格萨尔王铜像依旧高高伫立,眺望远方。
  
在结古镇的路边,一台台挖掘机、装载机正在清理着坍塌的废墟。
  
在中心街道胜利路的两侧,临时帐篷商铺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生活必需品。无论是时髦的T恤衫、旅游鞋,还是藏民家家都有的酥油灯、经幡,在这里都能够找到。银行、邮政等服务行业也在路边设立了流动站点。几位身着僧服的喇嘛正在电信部门的临时帐篷前,用刚买的手机打着电话。
  
“结古”在藏语中就是“集市”的意思。如今,这句话一点不错,在结古镇的这条中心大街上,一切正常的商业活动正在恢复,这景象让人很难与十几天前的恐惧、慌乱联系在一起。只是路边或完全倾覆变成废墟,或七倒八歪的危楼,以及触目可及的蓝色、白色的救灾帐篷,仍在刺痛着人们的双眼和心灵。
  
在路边的一处物资供应点内,老板一边吃饭,一边给来买菜的人找着零钱。她告诉我们,这里每天都要进4吨大约20余个品种的蔬菜,是青海省商务厅在结古镇设置的十几个物资供应点之一。
  
“挣钱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让镇上的人们吃上新鲜的蔬菜。”她语气淡定。
  
在一间帐篷外,一位20岁出头的武警战士正在路旁临时安装的自来水龙头下洗衣服,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
  
环卫工人和不少部队战士穿着整齐地清扫着街道,偶然会有孩童在路边拿着一盒酸奶,用手指蘸着塞在嘴里。
  
路旁的一台面包车外有几个人正排队等候,原来这是一家临时的诊所。车内,一位藏族妇女带着她的两个孩子正在和医生交谈,七八岁大的女孩和弟弟看到我们,丝毫没有害怕和惊恐,反而露出了笑脸,男孩还用小手捧着姐姐的脸。
  
在玉树结古镇的中心地带,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玉树,这片一度充满惊慌、哀痛的土地正在恢复着平静,生活逐渐变得如常。
  
穿过了结古镇的中心街道,就来到了这次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的扎西科村。走在村中,满眼都是碎片和瓦砾。路面被压得很松,一阵风刮过,扬起漫天尘土,呛得人无法呼吸。一股很浓的土气悬浮在空中,无声地笼罩着扎西科村这片废墟。
  
在一处倒塌的院墙边,一头成年的巨大藏狗猛地从废墟里跳起来,不停地狂吠。在它身后,一位藏族阿妈正在废墟中清理着自家的院落。
  
“可以到您院子里看看吗?”
  
“嗯,进来吧。”看到我们走进院子,她麻利地用身体挡住了自家的藏狗。
  
她叫文毛,今年61岁。在这次地震中,家里的两个亲人都遇难了,周围也死了不少邻居。
  
在她小女儿家的院子中间,横着一台被砸烂的彩电和一台同样面目全非的冰箱。指着彩电和冰箱,她告诉我们,春节前才买来的两个大件,顷刻间就变成了一堆破铁。“三代人的血汗钱一下子全没了。”小女儿无奈地摇摇头,叹了口气。
  
文毛告诉我们,如今,家里的东西抢出来不少,吃、穿、住、用也都基本解决了。谈到未来的生活,老人的眼睛里露出了一丝光芒,她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未来,有信心,有政府和全国人民呢!”


  为了防止次生环境灾害的发生,玉树地震后,各级环保人共同为了这一目标努力着。

  在距离结古镇中心大约3公里的一座山坡上,4座帐篷房成为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玉树抗震救灾的临时指挥点。在一间帐篷里,青海省环保厅厅长赵浩明照例和每天一样,正在给省环保厅的工作人员开例会,布置一天的工作。
  
从4月16日开始,这样的例会每天都会有。作为地震灾区环境应急现场工作组组长,赵浩明已经在这里坚守了将近20天。这中间,他去过一趟北京,那是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陪同省政府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向社会各界发布玉树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情况,同时向环境保护部的领导汇报地震灾区环境隐患排查和应急监测等工作。
  
