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

 

  前面已经学习了以证悟甚深空性来对治烦恼的巨大意义,接下来要学习的是进入空性道的次第。

  戊二、明入彼道之次第分三: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二、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三、以彼理明权实二教之大义。

  在这一科里,圣天菩萨阐明进入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阐明修行甚深空性道的次第;其次阐明违反空性道次第的过患;最后以甚深空性道次第之理,来阐明权实二教的巨大意义。

  己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分三: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二、明入彼道之次第;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

  圣天菩萨在这一科从三个方面来阐明修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是教诫修行者应该修行殊胜的空性之道;其次阐明修行空性道的次第;最后阐明最殊胜的空性甚深道的断证体性。

  庚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

  设问:既然要证得大涅槃必须依靠空性法,那导师佛陀为什么还要说布施等法呢?

  答: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颂文直解

  在三种福业中,如来为还没有成熟戒性、修性根器的下根者说布施;为已住于布施,但未入修的中根者说戒;为已住于布施与戒的上根者说修寂灭分别的空性道。因此,应当恒时作上根的修行。

  释义

  虽然甚深空性法是佛法的心要,但是根器不够的人,修较高的法,不能直接相应,因此佛陀就说了三种福业事: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通过布施,可以获得很多财富;通过持戒,能转生人天;而由修空性可以胜伏而断尽烦恼,并将证得涅槃。

  因为修性根器没有成熟,所以对于中下根器者,布施、持戒等世俗修法是必要的,但是他们同时也要“常应修上者”,因为只有胜义的空性法,才是寂灭分别的出世修法,因此要争取能尽快成熟修性,修胜义空性法。一个学修佛法的人,就应该经常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心还不能获得解脱?为什么我的心与胜义空性法还不相应呢?”

  那么空性道的次第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这个问题。

  庚二、明入彼道之次第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颂文直解

  三士道的次第是这样的:首先是入共下士道,遣除非福的不善;中间是入共中士道,对于坏聚之五蕴遣除我执;最后是入上士道,遣除一切边执戏论之见,证悟一切法的无我空性。了知这样的次第的人,即是通达圣教的智者。

  释义

  众生的根机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按不同的方便进行引导。对尚未成熟的根器,说甚深的空性法,他非但不会证悟,而且还会产生邪见。

  首先应该学修的,是容易了达的因果法门,来遣除修行者相续中的非福罪业。因为这个非福罪业是一切见得到与见不到的百千种过患的因,所以要首先学修。

  中间对于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作各种观察,了知人我不可得,从而断除我执。如《入中论》中说:“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意思是说,在色受想行识诸蕴上各具四种萨迦耶见之相。以分析色蕴为例:“我非是色”,意思是蕴不属于我;“色非我”,意思是蕴并非与我一体;“色中无我”,意思是我不是依于五蕴;“我无色”,意思是蕴并非依于我。这四相观察,也同样可以在其他的四蕴上依次类推,总共来断除二十种我见。

  最后为了断除法我执,以自性空的方式,遮除了一切的戏论边见。通达这样的次第法门的人,就是通达了佛法的智者。

  那么空性道的体性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来继续分析。

  庚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分二:一、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二、断德断所知障之理。

  圣天菩萨从证德与断德两个方面,来分析最殊胜的甚深空性道的体性。

  辛一、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

  甚深空性最后证得的是什么呢?就是圆满见到了诸法无我。

  设问:前面说“后遮一切见”,即如果有一个法的执著还未断除,就不能证得涅槃,但问题是法的数量那么多,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以及有情世间的十法界,数量都是无限的。如果都要一个个的去断除执著,这怎么可能断除得了,这样怎么能证得究竟的涅槃呢?

  答: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颂文直解

  经中说:见到一个法的空性,即已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因为一法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空性。

  释义

  从真胜义而言,有法世俗与法性胜义毫无差别,是完全一味、不二的。所以只要以出世间大乘的智慧见到任何一法的法性,即是见到了一切法的法性。如《三摩地王经》中说:“以一知一切,以一见一切。”即了知了一个法的空性,即了知了一切法的空性;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即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意思是法界无差别之故,种性也不应该有三乘的差别,而应该是一乘。又《宝性论》中也说:“真如无差别。”即在真如之中,万法是根本没有任何差别的。偈颂中前两句是从有境方面来讲的。从有境来说,见到色等一法的空性,即见到了一切所知法的空性。就像只要喝了一口海水,就已经知道了整个汪洋大海的海水的味道;只要吃了一块糖,所有糖的甜味就都知道了一样。偈颂的后两句,是从境的方面来讲的。从境来说,任何一个蕴、界、处的空性,即是一切蕴、界、处的空性。具体来说,五蕴中色蕴的空性,即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空性;十八界中眼根界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七界的空性;十二生处中眼处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一处的空性。如《入中论》云:“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知同一味。”意思是,瓶盘等器皿,虽有大小方圆等的差异,但是遍于一切器皿的虚空则毫无差别。如是从因缘中产生的色、声等诸法的现分,虽有千差万别,但是其本性则是一味无别的。