在赵浩明看来,“4·14”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环保厅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说是及时、有效的。“第一时间”成了关键词:第一时间安排部署环境应急处置工作,成立抗震救灾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启动环境应急预案,组建环境应急监测小组;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对玉树县城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紧急采样分析;这份监测报告又是在第一时间汇报给环境保护部和省委、省政府及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为防止次生环境灾害和进行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数据。
  
从北京回到玉树的这几天,赵浩明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玉树州疾控中心以及几所学校的实验室里,存放了一些危险废物,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将会成为环境隐患。
  
“危险废物一定要移出三江源地区,绝不能污染这片净土。”赵浩明的话语十分坚定。
  
于是,开完例会,他就和州环保局的同志们,前往这几个有危险废物的现场,督促指导企事业单位认真开展隐患整治和事故防范工作。
  
除了赵浩明,在青海省环保厅玉树抗震救灾临时指挥点,还有近10位工作人员,他们有的负责环境监测,有的负责污染控制,有的是厅里的业务骨干,有的则是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地震发生以来,在这个帐篷里住过的省环保厅工作人员不下50位。
  
地震发生后,对于结古镇自来水公司、巴曲河、赛马场等这几个监测点位,鸟成祥主任再熟悉不过了。每天,他和同事们都会往返于镇上这几个监测点进行采样,然后驱车1个半小时,将这些样品送到海拔4200米的珍秦草地生态综合监测站进行分析,因为那里有满足监测要求的设备。
  
傍晚时分,当我们跟随鸟成祥来到距离玉树90多公里的珍秦站时,几位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已经从屋子里迎了出来。对他们来说,无论几点,样品一来,工作就要马上开始。
  
珍秦草地生态综合监测站是省环保厅和青海大学在三江源地区建立的生态观测点,平时,这里偶尔会有科研人员开展监测工作。如今,这里成了环境监测的临时实验室。在珍秦站,条件有限,工作人员不但要开展正常的监测分析工作,还要充当厨师自己准备饭菜。为了欢迎我们,鸟成祥亲自下厨,做起了青海特有的美食——揪面片。
  
凌晨1时左右,样品分析完毕,其结果在第一时间传到了玉树的临时指挥点。
  
这样的日子,鸟成祥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坚持了快一个星期。而之前,已经有两批环境监测人员在这里进行了轮换。
  
在玉树州林业环保局所在地的大门口,一个身材魁梧,肤色黝黑,带着帽子的中年男人打开越野车的车门,从车上跳下来。他就是玉树州林业环保局局长张常青,从玉树地震至今,一有时间他就会到这里看看那早已成为危房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
  
在玉树地震中,州林业环保局不少职工和家属都受了伤,财产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办公楼和宿舍楼都成了危房。
  
虽然没了办公地点,但工作和生活仍要继续。地震过后,州林业环保局配合省环保厅开展了震区次生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及饮用水、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
  
“除了协助省环保厅做好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以及清理生活垃圾等工作,我们的干部职工还负责起了分发物资的工作。”正说着,一位藏族妇女拿着一个被揉搓得已经褶皱的纸条,走到张常青面前,指着条子上的内容用藏语说了几句话。
  
张常青告诉我们,为了保障物资发放得及时准确,他们的工作人员发明了这样一个登记条,上面写上了帐篷、水、方便面等需要分发的物资名称。灾民们领到了某种物资,就要在相对应的地方作出记号。
  
“有了这个条子,我们负责发放物资的区域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张常青说。
  
为了让人民喝上放心水,防止次生环境灾害发生,玉树地震发生后,省、州的各级环保人共同为了这个目标努力着。

  在结古镇的一条街上,一个小院并不起眼,这里有20多顶临时帐篷。这是在地震3天后,州林业环保局搭起的临时办公和住宿点,局里的工作人员和家属50多口人的吃住都在这里。
  