  所以,山河大地等有法的数量再多,只要彻底证悟了其中一个法的空性,就已经彻底证悟了一切法的空性,而不再需要分头一个个去证悟了。这正如大乘的了义经论中阐述的那样,以无现的根本慧定,已照见一切诸法离边大空性的实相。

  知道了甚深空性道所证到的境界,下面来看甚深空性道断除的是什么?

  辛二、断德断所知障之理

  烦恼障是大小乘修法的共同所断,那么大乘甚深空性道不共的所断就是所知障。

  设问: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对于一切法的爱著都需要断除,那么世尊为什么还对积累福德资粮作赞叹呢?

  答:

  为乐天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

  难词释义

  爱法:即爱著人天善法。

  颂文直解

  为那些欲求人天善趣的人,如来说要爱著善法。如经中说:“当作诸福德,未作者将苦,已作福德者,此后世将喜。”然而,对于希求殊胜解脱果位的人,如来却呵斥他们对人天善法的爱著,那更何况是对其余的非福业呢?

  释义

  众生在解脱的根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导师佛陀就相应地传授人天善法,使这些众生在现前能免离三恶道的痛苦。但是人天的有漏安乐仍然在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摄持之下,如果不断除这二障,就不可能成就佛果,所以对于根机已经成熟的人,佛陀就传授了要断除从三轮实执,直到能所二相的微细习气之间的一切粗粗细细的障碍。如《现观庄严论》中说:“执佛等微细。”就是说,最后连对佛果的希求心也要断除,那更何况是对其他法的爱著了。《金刚经》中也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说:“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意思是说,倘若对清净的戒律以我执或者三轮执著去受持,则相对圣者菩萨来说已经不清净了,因此应当在三轮之中,对有、无二边之心与行为全都远离,这样的戒律才是最清净的,才是出世间的戒波罗蜜多。

  大家现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对脱离轮回感兴趣?是否真的对为救度法界众生而成佛感兴趣?如果兴趣还不强,那么应该再好好地去思惟前面的内容;如果真的有兴趣,那么就要知道,对于一个求解脱和成佛的人来说,佛对人天善法的爱著是呵斥的,而不是赞叹的,因为这一点也不究竟,纯粹是有漏法,绝对沾染了烦恼,跟烦恼挂上钩怎么能解脱呢?因此至少必须培养出出离心,因为在生起出离心之前,追求世间的幸福,所作的即使是善法,也都是导师佛陀所不欢喜、所呵斥的,更何况是无记和恶法呢?

  这以上阐明了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那么如果不遵循这样的道次第,会有什么后果呢?

  己二、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颂文直解

  对于求福之人,不能不加观察地在任何时候都宣说甚深的空性。就像不知道病人的病因,就胡乱地将不对症的药给了病人,这些药不是反而变成毒了吗?

  释义

  求福之人,因为心里真正贪求的只是人天的快乐,特别想在五欲六尘的享受中过一辈子,所以他们对究竟的空性法没有兴趣,也没有理解的智力。这样的人,听到佛说的甚深空性法门,要么没有恭敬心而舍弃,要么将一切无有理解成了断灭的邪见,而堕入三恶趣。就像药虽好,但是不对症的话,也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送了命。所以对于心相续未成熟、善根浅薄者,最初不能说胜义空性,否则就失坏了道次第,反而带来危害。

  在法华会上,尊者舍利弗祈请佛陀宣讲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当时就有五千弟子退席了。《法华经》中是这样说的:“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退呢?经中接着解释说:“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为什么世尊又会默然而不制止呢?经中接着说到:“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对于这样心相续暂时还没有成熟的人,佛就说“退亦佳已”。让他们首先修学中下根机法,等到根机逐渐成熟,再教他们上根的法门。

  那么为什么对于心相续暂时还没有成熟的人,不能讲甚深的空性呢?下面圣天菩萨来讲这个原因。

  如对蔑栗车,余言不能摄,

  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

  难词释义

  蔑栗车:是指具有邪见的边地人。

  世间:第一个世间是指世间名言的法;第二个世间是指世间人。

  颂文直解

  譬如对于不懂任何其他语言的边地人,除了他们自己的语言之外,难以用其他的语言去引导他们。同样地,在世间人对世间名言的法尚未通达时,就直接为他们讲胜义空性,也是无法摄受他们的。

  释义

  对于一个只懂得当地方言的人,你不管是用英语、汉语、藏语等等语言去给他讲法,他根本就听不懂。同样地,世间人尚未通达世间名言法的安立,他们尚处在中下的根机,如果直接给他们讲胜义空性,甚至讲如来藏的光明,他们也会如聋如盲,难以理解。

  那么要通达的世间名言的法是什么呢?是不是生物、化学、电子等各种世间学问呢?这当然不是,而是人天乘的三世因果等正见,以及从世间各种显现中,来发现它们缘起的道理。因为认识到了缘起,才能认识到世间这些显现是如幻如化的,而如幻如化是没有人我与法我的自性的,这样就能接受一切法的胜义空性。而不通达缘起,就不可能通达空性。比如十二缘起支法门,就是通过对各个缘起支进行逆次第的观察和修行,而获得解脱。又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颂》中,宣说了菩萨应该修习蕴、界、处等的十善巧,来断除执一性、执因性、执受者性等的十种我见。本论的前八品是“明方便名言真实性修习之瑜伽次第”,目的也是引导修行者如实通达世间名言真实性的缘起,成熟根机,之后再修习后八品的“明方便生胜义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

  简而言之,只有通达了缘起,才能通达空性。《入中论》中也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意思是,胜义谛虽一切法无自性,但是要由世俗谛名言为方便,才能通达方便所生之果的胜义谛。如果世间人没有通达缘起,就给他们传授甚深空性,那就失坏了道次第,这样就无法摄受他们,无法引导他们获得解脱。

  根据上面讲的甚深空性道次第的道理,圣天菩萨接下来进一步阐述权实二教的巨大意义。

  己三、以彼理明权实二教之大义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难词释义

  增上:这里是力的意思。

  颂文直解

  因此,世尊以方便摄受世间众生。首先转了初转的四谛法轮,为了对治断灭见,而说了一切法有;其次转了二转的无相法轮,为了断除实执,宣说了从色直到一切智之间的无——空性;最后,转了三转的善加辨别法轮,对大乘唯识种性者,为了断除二俱见,说了依他起有、遍计所执无,以及对于胜乘中观种性者,为了断除一切的戏论,宣说了二俱非。如是佛所说的权实二教——一切了不了义法门,全都是摄受所化的方便。譬如由种种病的力的缘故,一切事物不都可以作为药吗?真正的良医,可以根据众生不同的病,可以把手头的东西都用作良药。

  释义

  大导师佛陀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有时说一切法都有,有时说一切法都无,有时说既有既无,有时又说非有非无。这些法门表面上各不相同,但都是消除众生苦及苦因的善巧方便。就像药的种类千差万别,形状、药性相差很大,但是对它们相对应的病症来说,各各都是灵丹妙药。

  明白了前面所说的失坏道次第的过患后,即更能明白佛所说的种种权实法门,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正是因为众生具有种种的根机、意乐、烦恼、因缘等等,才需要佛陀来传授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方便就像一个个的台阶,能使众生走向涅槃的大城。

  前面讲完证悟空性的巨大意义,和进入空性道的次第,接下来讲空性法门的利益。

  戊三、明如是得入之果利分二:一、正明;二、余义。

  己一、正明

  真见得胜位,略见生善趣,

  智者常发心,思惟内体性。

  颂文直解

  于如上的道次第如理进入后,如果真实见到了甚深、究竟的空性,就能获得究竟的胜位,即一切利乐来源的殊胜涅槃果;如果以世间的闻思修智慧,稍许见到缘起生的话,就会对因果生起深信,并积累福德而生人天的善趣。因此,智者应当恒常发起精进,思惟内的体性——万法究竟的大空。

  释义

  万法的实相是无相的大空,而众生对大空产生了执著,因此增益出了万法的相。那么众生越领悟到空性的实相,执著就越减轻,就越与了义的佛法相应,并且根机也越高;而众生对空性的实相领悟得越少,分别和执著就越多,就越不相应于佛法,根机也就越低。所以般若是佛法的心要,通过般若法门,能把一切佛法都有机地贯穿起来。修行佛法,其实就是在断除某种程度上的执著,证得某种程度上的空性。因此智者会紧紧把握住空性这条主线,在任何时候,都会尽力思惟、修习诸法的大空。