张常青执意让我们看一看局里职工和家属的生活情况,每到一顶帐篷前,他都会和帐篷的主人聊几句,或是逗一逗这家的小孩儿,还一定会对帐篷里的整洁干净赞扬一番。
  
撩开帐篷的门,井然有序的陈列甚至让你忽略了这是在一顶临时帐篷内。办公必需的电脑、打印机整齐地摆在桌子上,拖鞋、脸盆甚至是女孩子的洗面奶让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活气息。
  
“看,这帐篷里还铺上了地砖呢!”指着一顶帐篷的地面,张常青笑了。不难看出,对于今后的工作生活,他很有信心。

  一个更美好的玉树将会在废墟上重新建起,美丽的格桑花会用灿烂的笑脸迎接朝阳。


  在结古镇上,有解放军、公安民警、医护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有组织的各种救援队伍。还有一批人,他们自行前往灾区,用双手将爱和温暖传递到灾后的玉树,为灾后的抢险和重建家园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来自全国的志愿者。
  
在结古镇的一处灾民安置点,我们见到了几位陕西省共青团的志愿者,他们正在给灾民分发物资。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魏珊珊是4月29日为运送一批物资来到玉树的。她告诉我们,刚到震区时,心里很难受,但是很多藏民的坚强和善良,让她感到欣慰,使她很快投入到了紧张繁忙的工作中。
  
“很多藏民也充当起了志愿者的角色,他们帮助我们翻译,协助我们工作。刚来藏区的时候,有个叫尼玛的藏族女孩每天中午都会把爱心点发的饭拿给我们。一开始我没在意,她拿来我就吃下了,可后来我才发现,尼玛把饭给我们以后,她自己却没有吃,继续救助其他灾民。”魏珊珊告诉我们。
  
谈到玉树的未来,来自辽宁的志愿者孙茂林很兴奋,“相信玉树,相信这里善良朴实的人们,一定能回到从前。明年的4月14日,我们还要再回来,要看看这里重新建好后的样子和藏民们的新生活。”
  
告别了志愿者,在回到驻地的路上,我们经过玉树州综合职业技术学校,一排排整齐的帐篷宿舍映入记者眼帘。
  
在学校的操场上,一群男孩正在操场上打篮球。他们穿着时髦的牛仔裤,戴着颜色鲜艳的棒球帽,不时做出漂亮的带球过人甚至是三步上篮的动作。
  
18岁的高一男孩罗松达哇,高大、英俊、帅气,明星般的身材和面孔符合我们脑中对于康巴汉子的印象。他和19岁的义西尕丁以及才索南在这所学校学习藏语。3个男孩十分健谈,他们告诉我们,大地震夺走了学校50多名老师和同学的生命。如今,一切都在恢复,学校高三的学生已经复课,正在帐篷搭就的临时教室里埋头苦读备战高考,高一高二的学生则将被安排到外省学习。
  
“我们现在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只要有新的学习环境,一切都会变好的!”才索南抱着篮球对记者说,眼睛瞄向了正在从车上卸下来的一张张崭新的课桌和椅子。
  
一切都会变好的,没错!
  
……
  
5月3日,玉树大地震后的第19个早晨,我们即将结束采访,准备驱车赶往巴塘机场,离开玉树,飞往西宁。
  
空中飘舞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巴塘机场周围的雪山圣洁无比,一种雄浑苍茫感油然而生。
  
一只雪域高原的圣物雄鹰不知何时从远方飞来,在我们的头上盘旋,或展翅,或滑翔,忽高忽低,在皑皑雪山的映衬下,姿态如此优美。
  
记者心里忽然生出感动:这雄鹰不就是玉树人的真实写照吗?纵使遭遇千难万险,面对千灾百难,依然乐观豁达,从容不迫!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地动不倒,山摇不晃,挺立是一种中国力量;泪不轻弹,志比金刚,坚强是一种中国力量;根脉相连,薪火兴旺,传递是一种中国力量;大义如天,多难兴邦,凝聚是一种中国力量。
  
一个更美好的玉树,将会在废墟上重新建起,美丽的格桑花依旧会用灿烂的笑脸迎接晨曦朝阳。让我们共同祝福玉树,祝福玉树的明天更美好。
  
扎西德勒!
  

标签:环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