  接下来补充说明空性法门的殊胜性。

  己二、余义分二:一、正说;二、附说。

  庚一、正说

  设问:如果今生通过思惟内的体性,而了知了空性的真实性,但是没有证得涅槃的话,这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答: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

  颂文直解

  了知了一切法空的真实性后,假如此生未得涅槃的话,后世将不需功用而必定获得涅槃。就像有些有漏的业,今生虽然未成熟,但必定将成为顺后受业一样。

  释义

  般若法门的加持力量非常强大,只要了知了空性,涅槃就已经不远了。如果精进地修持,今世就能证得涅槃。如果今生没有证得,那么后世中也能证得涅槃,而且还是无功用地证得,也就是不需要各种有为的苦行,只要安住于离一切戏论、无相的大空就能顺利证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离一切戏论、无相的大空,能直接对治掉一切的烦恼、一切的执著,只要能够运用起大空这个殊胜的方便,修行的功德就能很快增上。这就像定业一样,只要造下,就不会空耗,在后世不知不觉中,无功用地就成熟为果报了。

  接下来要遣除的是对上一个偈颂的疑问。

  庚二、附说

  设问:既然已经了知了真实性,为什么今生还得不到解脱呢?

  答:

  如想所作事,成者极稀少,

  此非无涅槃,诸行解脱得。

  难词释义

  行:此处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指内具足对大空的如理作意,外如法亲近大乘的善知识。

  颂文直解

  犹如心想事成者很少,涅槃就更难了。但是在此世间中,并非没有人获得涅槃,只要加功用行,把内外因缘聚合一起,涅槃就能够得到。

  释义

  证得涅槃需要内因外缘都同时具足,内的因缘就是对大空如理作意、精进等,外的因缘就是被善知识摄受。但是这两种因缘很难同时具足,所以在世间中能够证得涅槃的人就很少;如果两种因缘都具足了,那就可以证得涅槃。

  密勒日巴尊者就是具足了内外因缘后,即身成佛的榜样。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如果能遇到像马尔巴大师那样具德的善知识,又能够具足密勒日巴尊者那样强烈的求解脱的心,以及吃苦耐劳、精进修法的决心,那么一样可以成为第二个即身成佛的密勒日巴尊者。

  丙三、所说摄义

  设问:贪等烦恼非常深重,从无始以来就开始积聚了,串习的时间那么漫长,怎么能够断除得了呢?

  答:

  闻说身无德,贪爱不久住,

  此道岂不能,永尽一切惑。

  颂文直解

  根据上面所说之理,当听闻了身体的种种缺陷,没有任何功德后,对身体的贪爱等烦恼就不会久住。同样,依照此道次第的方便,也不是可以永远断尽一切烦恼吗?

  释义

  世间人对身体特别执著,现在有些人在身体上花了很多精力,去减肥、化妆,甚至去整容,一辈子都在为这个还不到两米的身体在忙忙碌碌。但是这样做,改变不了身体生灭的、不净、苦器等的自性,因此没有任何的价值。当有智慧的人听到身体不净、是苦器等的道理后,对身体的执著自然就会减少。同样,世间的一切法,自性就是空,没有任何实义,如实了知了这一点,那么执著就会自动放下。烦恼是由执著而引起的,如果执著没有了,那么即使烦恼串习的时间再长,程度再怎么严重,也马上就像没有了油的灯一样,自动就灭尽了。因此修行者,就要对修行空性法门生起极大的信心。

  设问:众生都是从无始以来都在轮回的,这又怎么能脱离得了呢?

  答:

  如见种有终,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难词释义

  生:结生相续的意思,即投生轮回。

  颂文直解

  以如此的缘故,犹如青稞等的种子,找不到它的起始,但是用火烧掉了,就见到了它的终际。如是以空性智慧之火,焚尽了执著的种子后,转生轮回的因——烦恼与业,就不再具足了,因此转生轮回也不会再发生。

  释义

  大家到目前为止,都已经轮回了无数次,但是无论大家在轮回中的时间有多长,习气有多么深,只要断除了烦恼,业力就失去了助伴,无法成熟,这样轮回就自动终止了。像前面说的那样,空性法门是断除无明执著的直接对治方法,所以只要如理修持空性法门,轮回就必定能够出离。

  至于证得了空性实相的菩萨,他们已经断尽了烦恼,断除了结生相续,但他们会倒驾慈航,重新回到轮回。但是和凡夫不同的是,他们是以愿力与悲心而投生到轮回各道中,自在地度化我等众生。

  接下来要学习的后八品,就是如此殊胜的胜义真实性修法,所以大家要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和特别强烈的意乐,生起难遭难遇之想,继续精进、如理地闻思修行。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